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七塔寺在宁波市江东区百丈路183号,南至百丈路,西靠箕漕街,北邻雷公巷,东近彩虹北路,历史上即为浙东佛教四大丛林(即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观宗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开放寺院。是宁波城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大规模佛寺。始建于858年(唐大中十二年),距今已有1140余年历史,当时有江西分宁宰任景求舍宅为寺,敦请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镜藏奂禅师居之,是为开山始祖,寺初名“东津禅院”。藏奂禅师是马祖道一嫡传法子、五泄山灵默大师的弟子,故东津禅院属于禅门洪州宗一脉。咸通元年,浙东裘甫率兵起事,攻城掠地,四明亦遭荼毒。一日有一大头目率领二千多乱兵闯入寺院,欲行抢掠。寺众惊骇逃散,唯心镜禅师临危泰然,在殿中瞑目禅定,神色不变。众兵惊异慑服,作礼而退,寺院得以保全。翌年,郡守以此奏闻朝廷,盛称师德,懿宗诏改“东津禅院”为“栖心寺”。后因在康熙年间寺前建有七座石塔代表七尊佛而得名。"文革"期间,该寺遭到破坏。1979年后,逐渐修复寺前七塔、寺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殿、藏经楼、钟楼、玉佛阁、慈荫堂、东西厢房及围墙等,建筑面积1.14万余平方米。
宁波七塔寺
宁波七塔寺---历史渊源
七塔寺由心镜藏奂禅师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年)开山,距今已有1140余年历史。
当时有江西分宁宰任景求舍宅为寺,敦请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镜藏奂禅师居之,是为开山始祖,寺初名“东津禅院”,后更名为栖心寺,目前寺内尚存心镜藏奂禅师舍利塔。此后寺院几经兴废,其间历史多已不详。至明代初年,为防倭寇,迁海到居民入内地,普陀山宝陀寺观音像也被迁入七塔寺内供奉,因而寺名改为“补陀寺”。明末清初,寺前立七座佛塔,代表禅宗起源,因而得名七塔禅寺。清末,慈运上人任七塔寺住持,传布临济宗,形成“七塔寺法派”。1980年寺院修复开放。目前七塔寺方丈是可祥法师。
藏奂禅师是马祖道一嫡传法子、五泄山灵默大师的弟子,故东津禅院属于禅门洪州宗一脉。藏奂禅师深通禅宗心法,在甬城大开法筵,广设禅席,接引十方英灵衲子奋志冲关,直参本来面目。《宋高僧传》称其“凡一动止,禅者必集,环堂拥榻,堵立云会。(藏)奂学识泉涌,指鉴歧分。诘难排纵之众,攻坚索隐之士,皆立褰苦雾,坐泮坚冰;一言入神,永破沉惑”。咸通元年(860年),浙东裘甫率兵起事,攻城掠地,四明亦遭荼毒。一日裘甫率领二千多乱兵闯入寺院,欲行抢掠。寺众惊骇逃散,唯心镜禅师临危泰然,在殿中瞑目禅定,神色不变。众兵惊异慑服,作礼而退,寺院得以保全。第二年,郡守以此事奏闻朝廷,盛称师德,懿宗诏改“东津禅院”为“栖心寺”,宰相裴休为此捐帛书匾。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敕改栖心寺额为“崇寿寺”。此时,寺院已成四明地区的著名道场之一,与同处市区的天台宗山家派延庆寺相并立,并为山家派提供了不少优秀人才,如广智法孙明智中立、神照法孙觉云智连、以持律闻名的戒度法师等。政和八年(1118),宋徽宗因受道士林灵素之惑,崇迷道教,下旨将佛教寺院改为道观,崇寿寺随之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宣和二年(1120),仍还原为栖心崇寿寺。乾道三年(1167)三月,日本国派遣使节致书四明郡庭问佛法大意,郡庭太守召集众僧研读使函,无人敢出来应命。栖心(崇寿)寺维那忻然而出,逐条进行了分析解答,同时指出了日本来书的7处错误,使日本来使惭惧而退。栖心寺维那为国争光,为佛教争光,太守尊称其为“天下维那”。
元代时,栖心崇寿寺仍然以弘扬《法华经》教义为主,为甬城重要的天台宗道场。其中比较知名的天台学家有剡源法嗣允则法师,善继法嗣是乘法师,弘道法嗣净珠法师等。
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为抗御倭寇侵扰,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将海岛居民迁徙内地,焚毁普陀山宝陀寺(即普济寺前身)殿舍300余间,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圣像于宁波府崇寿寺内供奉,寺院住持惟摩禅师舍地以建宝陀寺;寺东三分之一面积,复建栖心寺。同年,太祖诏改寺额为“补陀寺”,从此遂成观音菩萨道场,人称“小普陀”。七塔寺与普陀山历史渊源非浅,即因此故。在《永乐大典》编修中任释教总裁的高僧祖芳道联禅师即曾住持于此。永乐四年(1406),栖心并入补陀,两寺合一。永乐二十二年(1424),住持汝庆建圆通宝殿。宣德七年(1432),永诜建毗卢阁。天顺二年(1458),文彬建藏经宝阁、大悲弥陀殿及廊庑等。嘉靖年间(1522~1565),建十王殿。
明末清初,天童密云圆悟法孙、浮石通贤法子拳石沃禅师及其弟子自天育先后住持寺院,弘扬圆悟一派所传的临济宗禅法。顺治年间(1644~1661),七塔寺建成方丈殿。康熙年间(1662~1722),寺院重修佛殿、山门、钟楼等。康熙二十一年(1682),修建大悲殿,超育建云来庵塔院。因寺前建有7座佛塔(喻示过去七佛,为禅宗法脉源头表征),故俗称“七塔寺”。咸丰十一年(1861),寺经洪杨之役(即太平天国革命),惨遭兵火,遂成废墟。同治十年(1871),宁波江东迎春弄周文学医生母子发心重修佛殿,早磬晚鱼,募化不倦,最终建成大佛殿及山门等。光绪十六年(1890),天童寺退居方丈慈运长老应地方绅董之请,出任七塔寺住持。自此广集净资,大兴土木,重修了大雄宝殿,重建了天王殿、三圣殿、中兴祖堂、藏经楼、法堂、禅堂、念佛堂、云水堂、大钟楼、门前七佛塔等,塑千手观音圣像,梵宇一新,衲僧云集。光绪二十一年(1895),慈运长老晋京请颁《龙藏》一套,并蒙光绪皇帝敕赐寺额为“报恩寺”,因此全称“七塔报恩禅寺”。慈老为禅门临济正宗第39世传人,住寺期间,大弘临济禅法,传法嗣48人,皆一时之法门龙象,其中以圆瑛、道阶、溥常等最为著名,
四明地区(宁波)大小寺院主僧,多为其门徒法子。七塔禅风因此广传海内外,分布在湘、滇、蜀、陕、闽、浙、苏、赣、皖、豫、台等地区,乃至南洋、印度、日本、韩国等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七塔寺法派”,七塔禅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临济宗中兴祖庭之一。后人缅怀慈老之功德,建“慈荫堂”以纪念之,尊其为七塔禅寺中兴之祖。
民国时期,觉圆和尚担任住持时,礼请华严学大师溥常长老在寺内创办了七塔报恩佛学院。佛学院创办10年(1928~1938),培育学僧288人,多为佛门俊才,弘化十方。溥常长老住持寺院时,主持编纂了《七塔寺志》,编修了《七塔报恩寺宗谱》,编辑了《七塔报恩佛学院院刊》。圆瑛大师任住持时,在鄞县五乡同岙庾山岭辟建了塔院道场,为七塔寺年老僧众修行之所;设立普同塔,供奉七塔寺圆寂僧人灵骨。寺院历代高僧辈出,法派弟子岐昌、道亨、僧?、智圆、常西、觉圆、圆瑛、溥常、指南、显宗等近代佛门大德曾先后担任住持,虚云、谛闲、圆瑛、道阶、溥常、谛闻等常于寺内讲经说法,大施教化,影响深远,在佛教界享有盛名。
七塔禅寺自创建以来,屡经兴废,特别是十年动乱之际,更遭严重破坏,七塔道场名存实亡。1980年,党的宗教政策落实,成立七塔寺修复小组,由宁波市佛协会长月西老和尚任组长。在政府领导重视和四众弟子支持之下,月西老和尚经过10余年苦心经营,终于将寺院殿堂一一修复,使寺貌焕然一新,重现往日庄严恢宏气象,成为市区内唯一一所大型寺院。月西老和尚因此被尊为七塔禅寺复兴之师。与其同时,有桂仑禅师,自1942年来寺参访,随缘留住七塔,长坐不卧,苦修头陀行,彻悟禅宗心法及观音法门真义,其见地境界被禅门宗匠来果禅师印证为“深入堂奥”,50余年常住七塔寺,积极协助月西老和尚复兴寺院,同时随缘接引度化,慕名前来皈依、受教弟子遍及海内外,深得赵朴老、茗山法师等赞许,人称“七塔桂仑”。
1993年月西老和尚圆寂后,其高足可祥法师秉承师父遗训,带领全寺僧俗四众,重修了圆通宝殿、三圣殿、钟楼、综合楼等,辟建了“栖心一览”文物陈列室,重建了东厢房,新建了鼓楼(底层观音殿精雕供奉十一面观音菩萨圣像),改建了山门牌楼,创办了七塔佛学文化网站与《报恩》杂志,修订重印了民国版《七塔寺志》,编辑出版了《七塔禅寺五百罗汉图》、《月西大和尚圆寂十周年纪念集》、《七塔禅寺》、《七塔禅寺修复开放二十周年纪念集》、《七塔寺人物志》等书籍。在寺院各项管理中,坚持以“人间佛教”的思想作为指导,以城市作为依托,以制度加强管理,以经济促进发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确立品位,以道风赢取信众,以慈善回报社会,以联谊扩大交流的原则理念,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别具特色的发展之路。1994年8月23日,可祥法师接慈运长老法孙、圆瑛大师法子明?大和尚所传之心法,使七塔禅寺法脉得以延续,祖庭得以重光。2003年3月25日,可祥法师荣膺七塔禅寺新一任方丈,寺院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宁波七塔寺
宁波七塔寺---建筑
七塔禅寺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除主要殿堂为古典建筑外,
还保存有一批珍贵文物:①寺院开山祖师心镜藏奂禅师舍利塔,上刻“唐敕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等字样。②宋代大铜钟两口,各重达七、八千斤,分别铸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和嘉定十一年(1218)。③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印、光绪颁赐之《龙藏》一部。④梵文贝叶经一束。⑤清代石刻五百罗汉造像图,工艺精妙,形神兼备,佛门珍品,海内无双。⑥“栖心一览”文物陈列室所藏各种珍贵文物等。
七塔寺的殿宇建筑,基本保持明、清时代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庄严典雅。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藏经楼(下为法堂)由南向北,先后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东侧厢房,由外及内,依次为钟楼、香烛(法物)供应处、五观堂、诸经坛、自动化办公室、报恩讲堂等,厢房北面为玉佛阁(慈荫堂),东面为库房、综合楼、招待所等。西侧厢房,依次为鼓楼、客堂、净土坛、电脑监控室、栖心一览(文物陈列室)等。
山门
山门之前,有七佛石塔拱卫两边,极有气势,七塔寺由此得名。山门西侧,立石碑一块
,为市政府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五日立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之标志。山门正中为一堵黄墙照壁。左青龙、右白虎两门,以通出入。照壁之阳,“七塔禅寺”砖雕贴金榜额,为已故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所题,阳光下熠熠生辉,蔚为庄严。照壁之阴,镌“唐代古刹”四字,笔力雄遒,乃杭州书法家俞德明所书。
天王殿
天王殿为七开间建筑,观音斗层檐,上挂“天王殿”匾额,为余德明所书。殿门楣上,悬横匾一方,额曰“七塔寺”,乃全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文若)早年墨迹。殿中供一尊竖膝袒腹、笑态可掬之弥勒化身坐像。背供韦驮立像,双手合十,双臂置宝杵其上。殿两边为四大金刚,泥塑彩绘,头顶兜鍪,身披铠甲,极其威武,外悬“三洲感应”横匾一方,乃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之笔体。
宁波七塔寺
圆通宝殿
乃七塔寺之正殿,为七塔寺整个建筑中心。殿前庭院宽敞,中置一高大香炉宝鼎,正面镌“七塔禅寺”正书,背面刻“万年香火”篆文。东西两边,为小石子铺成的甬道,中植6棵银杏,树种珍稀,其中四棵于一九九九年被市政府确立为二级古树名木。
圆通宝殿为七开间建筑。四周山墙之外,围以玉石栏杆,黄墙白栏,相映成趣。殿顶覆青灰色筒瓦,歇山顶,重檐斗拱,气势峥嵘。殿内正中,供奉香樟木雕刻、贴金之千手观音坐像四十八臂一尊,极其高大,双目微垂、合掌,跏趺于莲花宝座之上,一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神态,令人肃然起敬。龛背供杨枝观音像,妙相庄严。殿后两侧,左塑文殊,跨青狮;右塑普贤,跨白象。殿内周壁,嵌有光绪年间雕刻之五百罗汉造像砖。众多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外罩玻璃,以防损坏。殿东首,悬大铜钟一口,铸于南宋嘉定十一年,重七千斤,扣之,其声訇然,余音绕梁,历久始歇。圆通宝殿外墙,嵌有石柱,上刻楹联,皆清代显官鸿儒墨迹,文革之时,幸免厄难,弥足珍贵。
宁波七塔寺
钟楼
圆通宝殿外东侧,有钟楼一楹,重檐翘角,古意盎然。有大铜钟一口悬其上,铸于南宋绍兴四年,双首龙钮,呈竹筒形,重八千斤。底层供地藏菩坐像一躯。与钟楼遥相对应之西侧,为新建之鼓楼,其造型与钟楼相似。上置大鼓一面,直径约2米左右,世所罕见。
宁波七塔寺
三圣殿
三圣殿在圆通宝殿之后。殿前过道,有青石栏杆遮护,阶下空地开阔。三圣殿宽七开间,极为宽敞。寺中拜忏、 诵经等佛事,多于此殿举行之。殿供西方三圣装金立像,雄伟而庄严。龛背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妆金立像,法相庄严,观者称叹。殿后两侧,分塑伽蓝菩萨、祖师菩萨坐像。殿之两侧,悬《九品莲台图》,宣纸设色,工笔精绘,装于玻璃镜框之内,画面人物,线条流畅,神采飞动。观者肃然起敬,倍增净信。
藏经楼
藏经楼在三圣殿之后,下为方丈(法堂)。门上横匾一方,题“方丈”两字,字体遒劲,乃晚清镇海书法名家陈修榆所书。方丈前天井,有石池一方,为鱼乐园;上架一桥,名“接引桥”,小巧玲珑,以供观赏。方丈殿正中供释迦如来坐像一尊,迦叶、阿难尊者侍立两侧。后侧为大和尚办公室;东侧室为会客厅。
藏经楼贮清乾隆时颁行之《龙藏》一部,分贮于两侧十口大经橱之中,橱门刻《千字文》标目。此外,尚有竹纸方册线装日本?字正续藏经一部;民国时影印《宋碛砂藏》一部,宣纸横册线装;铅字排印、硬封面日本《大正藏》一部;楼中并珍藏梵文贝叶经一束,佛国奇珍,他方所无。
藏经楼后为祖堂。堂正中供有唐开山祖师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系光绪年间重修,人称唐塔。塔之两边,分昭穆供历代住持牌位。
宁波七塔寺---寺院生活
弘法活动
寺院常住以弘法为家务,发扬大乘佛教慈悲济世、利乐有情之精神,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佛法弘扬宣化,成效显著。
水陆法会情景
1.坚持早晚课以自修,应信众所需开展佛事活动以利他,整肃僧纪,严格律仪,庄严身心,庄严道场。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大型佛事法务活动,如多次举办祈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放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法会,放生、祭幽法会,升座法会,示寂回向法会,佛像开光法会以及七塔禅寺修复开放二十周年纪念法会等,同时还成功举办了浙江省首届重点寺院规范化管理现场会,充分体现出七塔禅寺的大丛林气概,显示出寺院常住僧众的道风面貌,如法如仪的佛事活动成为接引众生进入寺院礼佛学佛的方便门径之一。
众僧过堂时情景
2.举办僧伽培训班,学习佛学理论知识,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寺院规章制度。同时邀请教界大德,如重庆惟贤长老等来寺讲经说法;邀请公安部门的专家来寺上法制课,宗教部门领导来上宗教政策课,消防部门专家来上消防安全课,以增强僧众做知法守法好公民,爱国爱教好信徒的自觉性。
3.利用寺内环境,通过板报、专栏、标语、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佛教宣传。利用板报刊载党的宗教政策有关条文,刊登国家及教界大事摘要和佛教理论知识,宣扬正信,破除斜教;在寺内廊柱、过道等处,悬挂、张贴佛经中及历代大德高僧所开示的名言警句,启迪
众僧礼忏时情景
智慧,净化人心。同时在寺内安装广播音响,随时播放佛菩萨圣号等佛教音乐,使寺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佛法气息。
4.以文化方式弘扬佛法。近几年来,寺院大力加强寺院文化建设,提高寺院文化品位,取得了显著成效。除创办七塔佛学文化网站外,还陆续编辑出版了《七塔寺志》、《七塔禅寺》、《七塔禅寺重修二十周年纪念画册》、《月西大和尚圆寂十周年纪念集》、《七塔禅寺五百罗汉图》、《宁波佛教·可祥大和尚升座特刊》、《宁波侨迅·七塔禅寺专版》等,计划出版《报恩珠琳》、《七塔禅寺人物志》等书,并有多篇理论及报导文章先后在《香港佛教》、《佛教文化》、《浙江佛教》、《宁波佛教》等刊物上发表,使七塔禅寺在教界内外声誉日隆,影响不断扩大。
宁波七塔寺
宁波七塔寺
慈悲济世
七塔寺有僧人几十人,在方丈月西法师的带领下,实现了以寺养寺。僧人们还发扬佛教乐善好施的精神,拿出结余资金,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如1988年7月,宁波市宁波、奉化等地区暴雨成灾,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七塔寺全体僧众捐款近2万元,支援灾区人民。1986年;宁波七塔寺、天童寺和阿育王寺为社会公益事业和抗台风救灾捐款达52万元。
宁波七塔寺
僧侣生活
七塔禅寺为禅宗丛林,常住僧众按照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精神和合共处,住持佛法,过着学修一体化的丛林生活。
寺院僧众日常作务,除每日早晚课诵及各种佛事活动外,主要以自修为主,看书,抄经,坐禅,念佛,学电脑等。为提高僧众佛法修学素养及为常住与信众服务能力,寺院经常举办各种培训班及讲座,教授佛学知识、文化知识、政策法规知识,以及外事接待、消防安全知识等,形成了学风蔚然、道风良好的丛林气象。生活方面,集体用斋,坚持过堂,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已德行,全缺供养;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寺院除主要执事外,常住僧众二三人共住一寮房,每日闻板起床,闻鼓上殿,形成了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同时,寺院尊老风气浓厚,凡年满七十、在寺院常住十年以上者,均配给设备齐全的单人寮房,指定专人负责照顾料理,使之老有所养,安享余年。
七塔禅寺处于市中心地带,门前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但常住僧众身处闹市,心不染尘。清幽的寺院环境,先进的管理方法,良好的道风学风,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七塔禅寺成为僧众理想的修学之地,成为造就法门人才的大冶洪炉。
友好往来
宁波东临普陀山,西近杭州,南临天台,北望上海,自古以来即为东南形胜之地,佛教发达地区。尤其自1984年普陀山对外开放后,去观音道场朝拜敬香者络绎不绝,宁波则是去普陀山必经之地,而作为宁波市区唯一一所大寺院,被称为“小普陀”观音道场的七塔禅寺,自然就成为海内外朝山者的中转站和参访热点。作为寺院负责人,月西大和尚与可祥法师师徒两代住持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接待工作都非常重视,充分利用寺院有利条件,在大力加强寺院建设与管理,使寺院呈现大丛林气概的同时,本着“外事无小事”、“民族宗教无小事”的原则,认真做好对来寺参访者的接待工作。
为使接待工作周到细致,寺院设立了接待小组,具体负责国内外旅游团体及香客的参访接待;为方便接待,寺院建造了贵宾楼、招待所;为使接待工作正规化,寺院聘请市外事办和司法部门的专家,为接待人员讲解有关外事纪律及接待常识,订立了接待工作要做到“谦虚谨慎,热情周到,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以我(国)为主,对我(国)有利”之原则,为来寺参访者安排食宿,代购车、船、机票,并接送到站,使参访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又逢年过节寄发贺年卡、明信片,以示慰问等。对重要团队及海外参访团和知名人士,住持和尚亲自出面,
身披袈裟,如法如仪,并不失时机地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政府对宗教工作的重视,加强与省内外及海外佛教团体之交流,促进了解,增进友谊,扩大了七塔禅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寺院负责人及主要执事人员经常应邀参加各地名山道场的方丈升座、佛像开光等各种法会,各级佛协会议以及教界联谊会等,到各名刹参访取经,学习交流,互通有无,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遍访名山,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路。尤其是近几年,可祥法师等主要执事经常应邀出访港、澳、台及欧、美等许多国家,找到了七塔禅寺在港、台的传承法脉,并常在参访过程中,随缘设化,应机说法,使七塔禅风远播海外,宾朋遍及天下。同时因近几年对寺院文化建设的重视,七塔佛学文化网站的建立,《七塔禅寺五百罗汉图》、《月西大和尚圆寂十周年纪念集》等书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宗教界、文化界人士的肯定和赞誉,更使七塔禅寺影响日益扩大,在教界内外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宁波七塔寺
宁波七塔寺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悬空寺,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名玄空寺,又名崇虚寺。现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建筑主要是明、清遗物,该寺历代均予重修。悬空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位于山东省庆云县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
扶风县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地处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
恒山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距大同市约65公里。位于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国内仅存的佛、道、
武汉归元寺又名归元禅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国家AAAA级景点,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著
雷音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黄河和湟水河的交汇处,整个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取势,寺院重迭,以集中、紧凑、高雅著称。设计以中轴线展开,横向左右对称,逐次延伸、升高、平地、高台浑然一体。寺院显得非常庄重宏伟、气势非凡。
红螺寺风光欣赏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为历代佛教圣地,也是京华气功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始建于384年,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始祖。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据史志所载,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