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讲义

八大人觉经 | 作者:证严法师 [投稿]

《八大人觉经》第五觉悟

愚疑生死。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愚疑生死

  众生常流转于愚疑生死中,愚疑是不明道理,醉生梦死,只知追求享受,造诸恶业。于四大调和──身体健康、行动自如时,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所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以为每天都会如此安乐。却忽略了「明月不常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道理,因而极难想像无常变化于瞬间的可能,而只顾耽于眼前的欲乐。

  世人所认为的孝,都以物质为主,以为在日常生活中能供给父母吃饱、穿暖或物质上的享受,就是尽孝了,其实不尽然。

  佛陀所说的孝道是:除了物质生活安逸之外,重要的是──能使父母离愚痴、长智慧得永恒的心灵解脱。

  佛陀成道后,专程回到皇宫度化父王信仰佛法,并感化了养育他的姨母出家;又于圆寂之前,特地到忉利天为母说地藏经(地藏经被称为佛教孝经)以报母恩。

  又有高僧莲池大师做七笔勾文,第一笔勾文:「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离得尘垢,子道方成就。啊!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文中的意思是:父母恩德重如山丘一般无比崇高,虽然极尽世间美物孝养,亦难尽报其爱彻骨髓、牵肠剖腹的宏恩于万一,也无法救亲得脱五道;故云:「亲离得尘垢,子道方成就。」只有父母能得超脱,做人子的孝道才可完成。

  要如何使父母能离尘垢呢?有二种方式:

  一这是自修:自修才能自得,地藏经说过,在生的眷属用最虔诚的态度,请法师诵经超度,即使再恭敬,七分功德,六者生者自得,亡者只能得七分之一。所以要让子孙为我们做功德,倒不如自己去做,才能分分己得。好好自修是得道解脱的因,如期望后人代做「超度」,那种希望实在是太渺茫了。所以我们应引导父母踏入佛门,好好体解佛法,及时自修。

  佛教中有个故事: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度化了一千二百人,组织了一个僧团,浩浩荡荡的回到他的国家宣扬佛法。他要回国之前先派遣弟子向父王报讯,净饭王听说儿子要回了的消息,非常高兴。天还没亮就带领全国的大臣,到大河的岸边等候。那时佛陀也带了他的僧团来的河的彼岸,隔岸相对,看到对岸僧团庄严的气氛,全国人民油然兴起欢喜、敬重、虔诚的心理。

  佛陀用竹筏一批批的把僧众度过河,净饭王把他们安顿在一个清净的地方,供养他们。等他们吃完饭,净饭王与大臣到佛住的地方,看到僧众们服装整齐,形象庄严得不可冒犯,竟看不出那一位是自己的儿子──佛陀(他们已分离十四、五年之久)。那时佛的弟子阿那律(佛的堂弟),就上前引导。净饭王见到佛陀,心中难免有父子之想,阿那律告诉王说:「大王啊!你知道吗?佛陀现在是三界之师、人天之父,以超越人间,智慧圆满,觉行齐备,是超越三界的圣人,你不能做父子之想啊!」净饭王听了顿时觉悟,做皈依佛想,于是便对佛虔诚礼敬。有人就说:这是违背世俗之礼仪啊!

  「我生他的是血肉之身,是有生有死,会腐烂散败的不净身体。而他给我的是清净不死的慧命,所以我依他为师,理应做礼。」净饭王并向大众说:「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虽然身为国王,但行在五欲之中。我的儿子能成就佛道,给我一分光明,一个解脱的机会,这真是殊胜的因缘……。」

  所以说真正的孝道,不是物质的供给,而是要救亲,而救亲之道在于使父母得道解脱。

  二是仗子的道业:我们的身躯来自父母的精血,父母无法做的,我们应以他遗留给我们的精血骨肉,为父母修、为父母做,把功德回向他们。因为我们的身体都是父精母血所结成的,体中精血是父母遗留给我们的延续物。所以做子女的如能好好修持而有成就,那么父母也可得福德受用。

  因此,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现在能自由说话、自由走动的时候,赶快去做,去福利人群、去宣扬佛法、去导人向善。不要把能说话的嘴巴用在搬弄是非造口业上,也不要把能行动的身体用在吃喝玩乐、耽恋物欲中,否则有损子道,生有何益?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因为众生「愚疑生死」,耽恋眼前欲乐,不知生死之苦。

  所以「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多听、多学,就能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究竟的大乐。

  成就辩才

  说法辩才有: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乐说无碍。这就是四无碍辩才,也可称为四无碍智。

  一、法无碍:佛陀的教法是圆融的,能随众生的根机去分析教法名相,使人心能通达,这就是法无碍。

  二、义无碍:通达诸法义理,能为众生谆谆善导、细细分析,就是义无碍。

  三、词无碍:运用深妙教义,面对众多的人群,知道利用各种适切的言辞、言语去分析,使人人都能了解佛法教义,这就是词无碍。

  四、乐说无碍:是随顺众生的根性所需的教法而说,能圆融无碍、毫无厌倦,是乐说无碍。

  佛陀说法有两种方式:一、所他语意,二、随自语意。

  「随他语意」,是同样的道理要看众生的根机、知识能听懂什么,就以什么方法来教导,说方便法,谆谆善诱。

  「随自语意」,就是把佛陀自己想说的法,也就是成佛之道、奥妙的真理实相,随著自己的心意而畅说无碍。

  不管随他语或随自语,都是四无碍智。有如此辩才,才能教化一切众生,远离愚疑生死。

  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度众生有两种工具:

  一是身的威仪,也就是「色」;二是口的说法,也就是从「声」。如果能够把身心见解、观念、行为举止改正过来,行为律仪就可俱足,而所表现的形态就自然而庄严。然后运用智慧辩才去说教法化,使一且众生都得到究竟的大乐。

《八大人觉经》第六觉知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众生都是受业力牵引来到人间。业分善业、恶业;恶业的众生如无善缘,这个恶业的种子就会生生不息,所以有很多业障重的人,时常苦不堪言,往往有接连不断的灾害发生。

  人往往在贫苦中再造恶业,不由自主的「横结恶缘」。有一位男子因家贫又不守家业,竟然为了太太生产时缺钱,向老母亲要钱,母亲不给,一气之下杀死母亲,这些都是贫穷造的业。

  菩萨布施

  真正要做菩萨,就要常行布施。台北有位女士,原本要把她生的积蓄留给儿子,后来,她认为把钱留给儿子所能发挥的功效限,但建设医院却是千年百世都在发挥爱的功能,永远都在放出爱的光辉。因此,她就以儿子的名义捐出一大笔钱,这就是菩萨的布施,爱的教育。

  我们一定要能提出这份菩萨精神来从事社会福利事业,希望大家把这份菩萨的精神用在家中,再以妈妈的爱心推广于社会──人间。把世间哀叫苦难的众生当作是我们的儿子一样地去爱他,这就是菩萨,如能把菩萨智慧用在家中,发挥这份爱的教育,这就是先生事业中的知识贤妇,也是儿女心目中的慈爱良母。

  布施除了「财施」以外,还要注重「法施」与「无畏施」。「法施」就是精神教育。「无畏施」则使众生消除恐慌,离开罪恶的险道。

  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我们应该「怨亲平等」就像慈济本著「诚」与「正」,以诚恳、公正的态度去救助那些的确需要帮助的众生,无怨无亲,一律以平等看待。菩萨只有爱,永远没有憎怨的心、恶的念,无论过去曾与人结下任何恶怨,我们也要放弃这分怨念。孔夫子教学生要以德报怨,何况我们是要学出世的菩萨法,怎可有怨恨在心呢?既然是菩萨平等的心,当然就无怨无亲的念──也就不念旧恶了。释迦牟尼佛受提婆达多生生世世的迫害,但佛陀在法华经中还为提婆达多授记。他成佛的时间,依报、正报都比其他的弟子庄严,这就是以德报怨的精神。所以说「不憎恶人」,我们不可对恶人起憎怨心,这就是菩萨的平等心。

  佛陀教导众生要修大直道,虽然尚有其他很多方便法门,但人在世间的时间不长久,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既然有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可从凡夫地直通佛的境界,为何我们不走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真正的菩萨道。我们应向这条福慧双修的大道直走,不仅偏在少善根,应兼顾大福德。如此,极乐世界就在眼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