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合*牛]供养仪轨
夫欲修行陀罗尼法。先须严饰道场。内外清洁衣服鲜净。离诸諠杂及诸戏论依念诵法则四时不阙若阙一时及违法则。即从违阙后起首。作法已前纵欲满功唯欠一时。其时亏缺亦总不成。要须终始无犯方论遍数。其遍数准当部本尊自有次第。遍数讫已自有境界。或恐念诵之时。违三昧耶心不专的妄有缘起所以不能相应故净境不即现前。专修行人每月随部。必须随力供养。阙供养故亦非相应(随部者谓如来部十五日菩萨部十四日金刚部八日诸天部五日药叉部四日也)供养法皆用日初出时。辨坛食甘美香脆饼食脂油细食。着衔蒸作乳粥酪飱。加之酥蜜。种种妙馔随力供养。皆别盘中种种奠豆作食之时。及将入道场。皆用军荼利心明及又印。印诸供具明曰
【◇】唵阿[合*牛]密[口*栗](二合)多[合*牛][打-丁+市]吒(半音)
事事皆咒三遍或七遍。所以免诸飞行罗刹之所盗窃。若不作意多有触秽。诸使者等不生随喜。遂障成就
夫结界护身必须迅速。不得迟疑犹豫。恐被揵疾药叉来相娆恼。是以结护及供养时极须严备。事须迅速。夫供养时。先须洗浴清洁。于道场外香水洒身。然后称吽字三声。即右手作金刚拳。观想圣众遍满道场。如影重重不相妨碍。即礼三拜(诵外仪九遍)
金刚合掌双膝着地。次想◇[口*蓝]字焚殄世界。令如灰尘。次想◇唅字犹如黑风。飘激令净无复尘净。次想◇鑁字门。想同乳水清彻皎镜。复于其上想◇苏字门成妙高山。山下乳海弥漫法界。山上平坦果林芬葩。水木清华澄湛照灼
次执香炉焚香运想。于妙高山上百宝广殿。宝柱无边宝刹悬幡。宝幢之上有半月轮。轮上耀魔尼宝珠。行列遍布矜羯罗网绞络其间(谓帝释纲皆是宝珠珠珠相射莹映明彻)复观◇阿字成窣睹婆。复想灵塔成大日尊。坐宝莲华。正中(谓正殿中)跏坐。四面罗列亿亿莲花。一一花中皆坐圣者。谓十方佛来作证明。菩萨金刚侍卫前后。二乘诸众无量无边。天龙充塞难可齐限。其上空际雅乐妙音。清冷悦情广作佛事。谓净居诸天作妙妙乐。诸众左右贤瓶阏伽(阏伽香水商佉坏也)香云宝花缤纷乱下。香餐珍饍流溢宝盘。芳果殊浆美味酷烈。宝衣制曳光曜中场。珠炬曦晖众色交映。如是运想已。次依念诵法至本尊真言。略诵多少(百八遍或三七)
次以虚空明妃及广大等真言加持饮食。此则名为法供养。供养讫依念诵法拨遣(一百八遍)其火[合*牛]法。一依前法护持及念诵法则。且其火法略有四种
第一扇底迦法应当北面。炉法圆作。其诸供具皆悉白色(大约普贤为主然当部自有对法也)此谓息灾灭罪。衣服及画像等皆悉白色
第二补瑟微迦法应当东面。炉法方作。其诸供具皆悉黄色(大约观音为主)此谓成就满愿及诸胜事
第三阿毗遮鲁迦法应当南面。炉法三角。其诸供具皆悉赤色(大约金刚手为主)
第四摈(必孕反)迦罗法应当西面。炉法八角如莲华叶。其诸供养皆紫檀色。此谓欲见大人求敬爱法
已前四炉皆方一肘(小尺一尺八寸)深则半之炉底一以泥捏作独股杵。杵长八指其圆炉及八角炉。即作羯磨跋折罗(谓十字跋折罗)炉唇皆作三重。从内高向外渐低。每重皆阔四指(都阔十二指)唇缘之上任画作花。如不能画。即观想作之。其火木及香花等物并置右边。每日三时(日出时人定时后夜时)时别一百八遍火木用谷木及夜合木桑木柏木松木等。其木每破削大如中指。长十二指。无令节类须条直取。中色小树。不用老枯树及有虫者。采取之时必须看有好相方采。若见不孝子及不具足人妇人恶禽兽等并不须采。即别觅之。每一时用一百八枚。于炉右边作并栏叠之
涂香法用白檀香一块半斤以来者。于石上用净水磨之。兼沉香少分更磨之。又用郁金少分。以沉香研磨令细。又用龙脑亦少分(如无龙恼郁金单用檀香亦得也)
阏伽法以净滤水取少计涂香。点净水中妙好净华。着此水中亦精须新净瓷椀盛之。又用香水一瓶当于坐前对炉置之(火供养左手执杵按之)
丸香法沉香二两。浅香八两。苏合三两。香附子一两。安悉香二两。熏陆香二两。青木香一两。[序-予+言]唐二两。白檀香二两。龙脑香一分。郁金香一分。麝香一分。已上三物。同一处研。甲香二两(浆水煮洗蜜和炒令干别捣之)右和合以炼蜜得所。最后入龙脑等三味(如乡土难得随得辨)
秣香法甘松二两。零陵香二两。芎藭二两。丁香一两。泽兰二两。沉香一两。好浅三两(已上共捣)苏合二两。龙脑郁金麝香(各半分别绢袋盛着诸秣中了)白芥子别盛
三味法酥蜜酪(每时各三四计酪则减半相和一铜盆盛之)
五谷法稻谷花([米*散]米油煮及染作紫赤黄等色名为稻谷华盛于一器)油麻菉豆小豆小麦粳米(已上相和别盛一器)
常合香法谓。龙脑如无。合白豆[蔻-(敲-高)+女]子一两粒亦得(如无丁香亦得)供养火食炉食。及干枣栗黄沙糖。石蜜随力辨具
初供养召请结界护身。一如前列结界时。加地橛金刚墙金刚网金刚火焰无动刀印明等。召请时各各召请八方护法天王。各诵七遍。同用金刚召请印。先供养火天。明三味三杓五谷丸香安悉香等。然后运心普供养五部圣众。诵广大真言及虚空明妃真言等。次诵本尊真言烧火木。两头揾三味。诵一遍。即掷炉中。仍须定志安详不得卒暴矣。次投火木总毕。即烧五谷。每至娑嚩诃前加所祈法(谓某甲扇底迦娑缚诃也)数以香水遍洒诸物及火等。洒水时诵军荼利心中心明。初燃火真言曰
【◇】唵部[口*律]惹嚩(二合)逻(三七遍)
以扇扇火不得口吹。其火于寺内净处者不得取俗家煮炙荤秽之火。不然即须别钻取。仍不得口吹。用两香炉。军荼右边烧丸香及沉香。军荼左边烧安悉香或熏陆或白胶香。其供养物数随时丰约。丰则不可多烧。约则不可令阙。如不能供养辨。但于后夜及以晨朝运心广献。多诵广大及虚空明妃。亦得掷木烧火应看火相。火色法须白黄赤。若黑色及青色并恶。又听火声谓。音乐悦意声者善。若猪狗及以驴骡鸟枭等声者不善。又发焰掣曳流利者善。若熅勃烟郁冲人者不善。或爆吒迸散者。亦非善相。善相之法不令人热。其炭仍须端直调均。应用香水遍洗。皆长十二指以来。其八天真言及火天真言。已别录。具火色若吉。则可烧炉果子充供养。火色若不善即不须烧。烧火供养七日为限。如事不获已三七日亦得。此火供养法。以资念诵令速成就。其阿毗遮鲁迦等。亦不应为。为求成就妨大缘故。或于观想及梦寐之间所遇境界如经广明。此不具述。火法又不速成。即应加部母真言双诵。又经三七日来加部母真言不遂本志。即印塔每日一千遍。又经三七日必果志矣。其塔印长一肘。亦应自须筹量自力多少。业行精微虽有课数。而秉护粗疎亦非相应。事须三业调柔。事法淳熟自须观察与理相应自感圣者。犹如明镜自现镜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
天地八阳神咒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毘耶达摩城。寥廓宅中。十方相随。四众围绕。尔时无碍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而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众生。递代相生。无始已来。相续不断。有识者少。无识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神通者少。不神通者多。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实。然则修促共尽。小大同期。而金字丝编。缃交素篆。分途列道。门张户设。既昧断惑之境。未接息言之路。讵能探神测妙。苞总无边。有圣将应。灵因旷远。志遗发肤。施单城国。及繁星驻彩。夕马腾空。出四门以结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
(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又知彼佛劫数多少。
(一七)第二分清净经第十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缅只优婆塞林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有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如来信解游戏神变生大楼阁宝王。高无中边。诸大妙宝王。种种间饰。菩萨之身为师子座。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虚空游步执金刚。虚空生执金刚。被杂色衣执金刚。善行步执金刚。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哀愍无量众生界执金刚。那罗延力执金刚。大那罗延力执金刚。妙执金刚。
イ 子生人。向此星下生。禄食黍。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ロ 丑生亥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粟。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ハ 寅生戌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粳米。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ニ 卯生酉生人。同向此星下生。禄食小豆。有厄宜供养此经及带本星符。大吉。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南谟阿唎耶阿弭哆婆耶怛他孽多耶南谟阿唎耶跋嚧吉帝失筏啰耶菩地萨埵耶摩诃萨埵耶摩诃迦嚧尼迦耶怛跌他唵阿慕伽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娑婆诃 如是所说不空陀罗尼自在王咒。即是一切秘密神咒之主。若有人能诵此神咒成就之者。即能通达一切神咒。但是咒法所有事业皆得圆满
护身命经 界比丘道真 佛说救护身命经济人疾病苦厄 尔时佛在娑罗双树间临般涅槃时。舍利弗阿难及无量无边诸大菩萨诸大弟子一切诸天皆来集会。佛还正坐告阿难言。吾当入般涅槃。我灭度后五浊恶世中。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