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凡夫心常常是无厌足的。财产多,还要更多;权势大,还要更大;男人既有娇妻,还想要有美妾;先生好,还希望他百依百顺;孩子乖,还想要他样样得第一,以光耀门楣……这种多欲多求的生活,的确是苦不堪言,尤其易生犯罪心理,构成罪恶行为。
在我们四周围的人群中,常听到某人为了追求某种利益(欲),以致落得潦倒落魄的地步,这些悲惨的经验,正是无穷尽追求利欲的下场。
人,总是为了追求名、利、权势而劳碌终生;对于情爱,贪求不厌,每于私情欲爱缠绵不休中,万般痛苦不能解脱!
几年前,有位太太来找我,他的先生是知名的企业家,对她百依百顺,以世俗人眼光看起来,她是很享福,物质生活是上上等的,可以说是幸福中的幸福人。但她仍觉得很苦,看到我时,哭的很伤心,我问她:「你有什么不满意呢?」
她说:「师父啊!他对我感情不专,使我痛苦、不满」。
我问她:「到底你要追求多少感情才满意呢?不要太强求,感情如同一个球,愈硬碰,它跳得愈高愈远。」
她问我:「那要如何解决呢?」
我回答她:「放宽尺度,你爱的范围太狭窄了,犹如把感情当成一条绳子,缚(管)得他对你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才使你那么痛苦。你应该以柔和的感情来宽容他的一切,不要以占有欲、威力来加诸在感情上面,否则先生表面又顺又爱,但内心却又烦又畏,也就难怪他会对你有欺骗的行为。你若能把爱扩大到去爱他所爱的人,他一定会感谢你,同时也更珍惜这份感情中的恩情,因为你所给予他的爱是那么的自在。人的感情就像是洪炉,只要你多给他宽大的爱,满足他的感情,再冷再硬的心也会被它融化……。」
这位为情所苦的太太,后来果真做到「去爱他所爱的那些人」,夫妻的感情如此,父母子女的感情也是如此。
芸芸众生,本来可以相处自在,过著感情和乐的安定生活,但只差在「心无厌足,惟得多求」,为了多求,难免心起烦恼,「增长罪恶」。因此佛陀常教诫弟子:切莫求无厌足,为情所苦,再造恶业。
菩萨与凡夫不同处,是凡夫对欲念不知足,因此多求多苦,多做诸业。而菩萨却能常念知足,能安贫守道;他所追求的是智慧道业。
人都喜欢互相比较,假如一直向上比,当然是永远不能满足的。何不想想:自己虽有不如人,但却也有人不如我。
在台湾的我们,生活可以说是很富足。看看非洲地区,有无数人正挣扎在饥饿的状况中,就以台湾目前的贫户,与他们相比,都比他们幸福得多。
人比人总是永远比不尽的,因此我们应该常念知足。尤其发心行菩萨道者,就必须心常欢喜,能安贫守道,精进慧业。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在讲学中常常以颜回为弟子的榜样。在论语中有段:「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我一直把这段话做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座右铭,因为他意味著所追求的是丰富的智慧。
菩萨的感情是广大没有范围、没有边际的,他能包容宇宙,他能无限量的爱一切众生,但却丝毫不求众生感情的回报。因此物质并不影响他的道心,他常念知足、安贫乐道,他所追求的只是智慧,因此说「惟慧是业」。凡夫与菩萨的分别就在「迷」与「觉」中。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但我们的慧命是无穷尽的,我们要学菩萨追求慧命,惟慧是业。切莫只追求名利、爱欲,受尽苦恼折磨,这实在太不值得了。
常有人向我诉苦,而我也都常对他们说:「你要解开烦恼痛苦,就必须对佛教教理多追求了解,看开物欲……拓宽人生的感情,把爱扩展分散给芸芸众生,将爱你孩子的心,去爱你所看的到、听的到、需要你爱的孩子,扩展个人狭窄的私爱,普爱天下的众生。佛教讲因果,你如付出那么多的爱给众生,相对的,你同样会获得那么多众生的爱。」
爱本来就是无穷无尽,爱心广被可利益天下,就是慧命的延长;如果,爱只收缩于私己范围,就会增长恶业。愿我们与菩萨共修学,少欲知足,安贫手道,培养慧命,生活在快乐中。
懈怠堕落。
常行精进,破烦恼恶,
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多欲之人的确是苦,惹恶造罪者,都由多欲起。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是因为他少欲知足,安贫乐道,有信心、有智慧、有毅力。因此能不受物欲左右,能得身心解脱自在。
佛陀担心弟子们会错意,而误以为既然在社会上多欲会造成恶,倒不如远离人群独善其身,以致产生了消极的心理,因此在四种知觉中警惕我们:可以少欲,但绝不能懈怠堕落。
我们所说的少欲,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不管,什么都不求不,而是对善的我们要积极的去做、去求进展,不要为日常的生活事物、是非,而患得患失,而痛苦、失意、消极。
人,大多被五欲所困。有了一点成就,还想要得更多,而有得就有失,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佛陀时常开导我们切莫为物欲所驱使,亦莫为财利而争夺。应得的,就该以正当的劳力方式去取得,并需取于社会用于社会;不该得的,或有损于人的,就不该去取,这样才不会有得失的痛苦。
佛陀说不能懈怠,懈怠的人一定会堕落的。佛陀鼓励我们,虽然要少欲,但绝不能懈怠。也就是:得时切莫骄狂,忘本失真,失时更不能消沉自卑。
子贡问学于孔子说:「我如果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否就很好了呢?」
孔子听了说:「能够修养到这种程度是很好的,但是还差了一点点。如能贫而乐、富而好礼,则更好!」
在贫困中仍能安乐、自在,不因贫困而产生自弃、自卑感;富能不骄傲,而时时以礼待人,这才可贵。佛陀教导我们的意思也在此:人生必须要积极上进,不因境遇的得失而丧失生存的斗志,既知人生多欲是苦,就必须赶快精进去欲。精进就是要安贫乐道,进修慧业。
人的过去是怎么来人间的,我们无法知道;现在该怎么做人我们更是茫然,更何况于未来?每个人都不知道要如何做个真正智人?
人时时受到周遭环境影响而起心动念,接触顺境时,就高兴得意忘形;受到逆境时,则烦恼悲泣。因为受境界所牵制而喜怒常,心随境转,动汤不安;智慧功力也因之受阻,不能发挥效用使待人处事的日常生活不得自在,这就是凡夫。
佛陀教导我们在排除欲念后,进而统摄精神,认真地去追求陀教理,「常行精进」,如此才可增加正确的智慧。
什么是精进呢?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精是专一念,要做一件事必须专心才做的成;无有二念,才有进步。若具足完成功德事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信心,二是精进,是摄持,四是智慧。
佛陀在世的时候,因为众生多烦恼、多无明、以致造业,在佛陀得道后,为了改变众生观念的偏差,因此到处讲经、教化。在经典中,有这么一段故事: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个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著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佛法,每天总是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因行化到东庄欲度化他们。
东庄的人,听到佛来了,都很高兴,因为佛成佛后,即受到印度人的崇拜与爱戴。所以东庄的人很虔诚的礼敬佛陀,请佛为们说法。佛陀说法的那几天,东庄的人形态上都表现得很虔诚,心理上却无法接受教化。佛陀看在眼里、悲悯在心里,也只能空叹无可奈何。
有一天,从河的对岸--南庄,来了一个人,全身湿淋淋的到的佛面前虔诚礼拜,那份虔诚恭敬的行仪,使见闻者都产生了衷心的感动与无限的信心。
佛陀问来人:「你是什么人,怎么来的,要到此做什么?」
来人恭敬的回答:「我是一个愚直的人,我住在南庄那边。久闻世尊游化人间,开启人心智慧,灭除众生的愚迷烦恼,所以我虔诚一心要来听受佛陀的教法。一路赶来,但行程中间却横隔著一条河,别人告诉我,河很深,必须渡船才可过。但当时岸边无船,我又求法心切,有人告诉我:即然你那么急,何不涉水过去?因我就涉水而来了。」
佛陀听了非常感动,赞叹地说:「信能度渊,摄为船师,精进除苦,慧到彼岸。」
信能度渊,意思是说只要你有信念,即使深渊大河也可度过;相反的,没有信心的话,即使是进在咫尺,也无法到达。
再说「摄为船师」。摄就是接收,即使没又渡船,但只要你有信念,肯去接受教法,这个法就像是一条船,可以送你到彼岸。「精进」就能离苦,离此岸的苦而得到彼岸的乐。有智慧就可以登彼岸,所以说信心、精进、摄持、智慧,是脱离三界、离开六欲的主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开世间物欲的烦恼,也就能安贫乐道,从凡夫境界升华到圣人的境域。
佛说这段话,其实是一语双关,一方面是赞叹从大江对岸的东庄,为求佛法,而不惜险难,游水渡江的愚直人。另方面则在鞭策近在咫尺的东庄人群,虽近于佛前,而不起诚敬的信念,不生希求、受教、持法、精进、智慧的道心。因东庄人嗔欲心炽盛,所以求道心念不专诚。
道心就是理性,人的本性也是佛性;凡人都有佛性。欲念如果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而理性如果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
现在社会上的人,多数由于「欲」来牵引大家去造业。这个「欲」不知丧失了多少人的志节、败坏了多少人的名誉。世人为名为利、贪求名闻而争,不知害惨了多少人,欲能引诱我们进入烦恼的深渊。人生的确是多欲为苦,多欲能使罪业增长。佛陀教育我们看开这些物欲,防止物欲冲昏了良知,埋没了良能。
佛陀常教诫我们离欲、进修,精进功德、增长智慧,多作利益人群的福业;这是菩萨该做的。所以说常行精进,破烦恼恶。
佛陀教导我们要精进,精进才能破烦恼恶。常有人问:「人为什么会不得自主,如疑人任环境摆布、被命运安排呢?」
我的回答是:「只有凡夫才会被命运(业力)安排,圣人自能安排命运。」
如何安排命运呢?必须用信心、愿力及智慧,坚毅地去破除烦恼的恶念,当智慧生时则业力随转,一切就能解脱自在。所以说圣人能创造环境,自我安排命运。
能「破烦恼恶」,就能「摧伏四魔」。
「魔」的意思是指会使人心恐慌、苦恼、愚暗迷乱的东西。魔字分开即是「麻」与「鬼」。麻是一种很容易生长的植物,种子落地即生出密密麻麻的枝蔓,进入麻丛中容易分不清方向,心中就会产生惊慌恐怖。又疑心就会生暗鬼,这分疑念也会变成魔,魔并非指青面獠牙的恶鬼,而是指人的心地产生了太多的杂念疑虑、诸多烦恼,而产生了恐慌忧恼的心理。
四魔是天魔、死魔、烦恼魔、五阴魔。现在分析如下:
一、天魔:意思就是欲天烦恼。欲天不但物质丰富而且寿命长,既没有受施造福的对象,更没有闻法听教的机会。就如同人间富有的人家,因为物质富有,随著权势名声愈大,本有的良知就被物欲层层蒙蔽。所以说天魔就是欲界的魔,为了贪图享受去追求欲念,这种人生就会荒废时间,耽误道业。人生一切的功德是时间累积起来的,现在不做,就没有未来的福业。人生无常,社会上需要你时,就必须赶快去做。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现在,如有欲念缠心,道心就无法精进,不要以为福报、健康永远都跟随著你,假使有这种想法,就会遭天魔所控制而不得解脱。
二、死魔:「人」最怕的是「死」,但是既有生就必有死。没有人知道自己能活几年;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解答什么年龄才算是死的标准时间。不过佛陀曾对弟子说:「人命在呼吸间」,只要一息不来,此生即告终了。这是最令人恐慌、烦恼的事了。
三、烦恼魔:有些人经济很富裕,时间也很多,但却一直像蚕一样的作茧自缚,这些烦恼均来自贪、嗔、疑。所谓的烦恼并不是以人的生活物质做标准,而是心境状态的分别,人如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
有些接受本会帮助的低收入户,他们的精神生活过得比一般人在自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向在贫困中过惯了,很知足;他们的观念中已失去了一分与社会争斗的烦恼。反观芸芸众生都不知足,有了财富还想要更富有;在社会中有很多使人眷恋不休,于欲爱中造业的陷阱,诸如目前社会风气动汤不安,经济犯层出不穷……,这就是烦恼魔。
四、五阴魔: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众生都具有这五阴烦恼。
「色」,是一切看的到的物质都叫做色,包括我们的身体。
「受」,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于人、事、物,时刻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中的感觉。
「想」,这个字,上面是「相」,下面是个「心」字,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形相牢牢印在心上,便成了这个「想」字。也就是说:一切人、事、物、色、形相,都常在心中起贪、嗔、疑等烦恼的念头,常令人爱恋不舍,造一切罪恶。
「行」,是一切的动作,从生至老之间,看不到的生灭,它时刻都在起灭、生长、变化。而一切物质无时不在败坏中,只是使人毫无觉察。它也称为「行蕴」,其运行变化极其细微,只是看不到、摸不到的。
「识」,就是识别,感触「人」、「事」、「物」而生喜、怒、爱、厌……。学佛者,所学就是要把意识转回本性,能这样,则智慧门开,光耀明净,届时自可把握自己的生死,控制业力、创造命运,就不会被三界魔王牵制在欲界中不得自在。
人生因为有以上四魔的困扰,而使大家无法解脱自在,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少欲精进。
凡夫总是心多欲念,求不厌足,常被欲念所拘束。心里空虚,常常烦恼,在心不厌足中造业;而菩萨的意念则常在慧业。其所追求的就是要如何才能够开拓智慧之门?如何才能增加心理建设的方针?这是佛陀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我们如何去透彻了解物欲的价值观,挣脱「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之苦。
除了少欲知足外,我们要精进,不能懈怠,一旦懈怠必定会堕落,尤其在佛教中修行的人更不能懈怠。人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一切的功德需要长时间来累积完成。所以说: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可以充足我们的功德。
我们应该要利用人生,绝不能懈怠堕落,一定要精进去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才能「出阴界狱」--离开三界六道,不受烦恼。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解
一、前言 在众多佛经中,《般若心经》与《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两部很简短又很重要的经典,前者对空慧的了悟与修持极为重要,后者对大乘修行人由出离心、发菩提心直到行菩萨道证菩提,本经都提供重要的开示。因此本人认为大乘修行人都要仔细研读《佛说八大人觉经》,甚至要经常背诵。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么叫“生死疲劳”呢?就是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地轮回,没完没了。就好像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无意义地在那里绕圈,绕着那个磨,来回这么转,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真的很苦,很没意思。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
八大人觉经 题解 《八大人觉经》,通题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历代均入藏。版本较多,但除若干文字有微小差别外,差异并不大。本经文以日本《大正藏》本为底本,并参校江北刻经处版本。 安世高,本名安清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在本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经中以此八事,开导一切众生,觉生死之苦,舍离五欲,修行圣道,从而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经文中不仅讲到了为人处世,而且也讲到修证方法,是指导佛弟子为人处世,精进道业的指南。因此,经文劝佛弟子,应当经常昼夜念诵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陀为了开启众生成就无上圆满正觉而特别讲说的八种证道方法。以使众生通过闻、思、修三种过程,不断地修学自觉、觉他的菩萨行,达到觉行圆满的时候,自然成就『大人觉』。与佛陀讲说其他经典一样,《八大人觉经》也有一个讲说因缘:佛陀一次在向弟子讲经时,持戒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向佛陀请教佛弟子如何修菩萨行。佛陀于是为
《八大人觉经》的讲解到此告一段落了。大家回去多点诵念,多点思维其义,经文内容能够引导你走向正道。而且《八大人觉经》把修行的次第与方法说得很清楚了。大家要记住:经常思维经文的含义,这样的话,你的烦恼也会少很多,这真的是转化自己烦恼的一个好方法。
谈到利益众生,我们会马上想到,他人生病,我们能照顾;他人没有吃穿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能伸手援助,帮忙度过难关。这是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但是这种利益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减轻痛苦,并不能究竟令他人离苦。虽然是暂时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如果能够究竟的令一切众生离苦,得到幸福和快乐,才是真
说到利益众生,是佛弟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事“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其实世间人也讲利益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世间人的利益众生,和佛弟子的利益众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都知道,世间人利益众生的心最恳切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利益,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子女,让子女走最光明的人生之路。
很多人就算不学佛,也都知道《般若心经》,可能也会认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佛经。但事实上,在三藏典籍中,另有一些经论,字数同样不多,甚至有些比《心经》还要少。另外还有一些佛经,字数虽比《心经》稍多,但文字更简易明了,相对而言《心经》反而核心名相太多,不易被普通人领会。今天介绍一部简短佛经《八大人觉经》,希望大家能有一定的收获。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为心多贪欲,也因造成了人生种种的业,这些业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把我们牢牢的绑住,困在六道当中,很难解脱。人的善与恶是平行的。在造福的过程中,也会无意中造业,所以常是苦乐参半,设若善业强盛,就可以上升天道;由于在天道中完全是在享受福报,没有机会可以再修行,也就没机会再造福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于修学来说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缘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说实在话,如果没有深厚善根,怎么能够抵得过诱惑? 诱惑是什么?魔。《八大人觉经》给我们讲的四类魔事。 第一类是五阴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