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十二、普往生观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这第十二观叫做普往生观,普字作总字讲,作一个总观想,观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前面从第一到第十一观,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正报庄严,统统观想成功,这第十二个观想,观想著自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叫做普往生观。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见此事时,是个什么时候呢?就是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和正报庄严观想成功--西方三圣的真实色身相观想成功,指的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观想你自己要生西方,你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作就是修观想,修什么观想呢?作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观想。于莲华中,结跏趺坐,跏趺坐就是将两个腿子盘起来,我们平常叫做盘双盘。若是消文,那么跏者交加,趺即脚背,把两个脚背交加,放在两个大腿上,这样的坐姿,就叫跏趺坐。此处是叫行者修观想,观想你的面前有一个大莲华现出来,你自己坐到莲华里面去,两个腿子盘起来,这就叫于莲华中,结跏趺坐。再想到你坐在里面,这个莲华合起来,合起来又怎么样?合起来之后,这个莲华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你自己观想著这莲华开了,作莲华开想;莲华开的时候,就看见有光明,有五百色的光明来照身想;西方极乐世界,遍界都是光明,这时观想有五百色的光明,来照自己的身体。眼目开想者,作光明照身想时,眼睛还是闭著的,但觉得眼前很亮,这时候眼目可以睁开,就叫眼目开想。眼睛一开,见佛菩萨满虚空中,觉得惊奇高兴。哎呀!真是极乐世界!满虚空都是佛,都是菩萨,这就是前面讲的,化佛化菩萨畟塞空中。这个时候,不但看见还再听见‘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先是眼睛看见的不可思议的境界,看见佛菩萨充满虚空。现在再听到那流水的声音亦说法,鸟叫的声音亦说法,乃至风吹树林的声音亦说法,还有诸佛都在说法,这就是有情、无情统统皆演妙法,所说的妙法,统与十二部经相合。‘十二部经’一词,有很多人解错了。有人问道:‘十二部经,我们只知道净土宗有净土三经,除了这三经外,还有九部是什么经?’又有人问:‘我们看到过净土五经,除了五种之外,还有七部是什么经?’这都是解释错了,所谓十二部经者,不是一部部的经书。部是部份、种类之义,总指一切经典,可分做十二个部份,或说十二个部门,所以十二部经,又译作十二分教。教者,经教也,十二部经据智度论说:第一叫长行,这是一种散文体裁的经文。第二重颂,颂是偈颂,它是一种不须押韵的诗体,前面有长行,后面又有偈颂的,就叫重颂;例如普门品的‘世尊妙相具……………’是也。第三孤起颂,前面没有长行文,单独的偈颂,就叫孤起颂。这长行、重颂、孤起颂三者,是指佛经经文结构的体裁。第四因缘,即佛经中的因缘法。第五本事,为诸大弟子前生前世的事。第六本生,是佛说他自己过去生中的公案。第七未曾有,是凡夫境界所没有的事,如神通、变化等。第八譬喻,佛陀说法,遇到不易了解的佛法,常用譬喻来说明。第九论议,高深难解的佛法,由佛弟子出来问,佛来答,一问一答,辩明佛理,如金刚经的须菩提与释迦世尊,一问一答,就叫论议。第十无问自说,高深的真理,无人能问,没有人问,佛自己说,这叫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以舍利弗作当机者,可是舍利弗一句话亦没有问,是佛叫舍利弗的名,对他说的。第十一方广,这是大乘方正广大的道理。第十二授记,如法华经佛为诸大弟子授成佛之记,就叫授记。综合起来,十二个部类,故名十二部经。在别个地方讲,它包括一切大小乘经,在这里它单指大乘经。
请看经文!你自己作观想:坐著莲华,生到西方,莲华开了,看见光明,看见诸佛菩萨,耳朵亦听到,听到有情、无情都在说法,听到的法,要与十二部经相合,那才是妙法;若不相合,那就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那叫魔境。这里面还有个问题,怎么知道那与十二部经相合不相合?这就是前面令修三种福,其第三福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行者依教奉行,读过了大乘经典,知道大乘十二部经是个什么法,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听到那个法音,就都晓得,都和以前所读诵的大乘经讲的一样。现在试问你:前面说你欲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要修十六种观想,你必须修那三种福,其第三福就是大乘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听懂了没有?听懂了。那末菩提心发了没有?没有发。深信因果,是不是深信不疑呢?这还有问题,读诵大乘嘛,更谈不上,既没有读,亦没有诵。劝进行者,你连一个人亦没有劝,你只是听了,听到固然好,种了善根,但实际你没有照听著的道理去做,没有做则福没有培;没有福,怎么能生西方呢?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这个地方要注意!所谓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者,是指刚才你所看到的境界,是怎么见到的呢?那是入了定看到的。入定就是入的念佛三昧,前面讲你今作观想,已经得了念佛三昧的工夫,才能作自己往生的观想。平常说:念佛法门是仗他力的法门--仗佛力接引往生西方。请看十六观经你就知道,光仗佛的力量不行,还要靠自己的力量,你自己不念佛,不把你接去,尤以十六观经第十二观,完全靠自力,你看这段经文,有说佛来接引吗?下面到三辈九品往生观,才说有佛菩萨来接,这第十二观,佛不来接,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我要往什么地方生,就往什么地方生。为什么?一切法都是唯心造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我都能造成功,我还能把我自己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完全靠自己,自己怎么修就怎么去,心力不可思议,这是强调心的力量,完全靠自己。心怎么会呢?现在得到了念佛三昧,若是没有得到念佛三昧,欲想生,生不去,因为欲作观想观不来,必须自己能够入定,在定中观想自己往生西方去,出定之时,忆持不失,那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一直忆念不忘,不令它失去。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此处点出结名普往生观的道理,那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你亲自去看到了,前面所见到的,是你作观想观出来的,这是亲自到那里去了一趟,正报无量寿佛,依报各种庄严,亲自到极乐世界去游观了,等于我们听到美国好玩,就坐飞机去了一趟再回来,亲自见到了。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是说明观想成功,所能得到的利益。有西方极乐世界化身的西方三圣,常常到你这个地方来,那就是说你永远不会退心,亦永远不会退失行门,因为你入定可以到西方去,出定又能忆持不失,又有三宝常常加被你,得种种力,那就是生西方已决定的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观无量寿经讲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核心,讲述了16种观想念佛法,是学佛同修乘佛愿力,往生净土的详细攻略。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之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总其观行有十六种。即:(一)日想观,又作日观、日想。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闭目皆令明了。(二)水想观,又作水观、水想。初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经名:观无量寿经 著译者:刘宋[彊-弓]良耶舍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梵名Amitayur-dhyana-sutra。又名《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略称《观经》,又本经并非佛為当时之上根者所说,係為佛灭度后之未来世女人、恶人而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