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疑生死。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众生常流转于愚疑生死中,愚疑是不明道理,醉生梦死,只知追求享受,造诸恶业。于四大调和──身体健康、行动自如时,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所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以为每天都会如此安乐。却忽略了「明月不常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道理,因而极难想像无常变化于瞬间的可能,而只顾耽于眼前的欲乐。
世人所认为的孝,都以物质为主,以为在日常生活中能供给父母吃饱、穿暖或物质上的享受,就是尽孝了,其实不尽然。
佛陀所说的孝道是:除了物质生活安逸之外,重要的是──能使父母离愚痴、长智慧得永恒的心灵解脱。
佛陀成道后,专程回到皇宫度化父王信仰佛法,并感化了养育他的姨母出家;又于圆寂之前,特地到忉利天为母说地藏经(地藏经被称为佛教孝经)以报母恩。
又有高僧莲池大师做七笔勾文,第一笔勾文:「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离得尘垢,子道方成就。啊!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文中的意思是:父母恩德重如山丘一般无比崇高,虽然极尽世间美物孝养,亦难尽报其爱彻骨髓、牵肠剖腹的宏恩于万一,也无法救亲得脱五道;故云:「亲离得尘垢,子道方成就。」只有父母能得超脱,做人子的孝道才可完成。
要如何使父母能离尘垢呢?有二种方式:
一这是自修:自修才能自得,地藏经说过,在生的眷属用最虔诚的态度,请法师诵经超度,即使再恭敬,七分功德,六者生者自得,亡者只能得七分之一。所以要让子孙为我们做功德,倒不如自己去做,才能分分己得。好好自修是得道解脱的因,如期望后人代做「超度」,那种希望实在是太渺茫了。所以我们应引导父母踏入佛门,好好体解佛法,及时自修。
佛教中有个故事: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度化了一千二百人,组织了一个僧团,浩浩荡荡的回到他的国家宣扬佛法。他要回国之前先派遣弟子向父王报讯,净饭王听说儿子要回了的消息,非常高兴。天还没亮就带领全国的大臣,到大河的岸边等候。那时佛陀也带了他的僧团来的河的彼岸,隔岸相对,看到对岸僧团庄严的气氛,全国人民油然兴起欢喜、敬重、虔诚的心理。
佛陀用竹筏一批批的把僧众度过河,净饭王把他们安顿在一个清净的地方,供养他们。等他们吃完饭,净饭王与大臣到佛住的地方,看到僧众们服装整齐,形象庄严得不可冒犯,竟看不出那一位是自己的儿子──佛陀(他们已分离十四、五年之久)。那时佛的弟子阿那律(佛的堂弟),就上前引导。净饭王见到佛陀,心中难免有父子之想,阿那律告诉王说:「大王啊!你知道吗?佛陀现在是三界之师、人天之父,以超越人间,智慧圆满,觉行齐备,是超越三界的圣人,你不能做父子之想啊!」净饭王听了顿时觉悟,做皈依佛想,于是便对佛虔诚礼敬。有人就说:这是违背世俗之礼仪啊!
「我生他的是血肉之身,是有生有死,会腐烂散败的不净身体。而他给我的是清净不死的慧命,所以我依他为师,理应做礼。」净饭王并向大众说:「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虽然身为国王,但行在五欲之中。我的儿子能成就佛道,给我一分光明,一个解脱的机会,这真是殊胜的因缘……。」
所以说真正的孝道,不是物质的供给,而是要救亲,而救亲之道在于使父母得道解脱。
二是仗子的道业:我们的身躯来自父母的精血,父母无法做的,我们应以他遗留给我们的精血骨肉,为父母修、为父母做,把功德回向他们。因为我们的身体都是父精母血所结成的,体中精血是父母遗留给我们的延续物。所以做子女的如能好好修持而有成就,那么父母也可得福德受用。
因此,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现在能自由说话、自由走动的时候,赶快去做,去福利人群、去宣扬佛法、去导人向善。不要把能说话的嘴巴用在搬弄是非造口业上,也不要把能行动的身体用在吃喝玩乐、耽恋物欲中,否则有损子道,生有何益?
因为众生「愚疑生死」,耽恋眼前欲乐,不知生死之苦。
所以「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多听、多学,就能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究竟的大乐。
说法辩才有: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乐说无碍。这就是四无碍辩才,也可称为四无碍智。
一、法无碍:佛陀的教法是圆融的,能随众生的根机去分析教法名相,使人心能通达,这就是法无碍。
二、义无碍:通达诸法义理,能为众生谆谆善导、细细分析,就是义无碍。
三、词无碍:运用深妙教义,面对众多的人群,知道利用各种适切的言辞、言语去分析,使人人都能了解佛法教义,这就是词无碍。
四、乐说无碍:是随顺众生的根性所需的教法而说,能圆融无碍、毫无厌倦,是乐说无碍。
佛陀说法有两种方式:一、所他语意,二、随自语意。
「随他语意」,是同样的道理要看众生的根机、知识能听懂什么,就以什么方法来教导,说方便法,谆谆善诱。
「随自语意」,就是把佛陀自己想说的法,也就是成佛之道、奥妙的真理实相,随著自己的心意而畅说无碍。
不管随他语或随自语,都是四无碍智。有如此辩才,才能教化一切众生,远离愚疑生死。
度众生有两种工具:
一是身的威仪,也就是「色」;二是口的说法,也就是从「声」。如果能够把身心见解、观念、行为举止改正过来,行为律仪就可俱足,而所表现的形态就自然而庄严。然后运用智慧辩才去说教法化,使一且众生都得到究竟的大乐。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众生都是受业力牵引来到人间。业分善业、恶业;恶业的众生如无善缘,这个恶业的种子就会生生不息,所以有很多业障重的人,时常苦不堪言,往往有接连不断的灾害发生。
人往往在贫苦中再造恶业,不由自主的「横结恶缘」。有一位男子因家贫又不守家业,竟然为了太太生产时缺钱,向老母亲要钱,母亲不给,一气之下杀死母亲,这些都是贫穷造的业。
真正要做菩萨,就要常行布施。台北有位女士,原本要把她生的积蓄留给儿子,后来,她认为把钱留给儿子所能发挥的功效限,但建设医院却是千年百世都在发挥爱的功能,永远都在放出爱的光辉。因此,她就以儿子的名义捐出一大笔钱,这就是菩萨的布施,爱的教育。
我们一定要能提出这份菩萨精神来从事社会福利事业,希望大家把这份菩萨的精神用在家中,再以妈妈的爱心推广于社会──人间。把世间哀叫苦难的众生当作是我们的儿子一样地去爱他,这就是菩萨,如能把菩萨智慧用在家中,发挥这份爱的教育,这就是先生事业中的知识贤妇,也是儿女心目中的慈爱良母。
布施除了「财施」以外,还要注重「法施」与「无畏施」。「法施」就是精神教育。「无畏施」则使众生消除恐慌,离开罪恶的险道。
我们应该「怨亲平等」就像慈济本著「诚」与「正」,以诚恳、公正的态度去救助那些的确需要帮助的众生,无怨无亲,一律以平等看待。菩萨只有爱,永远没有憎怨的心、恶的念,无论过去曾与人结下任何恶怨,我们也要放弃这分怨念。孔夫子教学生要以德报怨,何况我们是要学出世的菩萨法,怎可有怨恨在心呢?既然是菩萨平等的心,当然就无怨无亲的念──也就不念旧恶了。释迦牟尼佛受提婆达多生生世世的迫害,但佛陀在法华经中还为提婆达多授记。他成佛的时间,依报、正报都比其他的弟子庄严,这就是以德报怨的精神。所以说「不憎恶人」,我们不可对恶人起憎怨心,这就是菩萨的平等心。
佛陀教导众生要修大直道,虽然尚有其他很多方便法门,但人在世间的时间不长久,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既然有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可从凡夫地直通佛的境界,为何我们不走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真正的菩萨道。我们应向这条福慧双修的大道直走,不仅偏在少善根,应兼顾大福德。如此,极乐世界就在眼前。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解
一、前言 在众多佛经中,《般若心经》与《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两部很简短又很重要的经典,前者对空慧的了悟与修持极为重要,后者对大乘修行人由出离心、发菩提心直到行菩萨道证菩提,本经都提供重要的开示。因此本人认为大乘修行人都要仔细研读《佛说八大人觉经》,甚至要经常背诵。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么叫“生死疲劳”呢?就是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地轮回,没完没了。就好像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无意义地在那里绕圈,绕着那个磨,来回这么转,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真的很苦,很没意思。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
八大人觉经 题解 《八大人觉经》,通题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历代均入藏。版本较多,但除若干文字有微小差别外,差异并不大。本经文以日本《大正藏》本为底本,并参校江北刻经处版本。 安世高,本名安清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在本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经中以此八事,开导一切众生,觉生死之苦,舍离五欲,修行圣道,从而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经文中不仅讲到了为人处世,而且也讲到修证方法,是指导佛弟子为人处世,精进道业的指南。因此,经文劝佛弟子,应当经常昼夜念诵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陀为了开启众生成就无上圆满正觉而特别讲说的八种证道方法。以使众生通过闻、思、修三种过程,不断地修学自觉、觉他的菩萨行,达到觉行圆满的时候,自然成就『大人觉』。与佛陀讲说其他经典一样,《八大人觉经》也有一个讲说因缘:佛陀一次在向弟子讲经时,持戒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向佛陀请教佛弟子如何修菩萨行。佛陀于是为
《八大人觉经》的讲解到此告一段落了。大家回去多点诵念,多点思维其义,经文内容能够引导你走向正道。而且《八大人觉经》把修行的次第与方法说得很清楚了。大家要记住:经常思维经文的含义,这样的话,你的烦恼也会少很多,这真的是转化自己烦恼的一个好方法。
谈到利益众生,我们会马上想到,他人生病,我们能照顾;他人没有吃穿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能伸手援助,帮忙度过难关。这是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但是这种利益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减轻痛苦,并不能究竟令他人离苦。虽然是暂时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如果能够究竟的令一切众生离苦,得到幸福和快乐,才是真
说到利益众生,是佛弟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事“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其实世间人也讲利益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世间人的利益众生,和佛弟子的利益众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都知道,世间人利益众生的心最恳切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利益,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子女,让子女走最光明的人生之路。
很多人就算不学佛,也都知道《般若心经》,可能也会认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佛经。但事实上,在三藏典籍中,另有一些经论,字数同样不多,甚至有些比《心经》还要少。另外还有一些佛经,字数虽比《心经》稍多,但文字更简易明了,相对而言《心经》反而核心名相太多,不易被普通人领会。今天介绍一部简短佛经《八大人觉经》,希望大家能有一定的收获。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为心多贪欲,也因造成了人生种种的业,这些业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把我们牢牢的绑住,困在六道当中,很难解脱。人的善与恶是平行的。在造福的过程中,也会无意中造业,所以常是苦乐参半,设若善业强盛,就可以上升天道;由于在天道中完全是在享受福报,没有机会可以再修行,也就没机会再造福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于修学来说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缘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说实在话,如果没有深厚善根,怎么能够抵得过诱惑? 诱惑是什么?魔。《八大人觉经》给我们讲的四类魔事。 第一类是五阴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