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宝论32、万里求戒的见月律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十一)
读体律师,号见月,世称见月律师,是明末清初复兴律宗的巨匠。未出家时,见月律师曾拜谒两位善知识,一位是慈悲摄受他的大力老和尚,一位是折其贡高慢心的白云老和尚。
大力老和尚初始摄受见月律师时,曾详细询问他的个人根底和信佛缘由,幸得垂慈应允,命其自己准备衣钵,接纳为弟子。但是,白云老和尚认为:“此人终究要成佛门大器,不可草草行事。恐怕出家容易,持戒不坚。必须要他自己沿门乞讨化缘,以折服他的我慢习气,考验他的心志。乞化得了衣钵,再回山披剃。”
见月律师于三十二岁时,见有初出家者俗态厌人,求教于老和尚,师言,威仪不具,不名为僧。于是师前拜求,乞师为受比丘戒。师答云,须请律师。于是,见月律师决心行脚参方,至江南一带寻三昧老和尚求戒。
见月律师于云南栖云庵启程,仅有衲衣蒲团随身,途中种种艰辛,不以为患。从南至北,求戒不成,复又从北至南,寻访参方。历尽种种坎坷,而祈求律师受戒之初念不怠。
当时社会混乱,沿途流寇猖獗,官兵不良,而见月律师从来不为所动。律师即使绕道而行,纵使路途艰辛,也不退其求戒之志愿。有人劝律师云:“世道既乱,且缓住此,太平再行,何以急迫?”律师云:“我志已决,时不待人,求指别径。”途中荒僻,少有行人,重重山岭,不睹村庄,荒凉之极。律师或清晨一餐至晚,或全无早餐即行。每日途行不减七八十里。
很多地方地形十分复杂险要,律师不惜身命,不为危险所动。如在过关索岭和盘江时,律师记载云:
行数日过关索岭。此岭势极高峻,周百余里,上立岭营,有关索庙。又行数日过盘江,山路屈曲,上下崚险。顷刻大雨,涧流若吼,山径成沟。四面风旋,一身难立,水从颈项直下股衣,两脚横步,如跨浮囊,解带泻水,犹开堤堰,如此数次,寒彻肌骨。
又云:
次日至安庄卫道上,砂石凸凹,崚嶒盘曲。不觉履底已穿,脱落难着,即双弃跣足,行数十里。至晚歇宿,足肿无踝,犹如火炙锥刺。中夜思之,身无一钱,此是孤庵野径,又无化处,不能久栖,明早必趋前途。次日仍复强行。初则脚跟艰于点地,渐渐拄杖跛行。行至五六里,不知足属于己,亦不觉所痛,中途又无歇处,至晚将践五十余里,宿安庄卫庵中。次日化得草鞋学著,皮破茧起,任之不顾。
律师不但自己不为困境所转,并鼓励同参道友道:
古人参学,舍身求法不以为苦,莫因此雨而退其心,将来好说行脚。
想世人为贪功名富贵,尚耐若干辛苦而后遂,今为出家修行,求解脱道,岂因乏履(没有鞋穿)而退初心。
见月律师一路行脚,不但自然条件极其艰险,要忍饥挨苦,一路上也倍遭他人之欺骗与辱骂。他不但不起嗔心,反之以其为修忍辱之对境,成就道行:
庐山东林寺一带,化主老僧留饭许宿,彼当家僧、复来责其老僧,即以水泼地令湿,使其不能坐卧。余等谢彼老僧出门。谓成拙觉心云,多生曾与彼种不如意因,今当还报,可作善知识想,成就我等忍辱行,切勿起怨恨心。
行脚途中虽然路途险要,律师忍饥挨苦,歇息荒塚树下,历尽艰辛,但仍不废修学,在夜晚歇脚之时,燃灯苦读,或研读义理,或抄写经典。在启程后不久,律师就建议同参,夜晚轮番学习:
余谓诸友云,我等此行,非类泛常游方僧,但观外境,不务正修。应就此处置罗汉灯一架,上可燃灯,下可贮油,日则担行,夜则备用。每晚轮次当执,饭罢戌时点灯,众人围坐灯前,随各所学之经,或读文或味义,至中夜放参(休息),以为行脚定规。
行至冬季,天寒地冻,不能前行之时,律师在寺院挂单过冬期间,仍每日冒着严寒,抄写佛经:
方到湖广武冈州,宿止水庵。主僧异卉,极有道念。询问余等,知从滇远来,留住过冬。一日,请余入房吃茶,见案上有法华知音一部,在滇时闻师赞此解,落影于怀,欲借钞写,奈无纸笔。彼弟号中立好学,识余所欲,一切成就。是年冬每日大雪,加之屋空,朔风贯入。余惟一衲,就单缩颈钞写,虽手指冻皴,笔墨凝滞,亦未少停。
律师行持精严,为道忘我,坦荡无私,戒若冰清。行至大报恩寺时,方丈见其行持极好,遂请任后堂,律师恳辞不受,方丈坚定相请,于是律师答应,但向方丈要求两件事:
一仍随衲衣蒲团入堂坐卧,次恳方丈莫频呼赐食,但餐法味,佩感无涯。
律师行至华山上的寺院,在厨下安单,厨下典座,常留少分据为己有,一日,这位典座请律师吃饭,律师正直坦荡,责问其大众吃的是粥,饭从何来?于是,拒绝受用。纵使受到无情的孤立,也不为所动。《一梦漫言》记载云:
从此厨下皆回互,难容共宿。典座私与都管议之,板堂无人,将余在内看香接板。此堂空,单宽独眠,如卧冰室。
律师万里行脚,苦心孤诣,只为求戒。他逢沟涉水,路错绕道,自滇而南,自南而北,复又自北而南,往返二万余里,徒劳跋涉,寻师乞戒,往返南北,历尽种种坎坷,依然不改初心,终于在江苏镇江海潮庵三昧老和尚座前求戒圆满。
此后,律师以冰霜之操自励,以慎重之行利生。轻身重道,以戒为尊,即便白水过堂,也不忘失法度。顺治九年,江南蝗旱,寸草无收,人民饥馑,村庄老少男妇奔山求食,动止一二百人。律师率僧众周济百姓并方便开示之云:“汝等今日不得已登山者,人人当观往因,为前世不信三宝,悭贪不肯惠施贫苦,所以招报如是。今化众僧,施汝等每人三文钱。吾复亲至汝等前,每人施吾钱一文,皆要口中念佛,双手奉之,为汝等供众,植清净福田,当来离贫穷苦。”
律师如此开导大众后,漫山佛声震吼,即扫仓煮饭,随量饱餐,念佛而去。常住无隔宿粮,次日早斋,惟烧白水过堂。
律师五十二岁时,有武汉汉阳比丘尼心闻师,五十左右的年龄,志在持戒,同弟子众等九人,一帆不惮险远,登山乞求安居三月。供米六十石,银二十两。律师观彼意诚言切,遂怜愍许之。于次日设斋时,此尼却不肯入堂礼拜。律师斋毕集众,呼彼语云:
“汝发心远来学戒,为何不进斋堂礼僧?律制比丘尼纵年百岁,当礼初夏比丘,今自大慢僧,非学戒者。”
尼云:
“我在湖北,若有善知识处,俱往设斋,方丈皆以客礼相款,并不礼拜。”
律师云:
“彼贪图利养,败坏法门,凡见有因缘尼,敬如生母,以望更得厚供,是狮子虫,非真善知识也。吾华山今虽淡薄,宁绝粮断餐,必不敢违制邀利。今日所设之斋,作常住自用,其银还汝,米在下院,可将别去。”
该尼师将此事作无明会,接银领徒即下后山,在出水洞静室暂住。
律师有弟子入室白云:“彼尼远来,常住空虚,和尚且方便摄受,一则不退彼心,次则大众有半月之供。”律师正色云:“但肯真实修行,大众自不悬钵。树立法门,正在淡薄时操履。律师行律,岂见利而违圣制耶。”
弟子愧颜,作礼而退。至三日后,心闻尼复领徒上山,齐跪方丈门外涕泣,谓曰:“某在楚地朦胧如此,实非自大慢僧,恳和尚慈悲容忏悔,所有言教,尽行遵依。”诸首领为其拜求。律师由是令其在鹿山庄结界安居,遣法师半月前往彼处教诫,为讲本部毗尼。
律师因此事,而发起撰集教诫比丘尼正范一卷,以广流通。
当年,佛陀在弘法过程中,也曾遭遇类似的障缘,有居士慢供不尊,诽谤僧团,世尊便以结“覆钵羯磨”的方式,令全体僧团拒受其供养。最终折其我慢,使彼居士证悟阿罗汉果。见月律师以万里求戒,舍命为道的殷重道心,以法度为生命,即便断绝食粮,也决不以佛法做人情,乃良有以也。
在见月律师逝世数百年后,宣化上师于美国万佛城建立僧团,弘扬佛法。作为律师的后人,法师亦以僧团法度为生命,效仿律师高德懿行,虽然建设道场万分艰难,但也决不为乞缘法而放弃僧品。在万佛城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曾有居士供养部分资金建设寺院,但要求阖寺大众,为其家庭祈福。祈福结束后,家宅吉祥,先病痊愈,居士转生轻慢心,谓旁人曰,以医学发达故,病者痊愈,寺众祈福无功,继而转念不施钱财。时隔不久,前病复发,居士万般医治,终不奏效,乃于寺门外跪求续为祈福消灾,法师命寺众关闭寺门,拒绝居士进入寺院,却集众为居士祈福。居士乃由院墙外将数十万金钱投入寺中,法师命弟子一一掷出院墙,虽为祈福,而终不受其金钱供养也。
颂云: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暗,戒如珍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世速成佛,唯此法为最,是故诸菩萨,应当勤护持。见月律师有如冰霜般的操履,是后世代代弟子的楷模。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