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华经》的几个问题

妙法莲华经 | 作者:业露华 [投稿]

三、《法华经》的内容及主要思想

  由于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是比较通行的一个本子,所以我们在此就以这一译本为准,对《法华经》的内容和主要思想作一简要论述。罗什译本在梁僧祜《出三藏记集》和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中注录为七卷,然《开元释教录》记为八卷,且玄应《一切经音义》中亦为八卷,说明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七卷、八卷不同的本子了。现在通行的则是七卷二十八品。这是一部篇幅中等的大乘佛教经典。其中没有深奥繁琐的理论说教,也没有令人艰涩难懂的故弄玄虚。全经主要以大量的譬喻,想象丰富的神话来反复说明“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道理,要求信徒不满足于取得小乘之果,鼓励他们不断努力,穷究“诸法实相”的大乘奥义。大致说来,全经的具体内容可概括为这么几大部分。

  1.从《序品》开始,到《授学无学人记品》共九品为一个部分。其中以第二《方便晶》为核心,提出了大乘佛教所主张的“开、示、悟、人”四字纲领,并具体叙述了三乘归一乘的中心思想。接着,在佛和弟子论议中,运用了著名的“三车喻”、“穷子喻”、“药王喻”和“化城喻”等反复说明了这一主题,论证大乘佛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最后佛为舍利佛等弟子,五百弟子以及学无学人授记,预言他们在来世当成佛,说明这些小乘教徒接受了大乘的信仰,完成了从小乘到大乘的转变过程。这一部分针对小乘的自利而主张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精神,反复说明大乘佛教的合理性,以大乘佛教作为佛的正式说教,从而表示了一种新的宗教思想的诞生。

  2.从《法师品》到《嘱累品》共十三品为一部分,主要用了各种神话故事来赞美《法华经》的功德。从而增添了大乘佛教的宗教色彩和神学影响。其中如《见宝塔品》中释迦、多宝对座说法、《持品》中龙女听文殊讲《法华经》而得道等神话故事都是在民间广泛流传,并经常作为佛教艺术作品的主题出现。

  3.从《药王菩萨本事品》到最后《普贤菩萨劝发品》共六品是最后一个部分,主要记载了几个菩萨的故事,并通过他们来赞美《法华经》的殊胜。其中《陀罗尼品》与《药王菩萨品》内容都是以药王菩萨为主,似为同属一类。隋译《添品法华》即将《陀罗尼》放在《药王》之前,而将《嘱累品》放在最后,看来更符合梵文原本的秩序。另外,其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似乎和《法华经》关系不大,虽然它在一般民众中流传极广。此品往往作为“观音经”而单独流传于世。

  《法华经》的中心思想是所谓“会三归一”。三即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一即指大乘,或称佛乘(菩萨乘)。经中反复说明,佛的教法唯有一乘,只是为了引导众生而分别说三乘,因此三乘说是为适应众生根机而作的“方便说”,是权宜之计。而一乘教才是佛教的真教义。如经中说“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这样,这引出了所谓“方便说”和“真实说”的“开权显实”思想,即把佛以前所讲的小乘教法都看做是佛为了引导不同根机的众生而作的“方便说”,因此是“权教”;现在所说的大乘教法才是佛的真实的说教。“开权显实”也被认为是《法华经》的重要特点之一。

  一佛乘的中心内容,就是经中所讲的“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实相”在《妙法莲华经·序品》中这样解释: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此“诸法实相”,实际上就是佛教所说的究极真理,有时也作“真如”、“法性”等。要探究诸法实相,必须从性、相、体、力、因缘、果、报等十个方面人手,这就是所谓“十如是”。关于诸法实相,佛教各派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般若学者以诸法性空为诸法实相,涅檠学家以涅檠佛性为诸法实相,三论宗以八不中道为诸法实相,华严宗以一真法界为诸法实相,法相宗以圆成实性为诸法实相,等等。天台宗智颉大师依据《法华经》说,把诸法实相归结为“十如是”,又大力发挥“十如是”说,形成“一心三观”的天台止观方法和“一念三千”的宗教世界观。从而使《法华经》成为天台宗思想理论的基本依据。

  另外,《法华经》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大乘佛教思想,如:

  1.关于佛陀观念的变化。大小乘之间关于佛的看法有重大区别。小乘佛教认为世间只有一佛,即释迦牟尼佛。佛只是个“觉者”,是导师。大乘佛教则大大神化了佛的属性,使佛成了一个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神。而且认为三世(过去、世来、现在)十方(四方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他们各在其国土教化众生。《法华经》里面就开始出现了这种说法。如《法华经·序品》中“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又《见宝塔品》中,“尔时佛放白毫一光,即见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偏满其中。”这儿,那个以“无常苦空”思想循循教导弟子们的小乘导师的形象不见了,代之而出现的是一个无所不能、具有威力无穷的神通、能够分身变化的如来佛的形象。这是大乘佛教的佛陀观。大乘佛教这一思想的出现,应该说是受了印度原来婆罗门教以及通过西北印度传来的中亚伊朗地区宗教观念的影响。《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佛在前生曾作国王,为求无上大法而舍弃王位,“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时有仙人来向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在佛经中,所谓“仙人”,往往是指婆罗门或其他“外道”的修行僧。那么,这儿是否说明了《法华经》思想是受了婆罗门教或“外道”思想的影响?在大乘佛教产生初期,小乘指斥大乘佛教是“非佛说”,那么它吸收了其他宗教思想影响,是非常可能的。

  2.关于佛身长久,永恒存在的思想。这与上面所讲的佛陀观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小乘佛教认为佛陀是导师,佛去世后,应以“法”为准进行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既然是一个神,当然就不会去世,因此佛的寿命应该是无限的,佛的身体应当是永恒存在的。《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就集中论述了这一个问题。经中,佛告诸弟子“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人佛道,作如是说。”“如是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祗劫,常住不灭。”这儿,释迦牟尼佛一再强调,所谓“出家、成道”诸相,只是为了小乘根机众生而作的方便说教,实际上久远已来,早已成佛。由此说明佛是永恒不灭的。这也是大乘佛教关于佛陀的重要看法之一。

  3.关于“人人都能成佛”说法的出现。小乘佛教以阿罗汉果为最高修行目标,大乘佛教则以成佛为最高果位。那么,是否人人都能成佛?这在大乘佛教内部也是有争议的。《法华经》主张人人都能成佛。《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晶》中,讲了一个名叫“常不轻”的菩萨,他“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这个菩萨既不念经,也不坐禅,专是礼拜众人,甚至远远看见众人,就会过去礼拜,因为他认为这些众生将来者能成佛。《法华经》里这种人人都能成佛的思想出现,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四、《法华经》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法华经》出现后,曾在印度、中亚和西域地区长期广泛流行。

  在中国内地,《法华经》自译出后,历来讲诵此经的人数都很多,许多著名佛教学者还为其作注疏,扩大了它在社会上的影响。

  1《法华经》对中国佛教判教说的影响

  所谓“判教”,是把各种佛教经典以一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排列,形成一个系统。佛陀本来说法是因时因地以及对象的不同而分别讲不同的道理。随着长期的流传,又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并且掺杂了一些新的思想。这些说法各异、思想体系不一的各种经典传到中国后,引起了学者的疑惑,由此而产生了“判教”,即“教相判释”,需要把各种说法不同的佛经经过一个“合理”的安排,解决其中的矛盾。

  判教的方法,在南北朝初期就产生了。到了隋代,智颉总结以前诸家各说,把它们分为“南三北七”,一共十类。其中南方三家,基本上都是按《法华经》的“会三归一”思想区分的。如第一家虎丘笈师,就是按照《法华经》三乘方便,一乘究竟的说法,把释迦成道后十二年中所说各种经教判为“有相教”,十二年后,从《般若》、《维摩》直到《法华》判为“无相教”。第二家宗爱法师的判教,是在上述“无相教”中分出《法华》作为“同归教”,因为《法华》讲三乘归一乘,所以称之“同归”。另一家判教也是以《法华经》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

  至于《法华经》本身在佛教各宗派判教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天台宗以《法华》为一乘圆数,自是不必说。又如三论宗的判教立“二藏三*轮”之说,把所有佛教判为声闻藏和菩萨藏。又把所有佛说分为“根本*轮”(《华严经》)、“枝末*轮”(《华严》后,《法华》前的所有大小乘经典)和“摄末归本*轮”(《法华经》),以《法华经》为佛的最高最后学说。至于华严宗虽然因推崇《华严经》而把它判为最高的“圆顿”,但后来华严清凉大师认为《法华》也是圆顿教,只是《法华经》讲“会三归一”,所以是“同教一乘”,而《华严经》则是“别教一乘”。

  2.《法华经》对南北朝佛性说的影响

  佛性说是南北朝时佛学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当时竺道生“孤明先发”,提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也能成佛’’的观点。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后来昙无谶所译大本《涅槃经》传来南方,才解决了这一公案。竺道生的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的思想,无疑也是受《法华经》一定的影响。《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已经具备了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思想萌芽。鸠摩罗什在妙嵩的请求下重译此经并进行讲解,道生是罗什弟子,肯定对此有所体会。而且竺道生曾作《法华经疏》解释《法华经》思想,他在《疏》的《譬喻品》中说:“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在《见宝塔品》中又有“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恒”等。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佛性论思想受《法华经》影响的迹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后来基本上为中国佛教各宗派所接受(除法相宗外),对中国佛教思想发展影响甚大。

  3.《法华经》对三阶教的影响

  《法华经》对中国佛教各派都有很大影响,当然对天台宗最为重要,这点已经不必多讲,除此以外,对三阶教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三阶教形成于隋代,在隋唐之际曾一度盛行。三阶教视为立宗依据的末法思想在《法华经》中已有表现。本经《持品》中讲佛灭度后,信受《法华经》者在五浊恶世受种种诽谤辱骂,刀杖相加等种种迫害。又说诸大菩萨、阿罗汉等在佛前宣誓“我等于佛灭度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此描述与三阶教所说的末法时期是一致的。另外,三阶教信徒见人就礼拜,说一切众生是真佛,这明显的是受《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言行的影响。

  4《法华经》对中国文学、艺术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不仅对中国佛教,《法华经》对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例如,在佛教艺术方面,《法华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法华经·见宝塔品》中,有释迦、多宝对坐的故事。以这一故事为主题的造像,在云冈、龙门、敦煌、麦积山等地石窟中随处可见。在敦煌石窟的唐代壁画中,有关《法华经》的经变图也有很多。《法华经》故事性很强,二十八品中,半数皆宜于绘画。而其中《观音菩萨普门品》则更在社会上获普遍信仰。敦煌莫高窟共有法华经变壁画四十多幅,其中半数是有关观音的。有的壁画依据《普门品》讲观音现各种化身以解众生大难,如死囚临刑念观音名号,刀杖节节断落,狱中犯人念观音名号而枷锁自落的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法华经》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影响。

  另外,《法华经》中有关佛以及佛的神通、佛的国土等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虽然是为其宗教目的服务,是荒诞不经的,但它们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古代佛教艺术和神话文学的创作。《法华经》运用了许多比喻故事,这些生动的比喻,都是一篇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因此《法华经》本身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再加上鸠摩罗什的译文文笔流畅、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所以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至于《普门品》在民间流行程度,那就不用多讲了,直到现在,每逢农历二月十六、六月十六、九月十六,即所谓有观音菩萨诞生、成道、出家纪念日,前往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朝山以及游玩的人仍是数量可观。人们还根据《普门晶》的内容,演化出白衣观音、紫竹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等种种化身故事,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戏剧、美术、民俗等各个方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