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有哪些特点?阿弥陀经的七个特点

阿弥陀经 | 作者:智随法师 [投稿]

(四)只为往生成佛,不为其他小利

  第四个特点:《阿弥陀经》的目的是只为往生成佛,不为其他小利。

  佛教认为众生都有佛性,但是众生都迷茫颠倒,被无明染污,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佛,不知道自己原来也是一尊佛,反而很在乎世间境界,贪瞋痴很在行,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丢掉了。佛知道众生迷茫颠倒,要把众生救拔出来,这是佛出世的目的。不是解决身体、心理的问题,他是要解决众生轮回的生死大问题。讲净土法门就要讲往生,如果不往生,那就沉沦在三界六道了。年轻人一听说往生以为是死,往生不是死,如果往生是死就不用讲了。因为世间人本来就要死,那何必讲往生?往生是要对治死。

  往,就是到另一个可以让我们解脱的地方;生,是给我们希望,是活不是死。我们脱离生死苦海之后才是真正的生,所以叫往生。往生的目的是成佛,不是死了之后找一个寄托,世间人买一个骨灰盒放在那里,就说“往生”了,那是一个世俗的概念。

  我们本来是佛,因为迷茫才变成了凡夫,天天在世俗的生活里打转,真实的身份没有显发出来。佛来到世间就是要让众生回归真实的状态,把我们生命的真相显发出来。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衣食自然,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面是黄金为地、衣食自然?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就想往生了。所以它给我们的利益不是小利益,是往生成佛的大利益。

  《阿弥陀经》不是一般的经典,它是让我们成佛的经典,这样的法不珍惜,还去求什么大法?这部经典不是让我们持五戒得人身、修善法得富贵健康。《阿弥陀经》不关心健康问题,往生之后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到了极乐世界,世间所有问题通通没有了。“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大利益。

  《无量寿经》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我们念这句佛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就具足无上功德,就得到大利益了。有了大利益就不会在乎小利益,就像世间的老板,他有一个亿合同的资金来源,还会在乎几块钱吗?我们得到往生成佛的大利益,世间的利益通通可以放手。凡夫为什么放不下?就是看重小利益,看重眼前利益。佛就像一个大慈善家,他有无量的财宝,可以普利天下一切众生,他要关心所有人的利益。《法华经》有个“穷子喻”,穷子就是很贫穷的人,你给他五斤米,他就高兴得很,很感恩你,如果要让他念佛往生他则不感兴趣,他不关心生死问题,这是凡夫和圣人的差异。

  《阿弥陀经》只讲念佛往生一法,就是让所有众生都能往生成佛,所以这部经典是一部普度众生的经典,把这部经典学懂、学明白了,这一生的问题就解决了,其他的法可以通通放下。

(五)是成佛的宝典,是人生的归宿

  第五个特点:《阿弥陀经》是成佛的宝典,是人生的归宿。

  人活在世间要有归宿,世间的家是大众的归宿,每天晚上要回家,没有家的人就是流浪汉。身在娑婆世界的人就是没有家的人,就是流浪之人。三界难安,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界都在燃烧,就如熊熊的大火一样。佛出世的目的就是让三界的众生都要解脱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念佛往生西方,西方是一切众生的归宿。

  佛来到世间讲净土法门,不仅仅是三部经,其他很多大乘经典都讲到西方净土。净土三部经是专讲、特讲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告诉我们,让我们归向阿弥陀佛。

  《阿弥陀经》佛无问自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就是给我们的人生指明方向,所以净土法门是指方立相的法门,是让众生可以直接找到归宿、找到依靠、找到出路的法门。

(六)超越时空根机,具有普世价值

  第六个特点:《阿弥陀经》超越时空、超越众生根机,是任何时代都实用的一部经。

  文化浅的人可以读《阿弥陀经》,文化深的人也可以读《阿弥陀经》,都可以得到利益。佛陀在世的正法时代,印度人可以念佛往生,到了中国也可以念佛往生,到了日本、韩国还是可以念佛往生。

  就空间而言,这部经典不仅在人间通行,在法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通行。释迦佛在娑婆世界讲《阿弥陀经》,六方诸佛也各自在国土出广长舌,为诸众生讲《阿弥陀经》。如经云:“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所以它是一部超越时空、最具普世价值的经典。

(七)堪称佛佛共说,法法同归,人人当学

  第七个特点:佛佛共说,法法同归,人人当学。

  佛佛共说:这部经典不是一尊佛说,而是所有佛都在说,释迦牟尼佛在说,六方诸佛也在说。

  法法同归:净土法门是八万四千法门最后的归向。祖师大德的著作都比喻,其他法门像江河,净土法门像大海。长江、黄河很大,它们的归宿在大海。它们不归向大海就没有出路,没有集中收尾的地方,一定要到大海才汇成一片,净土法门像大海一样包容一切。

  有些经典到最后都会把众生引到西方极乐净土,如《华严经》是华严宗的正依经典,经中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就是导归西方极乐世界,华严会上的所有菩萨最后都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这是修学圣道法门回归净土的典型表现。

  天台宗主依的经典《法华经》也讲到净土,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以及后来的天台宗人,在主学自己的法门之外都兼修净土,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相对来说,禅宗初期讲净土比较少,但是到后来禅宗行人发现开不了悟,即使开悟了,如果不能解脱不能证果,依然会流转,最后也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叫禅净双修。表面看是禅净双修,实际上是修禅不行了,需要找一个保险的法门,净土法门就是让他保险的。如果禅宗能开悟成佛,何必还要禅净双修呢?早期禅宗不是双修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宋朝以后发现直指“人心”太难懂,“心”摸不着看不见,无色无相,无形无味,跟着我们几十年的“心”却找不到。讲得好听一点,叫禅净双修,实际上是发现自己学修的法门救不了自己,要找一个弥补的方法,所以就兼修净土了。不过虽然把净土法门加进来了,但是依然放不下禅宗,就提出“禅净双修”的概念。

  人人当学:佛法是真正的大道,简单到最后就是一句佛号。这样殊胜的法门,诸佛都在宣说,作为众生,无论是凡夫还是圣人,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只要知道人生很苦,知道生命无常,知道轮回可怕,知道佛道当成,就都应该了解这部经典,这是人在世间最尊贵、最需要学习的一部经典。

来源:《阿弥陀经》直说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法宝之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