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是什么?佛牙舍利又是什么?佛牙舍利塔的由来

舍利塔 | 作者:网络 [投稿]

  所处地区

  汶上县地处鲁西南,古称中都,属济宁市,东临曲阜,西接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泰山。日东高速横穿东西,105国道纵贯南北,济荷高速穿越县境西部,距京沪线兖州站、京九线梁山站、及京福、京沪高速入口和京杭运河济宁码头均在40公里之内。这里因拥有佛教至尊圣物佛牙舍利而被誉为“中国第二个法门寺”;因“引汶济运”分水工程在此而成为“ 中国北方都江堰”;因孔子初仕中都宰而成为儒家治国思想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始祖地;因中华始祖蚩尤陵在此而成为东夷族后裔韩国、苗族等的祭祖中心。

  享誉海内外的佛牙圣物中国仅存一颗(肢),现供奉于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

相关信息

  新旧舍利塔建筑之异同

  上文着重把“招仙塔”的历史渊源作了一个说明,下面再介绍一下“招仙塔”的建筑风格。“招仙塔”又名“画像千佛塔”,此塔八棱十三层,通体洁白,建筑佛塔的砖上都雕有佛像及佛塔的花纹,俗称“画像千佛塔”。绕塔基有铁灯龛十六个,十分壮丽。从现存的当时“画像千佛塔”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此塔的建筑规模非常宏大,可见当时工程之浩大及费时之久远。从现存的塔基残迹中通过细心的观察可见每块砖都很厚重,并且刻有不同的花纹,在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能够烧制出如此精美的砖块,可见当时的生产工艺之精良,此塔为当时丞相之母建造,可见“画像千佛塔”规格之高贵。在旧的塔基上,有的砖块已经风化,佛像也因年代之久远而变得残缺不全,然在幸存的塔角边上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动人的飞天造型,其形态与艺术使人内心产生震撼。旧塔虽然精美,但她毕竟不存,为了让佛牙舍利能够更好的供奉,必须建立新塔。1958年到1964年由佛教界发起,在距旧塔百米远的地方通过六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现在的佛牙塔。塔高51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塔下为22X22米的汉白玉拜台,高出地面2.7米,四周环以汉白玉雕栏,外形为辽金时期的密檐迭涩样式。佛牙舍利塔内为七层殿堂,底层为一暗室,周墙嵌在石刻题记和经文,其中《重建佛牙舍利塔记》刻石是1960年佛诞日由赵朴初居士撰写的。另底层还有《金刚经》刻石。第二层为佛牙舍利堂,堂中陈设金刚宝座和彩绘屏风,堂内金塔中供奉着“佛牙舍利”,此金塔是故宫四座金塔之一,传说是清乾隆为其母祝寿作功德之塔,此塔由纯金经手工制成,塔身做工精美,上刻有梵字咒文及栩栩如生的金狮和法器。佛牙金塔四周环列小金塔八座,代表佛陀“八相成佛”,每座小金塔的塔身玻璃窗内各有一幅佛像,分别为释迦太子降生、脱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最后为释迦如来涅盘像。塔前硬木雕刻供桌上是“乾隆五彩”瓷五供及八宝,本层金塔及供晶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的皇家珍贵文物。塔的四壁用大理石装修,堂顶为朱底贴金蟠龙藻井。以上五层殿堂,分别供养汉、藏、蒙、傣各族及宗派的佛教经像和法物。从塔的外形来看,塔底是用汉白玉石铺砌雕饰的塔基、围栏和灯龛。在塔的第二层中部各面镶嵌着青白石雕花门窗六座,并镶嵌石柱八根,同时在塔身东西两面开木门两扇,此门是可以打开的以备开塔通风之用。在二层上面是斗拱式石条组成的结构,其上部是八角红砖塔身和十三层碧瓦密檐。碧瓦攒尖顶上是施金百二十两的鎏金宝瓶。宝瓶内为神柱一根,长8.5米,宝顶采用印度式通高6.05米,由鎏金覆钵、宝珠、相轮和华盖等物件组成。塔顶石露盘以梵文、巴利文、汉文、藏文四种文字刻写《法身偈》,四像征(四谛)。塔顶之内供奉着尼泊尔国王赠送我国的佛陀肉身舍利;在塔顶之上有一圆盘,下挂十二圆轮:“十二”象征“十二因缘”,塔顶以下塔内六层象征“六波罗蜜”。塔顶之上的金柱直指云霄,在烈日的照耀下发出闪闪的金辉,仿佛指引众生直达心性。在塔的每一面的檐角下都挂有风铃,一阵风吹来,片片铃声清脆响亮,又仿佛在提示迷茫的众生当下要觉醒。从塔下向上看,巍峨的宝塔向上耸立着,她就像诸佛菩萨一样慈悲的俯视着芸芸众生,众生之苦可向她陈述,天降难可由她承担,她犹如人禅定般静静的挺立在西山大地之上。从塔上向下看,只见众多信众在围绕着她,在礼拜着她,在轻轻地向她述说着心中的苦楚。在塔门的上方悬挂着赵朴初居士书写的“缘起”二字与塔融为一体,时刻在警示人们,“诸法因缘起,诸法因缘灭”,一切的事物都是缘起的,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缘生缘灭这就可以消除众生的种种执著,从而达到随缘自在的心地,这就是宝塔所体现的精神内涵。从建筑艺术上看,欣赏招仙塔就像有一位久负盛名的老者,虽然年代久远,但越看越有韵味,越看越有内涵,就像一幅久远的画卷一样深藏着古老的精神文化内容,更像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虽经历年代的刷洗,但依旧保持她深厚的古韵及内在的品质。老塔的建筑工艺是非常精细的,从残存的塔基中可以看出,小到每一块砖都经过细致的雕琢,在塔的角边上的飞天更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看老塔就像品一壶千年的普洱,永远是那么的回味。而看新塔就像喝一杯新春的龙井,她是那么的清香新鲜,所以新旧双塔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新旧双塔代表着古老与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及建筑艺术,通过对双塔的观瞻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工艺,从而了解不同时代的佛塔文化。经过对双塔的不同建筑风格的了解,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在辽代人们就非常崇信佛教,而且佛教信仰大尤在贵族及皇室中为甚,供养功德的思想也是很盛行的。像“招仙塔”就是由当时的丞相之母个人修建的,由此可见她供养的功德思想,也由此可见当时佛教护持者大都是在皇室贵族之中。而作为新的佛牙舍利塔在新中国最困难的历史时期花了六年的时间才得以建成,可见当时国家领导对佛教的重视,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经济非常的落后和贫穷,在中国人民还有许多人没饭吃的情况下国家还投人大量的资金来建筑佛塔,由此可见佛塔的重要性及其规格之高。历史证明,佛塔的建成为佛牙舍利的安全保护及海外交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因为有佛塔,佛牙舍利才得以平安的安放在西山,也因为有佛塔,佛牙舍利在不同的历史动乱中才得以保存,所以我们可以从佛塔的建造中发掘出她的历史、政治、文化内涵。

重建佛牙舍利塔记

  ----赵朴初----

  北京西山灵光寺之西,故有辽塔名招仙,俗名画像千佛塔。清季庚子之岁,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犯,塔毁于炮火后,寺僧扫除瓦砾得石露盘,有文云:大辽国公尚父令公丞相大王燕国太夫人郑氏造,咸雍七年八月日工毕。旋于塔基获一石函,启视有沉香匣,内贮佛牙舍利一颗,匣上题曰释迦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记,善慧书。遂奉而藏诸寺案。辽史《道宗本记》咸雍七年八月置佛骨于招仙浮图,其时日与露盘刻文正合,造塔之燕国太夫人郑氏,盖辽相耶律仁先之母,辽史《耶律仁先传》可考题匣之善慧乃北汉僧人,宋初受宣秘大师赠号名,见《补续高僧传》。至于天会七年,则北汉刘氏年号,相当于公元九六三年,盖佛牙舍利初在北汉,后至辽京,咸雍入塔,上距善慧题匣之岁,殆百有馀年,既閟迹于支提,遂潜光于忉利,八百三十年后,乃重于人间,复以遭世多难,深藏密护于诸寺之中而罕为世知者,又五十年矣。解放以还剥极而复,在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光辉照耀下,名山古刹、佛窟法藏,昔之任其湮没倾颓,盗窃破坏者,今皆出榛秽而复旧观,盛庄严而增美奂,中国佛教协会成立,遂于一九五五年具礼恭迎佛牙供奉于广济寺舍利阁,自是香华日继,遐迩踵至,尘镜衣珠复得曜显其光彩。是年十月缅甸联邦专使来华,请奉佛牙舍利周莅缅土,至则举国倾动,奔走顶礼,唯恐弗及,缅甸总统致辞于毛主席、周总理、以及中国人民之深情,厚谊备致,其感谢之忱。翌年夏,礼迓归国,复徇边彊人民之请,奉以巡行云南傣族地区,至则信士追攀无闲,童耇膜拜瞻依,观喜赞叹,咸称殊胜者也。一九五七年中国佛教协会复请之政府,于旧塔之北相地鸠工重建,新塔用以奉置佛牙舍利,俾垂久远。塔凡十三级,高一百五十三尺,经营三载,至一九六零年春始观厥成,是年岁复次庚子,距旧塔之圯适一周甲,雄杰庄严,超轶前代,于以见祖国建设之昌荣,与夫宗教政策之伟大,不独为人民首都增益壮丽巳也。

  爰为颂曰: 宝相辉金,飞檐焕碧,庄严国土,天壤今昔,昔庚子坏,今庚子成,一坏一成,观国之兴,既睦我邻,既敦我族,利乐众生,千灯永续。

  公元一九六零年佛诞日

  佛牙舍利塔修建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朴初撰并书

佛牙舍利

  “佛牙”是指什么?“舍利”指什么?

  指2500年前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这就是舍利,俗称舍利子,历来被视为佛门珍宝。

  弟子们从灰烬中共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其中四颗牙齿就是指佛牙,共四枚佛牙,相传两枚被帝释天,海龙宫收藏,还留有两枚在人间,一颗在斯里兰卡佛牙塔,称“锡兰佛牙“;一颗在北京佛牙塔,称“北京佛牙”或“法献佛牙"。

  古时各个国家的国王将佛的舍利或是佛牙带回自己的国家,兴建宝塔,专门供奉佛牙和舍利,称为佛牙舍利塔,让百姓瞻仰、礼拜。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