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千字文并序
三藏法师义净撰
为欲向西国人。作学语样。仍各注中。梵音下题汉字。其无字者。以音正之。并是当途要字。但学得此则余语皆通。不同旧千字文。若兼悉昙章读梵本。一两年间即堪翻译矣
【◇】
天地日月阴阳
【◇】
圆矩昼夜
【◇】
明闇雷电
【◇】风雨星流云散(去)
【◇】
往来去取
【◇】
东西南北上
【◇】
下相辅皇(又天子)
【◇】
臣仆吏贵贱
【◇】((?))【◇】
童竖(立)刊定
【◇】
品物策立州(大王城)
【◇】
主辩教礼
【◇】((?))【◇】
书置设衙府
【◇】
父母兄弟
【◇】
孝义弘抚甥
【◇】
舅异邻伯叔
【◇】
同聚奉事友
【◇】
朋矜爱贫寠
【◇】
山庭蔽轩
【◇】盖净野标花柱
【◇】
美素竟千秋
【◇】
嘉声传万
【◇】
古男女迎嫁
【◇】
唤命招追
【◇】
卖买出入俗
【◇】
务驰交市
【◇】
店商货妍
【◇】
丑强羸先蒙
【◇】
少赠今用
【◇】
重遗一闻砥砺
【◇】
再想箴规保
【◇】
身节俭离此
【◇】
而谁终希恶灭
【◇】
恒(又一切时)敦(又重信)福绥
【◇】祸如响应善
【◇】
若影(阴)随图名
【◇】
璀积汝钦重睿哲
【◇】
犹囊里锥咸
【◇】
京遵硕(石)德龟
【◇】
洛启神师既
【◇】
能欢夕殒何
【◇】
得苦朝饥讲道
【◇】
论妙
【◇】
激扬理致文
【◇】
参叠席聪
【◇】
过阅肆市玉
【◇】
砌权贤石渠
【◇】
次检验是
【◇】
非提撕愚智
【◇】纸落浮花诗
【◇】
成含翠笔不
【◇】
停毫句宁
【◇】
易字意存
【◇】
忠直弗尚
【◇】
邪媚独畅幽(深)
【◇】
情偏抽(追)雅
【◇】
思片淑仁君(主)子
【◇】
匪器寸伎勿嫌
【◇】
固难周(普)备
【◇】
七步(进)沈辞远
【◇】
三略玄英
【◇】
秘铨冲信立
【◇】
人诚哉未
【◇】
沦坠
【◇】兵戎偃戟武
【◇】
帝腾辉通衢
【◇】
走驿结陌
【◇】
萦旗九大江河羽鸟
【◇】
四海呈威铜
【◇】
梁截险釰
【◇】((?))【◇】
阁要机好
【◇】
谋宣败临
【◇】
敌虑微胜怀大
【◇】
惧虽劣莫欺
【◇】
鱼丽只进(步)鹤
【◇】
翼双飞赤
【◇】
心罔诈黄泉
【◇】
指期初首欣
【◇】
效赏职靡疑
【◇】肱股竭操佐
【◇】
弼干(天)基送使
【◇】
只连伏旋
【◇】
旌宿(星)慎归
【◇】
息(静)肩胸里战
【◇】
遂肥
【◇】
饮食饭菜盐
【◇】
酢羹臛饼果
【◇】
喜团糖蔗啖
【◇】
嚼姜椒胡椒芥
【◇】
白芥芋煮熟斟
【◇】
酌恭(谨)敬持
【◇】((?))【◇】
与盘盂钵屏
【◇】
却踞坐小床
【◇】
返系衣角餐罢竟
【◇】迁位(职)齿木梳
【◇】
濯牛粪涂拭
【◇】
洗涤匙杓仓
【◇】
库厨厅
【◇】
储安釜镬
【◇】((?))【◇】
刀(又仗[宋-木+(乏-之+(犮-乂+又))])镰珁([土*瓦])瓮
【◇】
斧箕绳索违
【◇】
拒敕(王教)王智条
【◇】
官司执缚(系)
【◇】
养躬(身)知患本
【◇】
遂静息栖林专(又一)
【◇】
崇(又行)社多志心
【◇】
急遣斯封
【◇】
着
【◇】
春耕种植畎亩
【◇】营农决(开)池
【◇】((?))◇
降泽犁捞施功
【◇】
懒夫晨寐(卧)
【◇】
勤仕霄(夜)兴(起)
【◇】
鞭皮杖车
【◇】
轝驴驮马乘排
【◇】
槊弓箭逆顺
【◇】
分(寸)崩稻(又种子)麻豆麦
【◇】
课役年(雨)征筹
【◇】
量斛数计
【◇】
算斗升绢布
【◇】
肘度雇价依
【◇】
凭丝缕箱
【◇】
筐针綖裁缝街
【◇】
吟卷吼嗔笑
【◇】吉凶绝岭新
【◇】
芝碧空色危峦
【◇】
旧蕊(须)红解开
【◇】
带宜攀折共
【◇】((?))【◇】
鄙田家翁
【◇】
给园仙树鹿苑
【◇】
王城薜舍梨
【◇】
国劫比罗营
【◇】
回转(又易)顾恋别
【◇】
报望恩生鸡
【◇】
峰隐骨龙穴
【◇】
潜形禅河水
【◇】
[泳-永+(虍-七+(一/八/八/目))]戒巘岩
【◇】
清俯悲尘界犹
【◇】
准式遮听慈幡
【◇】永振慧炬长
【◇】
荧(光)扶关六趣
【◇】((?))【◇】
开围十冥
【◇】
祛除却虐毒
【◇】
轸宿星忍黔(黑)灵
【◇】
严仪像殿
【◇】
写勘尊经佛陀
【◇】
法处僧念
【◇】
罪轻幸当循
【◇】
轨辙车道毕至涅盘
【◇】
坰城袈裟衣瓶
【◇】
钵卧具衣裳
【◇】
厚被盛柜
【◇】
单裙袋藏虫
【◇】
鼠恐啮浣晒
【◇】舒张氍毹绫
【◇】
锦绣褥芬芳檐
【◇】
宇萧洒缓掉
【◇】
铿锵有耻艾
【◇】
臭无嫌麝香
【◇】
赞咏歌管博
【◇】
奕酒酱梵音弹
【◇】
舌忘愿兹利
【◇】
闰(污)惣(又一切)疆且题八
【◇】
百余皆审详
【◇】
早湏习奇说
【◇】
始可向他
【◇】
乡聊申学
【◇】
语样岂欲耽文
【◇】
章(已上重字二百言矣)
【◇】初因业报
【◇】
托形母胎无明
【◇】
[明]种子造作
【◇】
根栽识聚因
【◇】
起名相依六
【◇】
处既剖触支复
【◇】
推受爱贪境
【◇】
取有斯开见
【◇】
生虽喜老死还
【◇】
哀忧悲始
【◇】
去苦恼终来
【◇】
如轮环之转
【◇】
若箭之催善居
【◇】
天苑恶处煻煨
【◇】
明可信浩浩
【◇】宁猜四生频
【◇】
落泊趣几徘
【◇】
徊眷言明智
【◇】
者斯事可伤哉
【◇】
头目耳鼻唇口
【◇】
牙咽额项毛发
【◇】
舌卷胸悬喉
【◇】
缺肩甲臂腕相
【◇】
连筋脉疮疥
【◇】
指节纤骈乳(又奶房)腰
【◇】
肋肾勾牵脐
【◇】
背面胁肠肚一边
【◇】
屎尿充塞臗胯
【◇】
欹偏皮肉骨
【◇】
髓脓(又熟)疮血周缘
【◇】[月*坒]腿[跳-兆+專]膝胫腂脶
【◇】
研手足顽痹
【◇】
恒流唾涎呜呼
【◇】
臭秽体奇哉
【◇】
人并怜请知
【◇】
生有过莫向
【◇】
死王前
【◇】
唐字千鬘圣语竟
【◇】
[识语]
【◇】作阿阇梨多闻三藏法师胜Kr!tir A^ca^rya-bahu-s/ruta-tripit!a [ka] bhadanta-param:【◇】义天之福生母父a^rthadevasya yad atra pun!yam% tad bhavatu ma^ta^pi:【◇】师和上先行一切有情无上tra^ca^ryopa^dhya^ya-pu^rvam%gama-sarvasattva^nuttarasa:【◇】正等正觉精进天写有情利益myaksam%bodhaye Vi^ryadevena eikhitam% sattvahite【◇】yad atra kus/alam% ja^tam% tad me sya^d agrabodhaye
[梵唐消息]
【◇】
天地日月
【◇】
星风雨雪阴晴
【◇】
寒热山树木
【◇】
叶花石土河
【◇】
海水沙上
【◇】((?))【◇】
下大小好
【◇】((?))【◇】
恶平正侧偏
【◇】
丑端正屋
【◇】((?))◇
宅门窗瓦
【◇】
草砖椽柱井
【◇】
窖厨碗匙箸竹
【◇】
苇瓶瓮盆车
【◇】
牛羊马驴驰
【◇】
狗鹰鸡鸟兽
【◇】鬼神写与擎运
【◇】((?))【◇】
打杀活急
【◇】
缓紧束溥头
【◇】
发眉眼鼻耳
【◇】
口颊唇舌耳齿
【◇】
面项胸手脚脊
【◇】
肚心意奴婢
【◇】
兵金银钱绢布
【◇】
锦玉宝安隐问讯父
【◇】
母兄弟姊
【◇】
妹甜苦
【◇】
酢梨黄苽苽猪
【◇】
纸墨笔书算一
【◇】
二三四五六七
【◇】
八九十廿卅
【◇】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
【◇】
九十百千万亿
【◇】
兆(十亿为兆)富贵贱贫
【◇】
多少长短儿子
【◇】
女妻妾王臣
【◇】
宫米面柴炭
【◇】
灰火油苏蜜
【◇】
姜橘歌舞鼓笛
【◇】
箜篌笙学问辛苦
【◇】
远近忧悲
【◇】
哭笑语迎
【◇】
送拜跪骂
【◇】
辱嗔喜我儞
【◇】
清浊深浅满
【◇】
失悭贪嫉姤
【◇】乞索求觅恐怖
【◇】
道善音声声
【◇】
知不知见不见识
【◇】
不识闻不闻觉
【◇】
不觉酒肉饼菜
【◇】
爱憎嫌子孙唤
【◇】
客主礼义信
【◇】
困请明暗腰
【◇】
膝行住卧床
【◇】
席毡毾靴鞋
【◇】
鱼熟饥饱醉
【◇】
坐起走云白
【◇】
黑青赤紫绿
【◇】
上下胡汉光墙
【◇】
院罪过福德
【◇】胜劣坚固经
【◇】
律凡圣是非
【◇】
愿来去消息
【◇】
欢乐恨满
梵语千字文后序
为欲向西天者所申梵汉语样有三。一曰义净撰梵语千字文。或名梵唐千字文。又称唐字千鬘圣语。二曰梵唐消息。古写本及寂明刊本不见此名。至敬光刊本初见之。三曰全真撰唐梵文字。又名唐梵两国言音文字。而至三书之内容所同似甚多矣。义净之主文八百语全与全真之主文相同(第一二两本注曰已上重字二百言也是或四言二百句之意欤)至其后文。初因业报乃至明明可信凡二十二句。两文略相似。其余皆别文也。其梵唐消息者。唯集类语三百而成。除胡汉箜篌等数语。余悉含于千字文矣。而其意义多不连续。宜名梵汉单语篇也。义净千字文者。四字成句。每至第二十一句。必挟五言四句。而后改韵。三井敬光曾作译注。斥寂明所言文字出没布置错乱之语。详叙本文押韵十变之文意。而尚疑义净撰名。却谓依全真唐梵文字而制之。托名义净者也。是实不思之甚也。按斯千字文之为义净撰也。无所可疑。千字文后序曰。阿阇梨多闻三藏胜义天[Parama^rtha-deva]之所作而精进天之所写也。玄奘之梵名为解脱天[Moksa-deva]或为大乘天[Maha^ya^na-deva]胜义天者盖义净之梵名也。千字文之内容亦证之者多多。如山庭蔽轩盖。净野标华柱(第一韵)之句。非见阿育王所建标柱者则不能言。如文参叠席。聪过阅肆(第三韵)之句。论坛制胜者之叠堕负者之席。事见南海传。玉砌石渠(第三韵)之盛。亦系其所记。踞坐小床。返系衣角之礼。齿木梳濯。牛粪涂拭(第五韵)之俗。亦其所传也。给园(给孤独园)仙树(仙人住处)鹿苑王城。薜舍利国。劫比罗营(第七韵)。则佛迹之所在。谓回顾恋别报望恩生(第七韵)者。非义净三藏而谁。禅河水浚(尼莲禅师)戒巘岩清(毗柯罗摩尸罗寺)严仪像殿。写勘尊经(第七韵)者。非西天取经之人而何能及之。赞咏歌管。梵音弹舌(第八韵)亦南海传之所示也。依之观之则斯书之为义净撰岂可疑乎。全真之梵唐文字者。依义净千字文而制之。于其后文列密教传法之语句。瑜伽教辈之语样宜如此也。故思义净千字文先存。全真梵唐文字次成。其梵唐消息者。或义净撰前之单语篇欤。记以俟后考
第一梵语千字文(传慈觉大师请来)东洋文库所藏
梵本横书唯有汉译而无音译。盖元石山寺藏
第二梵语千字文享保十二年瑜伽乘沙门寂明刊
第三梵语千字文(附译注)安永二年沙弥敬光刊
以上两刊本跋曰
件书以元庆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始经四日写惟海上人之本讫焉三井寺唐院比丘良勇记
今此第二三两刊本俱揭音译。第三者第二之再刊而唯加译注而已。第一写本唯有义译而无音译。是恐后代学者之所加也。其梵音之的示。虽非无错乱。而极细密。或净严律师以后之添注也。今新古两本并出。不敢加勘订。为使读者窥其全豹也。昭和三年十一月雕藏都鉴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
天地八阳神咒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毘耶达摩城。寥廓宅中。十方相随。四众围绕。尔时无碍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而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众生。递代相生。无始已来。相续不断。有识者少。无识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神通者少。不神通者多。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实。然则修促共尽。小大同期。而金字丝编。缃交素篆。分途列道。门张户设。既昧断惑之境。未接息言之路。讵能探神测妙。苞总无边。有圣将应。灵因旷远。志遗发肤。施单城国。及繁星驻彩。夕马腾空。出四门以结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
(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又知彼佛劫数多少。
(一七)第二分清净经第十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缅只优婆塞林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有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如来信解游戏神变生大楼阁宝王。高无中边。诸大妙宝王。种种间饰。菩萨之身为师子座。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虚空游步执金刚。虚空生执金刚。被杂色衣执金刚。善行步执金刚。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哀愍无量众生界执金刚。那罗延力执金刚。大那罗延力执金刚。妙执金刚。
イ 子生人。向此星下生。禄食黍。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ロ 丑生亥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粟。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ハ 寅生戌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粳米。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ニ 卯生酉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小豆。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南谟阿唎耶阿弭哆婆耶怛他孽多耶南谟阿唎耶跋嚧吉帝失筏啰耶菩地萨埵耶摩诃萨埵耶摩诃迦嚧尼迦耶怛跌他唵阿慕伽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娑婆诃 如是所说不空陀罗尼自在王咒。即是一切秘密神咒之主。若有人能诵此神咒成就之者。即能通达一切神咒。但是咒法所有事业皆得圆满
护身命经 界比丘道真 佛说救护身命经济人疾病苦厄 尔时佛在娑罗双树间临般涅槃时。舍利弗阿难及无量无边诸大菩萨诸大弟子一切诸天皆来集会。佛还正坐告阿难言。吾当入般涅槃。我灭度后五浊恶世中。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