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管窥
普 愿
闽南佛学
《俱舍论》的作者世亲菩萨,是一位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伟大论师,他的作品极为丰富,有千部论师之称,可谓前无古人,後无来者,《俱舍论》是他的代表杰作,虽为小乘论籍,实为通往大乘之途径,它的问世,被印度学者誉为“聪明论”。
一、世亲菩萨造论的动机
根据《俱舍论颂疏》的作者圆晖说他造论的动机有三点:一.为今众生断烦恼故。二、欲今智者慧解深故。三.弘持正法令久住故。现就此三分述如下
(一)、为众生断烦恼故
所谓烦恼,亦名为惑。惑,即迷妄之心,迷所对之境,颠倒事理。《大乘义章》说:“能惑所缘,故称为惑”。惑指无明,由无明导致众生造业,因感果而形成因果规律。所以无明不除,就必堕三界九地,六趣四生之中;就有贫富悬殊,祸福不等种种差别现象。作者造论,就是要让人们认识无明,驱除无明,解脱众苦。
本论《随眠品》着重谈了由无明而产生的诸多烦恼,其种类有: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不定地法。这些烦恼就是产生众苦的因缘,迷界众生以此为依,履行造业,随业轻重感果六趣,飘流三界。如《俱舍论》曰“由惑世间飘有海”。就是指我们凡夫众生,不明事理,不识果由业因,业从惑起。更可怜的是,许多愚昧无知的人内心颠倒,以苦为乐,终日沉於赌场,醉於酒巴,昏於舞厅,不识这种乐只不过是迷恫的心求得一时刺激而己,不懂得这种刺激所留下的後患将使你一生痛苦不堪。作者以锐利的眼光,聪明的才智,认识人生,透视人生,指明解脱方向,劝勉众生,断惑证真,加功用行,将存於心意识上的种种烦恼一一铲除,今心平衡,达到清净无为的超脱境界。这就是作者造论的第一个动机。
(二)、欲今智者慧解深故
所谓智,即对事理能正确判断决定;慧,即见闻不忘。《大乘义章》说:“慧心安法,名之为忍;於境决定,说之为智”。智慧是解烦恼生死之津梁。
作者如何引导众生开发智慧法门呢?我们从全论各品的次第即可知晓。《界》,《根》二品总明万法,十八界是万法的体,二十二根是万法的用,两品总明有漏无漏法。《世间品》明万法中的有情器界,即依正二报。《业品》讲依正二报不同的差别原因,这种原因在时间上有三际的关系。《随眠品》谈增长业必须俱备的助缘。这种因缘果报就象网络,紧紧地把我们系缚,想要挣脱只有运用智慧这把利剑才能砍断罔络,只有网络破裂,才能摆脱轮回生死之苦,这二品别明迷界有情生死的根源。《贤圣品》是指示我们应求之果。《智品》是劝导我们求果时应具备的条件。《定品》是告诉我们光有条件还不够,必须再借助缘。这三品是别明悟界修道的果法。
作者以慈悲的胸襟,孜孜不倦的利他精神,论述时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一层紧接一层,从有漏的果、因、缘,讲到无漏的果、因、缘。既有科学方法,又有科学理论,说服力强,启迪众生,愍灭无明,令生慧解,令从愚痴此岸达到智慧解脱的彼岸。这就是作者造论的第二个动机。
(三)、弘持正法令久住故
佛陀诞生至今已有两干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他给我们留下了世上希有难遭难遇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就是经、律、论三藏。经藏,是佛陀亲自彻悟宇宙人生奥密,开示众生的方便教。律藏,是佛在世时,有弟子不遵守教法,出现犯轨行为所制定的条例。论藏,大多是尊者们深入经藏,体悟法要,并结合当时社会,国情,及本宗存在的问题所作的论籍。总之,三藏的流传,都是宏持正法,为令正法久住世间。作者造论也不例外,因为他看到自信的本宗有许多问题不符教理,乖违正法,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就很难保证正法流传世间。所以,他在精通本宗教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经部,後又到迦湿弥罗精研从未见过的《大毗婆娑论》最後推出这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它的问世,揭示厂本宗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之处,纠正了部派佛教出现的不符正法的观点,为正法久住於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就是他造论的第三个动机。
二、本论的组织结构
本论的组织结构本论的组织精细严密,文中前後联贯,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多彩;脉脉相通。如《世间品》谈到器界的成立是由风轮、水轮,金轮构成的,在器界里分布有天界二十八层,地界有九山、八水四大洲等多重山海,以及寄存在器界中的有情身量、寿量、形状和劫时中出现的灾危等事,妙趣横生地将世间刻画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对诸法很好的写照。
全论的组织分为八品,二十九卷,六百颂文。
《界品》两卷,四十四颂。界指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对六尘起六识成十八界,分别十八界有二十二门,全品总明宇宙万法有漏无漏之体。
《根品》五卷,七十四颂。根的定义有三:即最胜、 自在、光显。以譬喻得名,如草木有根,根能令草木破土,生长,开花、结果。本品详明了二十二根,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等俱生诸法和六因、四缘。总明宇宙万法之用。
《世间品》五卷,九十九颂。世,即迁流和破坏义;间,即中的意思。揭开世间序幕的是三界、五趣.七识住、九有情居,四识住.四生、中有、四有,这些都是迷界凡夫起惑造业所得的果法。本品详明有情世间和器世间。
《业品》六卷,一百三十一颂。业,造作义。能造作的是身,语,意三业,由三业的造恶作善,分别产生表业、无表业、三性业,福等三业、三受业,三时业等,这些业都是迷界众生得果的亲因,本品揭示业性刹那迁徙,没有固定性,不变性。
《随眠品》三卷,六十九颂。随眠,又名烦恼,亦名为惑。随眠,即跟随有情眠伏根中生昏沉无智。随眠种类繁多有六随眠,七随眠,十随眠、九十八随眠、五见、四倒、九慢,七慢、四漏,九结,五盖、三缚、十缠、六垢等,这些随眠都是障碍修道的恶缘,迷界凡夫造业就是依它为缘。
《贤圣品》四卷,八十三贤,贤指有道德的人;圣,指智慧高超的人。
想成为贤圣的人,必须遵循佛所说的四谛法,勤修五停心,四念住、四善根,十六心位、六种性,七圣人,这些都是悟界圣道的果法,也是本论开导众生达到小乘阿罗汉果的最高境界,本品开示了无漏的四向四果位。
《智品》二卷,六十一颂。智,即对事理能正确决定判断。本品分析了十智殊相,十智行相,四无畏,三念住,六通、三明、三示导,五通,这些都是无漏圣果的亲因。是明断惑证真之理。
《定品》二卷,三十九颂。定,即心一境性。定有四静虑,八解脱,八胜处、十徧知等、这些都是修无漏圣果的疏缘。本品劝勉众生调伏内心猿意马寂灭。
全论八品,初两品总明宇宙万法有漏无漏之体用,次三品别明有漏的果、因、缘,後三品别明无漏的果,因,缘。破我品一卷,依演培法师的六点理由和三点教证考查非属本论,故从略。
三、本论的中心思想
本论的中心就是讲四谛因果规律,我们从论文的标题可以看出,《俱舍论》,完整地说应该是《阿毗达磨俱舍论》翻译成汉语即“对法藏论。全论的中心思想是在讲四谛法。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是迷界之果,集是迷界之因,灭是悟界之果,道是悟界之因。
苦以集为因,即世间,业,随眠三品。世间是苦果,业是苦因,随眠是苦缘;灭以道为因,即贤圣、智、定三品,贤圣是悟果,智是悟因,定是悟缘。果不孤起,必有原因,因不自生,定待助缘。本论在阐述四谛因果规律时引用了五果,六因,四缘作解释。五果:士用果,等流果、增上果,异熟果,离系果。六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徧行因、异熟因、能作因。四缘: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得士用果,依俱有、相应二因,因缘为缘;得等流果,依异熟因,因缘为缘;得增上果,依能作因、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为缘;得异熟果,依异热因,因缘为缘;得离系果,离系是离开烦恼的系缚,是烦恼惑尽所显的果法,是以择灭为体,道谛所证,毋须因缘。总之,前四果是六因所引生之果,不离三界色心,是说明有漏的苦集二谛;後一果不借因缘,是无漏灭道二谛所证果法。全论中心讲四谛法,围绕四谛讲因果规律和迷悟两界的不同区别,最後让人们认识,抉择,彻观四谛因果,达到涅槃最高境界。
四、本论在有部论书的地位
要知道本论在有部中的地位,首先应该了解有部有多少论典,要了解有部的论典,就得对部派佛教稍有知晓。
部派佛教最初分为两大系,即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逐渐分出十一部,即说一切有部犊子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上部、饮光部,经量部;大众部也逐渐分出九部,即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鷄胤部、多闻部、说假部。据《异部宗轮论》记载,二十部最胜行的只有五部,即大众部、南方上座部,北方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和经量部。《俱舍论》属印度北方大陆的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有部的典籍在部派佛教中是很可观的,它的主要论著有七部,《法蕴足论》、《集异门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和《发智论》。作者在有部中,精研本宗论典後深觉不足,听说迦贰色迦王时曾集五百罗汉於迦湿弥罗国结集《大毗婆娑论》两百卷。因此,潜入迦湿弥罗去学习,後有悟入尊者於定中得知他是闻名北印度世亲菩萨,即告诫他早速回国,以免出事。回国後,他开始综合有部,经部教义,揉集两部思想,一天一颂,造出这部轰动印度论坛的典籍。因此,本论的组织是综合《六足论》、《发智论》、《大毗婆娑论》而作,是取各论精髓而成。所以,它在有部中的地位是自不待言。
五、本论在我国的流传
《俱舍论》一书,据有关资料介绍最初传入我国是在公元五六三年,由梁陈真谛法师翻译,共二十二卷。《高僧传》还说他撰有《俱舍论疏》六十卷,在当时十分盛行。而後智愷,道岳、慧净也都著论疏多卷,但已失传。
到了唐朝,玄奘大师将本论译为三十卷,使《俱舍论》的流传更为昌盛,成为中国小乘教的代表论著,在奘师门下有很多论师都作了论疏,如普光《俱舍论记》三十卷,怀素《俱舍论疏》十五卷,窥基《俱舍论抄》四卷,法宝《俱舍论疏》二十九卷,圆晖《俱舍论颂疏》三十卷,而後慧辉,遁麟等人也都有疏出现。
现在近代慈航法师能海法师演培法师等,也著讲记弘扬。
本论在阐述业感缘起的道理上是极为详细,在其它论著上很少见到,可谓小乘佛教最精彩,最能表现诸法的著作,也是法相唯识的根本阶梯。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界品第一 诸一切种诸冥灭 拔众生出生死泥 敬礼如是如理师 对法藏论我当说 论曰。今欲造论。为显自师其体尊高超诸圣众。故先赞德方申敬礼。诸言所表谓佛世尊。此能破闇故称冥灭。言一切种诸冥灭者。
俱舍论颂讲记 演培法师 目 次 序 悬 论 一 本论作者小史 二 本论与婆沙的关系 三 本论与杂心的关系 四 本论的思想渊源 五 本论的组织次第 六 本论的价值与地位 七 本论的译者与释者 八 本论的论题略释 正 释 分别界品第一 分别根品第二 序 一 默 如 一大藏教的内容,大别为经
俱舍论讲解
世亲论师是犍陀罗国人,到迦湿弥罗国学《大婆沙论》之后,回国即出要义,计六百颂,再送到迦湿弥罗,当时有部的悟入论师,以其有违正统的教义,要他为颂作释,世亲便作了释论,这便是《阿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ko′sa-′sa-srowa 以下略作《俱舍论》)。此论现尚存有梵文论疏,及西藏译的印度之注疏数种。中国近人演培法师作有《俱舍论颂讲记》
《阿毗达摩俱舍论》(略称《俱舍论》),是世亲早年还未信仰大乘佛教时的著作。世亲为公元第五世纪顷北印度犍陀罗人,在佛教有部出家。那时北印度一带的有部学徒以迦湿弥罗地方的毗婆沙师为正宗。他们独尊《大毗婆沙论》,世亲起初也从而学习,后又采取当时比较进步的经部学说,作了一部含有批评毗婆沙师意味的通论有部学说之书
1 《阿毗达磨俱舍论》论名的涵义 阿毗汉译为对,达摩含义为法,俱舍汉译为藏,《阿毗达摩俱舍论》译成汉文就是《对法藏论》。对法是超世俗无漏智慧的另外一个名字。对有两种含义:一是对向涅槃,是指以因对果
佛教起源印度,那里潮湿闷热的环境令人难以支持长时间不间断的劳作,因而反而促使其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静默修行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流,而佛教无疑是印度众多宗教当中,最具有思辨色彩的。佛教在印度原有的世界观基础上重新利用,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组成,而这个世界的组成可以在世亲菩萨的著作《俱舍论》当中略觑一二。
自古以来,佛教学派繁多,但总不出于大、小二乘之别。就小乘教而言,在印度有二十部派之多,但可归纳为空、有二宗,传到中国,即成为代表空的成实,以及代表有的俱舍二宗。主张法体实有,三世恒存的《俱舍》
《阿毗达磨俱舍论》是释迦佛亲自授记、摄受眷属等方面首屈一指的世亲论师所撰著,属于小乘的论典范畴,主要诠示佛陀第一转四谛*轮的无垢甚深教义,其中蕴含有关初转*轮的佛经中所涉及到的大量名词、法相、类
梵语:阿伯达玛够卡嘎热嘎 藏语:秋温波奏戒策累俄雪巴 汉意:对法藏颂 顶礼文殊童子!成熟二资菩提大果位,十力与四无畏狮座上,慈悲为众宣说有无漏,一切法理本师前敬礼。以头陀行功德增吉祥,郑重交付如来之补处,弥勒教法之中得解脱,结集对法迦叶前敬礼。
今天我们把序文讲一下。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正议大夫持节诸军使晋州刺史贾曾撰 这本书就是阿毗达磨,阿毗达磨我们也讲过了,对法,或者广法、无比法。阿毗达磨是体裁,就是《俱舍论》的体裁属于
《俱舍论》云:由田意殊胜,及定召异熟,得永离地业,定召现法果。论中举出定召现世果报的三种情况: (一)对于殊胜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业; (二)造业时发心非常猛厉; (三)指相似的现法受,
佛教典籍简介:《俱舍论》 《俱舍论》 《俱舍论》,全称《阿毘达磨俱舍论》,又称《聪明论》。三十卷九品。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 据《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序载,世亲菩萨先于萨婆多部出家,学习彼
部派以来,佛教的文献有三种﹕即经(?utra)、律(Vinaya)、论(Abhidharma)合称为「三藏」(Tripitaka)。这里所讲之「论」,音译为「阿毘达磨」。阿毘(abhi)意为问与答之相对辩论;达磨(Dharma)意为法,当然是指佛法。因此,「阿毘达磨就是佛陀当时大弟子正式讨论佛陀教义之记录。既然是讨论佛陀的教义,所以也可以说是佛说的
《俱舍论 世间品》对「缘起」对论 万金川 【写在前面】 严格说来,《俱舍论》并非笔者特别关注或格外锺爱的论典之一,因而主观片面的心得容或有之,至於谈到客观全盘的研究,则非吾之敢言。此处所以不揣浅陋而勇於见笑大方者,乃因缘於昔日初读奘师译本的若干段落之际,但觉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9 册 No 1561 俱舍论实义疏 No 1561 [cf Nos 1558-1560] 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一(揔二万八千偈) 尊者悉地罗末底造(唐言安惠) 稽首薄伽众德山 稽首达磨大智海 稽首僧伽和合众 掣斯论主及吾师 我将萤耀助阳光 随力弘宣对法藏 为利群生法久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描述说:“于此经受持读诵,或复为他人演说开示,若自书若教他人书,恭敬尊重以种种华香……烧香、华鬘、璎珞、幡盖,位乐而为供养。欲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象,敷清净座而安处之。散种种花,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
《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中文。《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卷首叙述佛在广严城乐音树下,对曼殊室利叙说药师如来之十二大愿,并说药师如来之净土是在过东方十殑伽沙等佛土之净琉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