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开示

  三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在佛教里面称为三宝,三宝的内涵非常深,因为全部佛教就是佛法僧三宝这三大要素构成的。当然佛教的展开有思想层面的、有信仰层面的、有社会实体层面的、有智慧层面的,所以大家要整体地理解佛教。

  佛教的核心是智慧,这智慧要跨越两千多年的漫长的时间流传到今天,从印度遍及全世界,据说现在信佛的人有四亿人左右,佛教徒的人数在地球上在各大宗教中不是最多的,但是大家都公认佛教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佛教是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我们知道印度教,印度教的影响力不及佛教,其实印度教的人数多过佛教,为什么?因为印度人口多,印度人基本上都信印度教。

  刚才我们说整体上把握佛教,相当于什么意思呢?佛教信仰的内核有的高僧大德说它就是关于众生觉悟的教育,讲得再具体一点,它就是关于我们怎么样认识我们的生命,怎么样训练自己提升净化我们自己生命的一套理论、一套方法、一套可以实践的步骤,包括最后的结果。

  它是地图,佛教的核心就就是这个。但是围绕这个核心,这里面有哲学的阐述,要调动我们信仰的力量,所以它有很多施设,比如说佛像,比如说仪轨、打坐要一个姿势,这叫施设、方便、工具,这都是工具层面的。

  对于这点,知识分子容易有一个倾向,就是会否定工具层面的价值,直指核心的那一面,这相当于一个人到商店里买糖果,他跟售货员说把包装纸都撕下来,我只要糖。这是一种倾向。

  当然可能知识分子之外的文化低一些的特别是对佛教理论不了解的民众呢,他们又容易停留在施设、方便上。他们说烧香要烧三炷,不能烧一炷,要烧高的,不能烧低的,他们很重视这些东西,也就是把工具当成目的了,这是另外一个偏颇。

  那么为什么要这些工具呢?因为没有这些工具我们就得不到那核心的东西。你们想一想,从印度到中国,如果没有传播工具的话,我们今天怎么能接触到佛教呢?从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如果没有文字,没有经典,没有佛像,没有很多仪轨,我们怎么知道很多传统呢?

  所以佛教是一个非常完整、丰富的整体,你们今天皈依三宝以后就是佛教徒了,我希望在你们的心目中不要偏——或者偏于那最后的目的,或者停留在工具的层面。也不要停留在文化的层面。

  什么叫文化?文化的背后有一个词,文化的反面是什么?这个人是野人,儒家讲,“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一个人没有经过“文”(动词)文身,就是一个人没有经过文化的雕琢或者用另一个词,我们电脑经常用格式化,他没有经过格式化,就是野人。

  他没有经过文化的熏陶,是野的,是蒙昧状态的,所以佛教的文化层面是佛教在社会层面要扩展、传播,在时间的层面跨越历史的纬度要流传的那些文化已经影响我们人的生活方式,比如说一些图案啊,在这里面有音乐有绘画,建筑等等这些方式这就是文化层面。

  社会实体层面:佛教的组织,佛教的僧团,佛教的制度;文化层面:我们接触到各种符号,各种符号的累积,有信仰层面的,有信仰最核心的层面就是智慧,所以大家要完整地把握佛教。

  现在我们回来讲佛法僧三宝,为什么叫宝?因为珍贵,稀有难得。佛教告诉我们,人身难得,佛教对人身是非常赞叹的,因为我们得到人的身体是很稀有的,这一点也许我们不大觉察。

  佛经里有个比喻,说得到人身的概率非常渺茫,就像从月亮上垂下一条线,正好我在柏林寺拿了一根针,那个线整好掉到针眼上,概率之小……;就像在大海上,一个眼睛瞎了的乌龟,五百年才出来呼一口气。

  大海上漂着一根木头,木头上有个孔,等到这个瞎了眼的乌龟五百年把头伸出来换气的时候,他的鼻子正好对住了那个木头的孔,佛经里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概率之渺茫。

  我们在投胎的时候,机会就跟要上大学一样,有很多人要去,所以我个人认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就有竞争,这种竞争的习气一直到延伸到投胎、长大以后,那是肯定的。所以得到人身是不容易的。

为什么人身珍贵呢?

  刚才王雷泉老师讲得非常好,人身以上的众生在无明黑暗中纯粹地受苦,人身以上的众生呢纯粹地受乐,从觉悟的角度说,纯粹的受苦和绝对地受乐差不了太多。

  因为乐是一杯酒,沉醉在感官快乐的酒中,就没有反省,没有思考。只有人能同时感受到苦和乐,感受到无常,所以会反省,这是人的第一个珍贵。

  第二个珍贵,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造业的效率强,佛教讲六根通利,就是说我们造善业、恶业的力量极大,比如希特勒,他造业的效率很高,释迦牟尼佛造业的效率无限,不过希特勒造的是恶业,释迦牟尼佛造的是善业。

  当然还可以举出很多,在人类历史文化中,那些为我们文化做贡献、造善业的人,比如我们的老和尚,柏林寺一开始一片废墟,而且刚刚经过文化大革命。

  在这个地方,除了师父,其他人都不懂传统是什么,只有他一个人懂,大家想一想,一个人把我们教出来,连怎么拜佛、怎么穿衣,一切一切师父当初都是手把手地教,所以一个人变换出一个世界,这个厉害吧?!

  人生的价值要这样去观察,所以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如果我们要提高生命的价值,要造善业,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能量,那么我们一定要接受佛法僧三宝。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碰到佛法很不容易,现在我们已经没办法见到释迦牟尼佛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有机会见到穿袈裟的和尚,见到佛像,看到佛经,这是我们的福报。

  我们生命还有一个真相,也许你们不大去想,就是无常,一切在变化中,我们的青春是无常的,这次回来的二十年前第一届的老营员,他们已经为人父母了,相见唏嘘啊。

  我那天见到第一届夏令营的一位老师叫于小非,我说:“你怎么二十年都没变化呢?”他说:“你是不是认为我二十年前就这么老啊?”(众笑)另外死亡也是无常的。

  对你们来说要理解死亡无常好像有点遥远,但我在报纸上了解到,不是也有被同宿舍的同学投毒中毒而死的人吗?而且也有自杀的,所以死神的降临它不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它是无常的。

  现在你能告诉我说世界上有一样东西跟死没有关系吗?如果你们说存在一个跟死没有关系的东西,你们告诉我,我一定去把它找到抱回来,没有啊!(有营员答: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现在要皈依佛嘛!

  你说水,水会淹死,火,火会烧死,药,能治病啊,但是药吃多了也会死。还有毒药。你们说大米是粮食,可是吃多了也会撑死呵,你找不到一个跟死亡没关系的东西。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处境,我们的处境就是前面说过的三句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生命无常。

  在这种形式下,我们来皈依三宝。宝,稀有、珍贵,它能解除我们生命的贫乏。我们的生命换一个角度讲只有一个问题,就是贫穷嘛。贫穷有两种,第一是精神的贫穷,第二是物质的贫穷,物质的贫穷佛教称为没有福报,精神的贫穷佛教称之为没有智慧。

  佛法就告诉我们怎么解决这两种贫穷,要解决物质的贫穷,我们要修福,要解决精神的贫穷,我们要修慧;要解决精神的贫穷,我们要觉悟人生,要解决物质的贫穷,我们要奉献人生。一滴水回到大海变成无穷,一片树叶回到森林,变成永生,一粒尘土回到大地,得到永恒,把我们和众生关联,你就富有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