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讲义

八大人觉经 | 作者:证严法师 [投稿]

《八大人觉经》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凡夫心常常是无厌足的。财产多,还要更多;权势大,还要更大;男人既有娇妻,还想要有美妾;先生好,还希望他百依百顺;孩子乖,还想要他样样得第一,以光耀门楣……这种多欲多求的生活,的确是苦不堪言,尤其易生犯罪心理,构成罪恶行为。

  在我们四周围的人群中,常听到某人为了追求某种利益(欲),以致落得潦倒落魄的地步,这些悲惨的经验,正是无穷尽追求利欲的下场。

  人,总是为了追求名、利、权势而劳碌终生;对于情爱,贪求不厌,每于私情欲爱缠绵不休中,万般痛苦不能解脱!

  几年前,有位太太来找我,他的先生是知名的企业家,对她百依百顺,以世俗人眼光看起来,她是很享福,物质生活是上上等的,可以说是幸福中的幸福人。但她仍觉得很苦,看到我时,哭的很伤心,我问她:「你有什么不满意呢?」

  她说:「师父啊!他对我感情不专,使我痛苦、不满」。

  我问她:「到底你要追求多少感情才满意呢?不要太强求,感情如同一个球,愈硬碰,它跳得愈高愈远。」

  她问我:「那要如何解决呢?」

  我回答她:「放宽尺度,你爱的范围太狭窄了,犹如把感情当成一条绳子,缚(管)得他对你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才使你那么痛苦。你应该以柔和的感情来宽容他的一切,不要以占有欲、威力来加诸在感情上面,否则先生表面又顺又爱,但内心却又烦又畏,也就难怪他会对你有欺骗的行为。你若能把爱扩大到去爱他所爱的人,他一定会感谢你,同时也更珍惜这份感情中的恩情,因为你所给予他的爱是那么的自在。人的感情就像是洪炉,只要你多给他宽大的爱,满足他的感情,再冷再硬的心也会被它融化……。」

  这位为情所苦的太太,后来果真做到「去爱他所爱的那些人」,夫妻的感情如此,父母子女的感情也是如此。

  芸芸众生,本来可以相处自在,过著感情和乐的安定生活,但只差在「心无厌足,惟得多求」,为了多求,难免心起烦恼,「增长罪恶」。因此佛陀常教诫弟子:切莫求无厌足,为情所苦,再造恶业。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

  菩萨与凡夫不同处,是凡夫对欲念不知足,因此多求多苦,多做诸业。而菩萨却能常念知足,能安贫守道;他所追求的是智慧道业。

  人都喜欢互相比较,假如一直向上比,当然是永远不能满足的。何不想想:自己虽有不如人,但却也有人不如我。

  在台湾的我们,生活可以说是很富足。看看非洲地区,有无数人正挣扎在饥饿的状况中,就以台湾目前的贫户,与他们相比,都比他们幸福得多。

  人比人总是永远比不尽的,因此我们应该常念知足。尤其发心行菩萨道者,就必须心常欢喜,能安贫守道,精进慧业。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在讲学中常常以颜回为弟子的榜样。在论语中有段:「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我一直把这段话做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座右铭,因为他意味著所追求的是丰富的智慧。

  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菩萨的感情是广大没有范围、没有边际的,他能包容宇宙,他能无限量的爱一切众生,但却丝毫不求众生感情的回报。因此物质并不影响他的道心,他常念知足、安贫乐道,他所追求的只是智慧,因此说「惟慧是业」。凡夫与菩萨的分别就在「迷」与「觉」中。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但我们的慧命是无穷尽的,我们要学菩萨追求慧命,惟慧是业。切莫只追求名利、爱欲,受尽苦恼折磨,这实在太不值得了。

  常有人向我诉苦,而我也都常对他们说:「你要解开烦恼痛苦,就必须对佛教教理多追求了解,看开物欲……拓宽人生的感情,把爱扩展分散给芸芸众生,将爱你孩子的心,去爱你所看的到、听的到、需要你爱的孩子,扩展个人狭窄的私爱,普爱天下的众生。佛教讲因果,你如付出那么多的爱给众生,相对的,你同样会获得那么多众生的爱。」

  爱本来就是无穷无尽,爱心广被可利益天下,就是慧命的延长;如果,爱只收缩于私己范围,就会增长恶业。愿我们与菩萨共修学,少欲知足,安贫手道,培养慧命,生活在快乐中。

《八大人觉经》第四觉知

懈怠堕落。

常行精进,破烦恼恶,

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懈怠堕落

  多欲之人的确是苦,惹恶造罪者,都由多欲起。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是因为他少欲知足,安贫乐道,有信心、有智慧、有毅力。因此能不受物欲左右,能得身心解脱自在。

  佛陀担心弟子们会错意,而误以为既然在社会上多欲会造成恶,倒不如远离人群独善其身,以致产生了消极的心理,因此在四种知觉中警惕我们:可以少欲,但绝不能懈怠堕落。

  我们所说的少欲,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不管,什么都不求不,而是对善的我们要积极的去做、去求进展,不要为日常的生活事物、是非,而患得患失,而痛苦、失意、消极。

  人,大多被五欲所困。有了一点成就,还想要得更多,而有得就有失,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佛陀时常开导我们切莫为物欲所驱使,亦莫为财利而争夺。应得的,就该以正当的劳力方式去取得,并需取于社会用于社会;不该得的,或有损于人的,就不该去取,这样才不会有得失的痛苦。

  佛陀说不能懈怠,懈怠的人一定会堕落的。佛陀鼓励我们,虽然要少欲,但绝不能懈怠。也就是:得时切莫骄狂,忘本失真,失时更不能消沉自卑。

  子贡问学于孔子说:「我如果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否就很好了呢?」

  孔子听了说:「能够修养到这种程度是很好的,但是还差了一点点。如能贫而乐、富而好礼,则更好!」

  在贫困中仍能安乐、自在,不因贫困而产生自弃、自卑感;富能不骄傲,而时时以礼待人,这才可贵。佛陀教导我们的意思也在此:人生必须要积极上进,不因境遇的得失而丧失生存的斗志,既知人生多欲是苦,就必须赶快精进去欲。精进就是要安贫乐道,进修慧业。

  人的过去是怎么来人间的,我们无法知道;现在该怎么做人我们更是茫然,更何况于未来?每个人都不知道要如何做个真正智人?

  人时时受到周遭环境影响而起心动念,接触顺境时,就高兴得意忘形;受到逆境时,则烦恼悲泣。因为受境界所牵制而喜怒常,心随境转,动汤不安;智慧功力也因之受阻,不能发挥效用使待人处事的日常生活不得自在,这就是凡夫。

  佛陀教导我们在排除欲念后,进而统摄精神,认真地去追求陀教理,「常行精进」,如此才可增加正确的智慧。

  常行精进

  什么是精进呢?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精是专一念,要做一件事必须专心才做的成;无有二念,才有进步。若具足完成功德事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信心,二是精进,是摄持,四是智慧。

  佛陀在世的时候,因为众生多烦恼、多无明、以致造业,在佛陀得道后,为了改变众生观念的偏差,因此到处讲经、教化。在经典中,有这么一段故事: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个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著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佛法,每天总是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因行化到东庄欲度化他们。

  东庄的人,听到佛来了,都很高兴,因为佛成佛后,即受到印度人的崇拜与爱戴。所以东庄的人很虔诚的礼敬佛陀,请佛为们说法。佛陀说法的那几天,东庄的人形态上都表现得很虔诚,心理上却无法接受教化。佛陀看在眼里、悲悯在心里,也只能空叹无可奈何。

  有一天,从河的对岸--南庄,来了一个人,全身湿淋淋的到的佛面前虔诚礼拜,那份虔诚恭敬的行仪,使见闻者都产生了衷心的感动与无限的信心。

  佛陀问来人:「你是什么人,怎么来的,要到此做什么?」

  来人恭敬的回答:「我是一个愚直的人,我住在南庄那边。久闻世尊游化人间,开启人心智慧,灭除众生的愚迷烦恼,所以我虔诚一心要来听受佛陀的教法。一路赶来,但行程中间却横隔著一条河,别人告诉我,河很深,必须渡船才可过。但当时岸边无船,我又求法心切,有人告诉我:即然你那么急,何不涉水过去?因我就涉水而来了。」

  佛陀听了非常感动,赞叹地说:「信能度渊,摄为船师,精进除苦,慧到彼岸。」

  信能度渊,意思是说只要你有信念,即使深渊大河也可度过;相反的,没有信心的话,即使是进在咫尺,也无法到达。

  再说「摄为船师」。摄就是接收,即使没又渡船,但只要你有信念,肯去接受教法,这个法就像是一条船,可以送你到彼岸。「精进」就能离苦,离此岸的苦而得到彼岸的乐。有智慧就可以登彼岸,所以说信心、精进、摄持、智慧,是脱离三界、离开六欲的主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开世间物欲的烦恼,也就能安贫乐道,从凡夫境界升华到圣人的境域。

  佛说这段话,其实是一语双关,一方面是赞叹从大江对岸的东庄,为求佛法,而不惜险难,游水渡江的愚直人。另方面则在鞭策近在咫尺的东庄人群,虽近于佛前,而不起诚敬的信念,不生希求、受教、持法、精进、智慧的道心。因东庄人嗔欲心炽盛,所以求道心念不专诚。

  道心就是理性,人的本性也是佛性;凡人都有佛性。欲念如果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而理性如果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

  现在社会上的人,多数由于「欲」来牵引大家去造业。这个「欲」不知丧失了多少人的志节、败坏了多少人的名誉。世人为名为利、贪求名闻而争,不知害惨了多少人,欲能引诱我们进入烦恼的深渊。人生的确是多欲为苦,多欲能使罪业增长。佛陀教育我们看开这些物欲,防止物欲冲昏了良知,埋没了良能。

  佛陀常教诫我们离欲、进修,精进功德、增长智慧,多作利益人群的福业;这是菩萨该做的。所以说常行精进,破烦恼恶。

  破烦恼恶

  佛陀教导我们要精进,精进才能破烦恼恶。常有人问:「人为什么会不得自主,如疑人任环境摆布、被命运安排呢?」

  我的回答是:「只有凡夫才会被命运(业力)安排,圣人自能安排命运。」

  如何安排命运呢?必须用信心、愿力及智慧,坚毅地去破除烦恼的恶念,当智慧生时则业力随转,一切就能解脱自在。所以说圣人能创造环境,自我安排命运。

  能「破烦恼恶」,就能「摧伏四魔」。

  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魔」的意思是指会使人心恐慌、苦恼、愚暗迷乱的东西。魔字分开即是「麻」与「鬼」。麻是一种很容易生长的植物,种子落地即生出密密麻麻的枝蔓,进入麻丛中容易分不清方向,心中就会产生惊慌恐怖。又疑心就会生暗鬼,这分疑念也会变成魔,魔并非指青面獠牙的恶鬼,而是指人的心地产生了太多的杂念疑虑、诸多烦恼,而产生了恐慌忧恼的心理。

  四魔是天魔、死魔、烦恼魔、五阴魔。现在分析如下:

  一、天魔:意思就是欲天烦恼。欲天不但物质丰富而且寿命长,既没有受施造福的对象,更没有闻法听教的机会。就如同人间富有的人家,因为物质富有,随著权势名声愈大,本有的良知就被物欲层层蒙蔽。所以说天魔就是欲界的魔,为了贪图享受去追求欲念,这种人生就会荒废时间,耽误道业。人生一切的功德是时间累积起来的,现在不做,就没有未来的福业。人生无常,社会上需要你时,就必须赶快去做。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现在,如有欲念缠心,道心就无法精进,不要以为福报、健康永远都跟随著你,假使有这种想法,就会遭天魔所控制而不得解脱。

  二、死魔:「人」最怕的是「死」,但是既有生就必有死。没有人知道自己能活几年;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解答什么年龄才算是死的标准时间。不过佛陀曾对弟子说:「人命在呼吸间」,只要一息不来,此生即告终了。这是最令人恐慌、烦恼的事了。

  三、烦恼魔:有些人经济很富裕,时间也很多,但却一直像蚕一样的作茧自缚,这些烦恼均来自贪、嗔、疑。所谓的烦恼并不是以人的生活物质做标准,而是心境状态的分别,人如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

  有些接受本会帮助的低收入户,他们的精神生活过得比一般人在自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向在贫困中过惯了,很知足;他们的观念中已失去了一分与社会争斗的烦恼。反观芸芸众生都不知足,有了财富还想要更富有;在社会中有很多使人眷恋不休,于欲爱中造业的陷阱,诸如目前社会风气动汤不安,经济犯层出不穷……,这就是烦恼魔。

  四、五阴魔: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众生都具有这五阴烦恼。

  「色」,是一切看的到的物质都叫做色,包括我们的身体。

  「受」,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于人、事、物,时刻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中的感觉。

  「想」,这个字,上面是「相」,下面是个「心」字,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形相牢牢印在心上,便成了这个「想」字。也就是说:一切人、事、物、色、形相,都常在心中起贪、嗔、疑等烦恼的念头,常令人爱恋不舍,造一切罪恶。

  「行」,是一切的动作,从生至老之间,看不到的生灭,它时刻都在起灭、生长、变化。而一切物质无时不在败坏中,只是使人毫无觉察。它也称为「行蕴」,其运行变化极其细微,只是看不到、摸不到的。

  「识」,就是识别,感触「人」、「事」、「物」而生喜、怒、爱、厌……。学佛者,所学就是要把意识转回本性,能这样,则智慧门开,光耀明净,届时自可把握自己的生死,控制业力、创造命运,就不会被三界魔王牵制在欲界中不得自在。

  人生因为有以上四魔的困扰,而使大家无法解脱自在,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少欲精进。

  凡夫总是心多欲念,求不厌足,常被欲念所拘束。心里空虚,常常烦恼,在心不厌足中造业;而菩萨的意念则常在慧业。其所追求的就是要如何才能够开拓智慧之门?如何才能增加心理建设的方针?这是佛陀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我们如何去透彻了解物欲的价值观,挣脱「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之苦。

  除了少欲知足外,我们要精进,不能懈怠,一旦懈怠必定会堕落,尤其在佛教中修行的人更不能懈怠。人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一切的功德需要长时间来累积完成。所以说: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可以充足我们的功德。

  我们应该要利用人生,绝不能懈怠堕落,一定要精进去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才能「出阴界狱」--离开三界六道,不受烦恼。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