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公老法师别传
嗣法门人宝静谨述
师讳上古下虚。字谛闲。号卓三。浙江黄岩县人。朱氏第三子。父度润。母王氏。皆早故。丧葬如礼。幼具夙慧。尝从舅氏佐理药业。旁习岐黄。未几即悟药但医病。不能医命之理。飘然有出尘想。清光绪三年。时才二十岁耳。遂发愿遁入临海县白云山。就成道祖剃发。而兄不之许。迫令还家。越二岁。兄殁。复入山。廿四。始受具于天台国清寺。由是冬参夏学。精进不已。亲炙敏曦晓柔大海?理诸耆宿。尤以敏曦法师。最为相得。曾列法华讲筵。未及终卷。已领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之妙旨。覆讲小座。同列震惊。敏公叹为法门龙象。年二十八岁。遂升大座于古杭六通寺。演讲妙法莲华经。至方便品开佛知见时。忽焉深入禅定。默不一言。继而出定。辩才无碍。答难析疑。如瓶泻千里。云迭万重。卷舒自在。莫之能御。而毕生精血。亦自此耗矣。 师以代佛宏扬。引为己责。深虑慧多定少。难免障道。乃于是年讲毕。先掩关于天台国清寺。潜心精研诸大乘经。为 师一生教在法华。行在楞严之本。翌年。?端融祖为上海龙华寺方丈。命 师出关相助。任库房事。旋由?祖付法。为天台第四十三世。年三十二。受龙华请。再讲法华。期满。即往金山参究。光绪二十六年。又掩关于温州头陀山妙智寺。年四十六。第三度出关。法缘由是成熟。若夫行持则日诵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圆觉经。观经之余。必念佛万数千声。以为常课。每逢朔望。加诵梵网经菩萨大戒。未尝稍间。又打生死佛七数次。?期取证。参拜舍利百二十日。礼佛塔八万四千。为了脱之备。此 师之真参实究。笃于自行也。至宏法利生。乃 师之誓愿。自二十八岁。迄七十五岁。凡四十七年。百数十会。约部则有法华楞严。弥陀。梵网。圆觉。仁王般若。金刚般若。观无量寿佛。普贤行愿品。盂兰盆诸经。摩诃止观。法华玄义。大乘止观。宝王三昧。始终心要。十不二门教观纲宗。四教仪集注。净土十要。相宗八要诸论。以及水忏梁皇诸忏法。彻悟省庵诸语录。约处则有浙江之杭州。绍兴。永嘉。台州。宁波。嘉兴。江苏之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扬州。如?。安徽之芜湖。直隶之北京。山东之青岛。以及关外大连哈尔滨各地。而学校之专门教授。会社之临时讲演。不与焉。 师以妙悟圆音。婆心苦口。阐发山家秘要。指示缁素邪迷。开合广而不离乎宗。警策多而不觉其尽。尘说剎说炽然说。而会其旨归。说说无说。心法佛法众生法。而穷夫底蕴。法法皆法。故每讲必欢跃满座。既闻即勇猛不退。不但晚近希有。四明之后。盖第一人也。 师大悲心切。又恐摄机未?。更不惮烦。由口而笔。自撰则有大佛顶首楞严序指味疏。圆觉经讲义。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金刚经新疏。观经疏钞演义。始终心要略解。普门品讲义。二玄略本。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八识规矩颂讲义。水忏申义疏。弟子结集则有圆觉经讲义亲闻记。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录。皇忏随闻录。始终心要解略钞。十大愿王讲义。发菩提心文讲义录要诸作。而序跋偈联。函牍简札之散见各篇者。尤指不深屈。纵或陈义太高。难期雅俗共赏。然朴实无华。全是布帛粟菽。圆融有味。莫非酥酪醍醐。或一尘不着。虽终身受用而靡穷。或万行具彰。欲丝毫作为而不得。诚了义之了义。圆乘之圆乘。论者赞为藕益复生。岂虚语哉。此 师之沥肝吐胆。勇于化他也。 师于世间名闻利养。淡焉若忘。而心佛之心。言佛之言。行佛之行。苟有所感。几几无一不应。本不愿为住持也。然光绪十六年。 师年三十三。因迎养披剃师入山退隐。首住持于慈西师子庵。光绪二十九年。 师年四十六。因法兄授公嘱托。重起弘规。二度住持于永嘉头陀寺。翌岁为请龙藏。奉旨传戒。年五十三。受式师请。三度住持于绍兴戒珠寺。复兼上海龙华寺住持。民国纪元。 师年五十五。受鄞县知事沈公之延请。固辞不获。最后住持于宁波观宗寺。为中兴之始祖。盖观宗寺。原乃延庆寺之观堂旧址。创设于宋元丰中四明五世孙介然法师。按照观无量寿佛经。修观行法。于延庆寺东北隅隙地。架屋六十余楹。中有宝阁。环以十六观室。命名为十六观堂。既而兴废靡常。至清干嘉间重修殿宇。增建僧寮。方独立门庭。别设方丈。无如僧侣徒骛酬应。殿堂渐就荒芜。四明道场。不绝如缕。自 师受任住持。仰体四明大师遗意。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改称观宗讲寺。募集巨金。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及念佛参禅藏经诸堂阁。严订规约。利益十方。由是规模焕然。蔚为东南名剎。 师又不愿结纳权要以玷道行也。然民国四年。日人订约。要求加入传教自由一条。时前大总统袁。为地方民教计。不允所请。佥议自兴佛教。先从畿辅。创立第一大乘讲习会。举 师为主讲。飞电敦促。 师时年五十有八。垂垂老矣。为维护国权。发扬大法。振锡北上。开演楞严。自名公巨卿。各国公使。蒙藏喇嘛。以及都人信善。莫不欢跃赴会。争先恐后。无虑数十万指。颂祷之声。震动天地。内务部长朱公。拟订寺庙管理条例。悉以咨 师而行。前大总统袁黎二公。先后颁题宏阐南宗。阐扬台宗匾额二方。饬地方官。敬谨悬之寺中。以志景仰。诚大法东流。数千年来。未有之盛事也。尤可特书者。筹备帝制。举国风靡。 师具慧眼。但云僧人惟知奉持佛法。不知有君主民主。超然象外。迄未尝以当局眷注之隆。一言劝进。是足证我 师定慧之宏深。非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者。所能望其项背也。民国十年秋。浙江省督军卢公。省长张公。坐镇东南。目击时局陵夷。人心日下。仰 师道德学问。再三敦请。为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于海潮寺。军政长官。地方绅耆。莫不争趋法席肃聆圆音庄严恭敬无美勿具亦末劫空前绝后之大法会也。欧风东渐。学校如林。大都竞异立奇。灌输知识。故其结果。无非推翻礼教。蔑弃纲常。权衡利害。得不偿失。从未有专门指授最上乘之佛学。以扫荡外道。演畅宗风者。我 师悯物应机。毅然负荷。初于清宣统二年。就南京僧师范学校监督。招集各省英俊笃实之僧徒。分班讲解。开我国佛教史中?古未有之新纪元。未几光复军兴。不得已而中止。迨住持观宗。设研究社为本寺常年习教之所。民国八年。受蒯若木。叶誉虎二居士请。增设观宗学舍。自任主讲。网罗具有根柢之高材僧众。授以台宗大小诸部。为全国寺院。造就法师之地。十七年合并。改为宏法研究学社。维持至今。经费虽绌。规制亦简。然我国南北各行省。振铎竖拂。宏宗演教。得以缵述坠绪。阐发妙玄者如?虚。常惺。戒莲。禅定。可端。根慧。妙真。授松。诸法师。皆学社学员。受 师之法乳也。虽然。教网张矣。而人天诸界。根器利钝。不啻万别千差。苟非大开方便之门。何堪普济一切众生。于是出家之曾获亲闻者。付法授记。则有英参。炳瑞。楚泉。摩尘。善权。允祥。志恒。瑞生。天曦等二十余人。披剃授戒。则有显培。显寿。显慈。显奇。显昙。显荫。显中等若干人。在家之男女善信皈依者。则有徐蔚如。王一亭。蒋竹庄。江味农。潘对凫。馨航。黄涵之。施省之。李斐然。朱子谦。李云书。袁克文。等十万余人。或自辟门庭。或精究教乘。或一心念佛。或往生西方。或外护佛法。或流通经典。或热诚善举。莫不仰承师志。自利利人。作浊世之明灯。为中流之舟筏。言乎事业。则完全兴造者。观宗本寺之外。有天台之万年寺。杭州之梵天寺。永嘉白象寺之宝塔。以及放生之解脱池。戒杀之功德林。修缮重兴者。有温州之头陀寺。绍兴之戒珠寺。黄岩之常寂寺。海门之西方寺。雁山之灵岩寺。以及各省天灾之募款放赈。公益之解囊捐助。难以枚举。言乎灵感。则光绪三十三年。上海龙华寺将讲楞严之先一日。观音殿香灯。梦见文殊菩萨。率领眷属数百千人。腾云而至。宣统三年。苏州玄墓山圣天寺。开讲楞严时。适旱魃为患。禾苗半槁。 师为祈雨。即油然作云。大沛甘霖。农民额手称庆。民国七年。北京讲圆觉(未毕)。城隍白公。及周将军。先后降坛。请 师授戒说法。有显感利冥录行世。言乎性行。则供养丰而自奉啬。威仪肃而待人宽。所得香仪礼物。若四时饼饵瓜果。大都转交库房。为斋供佛祖宾客不时之需。余亦公诸同嗜。未尝独自享用。现金则遇有功德。虽掷巨万。而不稍悭吝。私人乏用告贷。亦必慨然给与。即令受绐而不以介怀。故其应人接物。坦率圆融。一一出以即空即假即中之妙观。如春风之嘘拂太空。蔼然可爱。设或荡检逾闲。自弃于佛法大海。则不问缁白。丝毫不容宽假。又如秋霜之摧毁百卉。肃然可畏。非大彻大悟。担荷如来者。曷克臻此。此 师之自行化他。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也。 师躯干清瘦。精力尚强。是以坐禅历十小时之久。而安隐不疲。听讲至数千人之众。而分明如故。惟胃肠略弱。消化较迟。居恒语人。谓人生六十。设有疾病。应作无常观。一心念佛。期早往生。客岁自春至夏。在上海玉佛寺。讲楞严经。凡四阅月。未曾倩人代座一次。听众万余指。亦从来所未有。讲毕。复应无锡居士之请。为讲省庵祖师劝发菩提心文。然后返甬。预定苏州灵鹫寺及宁波育王寺。再讲观无量寿佛经。不意返驾数日。精神疲乏。无力践约。乃婉言谢却。息心休养。每日惟佛是念。惟净土是归。虽无若何痛苦。而精神日衰。自知不久。函电催促宝静回寺。迨二十一年夏历五月十九日。即将本寺全权付托。命为住持。仍兼宏法研究社主讲。是日 师升座付法。矍铄异常。孰知越二三日。即复疲软如初。延至七月初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云佛来接引。老人将从此辞。旋唤侍者用香汤沐浴更衣。续索楮笔写偈云。我今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写毕。又嘱本寺全体僧众。齐集大殿念佛。迎请佛至。 师即手指颐使。趺坐莲龛。至午后一时三刻。目张而视。视而复闭。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含笑。坐化而逝。面作金色。光洁莹净。顶中暖气如火。逾时不散。全寺缁素。叹为希有瑞象。 师生于清咸丰八年正月初六日丑时。圆寂于民国廿一年国历八月三日。即古历七月初二日未时。世寿七十有五。僧腊五十五。定古历十月十六日。入塔于慈溪五磊山之旁。宝静于诸弟子中。承事最浅。凡所见闻。自多挂漏。况密行隐德。本?权实。惟 师自知。庸驽如宝静。安能测高深于万一哉。
谛公老法师遗述语录
传天台教观第四十四世弘法沙门宝 静辑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我现在教给你们一个最殊胜的法门——就是照看你自己的心。从早上一醒,一直到晚上睡觉,你都要观看自己一天的心在想些什么。
佛要教化的众生是什么呢?是刚强众生。我们这些众生都是刚强啊,如生牛皮、骄慢、刚愎自用,自己愚痴透顶还以为自己了不起。佛要用种种善巧方便来调伏,调柔降伏我等刚强众生。那要调伏刚强众生用什么方法呢?要讲经说法,要让他知道生命的真相、真理。
我们在学佛之前,都有自己固定的观察方式和处理习惯,主要决定于你的观念和心态。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和比较,考虑此人此事对自己的利弊得失,然后再生起好恶之感,这就是观念在影响心态,决定心态。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