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州舍利塔全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俗称“景州塔”。该塔位于景县县城中心,是我国建成年代较早、保存完好、规模宏伟、现存较高的内旋式砖石塔,它以明快、简洁、朴实无华而著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州舍利塔高63.85米,底座周长50.5米,为密檐八面十三层砖石结构,由塔基、塔身、刹网三部分构成。塔基由巨石成台,下有一口深井。塔体由砖砌成,每层内砌环行走廊,与东西南北四个洞户相通;层间砌阶梯数百级,盘旋而上,可达塔顶,登顶远眺,有欲穷千里之慨。塔顶为葫芦状,以青铜铸造,高2.05米;铜顶下部罩以铁刹网,高3.3米,四面各悬一铁匾,南面铁匾之上铸佛像三尊,东、西、北三面铁匾均铸有“齐隋重修”字样。刹网、铁匾与洞户被风鼓荡,作水涛声,故有“古塔风涛”之说。 河北中南部有“沧州的狮子,景州的塔,真定府的大菩萨”三大古迹的说法。这景州的塔,指的就是景州舍利塔。 远古的脩(tiao,音:条)地,是由古黄河、漳河冲击而成。尧舜时,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历史文明。商朝时为脩氏的领地,故景县旧时称作“脩”。由于位于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魏皇帝崇尚佛教,时有景县籍人氏高允,官至光禄大夫、领中书衔、进爵咸阳公,拟在原籍建设此塔,不但为了逢迎皇帝的旨意,而且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
这一年景州大旱,百姓到处挖井找水。在位于县城旁边的一个挖井工地,水柱突然从挖掘不到一半的井中喷涌而出,水柱上浮一鸭子,鸭叫则水急,瞬间,周围变成一片汪洋。这时空中突有一仙人出现,告诫百姓:“此乃海眼,须朝天钉钉子”,说罢飘然而逝。聪明的景州人顿悟玄机,朝天钉子不就是塔吗!人们遵照仙人的指点,开始建造此塔。水势随塔身增高而逐渐减弱,当修到十三层时,水柱停止了喷涌,鸭子也不见了。于是此塔建到十三层就停止了,且内置一井。
据史料记载,景州塔始建于北魏高宗兴安年间(452——453年),距今已有1550多年的历史。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景州塔连同寺庙被毁坏。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光禄寺丞、知冀州脩县事常谔(e,音:饿),按照宋代的建筑风格重建景州塔。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僧人正如朗修建开福寺。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开福寺僧人建千佛阁。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1年),汛兵金应隆、承差高如斗重修开福寺。至此,形成了以塔为主体,无量殿、千佛阁、东方丈、西方丈、山门、神道组成的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开福寺建筑群。
在景州流传着“从南京到北京,顶数景州钱粮轻”的说法。传说,景州籍康、乾、雍三朝重臣魏廷珍,陪同皇帝南巡时过开福寺,乾隆皇帝见寺内的无量殿木椽重重咬合,不见一根房梁,脱口说道:“此殿无梁(粮)?!”魏廷珍和景州地方官马上叩地谢恩:“谢万岁爷,免去景州的钱粮!”皇帝金口玉言,话已出口,不能收回。至此,这一带交纳的钱粮就少了。不幸的是,1967年千佛阁和无量殿被作为“四旧”拆除。 1973年春,在对景州塔进行重修时,在塔顶铜葫芦内发现明代木版佛经三部九册,释迦牟尼涅磐卧式铜佛一尊。其中《大乘法莲划经》六册,《大乘诸品经咒》一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二册。 景州塔历尽沧桑古韵尤存。许多封建帝王、文人墨客前来观瞻它那巍峨的雄姿、恢弘的气势、高傲的风格,并为此挥毫泼墨,尽书胸臆,留下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清代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春,乾隆皇帝南巡,驻跸景州,游开福寺,登景州塔,胸臆大开,挥毫为开福寺提写“无量福田”匾额,并赋《咏开福寺古塔二首》,其一:“绀宇现青莲,瞻游取路便。法云垂四界,花雨散诸天。韶秀春光閟,崇隆塔影悬。禅房聊静憩,驹隙指三年。”其二:“浮图百尺接云天,千里山川近目前。宝网穹隆摩鹳鹤,洞窗疏达纳风烟。龙蟠水府常听贝,雁下花官自解禅。我志愿希三代上,那寻残谒问隋年。”魏廷珍也留有咏古塔七言律诗一首:“十二层霞万铎风,千门日月入青空。云间人语丹霞外,步踏星辰上界中。宝鉴丽天无气合,玉泉涌地海潮通。开皇以后年谁纪,舍利应随白马东。”这些诗篇,可为咏景州塔诗中的佳作。清同治年间,敕文林郎、朝议大夫、景州知州张景沂的《登开福寺古塔》也写得颇具特色:“登临无处可销忧,且上浮图最上头。远看红尘飞驿骑,遥天春色动边愁。一身古廻云霞近,满目苍茫涕泗流。底是乘风不归去,偏将醉眼看神州。” 景州人杰地灵,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名人。这里是汉代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和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任重的故里。景州塔又以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闻名于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县正对其进行复原性和保护性的开发。这里将成为一处集观光、瞻仰、文物保护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