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若犯四重戒、谤法、五逆罪、一阐提等人,既然有佛性怎么还堕地狱呢?这样的人有佛性怎么说无常乐我净呢?一阐提人断善根而佛性怎么不断等。
佛说,一阐提这样的人不能决定永远不变化。因为,这样人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佛性不断。
怎么说一阐提这样的人断善根呢?因为善根分二种:一是内,二是外。内为思维,外为身体;佛性不在思维,又不是身体,所以佛性不断。又因为善根分有漏与无漏,有漏为善根不具足,无漏为善根具足;而佛性不是有漏与无漏,所以佛性不断。又因为善根分有常与无常,随业力为常,随身体为无常;佛性不是业力之常,也不是身体的无常,所以佛性不断。根据这个原理,犯四重戒、谤正法、作五逆罪的人,虽因业报而堕地狱,思想也会发生变化,形体随轮回也要发生变化,胎卵湿化四种生法也不停发生变化,二十五种有形众生的形相,也要随着变化。凡夫之人见生定相,声闻缘觉一切法生定相,如太阳东升西落,认为永远不变等;诸佛菩萨于一切法不生定相,因为太阳、地球也是有寿量的,也会坏掉。这样的人无论怎样变化,不去掉业报,不去掉有想与有色,永远不能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说,菩萨见一切法是无常相,也有定相。定相是佛入般涅盘,常乐我净。无常相为不定相。一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八万劫,才能得菩提心;二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六万劫,才能得菩提心;三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四万劫,才能得菩提心;四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二万劫,才能得菩提心;辟支佛为不定相,要经一万劫,才能得菩提心。发菩提心为地前菩萨,得菩提心为一地菩萨。这里“声闻缘觉得菩提心”是指发菩提心的声闻缘觉;不包括未发菩提心的声闻缘觉。
佛说,今天于此双树间,佛欲入涅盘,让声闻弟子忧苦,让其他众生供养,又准备七宝棺、香油、香木等火化之物品;佛又嘱托,佛肉体所穿内衣和外衣不可火化掉;内衣表出家人,外衣表在家人,在此世间共同承载佛法一万二千年。
又嘱托将佛舍利分为八份,让八方供养等。一切声闻弟子见佛这样安排都会说佛示现涅盘,也不一定入涅盘,因为佛说如来常住不变。
佛说,佛不能用定相来衡量,佛示现涅盘也是示现不定相。因为天有四种,一是世间天;二是生天;三是净天;四是义天。世间天此世间是;生天为四王天至非想非非想处天;净天为一果罗汉至辟支佛所居天;义天为十住菩萨所居天。
此处四天是从各星球功用上划分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是根据各星球的环境和所居天人的欲望划分的。似一件事物的二种说法,这样理解就可以。四天无定相,佛就要示现不定相度众生。
佛说,佛是怎样示现无常的,有语言、有姓氏、有父母、有身体形像、有住址、有姓有名等。
佛说,三界无有色相,无有想与无想,而又是确实存在的常住之法。佛身不受三界所控制,有神通自在而不是虚幻。
因为三界有三漏,欲界之漏为一切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也为一切烦恼;佛已永断三界无明,所以为常。凡夫有漏,不见三世,怀疑佛法,执着父母所生身命,沉迷于杀盗淫妄酒诸欲之中,我作我见我想我受等,为恶习恶念恶业所牵,最后到不善之道而去,常为三恶道众生。所以,凡夫要督摄诸根,远离三漏。
菩萨听闻此经,得智慧专念,诸根不散乱,不见我相,不见法相,于众生不起贪着。菩萨修于此经,无众生相。如见端正女人,不起贪着之心。知五欲法无有欢乐,是烦恼不得暂停,如人逆风持火、筐装毒蛇一样可怕。菩萨修于此经,观诸众生为色声香味触因缘牵引,常受苦恼。观见一一众生一劫中积骨如山;为父母兄弟、妻子等眷属命终所哭的眼泪如四海之水;父母于三恶道生死无量,受苦无法计算。菩萨修于此经,不失念慧,诸根清净,戒律护持,诸根无漏。又有诸根离漏,离于恶漏。怎么为离,即受持此经,思维其义,能离恶漏。四众弟子中有接受教化的,心不再造恶。菩萨修于此经,心不造恶。菩萨教化四众弟子受持此经,听闻的人七劫不堕三恶道;如果有思维其义,依法持戒修行的人,必能证得菩提。
佛说,此经有无量功德,如果有人书写、读诵、解说此经,思维其义,要知道这样的人真是佛弟子,善受佛戒,是佛所见、所念,知佛示现涅盘而不涅盘。这样的人不论住在城市、农村、山林等处,常为佛护佑。这样的人不论是四众弟子还是外道、贫穷或者乞食,常得佛受其所施法财或法食,夜梦吉祥;所施在命中增加,乐修善法。是此经能成就无量功德。
佛说,如果有人想见佛,供养佛,修行佛法,修行首楞严定,破八种苦魔和魔师、魔子、魔经、魔律四魔,得人天之乐等,如见到有书写、读诵、解说、思维其义的人,应该亲近、依附、受教、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等。为受持或听闻此经,如家中无物供养,宁可卖身,都要置办供养。因为此经难遇。我释迦牟尼于往昔,在善友处听闻有佛要说此经,心生高兴,但无物供养;便卖身为人打工,可又找不到买主。此时,有一人说,我有恶病,须日服三两人肉,每日给五枚金币。我释迦牟尼与这人商量,能不能先给点钱,再容七日后去你家割肉;那人说,只容一日。无奈之下,只能取其钱至佛所,礼佛听经。当时愚笨,听闻此经只记住一首偈:“如来正涅盘,永断于生死。若能至心听,常得无量乐。”然后,便至病人家,日割肉三两,割满一个月时间。以此因缘,那个人的病况越来越差;而我释迦牟尼念诵此偈割肉不痛,连疤都没留下,恢复身力。当时就发心学佛成佛。以此因缘,要知道是此经成就无量功德。
佛说,能受持此经的人,一定会断离恶漏。如恶狗、毒蛇等;悬崖、暴水等;恶人、恶国等;恶知识等,都能有因缘离的远一点。一定能智慧方便远离,为行善积德得远离。如世俗有的搬迁、离婚等事,为远离恶因缘;也有恶人或恶事等自动离去。要知道是此经功德不可思议。菩萨受持此经,观身是一切善恶根本。身虽不净,还要善待,为善法涅盘常乐我净,为行菩提道,为唯一佛乘等。所以,菩萨要善护其身,也应该善护其身,得离一切恶漏。
菩萨受持此经,观恶象与恶知识不一样。因为恶象等只有能破坏掉人的身体,而心不害怕;但恶知识能破坏掉人的善行,而心生害怕。所以,恶知识要比恶兽可怕得多,是身心都被破坏掉;恶兽的破坏有限,而恶知识的破坏力不知有多大;为恶兽伤害的是肉身,而为恶知识伤害的是法身;为恶兽伤害不堕三恶道,而为恶知识伤害必定堕三恶道。恶知识是善法的怨家,凡夫有漏亲近恶知识;菩萨无漏得以远离恶知识。
菩萨受持此经,观身是漏,一切凡夫在衣食住行方面,求得最好为身心快乐;因此造作种种恶业而又不知不觉,糊里糊涂轮回在三恶道中,为身是漏。菩萨见到有漏必有恶,穿衣为法衣,不敢有穿得比别人好的想法。而是,心常卑下,穿衣不为华丽,只为遮羞,挡风御寒,防蚊虫叮咬等。吃食物为法食,不敢有贪求营养美味的想法,只为治饥饿之病。住房舍、用医药也是这样对待。因为,菩萨观身有病疮,才用衣服覆之;身有九孔之漏,才饮食治之;身有风雨之恶,才用房舍挡之;身有生老病死四毒,才用药疗之。菩萨受四种供养,不是为欲乐和寿命,而是为身体健康能忍受各种苦难,修行善法得无量功德。与此相反,凡夫遇众苦会怨天尤人,求乐不得,而生烦恼。所以凡夫之人有身为漏,而菩萨虽有身而无漏。
佛说,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贪嗔痴三种恶念不除,难离三恶道,因为没有保持常久的善念。凡夫之人的善心,有高尚的时候,也有下劣的时候;慧心少而愚心多。所以,得人身一次,增长一次漏业。诸菩萨见凡夫众生被贪嗔痴三恶觉因缘束缚增长漏业,不见佛性,心生颠倒,而慈悲心显,积极入世,示范三乘佛法,又示范一乘实有之道。
佛说,菩萨入世是众生最好的福田。而菩萨却不想不说、不认为是最好福田,而以平等心,对众生起父母想。如果出家对忍众苦和辱难不起一恶念,而是有机遇进山求宝,修行正法之道,修行诸善慧觉。然后,经常用善道慧觉之心提醒自己是出家人,是比丘等,破除恶觉烦恼是理所当然;常起六种心。一是佛世难值,包括佛法住世;二是正法难闻,像法、末法时代依然正法住世;三是怖心难起,不知、不觉、不信、不怕有轮回果报;四是中国难生,佛诞生时的地球中心之国或值佛住世之国难生;五是人身难得,三界中无量众生而人少,唯人类易修道;六是诸根难具,诸善根所应具备的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很难具足。再正定之心,忆念善法,身心寂净,正住伽蓝,为人师表。
讲完这一品,诸位要想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人生的坐标。有了这个中心目标后,无论作什么事,无论身边发生什么事,心里都非常清醒,不以得失论短长,不以成败论英雄,一切心里都应坦然忍受。因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不在世间,而是出世间的智慧。所以,诸位要找到人生坐标,确立心中的坐标,生生世世无怨无悔的守护这个至高无上的彼岸坐标,那就是发菩提心,行菩提道,证菩提果。
大般涅槃经原文
涅槃经原文
大般涅槃经白话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而与阿难。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止。食竟洗漱。收摄衣钵。告阿难言。汝可取我尼师坛来。吾今当往遮波罗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与阿难。俱往彼处。既至彼处。阿难即便敷尼师坛。于是世尊结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难尔时去佛不远。亦于别处。
涅槃经译文
《大般涅槃经》是一部大经,40卷,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涅槃经》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小乘佛教视世俗社会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并不要再生,这种涅?,只是单纯地歌颂死亡,并不能给人以生的刺激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白话佛经 白话大般涅槃经 常亲近同修 翻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寿命品第一 这是我亲耳所闻。一天佛来到拘尸那国(又名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间。佛的周围有八十亿大比丘围绕。二月十五日是佛要涅槃的日子,这一天佛用神力发出宏大的声音:如来应
《大般涅槃经》全文共「374967」个字。《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字数如下:《涅槃经》序:1040;《涅槃经》卷第一:9609;《涅槃经》卷第二:10745;《涅槃经》卷第三:9683;《涅槃经》卷第四:7925;《涅槃经》卷第五:10194;《涅槃经》卷第六:9180;
涅槃经讲解
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所讲《大般涅盘经》略释,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略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槃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
经文: 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释义
《涅槃经》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佛祖一生,用几十年的时间讲”无常“,”苦“,”无我“,”不净“,为佛法的根基,至今南传佛教依此思路修行:”无常“,”苦“,”无我“,”不净“。
涅槃思想之发展,到达中观和唯识的无住处义,已达到了最高的大乘境界,但就广义或全体大用说,还未达到综合完成的阶段,因为上述二者或言空言有均有所偏重,贯注在某一面的深阐发扬,未顾及到整个涅槃之完满胜义。完成此一胜义者,我以为应是大般涅槃经,虽然涅槃经之思想和唯识思想孰前孰后,还难断定,但涅槃经之内容,涵盖了中观和唯识
《大般涅槃经》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一)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
《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盘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盘经》的全译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槃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
《大般涅槃经》在北朝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一、僧妙、昙延一系的涅槃师 僧妙[①],河东蒲坂人。持戒精严,修习苦行,通览诸典籍,性格谦虚。后来,住蒲乡常念寺(即后来的仁寿寺),聚徒说法,得到周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