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每次出家众的聚会循例都要先背诵宗风中之“俗谛”,今天还是一样先由我来背诵一遍。
本来出家众应该轮流背诵的,但是今天晚上时间比较短,其他出家众暂时不用背。不过,以后如果出家众有聚会的时候,不论男众聚会或女众聚会,甚至全体出家众聚会的时候,都应轮流背诵。
我们背诵的宗风只有十条,但是自己可随个人的喜欢增加,不管是经典中的、祖师的法语,或古圣先贤的格言都可以。平常可以一方面背诵,一方面思惟,将这样的道理融汇贯通,落实在三业行为上。
教团最近几个月又增加几位新剃度的出家众,一方面庆喜在人群当中有人现出家相,所谓“法王座下又添孙”,有修行人出现;一方面庆喜我们团体又增添了生力军。
好久没有跟出家众相聚,因此就利用明天出国的前夕,在此与出家众座谈,也与我们同修聚会。并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简单交代几点。
首先,对于新出家的住众,做前辈的要有提携之心,也就是要有爱护、指导之心;新进来的出家众对前辈则要有敬重之心,对于教团的生活或规矩有不了解的,就虚心请教。其实,就我来讲,感觉自己德行凉薄、福慧浅短,是不堪为人之师,甚至不堪做为一个住持或者是管理一个道场的,今天只不过是随顺因缘。所以向来我几乎不曾在出家众面前自称是师父,因为觉得自己不会修行,不够资格。
有一句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又说“三分师徒,七分道友”,我们有缘现出家相,甚至在这里共同学这个法门,为共同的理想来奋斗,我跟大家犹如是同参道友,所以在我来讲,我不以为我是师父,大家可以对我以同参道友来互相看待。
要怎样做好一个出家人,就像宗风所写的:
生活,简单朴素;
语言,诚恳和蔼;
威仪,安详稳重。
在佛陀时代,出家众的衣食所谓“三衣一钵”,生活是极其简单朴素的。如果住在精舍里面,除了三衣一钵以外,也只有床座、医药、日常用品之类。出家众在生活上有种种规约,也就是所谓的“戒条”,但其精神所展现出来的是落实在简单、不奢侈、不豪华,也就是我们强调的“简单、朴素”。
我们生在末法时代,虽然科技发达、物质充裕,但依然要维持着佛陀时代三衣一钵简单、朴实的生活原则。譬如说,出家众的浴室,洗脸、洗头、洗身体都只用这一块肥皂,洗衣服也是这块肥皂,简单不奢侈、不豪华,佛陀说不香花涂身,不坐高广大床,因此就不使用香皂。毛巾也是一样,洗身体、洗脸都只用一条毛巾。衣服呢?只有冬、夏两种,就这几件,不管国内国外、婚丧喜庆都是这几套衣服。所以,对身外之物一概不留。
因此,对出家众来讲,除了衣物之外,顶多就是我们编的这一套书。希望大家就过着简单、朴素、朴实的生活。
当然,在家居士不必像出家众这样,不过如果是一个修行人的话,就会往这方面来实践,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修行人是安贫乐道的。
例如,有些人吃完饭,就习惯抽一张卫生纸擦嘴巴,当然真的油腻是应该擦,不过最好养成吃时尽量不要沾到嘴巴的习惯,这样就不必在吃完饭后另外浪费一张卫生纸。否则,一天三餐就要用三张卫生纸,一年就要用上千张卫生纸了。
古代丛林,出家人是没有单银的,只有半个月发十五张卫生纸。就我来说,一天所用的卫生纸数量很少,像现在抽取式的卫生纸都是二张合在一起,我都是撕一半来用。虽然卫生纸很便宜,可是再怎么便宜,我们也要珍惜,需要多少才使用多少。其他物品能用就用,可省则省。像我开车出门,在外面加油时,从来没有接受加油站赠送的卫生纸、矿泉水或其他赠品;出门使用外面的东西,譬如口渴喝泉水,或用泉水漱口,需要多少就用多少,不会因为不用花钱就浪费它。
有句话说:
世间万物各有主,一粒一毫君莫取;
英雄豪杰自天生,也须步步循规矩。
一个人一生的福份都是固定的,而且可以说是有限的;世间万物各有主人,我们一方面要珍惜自己的福份,一方面对万物不要随便予取。所以在生活上要养成极其简单朴实的习惯。
其实,严格来讲,一切外物都是身外之物,所以,除了我们生活上需要使用的才留下来,没有需要的可以一概不留,都可以送给需要的人;反过来说,既然需要而留下来,就应该整齐、清洁的摆设好。
出家人的生活往往是比较有规律的,就是早睡早起。出家众是专业的修行人,大家都是为法来到这里,所以所有的时间都尽量用在法的方面。
其实出家是很不容易的,讲起来很神圣难得,但也很可怜,怎么说呢?孤身离开恩爱的父母、亲人,可爱的家庭、怀念的家乡,走往他乡去出家;但人非圣贤,即使现出家相,仍带着各自的烦恼与脾气,因此,道场是出家人修行用功的地方,但也是更多烦恼与不同习气聚合的地方。今天在道场里,也不晓得将来会有什么样的人物进来共住、生活,言语行为相碰触到底会让我们快乐还是苦恼,都处在不确定当中,这就是出家人的可怜之处,因为在道场里面难免也会有人事纷争。
也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规定出家人要“以和为贵”。也就是我曾勉励大家的:“以和为贵,以忍为高,不以苦为苦,不以难为难”,一切苦难挫折,其实是给我们恩惠,让我们有逆增上缘。出家众面对任何违逆心情之境都必须往这方面去想。
我们这个道场是四众共管、四众平等的教团,我们的同修都很可爱,也都很令人赞叹,为了学法,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象山为教团奉献,坚定不移的护持教团,从上师以来就是这个样子,以教团为家。所以教团不只是我们出家人的家,也是我们同修的家,因此,在教团当中,不管出家众或是同修,大家就好像一家人一样,应该彼此体谅、包容、爱护、成全。
大家相处,最重要的是能够彼此相互疼惜。佛教讲慈悲、讲无我,当然,以佛法来讲,慈悲有深一层的涵意,无我也另有深意,不过用世俗的语言来讲,慈悲就是爱心,无我的一般说法则是没有我执。一个学佛的人,他内心是会有慈悲心、爱心的。慈悲有小慈悲、中慈悲、大慈悲;有“众生缘慈”的慈悲,有“法缘慈”的慈悲,有“无缘慈”的慈悲。我们能做到的顶多只能“众生缘慈”的慈悲,但是要完全做到也几乎不可能。
什么是“众生缘慈”?就是将与我们不相关的任何人都视同自己的父亲、母亲、儿女、六亲眷属来爱护他,给对方带来好处、利益,这就是“众生缘慈”。当然这个还有人我对待。如果是“法缘慈”,就已经无我相、无人相,可以随意展现慈悲、爱心。“法缘慈”我们做不到,但我们至少要学“众生缘慈”。
出家众是专业的修行人,不但依佛法自修,也同时承担了住持佛法、传承佛法的任务,进而更要以佛法教导他人,如果缺乏慈悲,就有亏出家众的身份了。
当然,宗风所写的也好,或者刚刚所讲的慈悲也好,都是要我们去学习,不是道理了解了,我们就是那样的人了。以我来讲,我自己也在学习中,但总觉得做不到,做得不好,所以就像宗风所写的,“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慈悲心并非佛教所独有的,古来儒家也有类似慈悲心的思想,像《四书·大学》里面就有二句话:一句是“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另一句是“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就是说国家的国王不是以世间的金银财宝为宝,而是以对百姓的行善、爱护作为宝,以亲民为宝,亲民爱民,仁民爱物为宝。
《礼运·大同篇》也谈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也就是说,不只孝顺恭敬自己的父母,不只疼爱怜惜培育自己的儿女,更要推广这个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谓“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也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
不管是以儒家思想做为修身养性的基础也好,或者现出家相来学习佛陀教法的慈悲也好,内心都要存着对众生的慈悲。对众生的慈悲,以佛教语言来说,就是要有“菩提心”,也就是“利他之心”。
世间最宝贵、最稀有难得的就是“利他之心”,因此“菩提心”在佛法当中是最为重要的。再怎么行善积德,如果忘了菩提心,所行的善事虽然会带来下辈子的福报,但人在福中、乐中往往会得意忘形而造罪业,第三世就会堕落了,这就是三世冤。所以《华严经》就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可见菩提心之重要。
为了身体可以舍去钱财,为了生命可以舍去钱财与身体,那为了佛法的菩提心,是可以舍去钱财、身体与生命的。因为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菩提心一旦长养之后,可以生生世世留存在阿赖耶识之中,永不消失。
因为我们学的是净土法门,已先晓得我们的菩提心很难生起、圆满,因此以念佛蒙受弥陀救度,先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证得佛果之后,自然能够自在无碍的展现菩提心。但是不管圣道门或净土门,既然菩提心是佛法的核心,所以不论目前能做到多少,我们都应该随分随力尽量去做。
一个心存菩提心,想利益他人的人,所展现出来的就会像宗风所写的,“凡事是为对方设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凡事为对方带来“恩慈体贴”,凡事“让美归功、分怨共过”,不会与对方争执,甚至怀恨生气,不会不平、不满、抱怨、诉苦。
因为在待人处事上心存利人的菩提心,因此可以吃亏、受苦,也不忍给对方带来亏损与痛苦,所谓“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我们生生世世以来,都有无量无边的业障,佛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此,这一生当中所遇到的,不管是顺境或逆境都要感恩。
可能有人会想,他对我不好,对我有所亏欠,怎么有办法感恩?其实要感恩。因为对方让我们有机会可以还债,让我们消业障、增福德。同时,这样的境缘,正是让我们修忍辱的好机会,是修行上的一种庄严。因此,佛陀说,“人家对我们无理的对待,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恩惠”。
有的出家众,虽然现出家相,但不晓得修行的真正意义,还是跟过去世俗的习性、观念一样,认为他对我无理。一般来讲,无理一定要讨一个公道,这是一般人的想法,但对修行人来说,别人的无理,正是我们偿还业债的时候,别人的无理正是让我们修忍辱度的时候,别人的无理正是让我们增加功德的时候,别人的无理正是让我们实践“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时候。所以不应该计较,甚至愤恨在心。
因为有菩提存心,所以看一切众生都比宝物还要可贵,就像刚刚所讲的,“以善为宝,以仁亲为宝”,那修行人就是“以众生为宝”,珍惜众生,从内心深处,想为众生带来利益,带来安乐。
有好处、有利益、有成就的、有成功的,都默默地、主动地奉献给对方;对方有过失、有苦恼、有亏损、有失败,就主动地、默默地承担,这才是修行人。
如果遇到无理、非理的对待,修行人只有对他生起大悲心,是不会生起瞋恨心的,如果生瞋恨心那就不是一个修行人了。当然,我们是凡夫,说要完全生起大悲心是不容易的,可是至少要做到“不含怨过落日”。一有不好的念头、起情绪、发牢骚、愤恨的念头,就立即反观自照,立刻把瞋恨心消除。
很多人都是习气做主,受情绪掌控,可是一个修行人,必须要理性当家,而不是情绪当家,要“理性而不情绪,慈悲而不瞋恨”,凡事要往正面去思惟,绝不可朝负面思惟。不管对象、事件是如何,只要往正面思惟,就会带来正面的效果;如果往负面思惟,就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凡事都是我们的“镜子”,我们面对镜子,镜子所显现的,就是我们所展现的──好、坏、美、丑、宽容、计较,我们的身口意就是这样。在这个世间上,我们所处的环境、他人对我是好是坏,都是我们自己招感来的,如果我们没有那样的业力,是不可能招感来这种环境的。因此每个人必须为他自己所遇到的负完全的责任,其实这也是佛法中有关信解三世因果业报的根本道理,相信因果的佛教徒,自然会朝此方向去实践。
也就是说,我们所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我们都有责任,而且应该负起全部的责任,因为这都跟我们的业力有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反观自省、自我忏悔,而不是去责备外界的人、事、地、物。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惭愧心、忏悔心是非常重要的。有惭愧心、忏悔心,人就会谦和,不会刚强。修行人的心地应该是柔软犹如棉花,不是刚硬犹如铁板。像棉花的话,就什么都能够承受,不会反弹、抵抗,修行人就是要培养这种个性。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讲演集(二)》中有收录二篇几年前我跟议事委员的谈话,大家可以利用时间看一下。
谈到这里已经九点半,不晓得同修、莲友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我再次强调:我们学佛人要学慈悲,要以慈悲为宝,不以世间的财物或稀有之物为宝。那慈悲的对象就是众生──眼睛看得到的人类、动物,还有看不到的众生。所以修行人就是以众生为宝,出自内心的想为对方带来利乐──利益、安乐,而不给对方带来苦恼、亏损。如果自己有好处、有成就,都主动的、默默的奉献给对方;对方如果有过失、有亏损、有苦恼,也主动的、默默的去接受、承当。也就是“失败归自己,成功给他人;好事向他,坏事向己”。能这样行持者就是修行人。
对自己不利的境缘,我们都要以悲悯心来对待;不能生悲悯心,至少也不能生瞋恨心,就像净嵩法师所讲的:“在业力的推动下,没有人是故意的;智者悲悯有情,凡夫互相谴责。”我们要当一个学佛的智者,以悲悯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而不要去谴责对方。
另外,刚刚讲的,凡事要往正面思惟,因为有什么心念就会带来什么事情,我们起心动念,乃至言语行为,最后都会回归到自己的身上来。宇宙是圆的,我们的心是遍通整个天地宇宙的,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就会跟宇宙中相应的境界感通了。起好的念头,就会跟宇宙中好的境界感通;起不好的念头,跟宇宙中不好的境界感通。起好的念头,有一天好的事情就会来到我们身边;起不好的念头,有一天不好的事情也会来到我们的身上。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存着正面的思惟,存着爱心,存着利益他人的心,凡事肯吃亏不计较,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凡事让美归功,分怨共过。
当然讲很容易,做很困难,反观自己,这些我也做不到,所以一方面尽力学习,一方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而“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