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讲义

八大人觉经 | 作者:证严法师 [投稿]

《八大人觉经》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

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

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五欲过患

  人之所以有苦恼、有过失犯错,都由于「五欲过患」而造就的。什么是五欲呢?就是五种欲念:一事财利物欲,二是男女色欲,三是名利权欲,四是美味食欲,五是懈怠睡欲──也就是财、色、名、食、睡,等五种爱欲。

  第一,财利物欲:这是世间人都特别偏爱的。人忙忙碌碌在世间为的是何事而忙呢?很多人看到我时,就说:「师父啊!我最近有很大的困难,请您开示。」他们所谓的困难,总离不开最近事业不顺、最近被倒了一些钱¨¨等,因为事业不顺,因此有了苦恼。

  目前台湾赌风炽盛,人人热衷投机生意,甚至发生许多劫财害命的社会问题,其原因不外大家一心谋求财利,所以说人生忙忙碌碌,大家都只为了财利物欲而造成无穷苦患。

  财利可造就世间的罪业,但也可以造福人群。所以说财利是害人最深、恼人最多的;反过来说,如能把这些财利取于诸社会,用诸于社会,那就功德无量了!

  在家人对于理财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如此财利就可造就功德;出家人亦然,能充分运用财利在世间做福利人群的事业,这分财利就可换取不朽的精神。

  记得在三十多年前,有一位出家的修行人,他修持得很好,佛学知识研究得很深,也很会说法,平时有很多人供养。后来病了一场后,往生了,众人在料理他的后事时,发现他的榻榻米下,堆著的都是一束束的新台币。随然他的形象是出世,但精神思想还是具有凡夫的财利物欲。

  出家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在家居士呢?在俗的人士对佛法还不明,对人生的真理还不能看透,难免财利物欲的心会更重。总之,人还未脱离本性之前,都会有财利物欲的贪念,舍不得用这些财物来造福人群。人生如能看得透彻,就该用行动表现出来;如同这位法师,如果他能在三十年前把堆在床下那一束束的新台币,拿出来用在社会福利、造福人群的话,那么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一定还会有人怀念他,而这位法师的精神也可流传在人间。就不致于造成他死后,在家的子孙及僧家的弟子为了那些新台币而争执不休;社会上有很多的大企业家,钱多、太太多、儿女多,以致死了后,那些太太女儿为了争夺遗产而对簿公堂,大起干戈,由此看来,他们所遗留下来的不是钱财,而是祸害。

  第二:名利权欲:社会上如果不是为了财利物欲的争夺而动乱,那就是为了名利权欲;你们看看有多少叱吒商场、官场的知名人物,往往愿尽全部家产,来成就他的名欲。以现实的例子而言,每次的选举季节一到,参选人就用尽心血、花费时间、金钱,为的就是想要获得名位。

  记得在我的故乡丰原镇,有一位地方人士为了要竞选镇长,选举前,几乎每天都挨家挨户的去拜访选民,晚上回家又要与智囊团研究策略,日夜不得休息,家中像是开流水席似的,进进出出的人川流不息,只能用车水马龙来形容他家的盛况。投票结果他是当选了,可是就在当选那天,他竟因中风而死了!想想他为了名位,辛苦奔波,结果最后的下场是人死、钱尽、名空。这又有何用处呢?有些极具知名度的人士,他们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们争名利、权欲之心过强,所以说名利、权欲是众生的一种过患。

  第三:男女色欲:如果不为才不为名,那就是为了情。社会上有很多惊人的血案,都是为了色情所致;使家庭破裂,不能幸福,其原因也大部份源自色欲。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夫妻中一人的心另有所属,这个家庭就埋伏了破裂的危机,而家庭一破裂,子女的教育就成了问题;所以说男女的色情除了危害自己的身心之外,也会破坏家庭,进而造成社会问题。因此,男女色欲可以说是五欲中最严重的一项。

  现在的社会生活安定,人民生活富足,吃得饱、穿得好、住得豪华,也因此产生非分之想。孔子说:「饱暖思淫欲」,人一旦吃饱穿暖,心就想向外在环境寻乐,并切往往不去寻找正当的娱乐,而是寻求旁门左道的乐子。有很多人向我诉说苦恼时,往往离不开家庭问题,有时我会觉得「问情何在?」每个人在结婚前总是山盟海誓、海枯石烂、永不变心,曾几何时,说变就变?因此为情牺牲的人时在太傻了,人生来世间难道就只为了情而活吗?如为了感情而牺牲,那就等于抹煞了父母给我们的身体、生命,这是罪大恶极的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有位年轻的小姐来找我,说她曾为了感情自杀过,第一次自杀时男友陪侍在旁,照顾的无微不至;第二次自杀时,他只到医院探望一下;第三次自杀,他连去探望也没有。我问她:「你现在还要自杀吗?」她摇头了。问情是何物呢?老实说感情是最不可靠的。为了感情而杀人毁己,甚至抄家灭门的是层出不穷,这就是色欲的祸害。

  第四:美味食欲:以前有一位老人家问人说:世间有什么坑永远填不满?有人说是海,有人说是深谷。他说:「你们都猜错了,那就是「鼻下横」──嘴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杀业,除了人与人之间除了相互残杀之外,就是杀害一切生物;杀害生物的目的,只为了贪图口腹之欲,一个小小的嘴巴竟然吃尽了天下众生。

  过去在佛陀在世时,有弟子问佛:「等到何时才能天下太平,战争停止,刀兵劫尽呢?」佛陀回答:「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古时候的战争是骑马用刀用箭,那已经够残忍了,而现在的战争发展成核子战争、化学战争,只要一按下电钮,世界就在瞬间毁掉。看见现在屠宰业可都改为电动,从入口处门进去,从出口处出来时,都已剥好皮、拔好毛、剖好胸,把一切过程都处理好了。这么进步的屠宰技术究竟又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吃、为了口腹之欲,其实人只要两碗饭就可以饱腹,有何必为了贪图美味,而去杀害那些生物呢?

  现在的家庭都不像家了,以前每户人家都有烟囱,烟囱一冒烟,就知道这家子已经再做饭了,多温馨的景象啊!而现在都改用瓦斯,甚至不用厨房设备,或不下厨而天天上馆子的人也大有人在。如果有一天能源发生危机时,那生活又将要如何呢?所以我常说若能保持平常粗菜淡饭的生活,那该是最幸福最健康的。

  第五:懈怠睡眠:人生就是在懈怠睡眠中慢慢的堕落,每个人的人生,真正在做人做事的时间,即使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一天二十四小时,睡眠占了八小时、吃饭二小时;一个月三十天,就睡了十天、吃了六十小时,一年十二个月,睡了四个月、吃掉七百二十小时。再加上幼年不懂事、老年不能做事,人生能做事的时间就很有限了。

  「懈怠」是不精进的意思,人生除吃睡之外,就是贪玩、游手好闲,这种人生有意思吗?我们常说佛陀出现在人间,是为普渡众生;人所已被列入众生之一,是因为我们与一切生物、动物,没什么不同,所以说不度人,而说度众生。学佛之初应该先学做人,珍惜时间,进修己德,成就事业。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

  人一定要自救,要自救必须远离五欲。把财利、物欲,取诸社会,用诸社会,」造福人群,这就是功德。把名利权欲换做无代价的付出、把精神力量随分随力的付出、把事业的精神换成志业的精神、把男女间的爱换成普利众生的爱、把迷情换成觉情(觉情就是觉有情,把众生疑迷的染情,换成净觉的悟情)、把懈怠换成精进、把睡眠换成工作、把美味换成粗食淡饭来修行;能这样做就是功德。

  转五欲为功德,就是修行。肯修行即使是俗人也成就无量功德,就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一样,所以说,「随为俗人,不染世乐。」

  常念三衣,瓦钵法器

  出家人修行有「三衣」,也称袈裟;有五条衣、七条衣、二十五条衣,佛制弟子只蓄三衣。在家人应常这样想,出家人有三衣,而在加人却为了衣著经常追求流行,永远无法获得心里的满足。

  穿衣只不过是蔽体、取暖、礼节而已,如果虚荣心重,天天都觉得少一件衣服,如此就会很痛苦,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虽然我们是在家,但也可以过著如出家人一般知足的生活。

  「瓦钵、法器」事出家人不离身的器物。当初佛在世时,弟子都有一个钵。三衣、瓦钵、法器,代表粗衣淡食的意思。

  志愿出家

  「志愿出家」这句话,你们千万别误会信佛就要出家。所谓志愿出家,就是虽身在家,心也要又这份志愿出家的精神。我们既然要学佛,就要种下佛的种子,过去、未来一切诸佛也都一样,没有不发心出家,而能成佛的;今生此世你虽是在家,但如能发心学佛,志愿来生有这个因缘可以出家──能现出家僧像,住持三宝,才能弘扬佛法的精神,成就度化众生的事业。所以说我们要立下志愿,要有出家人的信心、毅力、勇气,才能成就度生大志。

  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守道清白,梵行高远」就是要我们好好守戒律,在家要守五戒的规矩,出家要少三百四十八条或二百五十条的戒律,各人坚守各人的岗位、各人严守各人的规矩,能守戒不犯叫清白。梵行,梵是清净、不染著。

  在家受五戒以后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能守得这五戒的话,就是清净,如能做到这样,就是「慈悲一切」。怎么说呢?因为如果能把五欲物利,转过来守佛陀的教诫,那么自然就可以启发良知、发挥良能,所做的一切都是福利人群,利益众生,当然也就慈悲一切了。

《八大人觉经》第八觉知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愿代受众生无量苦,

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生 死 炽 然 ,苦 恼 无 量

  生死从无间断,它可分两种:一种是分段生死,另一种是变异生死。

  六道的众生,大家都在分段生死的阶段,什么是分段生死呢?就是一段一段的生命。比如我这段人生的生命,如只有五十年的寿命,到了五十岁死了,这就结束了一段。死了之后,是否一了百了呢?不!还是有下一段的生命延续,若问下一段将是怎样的生命体呢?那就要看这一世在人生的五十年间到底做了什么业。这辈子如能十善具足,这股业力就会引生天堂。神识一旦离开了肉体,这个身躯就可称为「死」,但往生天堂又是「生」,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始。假如这一生,没做善事,但也不犯做人的规矩,守身清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不犯;此生结束,舍掉了身躯,这股业力就会引我投胎为人,这也是生。世间千万年来,没有不死的人,人生是几十年一股的生命体,因此说是分段生死。

  为善生天堂,做人不善不恶的仍然生在人间,那么做恶的到何处去呢?他们必定会舍人身堕地狱。悭贪不舍的人,舍了人身堕入饿鬼道;不守妇道,不守人伦者,堕入畜生道。所以善道与恶道是以做人为中心,为善的上升,为恶的下堕,都在分段生死中。

  天堂也有分段生死,只不过天人寿命长、快乐多,人间的一百年,是忉利天宫的一日,人间的平均寿命是七十岁,忉利天宫的寿命是一千岁,人间过完了一世,而忉利一日还未过完;天堂是苦少乐多,人间是苦多乐少,随著业力去受报。

  在佛陀看来,三界天道如处于火宅中,死生险难,苦患无量!法华经火宅譬喻品中把这种情况分析得很清楚,所以说:「生死炽然,苦恼无量。」

  人间一切的事物都不如我们想像中的理想,世界各地的天灾人祸不断的发生,伤亡人数动辄百千,无家可归的人比比皆是,这些天灾人祸真的是无法避免与抗拒吗?

  天灾起自共业,而人心造就其业,欲救世间灾难,必须先救人心。佛陀出现在人间为的就是使众生的心灵得救,如能使人心平和则天下的灾害人祸,就可平静。

  俗话说:「天助自助。」在佛教中也有所谓「天龙八部护法」的记载;所以要救天灾人祸,就必须先净化人心,把一切众生的良知启发,让其法挥爱的精神力量,凭著这份爱的力量就可使天下吉祥,社会和睦,家庭幸福。每个人的心地都能保有宁静,人间就是真正的天堂了。

  佛陀一直在努力教育我们,世间有生死的痛苦,有种种灾祸得苦恼,如果我们能先去认清苦的来源,才会知道要如何去发心治苦。因此佛陀说:「苦恼无量。」生在人间的确是苦恼无量,有生、老、病、死之苦,有爱别离苦,有怨憎会苦,及种种灾害无常险难之苦。

  发 大 乘 心 ,普 济 一 切

  佛教中有二种法门:一是大乘,二是小乘。小乘是独善其身,他们知道世间无常,生死痛苦,所以要赶快去修行。

  佛陀教育众生要自救之前,必须兼具救人;要发心,须发菩萨心,菩萨心就是「大乘心」。既然发心学佛,就要深深体会生死的苦恼,我们应该利用时间,赶快发「大乘心」,普天之下的人得救,自己也一定得救。抱著舍小护大的精神,才能「普济一切」,使天下众生都可得救。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除了普济一切众生之外,我们还要发:「愿代众生受无量苦」的心愿,但愿一切众生的苦都我来代替承受,人伤我痛,人苦我悲,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同体大悲。不但要代众生受苦,更进一步要「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就是「无缘大慈」。

  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愿力,也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愿自己求安乐」的精神。

  学佛如不肯发普济众生的大乘心,则是「慈心不周」,如此学佛,就是学得不够究竟;假如我们不肯去代众生受苦,那就是「悲心不切」。

  若有人问你,怎样的人才算有慈悲时,那就要先问他:当看到别人快乐时,是否自己也欣喜快乐;看到别人苦恼时,是否有如自己受难、遭困地痛苦?如果能有「人伤我痛」之感,就是悲心至切;别人得救,我能感到很欢喜,这就是慈心周遍,也就是佛陀教导我们的第八种觉悟。

  我常说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拿出至诚的心,有至诚的心,何患事不成、愿不了呢?我一向不谈神通、怪异,但偏会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事发生,这就是心力。

  学佛要先从我们的心学起,修行也要从我们的心修起,救世也要从我们的心救起,如有这份慈悲周切的心,我们就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具有菩萨的精神。我们拜地藏王菩萨时,其实是拜我们心中自性地藏的本能───大愿;念观世音菩萨是念出我们心中的本具良知───慈悲。我们如能了久解拜佛、学佛的意愿,以佛所教化的大乘心,来普济一切众生,立地藏王菩萨的愿,发观世音菩萨的心,那么此刻的我们,人人都是地藏王菩萨,个个也都是观世音了。

《八大人觉经》结语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

  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子弟,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

  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佛陀讲八大人觉经时,一再叮咛,希望大家好好发大乘心,期使众生能得毕竟安乐。最后,佛陀做了以下的结语: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子弟,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指的是以上八种觉悟,是诸佛菩萨所觉悟的,也就是诸佛菩萨自行化他的德业妙行。

  菩萨也叫做「觉有情」,就是已经觉悟的有情。凡夫的情是受污染有色彩的,菩萨的情是清净的,没有色彩也没有界限的,不但自无始以来至现在,还可以延续于无终无尽的未来。菩萨与众生有一份不解之情,菩萨跟著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生灭灭、去去来来,是为什么呢?只是为了救济众生。

  菩萨与众生之间,早已解下不解之缘,无论众生到那里,佛菩萨也就跟到那里,这是由于菩萨大人能彻底觉悟而发大乘心的缘故。一般人即使能够觉悟,也只是少分觉悟,无法真正普遍去体会到人我众生佛性平等的道理。既已透彻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就应「精进行道」,好好把握时间,在菩萨道上勇猛精进修行,永不休止,不要沉浸在人我是非中。

  我们所要修的是慈悲与智慧,用这份慈悲修智慧行;有透彻的慈悲,就有具足的智慧,这就是「慈悲修慧」。

  人间就像是茫茫的大海,凡夫在大海中浮沉,生死不休的轮回在六道中,时而升为人天,又时而下堕地狱,沉浮不停。而我们学佛就像是坐著般若船一样,在茫茫大海中,救度沉浮的众生。所以说:「乘法身船,至涅盘岸。」我们不但自己乘这艘船自度,而且能救度众生,同达涅盘彼岸。「至涅盘岸」,就是到达没有生死轮回的地方。

  菩萨虽然以到彼岸,能断生死,但是还要把这艘船划回来广渡众生,永无休止的在茫茫大海中做救度众生的工作,所以说「复还生死,度脱众生」,希望众生人人能觉悟,个个成为菩萨大人。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指的是前面所说的八种修行觉悟的事项,无非是要开导一切众生,让我们知道生死的无常,觉悟生死的痛苦,知道学佛就在了脱生死。佛陀是见道者、开道者、说道者,能引我们入康庄大道,「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子弟,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身为佛弟子要常常心念这八种事,念念不断,就可以消灭无量罪,当然只要我们不离开这八种修心觉悟的方法,绝不会去犯错造罪,绝对不会走错路。如此我们就可「进趣菩提」──走进菩萨道中,「速登正觉」──很快的就可以与佛的智慧平齐。

  如果我们有佛陀的智慧与菩萨的慈悲,就能「永断生死,常住快乐」,不会再有生死的苦受。菩萨永远在人间,但他一直不觉苦,因为菩萨是自愿欢喜来做救度众生的工作;虽然在人间无休止的来回,却很快乐,所以有「菩萨游戏人间」之说。

  希望人人都能依止佛陀在八大人觉经中所开示的八种觉悟之道去行,那么所走的道路绝不会有所偏差,祝大家智慧如日、慈悲如月,永远光明。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