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随顺众生机,所说言教无虚妄,或圆或顿或渐,随顺悉令开解。』
也就是要告诉大家,佛陀来人间,虽然他内心本怀一乘实相微妙道理,很想直接向大家开示。但是,考虑众生根机不整齐,要能了解佛陀的心意,很难啊!所以,佛陀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对小根机的人,就用浅显的法来告诉他,让他能接受;对根机较深、较利、较高的人,佛陀就是用顿教,或者是圆融的教理来告诉他,他能接受。无论是对什么样的人说的,层次虽然有差别,不过道理没有虚妄,所以『所说言教无虚妄』。
或者是用『圆教』,圆教就是圆融的道理。这个圆教非常圆融,但是众生的根机若较浅劣,佛陀同样说很深的道理,他就是很浅的感受,若是对根机很深者,哪怕是佛陀用简单的法来说,他也能体会到很深的道理。这也是佛陀圆融,一语圆演,一句话圆融来说,不同根机有不同的接受,这就是圆教。
或者是『用顿』,顿悟的法,直指人心见性。但是,众生的根机尚未很成熟。有的人接受到这种般若,诸法皆空的道理,以为什么都没有了,又再有什么好修呢?执空,偏掉了。像这样的根机也还未很成熟。
所以佛陀也曾说『渐教』,慢慢来。《阿含经》所说的,很多是因缘果报。有的人就停滞在这因缘果报,执『渐』,也是偏掉了。所以,佛陀无论是或偏,或圆,或顿,或渐,种种的道理佛陀都在说。
佛陀无论是说什么法,都没有虚妄。只是众生的解悟,能够理解,能够觉悟的根机无法整齐。不过,佛就是『随顺悉令开解』,还是一样随着众生的根机,顺众生而设教。可见佛陀是很辛苦!
佛陀要讲《法华经》,一再一再向大家提起,就是:我的法甚深微妙,众生难知难解。已经四十多年,这样一直说,一直说,大家所执着的还是自己。佛陀现在也是要大家放空,将自己的过去所接受的,现在要净空,重新开始。
佛陀再叮咛舍利弗,因为佛讲此法,『过去诸佛,时乃说之』,过去诸佛也是这样说,不过,『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这就是表示,法就是这样,这样在说,真正众生的根机能来接触到佛最真实的法,能体解到佛知佛见,有时候是瞬间而已,就像优昙钵华。
昨天我们也说过优昙钵华,是『时一现耳』,到底多久才开一次呢?三千年一次。三千年一次,到底是要表现什么呢?时间这么久,我们要几生几世才能遇到!不过,佛陀一直告诉我们,人心本具佛性,这佛性在一念间,我们的一念回归本性,就能与这非常稀有的优昙钵华会遇。
不过,我们已经无明覆盖,真正要打开无明,能显发清净的本性,实在是很不容易。『时一现耳』,我们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一心三千,永恒——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这一念心能永远都是清净、明了,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佛陀面对众生所说的法,实在是无分别法,都是很平等,是因为众生根机分别。随着众生的根机分别,佛陀时间有限,这时候若不赶快收回来,让大家了解,过去所说的小乘、中乘,回归于一大乘,必定要很明了说。要如何让他知道,过去所做过的事情,现在要如何都将它归纳得很好,能传承后世,有一个目标。这是佛陀讲《法华经》的目的。
虽然五千人已经退席了,虽然留下来这些人都有心要听,却是佛陀还会担心,所以开始向舍利弗说:『汝等当信。』舍利弗,你们大家;因为舍利弗是代替众人来请法,所以佛陀面对舍利弗说,大家要相信,『汝等当信』。因为要大家生起信心、敬心,才不会听了之后误解。
听,没有真正听进去,没有真实法入心,自然就会错误的解释,那这样就有过失了。所以,佛陀就再次说,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这是佛陀在前面的经文再三叮咛。
现在经文再这样说:『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
这段(经)文,就是要向大家再提起,『诸佛随宜说法』,那就是随机逗教。
⊙随宜说法:随顺众生所适宜而教。
四十多年来,随顺众生的根机说法,或偏,或圆,或顿,或渐,用种种的方法。在『阿含经(部)』、『方等经(部)』、『般若经(部)』等等,这种方法来教化,随顺众生的根机,随宜说法。不过,各人就是信各人所了解的法,所以说『随宜说法』,但是『意趣难解』。
⊙意趣难解:解知难,悟入难也。谓如来心意之趣向,众生知解难,悟入难。
众生,无论佛陀用什么样的方法,就是各人守在各人的根机那一段,真正的方向还无法了解。这种心念,真的我体会也是很深。要如何能说到让人人方向能很清楚,不只是清楚,还能身体力行,按照对的方向去走,这实在是还很难!
诸佛都是随顺众生,但是众生对诸佛所说法的趣向,那个真实意的语言,佛知、佛见,还是无法了解,所以『意趣难解』。『所以者何』,为什么呢?真的也不知道要怎么办,所以佛他就这样说:『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
因为众生的根机很钝劣,意趣难解,怎么办?所以他就要用方便。无数的方便,用种种的方便,无论是鸟叫虫鸣的声音,以这样来比喻言词。但是,还无法去体会。所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该能够让众生来接受佛法,了解佛法,佛陀已经用尽了心机。
⊙无数方便: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有情,或于圣教有未入者,引之令入;种种因缘,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入道法。乃至诸戒律仪,受持防非止恶,种种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利益,是为方便善巧。
我们刚刚说『随宜说法』,这个随宜,就是随顺。随顺着众生的根机,适应众生所适合用的法,这样来施教。有时候用很简单的法,比如说『好事不能少你一人,坏事不能多你一人。』记得吗?『静思语』里。
在十多年前,学校外面很多电动玩具店,很多孩子下课后就是冲啊,冲到电动玩具店的地方。其中有一位,在屏东四年级的小学生,因为老师用『静思语』为他们上课,那一天正好跟他们说到,『坏事不能多你一个,好事不能少你一个。』这节课上完之后,这个孩子放学了,要回家,看到电动玩具店,欢喜,想要进去,一脚踏进门,一脚还在外面,忽然间这句话浮现出来:『坏事不能多你一个。』踏进去的那只脚赶快收回来,回头赶快跑啊跑,跑回家。
回到家里,看到小弟已经回来了,就说:『弟,赶快,书包放下来,我们来打扫里面,因为我们的房间好像牛棚。来帮妈妈做事,妈妈太辛苦了。』两兄弟就放下了书包,开始整理自己的房间,回过头来就向弟弟说:『弟,好事不能少你一个。』看,对啊!不能少你一个,也不能少我一个。所以『行善行孝不能等』。
这么浅的道理,对孩子有用吗?有用。但是,孩子对道理的真正趣向,是不是很了解呢?真正佛法的趣向,好人要做到什么程度呢?要做到『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种好人,那就是菩萨,真正的趣向就是在菩萨道。若能趣向,再决定向前,这样就是佛的心意。
因为如来的心意趣向,佛的心意趣向,众生知解难、悟入难,所以佛陀就要『随宜说法』。随顺众生的根机,适合他们的生活来教育他。但是,如来的心意、趣向,众生还是难知难解,自然难以启悟。这就是佛陀很伤脑筋,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众生知解之后,趣向能正确,让大家共同这个趣向。所以,佛陀是平等说法,分别的根机是在众生,所以我们大家要努力,请人人时时要多用心。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