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经》解说

阿含经 | 作者:水野弘元 [投稿]

一、汉译增一阿含经

  现存汉译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日本大正藏作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Gotama Sam=ghadeva)译,系由其底本──高丽版大藏经的记载而来;宋、元、明三本大藏经则作苻秦三藏昙摩难提(Dharmanandin)译。

  一般学者多以为现存增一阿含经,系僧伽提婆所译。但宇井伯寿则自宋、元、明三本考证而提出为昙摩难提所译的看法(参阅印度哲学研究二?一三二页以下),而否定了僧伽提婆改译之说。宇井伯寿认为僧伽提婆仅止于卷数之更改、文字之润色修正而已,尚未到改译的程度。

  此种看法的歧异,系缘于自古以来诸经录类对于增一阿含经没有明确的记载所致。苻秦时,道安撰增一阿含经序(大正二?五四九a以下),序文中明载自建元二十年(三八四)夏,至次年(三八五)春,由昙摩难提译增一阿含经。当时,出身兜佉勒国(Tukhāra)之昙摩难提除译有增一阿含经外,尚译有中阿含经及其他诸经论。可惜长安适逢战乱,道安又去世(三八五),故所译经论未能详加校订,考核文旨,以致有僧伽提婆等加以改译之事。

  僧伽提婆改译中阿含经一事,在今「中阿含经序」中曾有明文记载,系当时任笔受之道慈所撰写,为确实可信之说。至于僧伽提婆亦改译增一阿含经一事,则无确切资料可为佐证。在现存最古之经录──僧佑(四四五-五一八(「出三藏记集」中,其卷二僧伽提婆之翻译经下,虽列有中阿含经六十卷,但对于增一阿含经则未提及。隋法经录(五九四)、仁寿录(六○二)、唐静泰录(六六四)则仅言昙摩难提译,未曾谈及僧伽提婆翻译之事。

  至于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五九七)卷八,在昙摩难提所译经之下,则载有:「增一阿含经,五十卷,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为秦武威太守赵文业出。是第一译。沙门慧嵩、竺佛念等笔受。见僧叡二秦录。僧佑及宝唱并载。」(大正四九?七五c)其后,更述及僧伽提婆改译之事;但此一记载系取自道慈之中阿含经序,序中并未提及改译增一阿含经之事,故费长房亦未明示僧伽提婆所译为增一阿含之第二译。

  至唐代古今译经图记(六二七-六四九)始有明说,其卷二言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三则言昙摩难提译增一阿含经。承此说法的是唐则天武后时所编纂之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六九五)。该录卷八则举有两种增一阿含经,僧伽提婆为第二译,凡五十卷或三十三卷、四十二卷,计七三七页;昙摩难提为第一译,凡五十卷或五十一卷,计九三九页。

  如此,并举两经之页数,似乎当时已有两种经本存在。惟就大周录之全属杜撰一点而言,则此一说法根本不足采信。而其众经目录卷十四中,所举现存入藏录(指当时)之下,仅列「增一阿含经一本」,未列其译者名称及页数,因此,大周录所谓一本,究竟指那一种,实不得而知。若将其页数与其他经典作一比较,则似指共九三九页之昙摩难提所译本,即前后经录中所谓有本之增一阿含经。

  又今存智昇开元录(七三○)卷三中,则承大周录之说,举出昙摩难提译、僧伽提婆译两种增一阿含经:前者为第一译四十卷,后者为第二译五十一卷。卷十三中,又以第二译为现存本,第一译为缺佚本。卷二十之入藏录中,又认为现存经(指当时)即僧伽提婆译之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凡八二○页(此可能与今存之增一阿含经相同)。

  综上所述可知,诸经录之记载中,出三藏记集、法经录、仁寿录、静泰录等所说现存经,仅列昙摩难提所译之增一阿含经,根本不知僧伽提婆所译者。至历代三宝纪始有僧伽提婆译之记载,但却未明示。至唐代译经图记始并称为两种译本,但亦未有存、缺之记载。直至大周录,始详如上述,并就页数可看出,可能是指五十卷或五十一卷之昙摩难提所译增一阿含经为有本,即以现存今本增一阿含经,为昙摩难提所译者。

  但开元录则不然,以现存本为僧伽提婆所译,以昙摩难提译者为缺佚本,可能是误将以前诸经录所载昙摩难提译者误作僧伽提婆译。而宋、元、明三本则直接根据在开元录以前诸经录之记事而来。关于此种说法,宇井伯寿亦采纳之。而今高丽本、大正藏本则系据开元录而来,故以现存本为僧伽提婆所译者。

  如此,则究以何说正确呢?须注意的是大周录的记事。在说明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之下,大周录举梁宝唱录(五一七、缺本)言:

  「前多说四谛十二因缘、五阴、六入、十八界、出苏陀耶沙弥论议得戒事;后出世界成败,又出成道度人,又作三道宝阶,又出波斯匿王十梦,又出高广大床是金、银、象牙等作之,又明七佛得道制戒。」(大正五五?四二二a)

  若此一记载值得相信的话,则在梁代宝唱经录中即已明揭有僧伽提婆译之增一阿含经。然而其后之出三藏记集、法经录、仁寿录等颇为信实之诸经录,则丝毫未曾提起,诚属不可思议之事。

  若将上述宝唱录所载之文与现存本增一阿含经比对而观,则可发现四谛、五阴(蕴(大致位于前半,十二因缘与六入,则多居后半。又在现存增一阿含经中未曾见有十八界之说,至于苏陀耶沙弥之事则见于卷二二须陀品,惟苏陀耶一名则作须陀。故知十八界说与苏陀耶沙弥不见于现存增一阿含经中。

  其次,关于世界成败、三道宝阶、波斯匿王十梦部分,可于后半见之;但成道度人则不见于后半,而见于前半。又高广大床是金、银、象牙等作之句,在现存增一阿含经中亦无此文,惟唐道世之法苑珠林(六六八(卷八八云:

  「又阿含经云,高广大床者,陛下足长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广大床。复有八种床。初四约物弁体,贵人不合坐,下四约人弁大,纵含地铺人,拟于尊人亦不合坐。一金床、二银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罗汉床、八师僧床。」(大正五三?九三四b)

  此系引自阿含经之文,但现存所有阿含经中,均不见此段文句。若是宝唱录所载增一阿含之高广大床一段,为法苑珠林所引用者,则可视为此句或许存于今已失佚之增一阿含中。

  上述所引宝唱录之记载中,有很多不见于今之增一阿含经者,有的则位置不合,此使人认为宝唱录所介绍之增一阿含经并非现存者,而可能是失佚之增一阿含经。

二、经律异相所引用之增一阿含经

  宝唱等所撰之经律异相,引自增一阿含经之文共计十五处。其出典系见于细注,细注则由梁代撰者所注,故其资料颇为可靠,这由其所引八处杂阿含经之文,与今存离阿含经文完全一致可见一斑。兹将其引自增一阿含经之内容、卷数,及经律异相之卷数列表对照如下:

  经律异相卷数

  引 用 项 目

  1.卷二

  三十三天应生猪中转入人道(增一阿含经第十九卷)

  2.卷三

  地大动有八种缘(增一阿含经第二十四卷)

  3.卷六

  波斯匿王造金像(增一阿含经第十九卷)

  4.卷十四

  舍利弗入金刚定为鬼所打不能毁伤(增一阿含经第三十卷)

  5.卷十四

  舍利弗目连角现神力(增一阿含经第二十七卷)

  6.卷十五

  难陀得奈女接足内愧闲居得道(增一阿含经第三十九卷)

  7.卷十七

  盘特诵扫忘篲忘扫(增一阿含经第一卷)

  8.卷十七

  鸯崛鬘暴害人民遇佛出家得阿罗汉道(增一阿含经第十九卷)

  9.卷十八

  二十亿耳精进大过(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10.卷二八

  波斯匿王请佛解梦(增一阿含经第四十一卷)

  11.卷二九

  优填王请求治化方法(增一阿含经第三十九卷)

  12.卷四六

  毘沙恶鬼食噉人民遇佛悟解(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13.卷四六

  恶鬼见帝释形稍丑减(增一阿含经第二十七卷)

  14.卷四七

  婆罗醯马王为转轮圣王宝(增一阿含经)

  15.卷四七

  驴効群牛为牛所杀(增一阿含经第二十卷)

  (按:日本国译一切经增一阿含经补遗中缺漏一条引文,今查阅前后文所引卷数及经律异相原文与大正藏对照而观,探知应是漏去11.一条,兹依其先后次序补入之。)

  首先,可以看出第一引文,与现存增一阿含经卷二四(三二?六经)相当,内容相同,但用语则几乎全然不同,例如其中所引天子五衰瑞之名称,由下表两相比较可知其大不相同:

  引文现存增一阿含经 1.华萎1.华冠自萎 2.衣裳垢秽2.衣裳垢坋 3.腋下汗出3.腋下流汗 4.玉女减少4.玉女违制 5.不乐本座5.不乐本位

  由上表可知,该引自增一阿含经之文,并非出自现今之增一阿含经,又卷数方面亦不同,引文作第十九卷,现存本则作卷二十四。

  第二引文与现存增一阿含经卷三七(二四?五经)相当,但前者作第二十四卷,与此不同。两者内容虽同述地动八因,但引文则极其简略,所列八因之顺序亦不一致,故知引文所从出之增一阿含经与现存增一阿含经不同。

  第三引文极为简略,与今增一阿含经之卷二八(三六?五经)相当,两者用语不太一致,所属卷数亦不相同,兹将两者用语比较如下:

  引文

  增一阿含经(现存)

  时波斯匿王……召

  是时波斯匿王,纯

  工巧,以紫磨金,铸

  以紫磨金,作

  如来像,高于五尺,时

  如来像,高五尺,尔时

  阎浮提内,始有二像

  阎浮里内,始有此二如来形像

  故知两者虽然类似,但为别本,并不相同。

  第四引文不见于今本增一阿含经。与该引文内容类似之故事,则见于今本杂阿含卷五○(一三三○经),但两者并不相同。经律异相亦曾引用上述杂阿含卷五○之文,但并非作出于杂阿含经,而是作引自今已不存之增一阿含经。又巴利文献中,此一故事见于自说经四?四(三九页以下),但不见于巴利增支部或相应部。

  第五引文与今本增一阿含卷二九(三七?二经)相当,引文虽有省略,但仍可看出两者文句有相当大的出入,尤以所引偈文之不同,更见两者之异,故知该引文之所从出之增一阿含经与今本不同。

  第六引文亦不见于今日之增一阿含经中,但有类似者见于增一阿含卷四九(五一?三经),两者之内容几乎不同,故不能视为同类经典。其引用偈文虽然相似,但两者文句甚有出入。

  第七引文与今增一阿含经卷一一(二○?一经)相当。引文较为简略,但两者之内容、用语几乎完全一致,故该引文可视为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经者,唯其卷数不符,引文作第一卷,今本则作第十一卷,或为笔误之故。

  第八引文与今本增一阿含卷三一(三八?六经(相当,内容大致相同,但与其说引自增一阿含经,不如说是引自杂阿含之异译经──鸯崛髻经,因为两者内容完全相同。如此说来,经律异相之细注是否将杂阿含与增一阿含颠倒而注呢?其实不然,盖此鸯崛髻(Avgulimāla指鬘)之故事,杂阿含与增一阿含都有记载。另外,有三种单译经现存,即第一一八鸯崛摩经、第一一九鸯崛髻经、第一二○央掘魔罗经,一般皆作为杂阿含之异译经,其实是错误的,三经中只有第一一八属于杂阿含的异译经,第一一九则为增一阿含之异译经,第一二○系属于如来藏系之大乘经。

  现在作为问题的第一一九鸯崛髻经,宜作增一阿含之异译经,关于此问题,如后所论证。本经实即今已佚之昙摩难提所译增一阿含经中之一经而别出为单经者。此种意义之缺佚本(欠本)增一阿含经之别出单经,其他尚有十七经,此一问题待下一单元再行说明论证。

  第九引文系引自今本增一阿含卷十三(二三?三经)。引文虽有省略,但其内容、用语则两者几乎一致,故可视作系引自现今本之增一阿含经。惟两者卷数不同,大概是梁代与今日之调卷不同所致。

  第十引文与今本增一阿含卷五一(五二?九经)相当,系敍说波斯匿王之十梦者,其十梦之内容及列举顺序两者均不相同,可见该引文并非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经。又敍说波斯匿王梦之经典,除此之外,另有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舍卫国王十梦经、国王不梨洗泥十梦经等三种单行经,但均与引文不同,故知该引文系引自今已亡佚之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引文与今本增一阿含卷四二(四六?七经)相当。其中所言十种项目,不论名称或列举顺序均大不相同,故知其引文非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引文与今日增一阿含卷十四(二四?二经)相当。引文虽有所省略,但可看出其内容与经末诸偈与今本增一阿含经是几乎完全一致的,故可视作引自现存增一阿含经,惟卷数不同。

  第十三引文与今本增一阿含卷四一(四五?五经)相当,两者几乎完全相同,故知系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经,惟两者卷数不一。

  第十四引文如下:

  「马王名婆罗醯(Valāhaka),宫殿住在大海洲内明月山,有八千马以为眷属。若转轮圣王出世,取最小者,以为马宝,给王乘御。」

  以上虽仅五十字,但其故事内容却不见于今本增一阿含经,其他汉译诸阿含与巴利阿含亦不载此事,或许引文原本即为误译。与此类似之事亦见于中阿含卷十一(六一?牛粪喻经)、杂阿含卷六(二六四经)、巴利长部十七(大善见经),及增一阿含之异译单经──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下等。在这些经典述说转轮王之七宝,及八万四千(不似引文之作八千)属于马宝之云马(Valāhaka)。故知该引文并非引自现存之增一阿含经。

  最后,第十五引文所谓「人像驴者」(如驴马之人)之说,与今本增一阿含卷七(一六?四经)相当。但其「驴入于牛羣」之故事,则不见于今本增一阿含经,故知该引文之故事,亦系引自今已不存之增一阿含经。

  以上将经律异相所引用增一阿含经之处,共计十五次,一一加以检讨。其中,可视作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经者,仅第七、第九、第十二、第十三等四次,其余十一次则属今已不存之别本增一阿含经。

  经律异相之引文已如上述,其引自杂阿含经者,则皆从现存杂阿含经中所引用;但若是引自中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则除引用现存者之外,引自今已失佚之中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者亦不少。此种现象诚如中阿含经解题(补遗)所指出的,系由于梁代时尚有今已亡佚之昙摩难提译之中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存在,因而经律异相多予引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