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
(解)开头二句,同上面解法一样的。所说的恶目鬼王,是说他眼睛生得很凶恶。啖血鬼王,是专吃活人鲜血的。啖精气鬼王,是专吃人精液的。啖胎卵鬼王,是专吃胞胎的。行病鬼王,是专管人病痛的。摄毒鬼王,专管各种毒物,不使他来害人。慈心鬼王,是常使人家快乐的。福利鬼王,是专免人罪恶,加人福德的。大敬爱鬼王,是最爱惜众人、敬重善人的。像这一类的鬼王,没有一个不来集会的。
(释)前段鬼字虽提过了,因为没有分出鬼的名目来,所以再来说一个大略。鬼是人死后的魂魄,各处都有的。在做人的时候,若肯行善事,还能够惜福积德,那么死了,阎王就封你做山林坟冢祠庙等各地方的神,享那祭祀的飨食;在做人的时候,不肯惜福积德,而且还要干五逆、(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坏僧侣、出佛身的血五种)十恶(一,杀生,是杀死活的东西,就是蚊子也不能拍死一个的;二,偷盗,凡是人家的东西,无论一梗草,人家没有应许你过,也不能拿的;三,邪淫,除了正式的妻妾以外,其余犯的都是恶业;四,妄语,就是说谎话;五,绮语,就是讲妇女的长短;六,恶口,就是骂人;七,两舌,就是搬弄是非;八,贪欲,就是不知足;九,嗔恚,就是不能忍耐,一些不得意就发火;十,痴愚,就是不肯相信真正的佛法,去信旁的邪道。做了上面十种坏事,就是犯十恶业,死后受无穷苦楚;不做这十种坏事,就是修十善业,死了就叫你生到上面说过的各重天上去。)的坏事情,死了就罚你到最污秽的地方去,不但得不到吃食,而且还时时的用皮鞭子抽打,打死了,把你去填河,或者去塞海,所受的苦楚,是说不尽的。不惜福修德的人,到了这时,懊悔也来不及了。
鬼是很多的,说也说不尽,所以把几位重要的鬼王来说一说。
恶目鬼王,是最凶恶的,他这种凶恶的形相,却从两只眼睛的神光里透了出来。
啖血鬼王,梵文叫诃利只南,专喜吃活人鲜血的,他住在屠杀的刑场里面,也要吃腥膻的东西。
啖精气鬼王,梵文叫毗舍阇,专喜吸活人的精液,也要吃五谷的精气。
啖胎卵鬼王,是专吃胞胎的,卵是比喻胎的意思,所以妇人临产的时候,有许多的鬼,都抢著来吃胞衣恶血。
行病鬼王,是说天将降下瘟疫的灾来,东岳府君必差了这类鬼去干的。
摄毒鬼王,他专心行仁恕的事情,所以切念著要救济世人,因世间上各种的毒物很多的,像毒蛇、毒龙、毒蛊一类都是,无论什么人,一碰到他,立刻就会伤命,这鬼王都把他们收摄了,免得来害世界上的人。
慈心鬼王,是常常为给人家快乐,念念爱护众生,心慈了,面也生得慈了;名是鬼,实在菩萨的化身呀!
福利鬼王,就是各府各县的城隍,他专做赦人罪恶、加人福德这类好事的,所以有这样好的名称。
大爱敬鬼王,他很爱惜众生、记念众生,同慈母爱念儿子一样;倘若碰到了作善事的人,他就同佛一样的来敬重你。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否?】
(解)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说:‘你瞧!这一切许多的佛菩萨,以及天龙鬼神,这个世界的、那个世界的,这个国土的、那个国土的,像这样多的天龙鬼神,今朝都会集,到忉利天来的,你知道他的数目么?’
(释)尔时,就是各世界,各国土,以及各处的天龙鬼神齐集的时候。还有十方佛菩萨的主伴也亲自来了,诸天的民众也都来了,各色异类的种族,跟著的许多伴侣也来了。来的模样,都是争先恐后的赶著,像众鸟投林一般,又像大海的容纳百川一般,顷刻之间,圣人和凡人都浑合了。因来的人有这样涌挤,所以都起了一种想发问的疑心,这来的许多人,来闻妙法来的呢?还是来授记来的?这时佛一运智慧,已经知道众人存心的疑问了,就借了他们众人的疑问,来问文殊。佛为甚不告别的菩萨,而专告问文殊呢?因文殊为众菩萨的首领,而且也最聪明的。现在给佛诱问引弄了,也好为后科启请正宗、做伏笔。
法王子,佛是法王,菩萨可补佛位的,也叫做补处子,所以称法王子。
梵文文殊师利,我们叫妙德,因他本是古佛,有三德佛性的;这部经正要显出孝行为众善的根本来,非文殊这样智慧,不能和佛相问答的。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解)文殊师利回答佛说:‘世尊!倘若用我的神通法力,经过千劫的长久时间,思量测度起来,还不能够知道这数目。’
(释)文殊是过去的无量阿僧祇劫以前已成佛了,过去叫龙种上尊王佛,现代叫藏摩尼宝积佛,未来叫普现佛。既然是三世古佛,难道连这一些些人数也会猜测不出的么?这是有二种妙意在里面:一是自己谦让,不像凡人一样,专喜呈自己聪明,不晓得的事情也要来说的,这样一谦让,可以显出佛的尊重;二,这许多来众,都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所化成的,也都是地藏菩萨的因地,从孝思而行愿的来源,倘若文殊认真答出了数目,那么,后文地藏久远劫来一句话,就找不到根据了。现在文殊却好说不知道法会来众数目,顺便的衬出后文,佛用五眼遍观,犹不能尽的话,而且更涵著催促佛说出地藏行孝的本愿来,一唱一和的成功一种妙曲,也是集成地藏菩萨自始至今行孝的大典呀!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解)佛告诉文殊师利说:‘用我的佛眼,(佛眼有五种,也叫五眼的,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来观看的缘故,还不够瞧尽这个数目,这都是地藏菩萨从久远劫数以来,已经引度的、应当要引度的、还没有引度的,已经修成功的、应当要修成功的、还没有修成功的,所以有这样多的人。’
(释)上段因文殊回答佛不知道,所以佛用了佛眼,遍处都瞧过,又用了文殊的意思,反转来告诉文殊说:‘用我的佛眼来瞧,也瞧不尽他的数目哟!’佛是具五眼的,他真的为瞧不尽么?因为这许多来的大众,都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所化成的,是指明历时长久了,方显出他所化的大众多得瞧不尽了。
已度已成就的,就是现化在十方国土,坐道场度生的都是。当度当成就的,就是各佛土的各菩萨,修上求下化的都是。未度未成就的,就是浑入在天宫大会里面,没有学道的都是。但是度和成就也不得不分开来说,度是法度,也就是投机的方法,先度量了众生根器大小的分别,随后大的,投给他大方法,小的投给他小方法,方法相宜了,方才可以依了所授的方法去修持学习,这就叫引度的;成就,是凭了这种方法去修习,修习既久,因圆果满,名叫成,随后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办了,各种的机缘也自然都会凑集的,这叫就。
看到这一节,一定有许多人要疑心,以为佛坐在多重阁上,周围只有九十由旬,怎样能容受得这许多的大众呢?因佛法是不可思议的,他能够把多少融会、大小相摄,不是凡心所可以胡乱来测度他的。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解)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我已经过去到了如今,是长久修善根的,故此能得到一种没有阻碍的大智慧,所以一听了佛所说的话,我当然是很相信的,像那修小果、闻小法、不闻大法的大众,以及天龙等八部和未来世的众生一类,虽然听到如来诚实的言语,必定要怀著疑惑不决的心意;倘若他们外面顶戴受持了,内心仍旧不能领会,难免说出不相信的话来,反要成为一种谤毁的罪业。唯独我,很愿意世尊,立刻广大的说出地藏菩萨,在修因的地位,究竟做了怎样行为、立了怎样誓愿?而能够成就这样想不到、说不出的事情呀!’
(释)上节佛说过,这许多集会的大众,都是地藏菩萨所化成的。但是文殊具大智慧的,所以表明他自己很相信了,但是还有小乘小机的大众,不免要生出疑心来谤毁,所以文殊作启请正宗,要佛说出菩萨因地行愿的详情。来代表大众发问,良好的机位到了,顺便作释疑的利益,使得一般小果声闻、小机八部,都免去疑心谤毁,都成就正信顶受,岂不是自利利他的好方法么!也可以照应到上文的伏笔。小果声闻,他们是向来修小果闻小法的,还没有闻过大法,要他怎样会知道不可思议的事情呢?
天龙八部,天龙是别名,八部是总称,现在我将他分开来说:第一是天上的人;第二是龙;第三是夜叉,就是在虚空中会飞行的鬼;第四是乾闼婆,是在玉帝那里管音乐的神道;第五是阿修罗;第六是迦楼罗,就是很大的金翅鸟,他两个翅膀,在两边隔开有三百三十六万里,专吃龙的;第七是紧那罗,像人一样,不过他头上生角的,也在玉帝那里管音乐;第八是摩侯罗迦,就是大蟒,也叫他地龙的。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地藏经》读诵仪轨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三遍)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