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开示

什么是五戒?

  五戒就是佛为在家佛弟子制定的行为规范,戒有另外一个翻译的词叫学处,学习的地方。前面有的老师讲得很好,学习实际上就是训练,不是说完全做到了才受,谁也不能完全做到,包括我在内,你接受这个戒,肯定也会有细的违犯。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五戒在佛教里是保证我们未来得到上品人身的道德规范,我们未来要得到一个上品人身一定要认真地修学五戒,戒是我们训练身心的地方,在持戒的过程中,你的定力会增加,你的正念、智慧会增上,戒就像一个无形的老师,虽然看不见,但它老跟着你、提醒你,它是一个保镖会保护你。

  由于有戒律,我们的心会增加正念,增加警觉,因为在信仰的领域里,对着师父、对着佛像我已经发誓了,所以它像一个无形地老师跟着我们、保护我们。戒给我们自由,这点大家要慢慢去体会。戒怎么会给我们自由呢?什么是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一个人在道德和伦理上如果有很大的缺失,这个就是他心灵不自在的一个因缘。如果我们做过非常严重的伤害其他众生的事,我们会萦绕于怀、寝食难安,这就是不自由啊。

  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人杀了人,他有自由吗?杀人的时候可能觉得是自由的,但是过了这个事以后,他丧失了所有的自由——身体和心灵上的。他要到处躲藏,会怀疑所有的人都想抓他,他恨不得跑到一个所有人都见不到的地方把自己永远关在哪里。

  所以犯罪心理学讲:很多罪犯先是逃跑,最后他自己到公安局去投案自首。这时他有一种感觉就是:“啊,终于不用逃跑了,放下了。”所以大家要理解这个自由。

  按照五戒去做,我们的心理也自由,在座的诸位其实你们现在都在自由的心态中,五戒帮助提醒你们在未来不要丧失现在身心的自由。我们说一个人得了大病,对于病人他就要去医院去找医生,谋求治疗的方案,如果找到一个好的医生,找到有效的方案,让病减轻了,他就会非常高兴:“哎,真好。”

  另外有一个人他也没病,不用去医院,也不用找医生,更不需要抓药,在佛教里,这个就叫解脱,就是你们那些事儿我这儿没有,你们所谓的问题我这儿没有,所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这儿也用不着。

  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总是纠缠在很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里面,所以戒律在佛教里第一有解脱的意思,第二个意思是清凉,比如天气很热,现在有空调,会觉得很清凉,清凉是身心的感受。

  就是说:我没有需求啊,没有热恼,没有烦躁,没有被迫,没有非要怎么样的被动性,也就是内心没有一个驱使我烦恼的力量,这叫清凉。解脱和清凉是戒的功用。

  五戒的内容展开来讲要很长时间,我们只能简单地讲。第一条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不故意杀害动物。不杀人这件事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妇女妊辰七天以后人工流产就属于杀生,医院里执行安乐死是杀生。

  这条你们可能会有疑问,因为有的病人现在在重症监护室全部靠仪器,把管子一拔就死了,这算不算杀生呢?(众答:不算)也算的!那你说怎么办呢?这就要有智慧了。在确定治疗方案的时候,你要提前考虑到不要让病人最后进入到那种境界,选择治疗方案的时候可以在上游或者中游就决断,不要到下游到最后完全听医院的。

  第二不偷盗,是指别人的财物没有征求他的同意不改变它的处所。再有来讲今天的社会知识产权著作的署名权,网上黑客的行为也是偷盗,签协议诈骗是偷盗;另外毁坏也是偷盗,比如你的衣服太好看了,我给你泼上墨汁,那也算偷盗。在戒律来讲很多偷盗的情形,我感觉到今天众生的业障越来越重了,偷盗的花样也层出不穷。

  不过这条戒里面还有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做粪扫想,别人扔掉,你以为人家不要了拿走,这个不算偷盗;第二做亲厚想,比如在一个宿舍,你觉得我们关系这么近,我用一下没什么,这个不算;第三个暂用想,用了一下,没想拿走,再还回来,这个也不算。

  第三不邪淫,要以今天中国的环境来说,邪淫在佛教里的定义是和没有婚配关系的其他异性或者同性发生性关系,这叫邪淫。佛陀对人性了如指掌,在戒律里,这些都是佛亲自讲出来的。

  有的人会问:婚前的性行为算不算呢?也算。再比如谈恋爱要拥抱一下算不算呢?我想应该不算吧。那么受这条戒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们未来结婚以后一定要维护家庭的稳定,夫妻关系要专注。

  其实心理学家说爱情这个东西只有多少天的时间,这跟人的内分泌有关,就是说它是有时间的,所以要把人的情感提升,提升到感恩、提升到责任。如果是已婚的人,要懂得维护夫妻关系的稳定,它像一棵树,要浇水,要施肥,不要暴风骤雨摧残它。这条是不邪淫。

  第四:不妄语。不妄语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不说假话,不挑拨离间,不骂人(恶口),不绮语(不说下流的话,不在语言上调戏他人)这是妄语的四个方面。如果为了维护对方的利益善意的谎言这个没关系,叫方便妄语。

  在持不妄语戒的过程中,我们得知道我们的心很诚,就是每一句话都是从心理来的,问心无愧。但是在生活中有时候也不是说心理面有什么要全部说出来,有的时候还得不说,所以要把不妄语戒持好有时候也需要一定方便,比方顾左右而言他啊等等。

  在佛经里也讲了,比如有个出家人在山里打坐,一只鹿跑过来,有个猎人正在射杀它,这个猎人问:你看见一只鹿吗?这个师父说:你看山里面的风景多好啊——顾左右而言他,要说没看到就打妄语了,所以我们在持这个戒的时候也有善巧。

  第五不饮酒,就是不食用麻醉品,包括酒精、吗啡,海洛因等损伤我们理智的一切食品或者饮品。这是五条戒,在释迦牟尼佛的开许中,可以一次全受,也可以逐渐地受,比如这次受两条条,下次再受两条。不是说不受的就可以犯,而是说逐渐地学习、逐渐地提高,再受、多次受没关系。

  在这五条戒中,前面四条叫性戒,杀盗淫妄行为本身是错的,不饮酒戒叫制戒,又叫遮戒,就是说这个行为在社会层面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饮酒伤害了理智以后,会犯杀盗淫妄的错,所以比较而言,不饮酒戒相对轻。

  假如今天你在这受了这条戒,未来面临不得不饮酒的情况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你可以和身边的任何一个人说,我原来受过这个戒,现在我放弃它。这叫舍戒,这是允许的、合理的,这样你喝酒就没有犯戒的过错,但前面的四条你不要舍。这就是三皈五戒。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