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解释

圆通章 | 作者:如瑞法师 [投稿]

  今天,让我们回到《念佛圆通章》的学习。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关于感应道交的第一个比喻,明白了单一人忆念无法得益,二人双忆才能感通相应。今天接着来学习。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段经文将佛和众生的关系,比喻成更为亲切的母子关系。慈老法师解释,这段经文是母子喻,同前面的比喻一样单忆无益,彼此相忆方得利益。

  “十方如来”比喻母亲,“众生”比喻孩子。母亲虽在家挂念孩子,但孩子却在外面不忆念母亲。这是约事来说。约理来讲,“十方如来”指本觉自性(即众生具有的佛性),“众生”指妄想分别心。本觉自性无时不遍,无处不遍,所以也遍在妄想心中。然而,妄想心却一味地攀缘着六尘境界,不想本觉,本觉也无可奈何。

  佛慈念众生更甚于母爱,不忍心众生轮回受苦,因此怜念更深。不局此生此世,世世相随,从不舍离。《观经》云:“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佛看见众生受苦,就像箭穿了自己的心窝一样,所以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救拔众生的苦难。阿弥陀佛为我们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为了让一切众生都能够最终往生极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我们或许会问:为什么是“如母忆子”,而不是如父忆子呢?虽然父母都爱孩子,但是相对来说,母爱较父爱更为突出,因为母亲有十月怀胎的辛苦。我们也常说母子连心,所以在这里用“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比喻众生不念佛堕落恶趣,即使佛慈念众生,也是无可奈何。如同佛在世时的城东老母,这位老妇人不信佛,也不愿见佛。佛以慈悲心去度化她,她将房门紧闭。佛以神通力将墙壁变成透明的,老妇人就将双眼紧紧闭上。总之,想尽一切办法不和佛陀见面。佛慈悲忆念不舍,但也无缘度城东老母。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是说,如果众生以至诚恳切的心忆念诸佛,就像小孩子遇到危险急切地呼喊妈妈,以这样的心情来念佛,才能够体会佛的悲心,才能与佛感应道交。这样生生世世就能够常得见佛,常随佛学,不会远离。

  我们大家都是累世种的善根,今天能知道念阿弥陀佛,就要至诚地来念。遇到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念起这句阿弥陀佛;遇到令人高兴的事,还是这句阿弥陀佛。能念的是我们自己,一直在念我们所渴仰的佛,总有一天,我们和佛能“如母忆子,如子忆母”一般,不相违远,感应道交。

  可谓:

佛陀如母望子归,

众生流转不知回。

感应道交至诚心,

一句弥陀慈手垂。

  昨天我们学习了《念佛圆通章》的母子喻,懂得了念佛要有“如子忆母”的心情,这样才能够生生世世常得见佛,常随佛学。今天接着来看后面的经文: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这段经文是以法来合前面的二人喻,以及母子喻。彰显众生念佛,必定能得到见佛的利益。其重点在“心”上,一定要心念、心忆,以此来简别口念心不念的情况。

  “忆”,是记持不忘义,指深深地铭刻在自己的心里。“念”,是系缘不散义。“念”字上面是个“今”字,下面是“心”字,意思是说,当下这句佛号须系忆在心,念念相续。将阿弥陀佛系念心中时刻不忘,那么现前当来一定能够见佛。

  慈老法师在讲解《圆通章》时说,大势至菩萨教人忆佛念佛,一定是教人念阿弥陀佛。这是因为,大势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极乐的缘故。

  《观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为什么呢?因为十方诸佛所证的理体法身相同。阿弥陀佛含藏法界一切如来之身,是故见到阿弥陀佛,就等于见到了十方一切诸佛。

  根据以往大德解释,“必定”有三种义:

  一、因果相应。以念佛的因,得见佛果。如果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迟早必定成佛。前面学习过的九品往生,随各自修行的功力不同,往生的情形也有胜劣的差别。

  二、感应道交。无论现前感应、未来往生,一定见佛。为什么?是因为对于所念的阿弥陀佛记忆不忘而产生的力量。

  三、始觉和本觉契合。通过闻思修,始觉功夫深入,专以理念,念本性佛,本觉就会显现于自心中,见到法身佛。

  念佛时,应当时常审察自己当下的这念心。若是用的散乱心、妄想心在念,所得的利益就会很少。若是用的至诚心,达到一心便能够与佛相应,感应道交。

  圆瑛老法师讲,元代有一位很有名的书画家,名叫赵子昂,他非常擅长画马。由于他喜欢马,好画马,因此也常跟马在一起,观察马的性情、动作等。一日午睡前,他的手脚在比划马的动作,左比划、右比划,想来想去睡着了。他的夫人见他久睡不醒,就到床前叫他。谁知刚撩起蚊帐,便大惊失色,高喊出声。原来,他的夫人在床上没见到他,却见到一匹马。

  他被夫人的喊叫声惊醒,夫人就给他讲了刚才的一幕。他想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就以此事请教佛教大德,了解到“三界唯心”的道理。他听后当下大悟,心想:一个人心中常想马,到了入神的地步,自身就会现出马形。以此来推,想什么终究会成什么的。如果想佛菩萨,画佛菩萨像,将来不就成为佛菩萨了吗?从此,赵子昂改变画风,不再画马,专画佛菩萨圣像了。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是由我们心成的,地狱、饿鬼、畜生也没有离开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因此,一念觉悟的心,可以让我们成佛;一念愚迷嗔恨的心,也可以让我们堕落。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语言,语言说多了以后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如果常常这样去做,就能形成习惯。习惯可以成为自然,自然就会决定我们的命运

  修行从哪里入手呢?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在当下举手投足的这一念。这一念错了,后一念就要马上觉悟:“阿弥陀佛,请住于弟子心中,令弟子恶念消灭,善念生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总之,以一念转万念。不忘善用其心,就可以获得一切殊胜微妙的功德。

  正谓:

一句弥陀种善根,

日日念佛法缘深。

心忆口念用心听,

迟早总能做主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