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详解

楞伽经 | 作者:净玄法师 [投稿]

  【原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解说】:

  圣智事包括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八识等。自性是指三自性,前面大慧等众已经闻听佛所说的八识法,此再请佛说关于三自性的法。兜率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意译为妙足天,知足天。色究竟天,色界四禅天的最顶位。

  这时,大慧菩萨明了大菩萨们心之所念是圣智事分别自性的法门,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对佛说:“世尊!只愿听您说我前述的那百八句分别所依圣智事自性的法门;如来、应供、等正觉若能依这百八句分别说大菩萨们堕于自相共相妄想执着的原因,分别解说妄想自性的含义,知此,就能善知全面观察人无我和法无我,清除一切妄想,无染污,心如净水澄澈,诸菩萨地自然一一现见,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之所谓的禅定境界乐,不执着乐中,从而证得如来不可思议境界,(毕定舍离就是究竟舍离的意思,即是舍非舍,是离非离)五法自性不离而离,不舍而舍,诸佛如来的智慧法身自发地庄严,无造作,起如幻三昧之自觉境界,能以幻化之身度化众生。遍行一切佛刹,在兜率天则示现应身佛,在色究竟天则示现报身佛,随类现身,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幻化无穷,获如来常住法身(其他皆为分身、化身,而法身不变,这是佛法的神奇之处)。”

  【原文】: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解说】:

  佛说:“有一种外道,执无所有妄想见。认为人的感觉、知觉随因灭而灭(如认为因为人死了,就一无所有了,不会有来世),就像兔子没长角一样确定无疑。兔子本来无角硬说兔子长角了,是不是很荒唐?根本不存在的事;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硬说有,是不是也同样很荒唐?就像兔子无角一样,其他一切法也都是这样。这就是外道的断灭论。(这种论调很容易破,首先该外道认为人死了就一无所有了,所有的一切全都消失了,这可能吗?不可能!因为人死了至少还有尸体呢!尸体是物质的,按照佛学的观点,物质虽然是由自心所变现,但在世间法中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无论怎样变化也只能是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而已。其次,从日常生活的经验看,人死了之后还有许多因缘没有断灭,比如,这个人生前的一些事迹、音容笑貌还会长久地留在亲朋好友甚至仇人的记忆中。如果这个人生前成就很大,他的思想和精神可能还会流芳百世。这怎么能说是彻底断灭了呢?人虽死,但他与人间的缘并没有彻底断,还以精神的状态与世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是从日常经验上来说的。再次从这个比喻的本身上看并不恰当。兔子与角的关系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而人的生死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两者本质不同怎么可以做类比?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想让兔子长角并非难事,只要改变它的基因就行了。但人的精神怎么改变?)。大慧!还有一些外道,见四大种(地水火风)、求那(功德尘,极微细)、极微(极微尘,如现代的原子)、陀罗骠(尘)等等诸物形处(这些尘所处的状态),便横生种种差别执着,认为这些差别相都是自己亲眼所见,是实的,与兔无角那种断灭完全相反,于是他们由执兔无角遂生牛有角想的“有见”。他们认为四大等微尘就像牛总生角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外道们认为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常见就是断见。因而堕于两边之见。”

  【原文】: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解说】:

  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受用,就是被我们身根所感受利用的物质世界,也就是六尘,器界。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就是六根与器界六尘互相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妄想根识之量度。

  大慧!外道们堕于两边之见,是因为不懂得自心现量的道理,自心境界妄想不断,六根和与器界六尘互相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妄想六根识之量度造成的。大慧!一切法性都是这样的,皆是离有无的,不应去想是有呢还是无呢?大慧!若你们修证过程中在离开有无之见的情况下,生起兔无角这样的想法,那就是邪想,也就是说,在你们的心里千万不要生出一个兔无角这样的相来。“彼因”就是指兔无角产生的原因,“待”就是互相对待、对比、比较。“观”就是观察其他动物如牛等头上有角。彼因对待的意思就是之所以会产生兔无角这样的念头,就是因为你们曾经见过某些动物如牛等头上有角,经观察比较就产生了兔无角的想法。因此兔无角这样的想法不应该有,一有必然引起妄想,就如同见牛有角便心生妄想,这兔子怎么没角呢?感觉很奇怪,结果越想越远,妄想心一去千里。即便是那微尘等的分别事自性,全都不可得。大慧!圣境界远离二见,不应作牛有角而妄自分别。

  【原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解说】:

  这几句看似简单,但意义深远,如果不解其意,那定会把人绕迷糊了。世上的人多数都不懂“无”是怎么回事,以为修佛修空了,修彻底无了,什么也没有了,就是悟道了,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大慧问佛:“世尊!得到没有妄想的人,见自己心中已经可以不生起相了,便随之将不生妄想与’无’这两种境界进行对比思量观察,于是便说不生妄想就是无吗?”

  佛曾对这样的观点曾给予严厉斥责,人之所以不成佛,就是因为在修的过程中堕入“无”的境界中了,而且好多人都无法从中摆脱出来,简直就是一大顽疾。佛的境界并非是“无” ,也并非是有。不生妄想不等于无,试问“无”是不是妄想?“无”不也是人想出来的一种境界吗?“无”是关于“无”的一种思想!只有人才有“有”或“无”这样的观念,如果你是一个木头人,你会不会产生关于“无”的想法?显然不会! 即便你摆脱了自心内外一切现实“有”境界,但你的心却立刻被一大片“无”给侵占了,有和无是两边对立的境界,脱离了有就是无,脱离了无就是有,总在有无两边转换,那不就是轮回吗?因此执着有或执着无是无法跳出三界的。三界都是什么?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跳出了欲界和色界,却堕入无色界中,怎么出三界?因此修行者在修证过程中千万不要起分别心,一动念就是妄想,当你知道自己心内外皆空的时候,你一定堕入了空境。有的人说我已经修空了,那他一定没空,因为他至少还有心空这个念头。不生妄想是指不生“有无”两种妄想。

  【原文】: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解说】:

  佛说:“不是观察不生妄想就说是无。为什么这么说呢?妄想是因他而生的,就像那兔无角之相是依牛有角之相而生的,否则怎么会凭空出来一个兔有无角的想法?角的观念从何而来?还不是因为见到了牛等动物头上有角吗?因有角和无角这两种想法都是依角这个观念而生的妄想,因此说有无角的妄想是依角这个因生起的。要远离有角之妄想与无角之妄想是相同还是不同的两边邪见。因此并非观察不生妄想就说像兔子无角一样是无。大慧!若说有角之妄想与无角之妄想不一样,那么它们就不应该由角而生起,有角应该有“有角”的自性,无角应该有无角的自性,它们应各有各的自性,完全不一样,而事实上呢,不管有角还是无角这样的观念都是因角而生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有无两种妄想都是一样的;若说一样,一个有角,一个却是无角,从这个角度看,又是不一样的,因角而生不同。因此有无两种妄想非相同非不同,非一非异。乃至从微尘上分析推求,这句是指牛有角说的,这里的分析是无限分割的意思,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思维分析,将牛角无限分割下去,会越分越小,数学上有个概念叫无穷小,无穷小的极限是什么呢?当然是0,因此牛角分至最后会化成0,一无所有,同兔无角完全一样了,都是无,有角无角没分别,因此说角不异,一切皆空,皆不可得。佛祖在那个时代里能认识到无限可分的结果最终是0,这是到了牛顿时代才有的微积分极限思想,而在中国古代却认为一根木棒对折下去万世不竭,无穷匮也,永远也分不完,就没能认识到无限可分的结果就是一无所有。从微尘方面推知,有角是没有自性的,有和无两者都是无自性的,没有自性怎么还弄出来一个永远不变的“无”?显然荒唐。大慧!把不生妄想当作无,就说像兔子无角一样,兔子无角这样的想法怎么出来的?这不是妄想吗?或者观牛有角便生兔无角的想法,这两者都是邪见,不应有这样的想法。大慧!邪因才产生有无对立的两边见观念,二者都不成立。

  【原文】: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解说】:

  复有余外道见,译为还有其他外道的邪见。计著就是执着。色空事,就是色(物质)与空的事相,外道认为色是色,空是空,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形处,译为形状、形态和处所,认为有形的东西是色相,处所是空相,色相住于空相之中。横法就是因执着于色空事而形成种种不同的法门。

  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这里的分齐是分际、边界的意思,意译为不能了知色与空的究竟边界在哪里,因为无法找到色与空转化的界限,因而将色与空完全对立起来。色与空的界限在哪里呢?在上一段中佛祖已经举例说明了,譬如说将那个牛角无限分割下去,最终会一无所有,这样有就转化成了无,在有与无相互转化的刹那就是色与空的界限,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原来色相的本质就是一无所有。

  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译为外道们一说色便离虚空,认为色与虚空是两码事,由此生起差别之相而产生妄想。妄想心皆是因有差别才产生的。若一切都一样,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想法,一切都一样还想什么呢?譬如单位发工资,如果人人都发一样多,大家就不会生起攀比之心,但如果相差悬殊,那可能就会出很多问题,这很多问题就是由于生起妄想心造成的。再比如见一个美女嫁给一个十分丑陋的男人,便自然而然地生起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的妄想,等等,不胜枚举。分齐在这句话里是差别的意思。

  【原文】: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解说】:

  虚空是色,随入色种。佛所说的这句话直到两千多年后才被科学家部分证实,但这部分也没研究透。对于空即是色这样的问题没有经过实证的人是很难理解的。空怎么会是色呢?我们从三点来解读:

  第一、分析空,这是现代人普遍能理解的方法,比如前面所举将牛角无限分割的结局就是一无所有,看上去很坚韧的牛角原来并没有什么!牛角原来是空的,空就是牛角!因此空即是色。随入色种,就是空与色不一不异,空中有色,色中有空,彼此互缘,虚空之性遍于一切色法之中,从色种起,便融而为一。空与色的关系在现实中随处可见,譬如鼻子是色,鼻孔是空;碗面是色,碗腹是空;房子是色,房内是空;等等,不用我说,大家都能感觉到空的重要性。

  第二、自性空,世界上无物不变,人们的精神观念也在不断地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万法皆空,皆无自性。譬如桌子上的葡萄,无法永久不变地维持新鲜状态,放久了会腐烂分解掉,如果它有自性,它将永远不变。显然这不可能。

  再比如,你写了一本书,你自以为写出了自己的个性,与众不同,但实质上你写的那东西没有一丝一毫是你自己的,你无论怎样寻找也不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影子,首先,你要想完成这本书必须使用文字,试问哪一个字是你发明的?哪一个字是属于你的?通篇的文字没有一丝一毫是你的,文字本身的意义更不是你的;其次,书中的任何一句话也不是你的,如果你从小同狼生活在一起,你是否会说人话?再次,书中的思想内容也不是你的,那些思想、那些故事从何而来?从你周围的环境和人群中来,从你所阅读的其他书籍中来,从一切直接的或间接的经验中来,而绝不会从你自己的内心中自发而来,假如你打小就被关在一个黑屋子里,不让你与外界或他人接触,你是否还会有书中的那些故事?因此你写的这本书是没有自性的,这本书的自性是空的,而恰恰是这自性的空构成了这本书,书中所有的东西都是共性的、大家通用的,你不过是对这些东西进行重新组合罢了,从文字到思想均不存在你的独创性,你是文字的再加工工具,而不是内涵。这就是空即是色的道理。

  有人问老子的“道”是不是他独创的?首先“道”这个字是不是老子独创的?显然不是!其次“道”的思想更不是,老子的“道”源自《易经》,老子不过是对《易经》理解最深的智者。《易经》是不是人创造的?不能说是人创造的,应该说人发现了《易经》,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易经来自古代的占卜术,占卜术也不是一个人搞出来了,由于当时的原始人群普遍对自然存在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是占卜术产生的土壤,占卜术的形式本来多种多样,逐渐形成了人们统一的认识,这就是易经,易经中融汇了太多的共性。

  有人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不是独创的?更不是了,他的狭义相对论是以高等数学、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等为基础创立起来的;他的广义相对论则是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上,统合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黎曼几何学、微分几何学等建立起来的。

  任何所谓的新东西都不是凭空自发出现的,均是由各种各样的要素因缘和合成的。这些要素都是共性,单独拿出来都不是该新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属性。譬如掌声是怎么来的?单独的一个巴掌能不能弄出掌声来?显然不能,必须要两个巴掌,必须有空气,还要有心念和力的作用等种种因缘合在一块儿才能发声。空气是掌声吗?巴掌是掌声吗?心念是掌声吗?都不是!我们单独观察掌声,发现了什么?什么都没发现,空气、巴掌、力等因缘散去了,掌声就消失了。由此可见,掌声是没有自性的,是空的!有人说,掌声是声波。声波的形成要靠空气等媒介,没有媒介就不会形成声波,没有空气,你击掌也无法形成声波,因此空就是掌声的全部内容。而掌声是声尘、是色相,因此空即是色!

  第三、修证空,修行者在修到第八菩萨地的时候,能亲证到自心现量,能够真切体验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谛。这是最深奥的唯识论思想,世界上没有任何思想比它更难理解,因此也很难让人相信,有人称佛学为主观唯心论,这是很荒谬的。主观唯心论是唯我的,片面夸大个人意识的作用,而佛学是无我的,我心非我心。古往今来,对于自心现量有所感悟的人总是欲言又止,想说说不出来。大道是不可说的。其中的玄妙只有自证自悟。

  我们再以前面讲过的“一件红毛衣”为例来说现量。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一件红毛衣”在现量的状态下了不可得,毛衣没有自性,是红色、毛再加上手工等因缘和合而成的衣,如果把毛衣上的红色还原成颜料,把衣拆开还原成毛,那你还能找到衣吗?因此衣是空的,没有自性。一件红毛衣的现量不能用语言去描述。

  现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知道画家画画要先打出轮廓,然后再在轮廓上涂颜料,没有轮廓那就等于乱涂。这个轮廓非常简朴,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没有任何乱七八糟的东西,相当于这幅彩色画卷的基石,层层的颜料都要在它圈定的范围内填涂。画的轮廓类似现量,但只能说似现量,而不是真正的现量。真正的现量在哪里?在心里。心里的那个样子就是现量吗?也不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那个样子,有了分别心,因此不是现量。现量到底在哪里?现量与真如为缘,如来所见皆现量。严格地说,一念无有、正智照之才能称为现量。现量对境界无识别摄取的作用。心念初起、欲动未动之时称为现识。识表明有摄取功能,但在尚未摄取时称为现识,已经发生摄取行为则为转识。

  佛祖曾以镜子照物来说明现量,其实这只是一个比喻,是说像镜子照物那样无分别无意识的状态,切不可理解为镜子里的影像就是现量,那肯定不是,因为镜子照物是显色的,而现量是绝对不显色的,显色非现量。

  现量有无自性?有自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真空妙有,因此现量的自性就是真空妙有,是永远不变,不可毁坏的。在现量的状态下,无物不被看空,一切如幻,但在这如幻的真空中却存在妙有,比如衣服的现量是一无所有,衣服是假的,是物质的,无物不变,因此衣服是容易坏变的,但万变之中却有不变,不变的是衣服的功用,衣服的功用是什么呢?是遮体御寒等。这种功用在火烧、捶打的情况下会坏吗?显然不会!会受时空的限制吗?也不会!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改变,变的都是衣服的形式。只要有遮体御寒等等功用的存在,就完全可以衍生出无穷无尽的衣服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没有衣服之前,就存在这样的功用,因此人们才想到做衣服。人们之所以能想,说明我们的心里本来就有这样的种子,以前没有衣服穿是因为种子尚未萌发。如果把功用比作佛,那么衣服则是佛的化身,化身没了,功用还在,因此衣服是真妄和合体。可见,我们可以感知得到的现量就是事物的功用,功用既然原本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心里,说明功用就是心识的功能。但遮体御寒这样的功用并非最本质的功用,因为它被杂染上了人的欲望,是为人类服务的功用,遮体御寒只是为生存本能服务的。离人情感和需求的功用才能反映功用的本性。但最本质的功用是不可说的。为了遮体御寒才去做衣服,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人眼识、身识(如手)和意识等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是有为识的作用。有为识的作用不论多强大也都是有限的,譬如人类目前无论怎么折腾也没能逃出地球。

  整个宇宙是怎么来的呢?这是无为识的作用,无为识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藏有漏无漏一切种子,整个宇宙都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而来,怎么变的呢?高深的学问就在这里,就是当下一念,这个宇宙就变出来了。变出来的这个宇宙就成了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当下的一念是什么意思?当下的一念就是现在的一个念头,《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譬如昨天的宇宙我们还能见到吗?现在的一切刹那就变成过去,现在的一切我们得到了吗?将来还未发生,将来的一切我们会得到吗?显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缘皆不可得。整个宇宙瞬间产生瞬间消失,前灭后生,永无止境。我们所见只在当下一念的刹那。经云:“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仗境为缘长六粗。”意思是无明缘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缘无明,无先无后,互相攀援。无明相当于男人,属妄动,阿赖耶识相当于女人,属静。无明将妄种播进阿赖耶识的土壤中。不觉中种子萌发,起心动念,一念而起三细相,即无明业相、转相、境界相。这三相显现极快,绝非光速可比,超越时空,几近同时。无明引起心念波动,心念一动即造业,从而形成无明业相;心念一动,现识迅速转,成七转识之相;心念一动,境界立现,宇宙万物、根身器界之相皆现眼前。阿赖耶识中具足万法的种子,一切的一切都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在一念之中变现而来。有了境界相,立马呈现六粗相,即智相(非智慧)、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起业相是指身口意造善恶业之相,不同于无明业相,要区分。

  六粗相比较容易懂,有了境界相之后必然会发生进一步的分化,关键在三细相上,境界是怎么变出来的,这是所有凡夫的疑点。这也就是最深奥的佛学唯识论思想。凡夫对此无法理解,有些耍小聪明之人说佛学的这种观点不过是心理作用而已,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不懂佛学,最好先闭嘴,什么心理作用啊?所谓的心理作用那是意识作用,一切唯心所现并非意识所现,意识是有为识,主造作,不能无为而兴万法。唯心所现指的是阿赖耶识所现,无佛法在身之人是体验不到阿赖耶识存在的。阿赖耶识是宇宙的心识,并非是人的心识,是第七末那识把阿赖耶识错误地当成自己了。阿赖耶识蕴于整个宇宙当中,并非只在人体中发挥作用。世间的一切皆由阿赖耶识种子所变现。如果把真如比作太阳本体,那么阿赖耶识则是太阳发出的光,光所照之处,云腾致雨,万物竞相生长,生机勃发,如果没有光的作用,会不会有生命?显然不会,这不就是阿赖耶识的自心所现吗?但这样的变化太慢,太阳相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实在太渺小了,阿赖耶识是宇宙的本质,具足不可思议的强大能量,非太阳能比,霎那间就能诞生整个宇宙、霎那间就能让整个宇宙发生无数次生灭变化。这才是阿赖耶识的真正内义。

  人在修证到八地时之所以能感受到一切皆唯心所现,唯识而变,那是因为证到此地的人已经与境界和心识皆融为一体了,人、境、心皆是现量,无分别,主客观达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可见佛学与片面夸大主观的主观唯心论、片面强调客观的客观唯心论以及片面强调物质第一性的唯物论哲学都是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唯心论、唯物论的观点都是意识的产物,意识的作用无法深入到内证的境界。因为意识是分别作用,而佛法的作用是现量无分别的,两者无法协调。

  现量既然缘真如,为何它还会被转、被熏?其中的道理一直是佛学界争论的焦点。一般来讲,当证到第八菩萨地的时候,真如之性已经显现,这时人的定力相当强大,是不会被染熏的,以后境界越高越染熏不了,成佛之后,具足一切法力,既无法染也能被随意染,佛具有法报化三身,无法染的是法身,随意染的是化身。世间相皆是佛的化身。法身佛是恒定不变的,永远不会被染。化身佛必须随世间缘,否则无法化身。我们每个人都是佛的化身,都有佛性,开悟即是佛,不开悟即是凡夫。如来现量是恒定不动的,凡夫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肉身,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体,本身就是杂染识,无始以来即被染,并非什么真如不守自性,真如就是佛,怎能不守自性?不守自性同凡夫何异?根本说不通,乃外道之见!阿赖耶识之现量只是瞬间现量,被称作真识,真识加妄想心就是阿赖耶识,真识并非真正的如来现量,如来现量不具有任何识的功能,只有物质的才具有识的功能,不脱离肉体凡胎,就不可能摆脱识的作用;脱离了肉体凡胎,心识回归本性,心性一体,转识成智,不再有识的作用,就是真如,真如所照才是恒而不转的真现量。真识是第一念的现量镜状态,虽为无漏种子,却因识而变,一念无明刹那即转,瞬间现量(即真识)转现识,现识转七转识,前六转识造业,造业生善恶,才引起世间波澜壮阔的生灭变化。

  修证到第八地的人一切看空,无功用行,心性一体,得如幻三昧,照物则现量现前,观一切现量如幻。出定时,见现量转,比如锋利之性,渐见有质、刃、光泽、还有把,迭现在锋利上,则知为刀也。质、刃、光泽、把,皆为共性,非刀之自性,假有,色相显,空即是色。入定时,见质、刃、光泽、把一并转空。心现时,则刀现,心不现时,则刀灭。由是知,一切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色是虚空。这句不难理解,一切色法如幻,已经说得不少了,诚如物质是由空空的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空空的原子构成的,一切色相皆空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空,刹那转空。

  持所持处所建立。持就是能持,指能持色相的虚空,所持处所是指安住于虚空的色相,建立,就是色与虚空之间建立起一种不可分离的紧密联系。色是虚空之所现,虚空是色之所安住。

  性色空事分别,当知。(由色与虚空的关系看)色相与空相的自性差别,应该能够知晓了。

  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四大种是指地水火风四大,四大并非是指世间所见的土地、水、火和风,借其名方便之用尔。但世间的地水火风包括其他一切色相皆是由四大种变现而来。四大因缘和合而生化万物,四大分离,则万物消散。但四大种性不变。地显坚性,水显湿性,火显暖性,风显动性,坚湿暖动就是四大的种性。四大种藏在阿赖耶识中未受熏时不显性,四大种受熏生起时便首先显坚湿暖动四性。四性而化万物。坚湿暖动自性各个不同,皆是不变性,虽然不住于虚空(亦不住虚空),为什么说它们不住虚空呢?如果说住,它们住在哪里?摸不着,看不见,你说哪里就哪里,哪里都有,哪里也没有,怎么能称作住?(非彼无虚空)但并不是它们没有虚空,因为它们都不实,它们的自性本身就是空的,坚之性是不是空的?湿之性是不是空的?暖之性是不是空的?动之性是不是空的?四大皆空!但空中妙有,坚湿暖动皆有自性,永恒不变。真空妙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稍加留心,随处可见,比如碗,碗是空的,这个空碗里到底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但是这个碗要是实心的行不行?留作大家思考。

  这几句经文看似内容少,但所涉及的佛学知识是深不可测的,全面解读一本书也不够,好多东西都没有说透,但也只能权且到此,后面还要继续,不能停留在这几句话上,想说的东西后面会逐步展开。

  【原文】: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解说】:

  观牛有角,故兔无角。意思是看到牛有角,就说兔子无角。角这个观念本来与兔子无关,如果你从来没见过长角的动物,会不会想到兔子有无角的问题?显然不会,因此兔子无角这个本来不存在的妄想是因看到了牛有角而引起的。于是便执牛有角,执兔子无角,这就等于在无形中给兔子安了一个角,根本不该有这一说,是不是画蛇添足?兔无角这样的观念是不是妄想?兔无角这样的妄想就是断灭论。如断灭论者认为人活着的时候诸识俱在,死了之后识就彻底灭了,这样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因为见到活着的人有识的作用,所以就说人死了,识没了。就像观牛有角,故兔无角一样荒唐(活人相当于牛,死人相当于兔)。

  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译为假如把牛角析为微尘,到了微尘这一步再继续分,一直分到刹那不住,一无所有,(由是观之,牛角并不实,也是空的)。

  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译为牛角既然也是空的,你还拿谁去对比说兔无角呢?(牛角既然连微尘都不可得,你那兔无角的邪念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表明兔无角的妄想失去了根基。)

  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若以析牛角的方法来观他物,有无二见之妄法一并破之。

  【原文】: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解说】:

  这时,世尊对大慧说:“当远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等妄想,你们这些大菩萨们,当正确思维自心所现诸妄想,随入一切刹土,成为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法门而教授众生。

  【原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解说】:

  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以偈言说:“色等外尘和八识皆空,色等妄法恒常滋养妄想心生,导致根身器界建立,第八识变现出众生。心指阿赖耶识,意指末那识,识指前六识,自性、法有五即五法、人法二无我等一切空、一切净,这些都是诸佛大悲方便所说的。长与短,有与无等等,辗转相互攀缘而生,因为无所以生有,因为有所以转化为无。以析微尘的方法去除分别心,(因为微尘分到最后是一无所有,万法皆空,一切都空了,都一样了,所以就没分别了),分别心去了,对色法的妄想就不会再执着了,于是就能够安住在自心现量的境界中,然而这是持外道恶见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外道之妄想那是虚假的境界,声闻乘所见也是一样的。能够度化众生的是大悲者所说的自觉之境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