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舍利塔位于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开元寺遗址内。原塔建于唐显庆二年(657),现存舍利塔为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的喇嘛式砖塔。1972年整修时,于内壁发现墨书《金刚经》全文。现塔由塔座、塔身、顶盖组成,通高13.22米。塔基底座为正方形,各边长7米,四面有门互通。塔身为宝瓶式,立于八角形须弥座上,每面有一佛龛,南面有一舍利入口,内置有明、清时期盛舍利的陶罐10余件。塔刹似伞盖,相轮5重,上置铜质宝珠刹顶,铸60字铭文,款为“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日题”。该塔原为白色,抗战时因防空袭而一度改为灰黑色,现为浅灰色。
位于洋县县城中心开明广场。建于唐代开元盛世,宋曾修葺过一次,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1957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塔的所在地原来有座很大的寺院叫“开明寺”。因而此塔亦称“开明寺塔”。
舍利塔呈荸荠状,玲珑典雅.亭亭玉立。塔高约30米,13层。民谣说:“洋县有座荸荠塔,离天只有二尺八”。其塔结构精巧别致,中空,须弥座,各层高度和直径自下而上渐次缩小。第二层以上,每层每面均有佛龛和小塔,龛内有石佛雕像。共有佛龛50个,小塔100个。各层四面皆垂有风铃。月夜,宝塔披银,晚风拂来,风铃叮当,宛临月宫仙境。古文人描述它:“玉立便高尘土世,龙昂先镇梵王台”。是陕南屈指可数的青砖浮屠。
开元寺的舍利塔始建于唐代,原为七级砖塔。塔内藏舍利石函一个,上刻《舍利函记》云: 维大唐显庆二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乙酉朔十三日丁酉,于桂州城南善兴寺开发建立此妙塔七级,耸高十丈。显庆四年,岁次己未四月了未朔/\日甲寅,葬佛舍利一十粒、东去大。三十步,舍利镇寺普共法界一切,含识永充供养,故立铭记。 这篇记确切记载了原塔建于显庆二年,即公元657年,并说明了塔的最初形制。现存之塔为明洪武十八年(1335)重建。塔分三级,高13米,基层为四方形,边长约7米,四面以券门贯通。南面刻“舍利宝塔”,其余三面用汉、藏文刻“南无阿弥陀佛”,门上额两旁分刻八大金刚之名。中层为八角形,每面一个佛龛。上层呈圆柱体,设孔放置舍利函。顶端有相轮五层,冠以宝珠形铜宝顶。塔的整体造形很独特,古朴端庄,具有西藏建筑风格。
桂林开元寺有过辉煌的历史。唐代著名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后?大约于天宝九年(750)辗转来到桂林,受到数万名僧徒百姓的隆重欢迎,下榻之所便是开元寺。他在这里住了一年的时间,不少官员显贵和平民都来向鉴真法师学佛受戒,香火集一时之盛。宋代诗人张釜在登寺内慈氏阁时作诗赞曰:“千年佛阁与云齐,足力穷时目力移。堪笑痴儿夸壮丽,那知芥子纳须弥。”宋代另一诗人刘克庄亦云:“吾行半区中,巨丽莫能比、”明清数百年间,凡遇节令,地方大小官员都来开元寺告天祝福,演习礼仪。据明徐淮《重修宁寿寺碑》载,经过三年修葺后,“赭垣四立,金碧交辉,殿宇廊庑,晔然焕然”,“凡有事于庆祝,鸣者如鸿胪,奏者如仙乐”,真可谓热闹非常。 经开元寺废址 巨赞 空王原不计行藏,种福元田实可伤。 舍利幽空秋露冷,金刚碑仆月华凉。 难凭胜侣穷生死,孰认残灰体断常! 极目神州无限泪,枝江日夜泻汪浪。
巨赞(1908—1984)是中国当代著名法师,俗姓潘,名楚桐,江苏江阴人。 1931年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对佛学很有研究,曾任杭州武林佛教学院院长。抗日战争时期曾来桂林,主持超度阵亡将士祭典,宣传抗日救亡。他目睹了开元寺在日寇轰炸下的毁灭,愤然写下了这首七律。 首联是说对佛教的研究并不计较寺庙的有无,但这样一座可利用的名刹被战火焚烧了,毕竟是件可悲伤的事。作者采用了退一步的说法,对日寇的侵略行为进行了谴责。颔联紧扣开元寺本身的事物,那个盛佛骨舍利的石函在战乱中遗失了,寺中石碑也遭破坏,战争不仅给寺宇带来创伤,也给中国人民的心灵带来创伤,“秋露冷”、“月华凉”便是这种内心伤痛的流泻。
舍利塔前原有《金刚经碑》,相传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可惜于清乾隆年间毁坏了。现存经碑为五代时马宾所书,虽字迹模糊,碑石断裂,仍为难得的历史文物。颈联很富哲理,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生死”、“断常”本是客观规律,但问题是要认识到其原因,不该死而死,不该断而断,则是不正常了。所以这两句中饱含着悲愤,抒发了诗人对侵略者的仇视。最后一联极悲痛,表达了一位爱国僧人赤忱之情,他眷恋的不止是一座开元寺,而是整个“神州”。
桂林开元寺舍利塔的建造时间,也有两种说法:唐代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僧道世编纂的《法苑珠林·舍利篇》记载:“隋文帝仁寿元年六月,决定于海内诸州选高爽清静三十处,各起舍利塔。取金瓶、琉璃瓶各三十,以琉璃瓶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熏陆香为坭,涂其盖而印之。”是年十月十五日,全国三十州同时起造舍利塔。其《法苑珠林》收录的隋著郎王邵《舍利感应记》中,还记载了桂林建塔的奇怪感应,时“桂州缘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鸟有千许,夹与行飞,入城乃散。”但是,这座隋朝建立的舍利塔,并未在地方史籍中有所记载。 舍利乃修炼日久、德行较高的和尚圆寂经火焚后的骨殖,多为结晶体,并有白、黑、红三色。将其安置在塔内,是表示郑重和敬意。
而地方志载,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在唐初善兴寺的老松蟠荫下,始建了舍利塔。《善兴寺舍利函记》云:“维大唐显庆二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乙酉朔十三日丁酉,于桂州城南善兴寺,开发建立此妙塔七级,耸高十丈。至显庆四年岁次己未四月丁未朔八日甲寅,葬佛舍利二十粒,东去大江三十余步。舍利镇寺,普共法界,一切含识永充供养,故立铭记。”根据舍利函记,这是一座高耸30余米七层重檐式中型砖塔。当时的原塔“东去大江三十余步”,即塔东距漓江约60米左右。可见当时的漓江水域,要比现今宽阔得多。 唐显庆二年建造的舍利塔,一直保存到明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遭一场大火,寺焚塔毁。在官署僧纲司和住持的主持下,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l383年),在文昌桥南宁寿寺的主址重建寺宇。接着于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重建舍利塔,十八年十二月初八日落成。 重建的舍利塔,一改隋唐遗风,造就了一座具元代遗风的过街式喇嘛白塔。通高l3.32米,坐北朝南,分塔基、底层、塔身、塔刹四层砖石结构,砖砌批灰、全白。塔基为两层方石砌方台,高0.60米;底层为方形金刚座,高5米,边长7.24米,以缠枝花砖装饰,四向辟四券门,相互贯通,中空。门洞八壁墨书《金刚经》文。南面为正门,额塑“舍利宝塔”四字横匾,其它三门均额塑汉、梵等三种文字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四门两侧两旁,分别塑八大金刚之名:东名,赤声、火神;南名,净水、持炎;西名,紫贤、随求;北名,除灾、辟毒。金刚座之上为喇嘛式塔身,下呈八角形、上呈覆钵形,内有回环夹层,有舍利入口,一般舍利安放在塔基地宫,此塔则安放在塔身内腹,其内贮放镇塔铁剑2把,及一批明代盛舍利陶魂罐;塔颈内收,上覆圆形伞盖。顶端五重相轮,塔刹冠以葫芦形铜宝顶,宝顶南面铸有信士永明母邓氏家眷,献“舍利塔顶,同入于南山宁寿寺,永镇山门”、“僧同司都纲汪石、副都纲吴德,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日谨记”等60字铭文。可知,此地名原是“南山”。
这座重新建造的舍利塔,每层都有各种浮雕缠枝纹饰,色调以朱红、丹黄为主,问以青绿,极具元代喇嘛塔的遗风。舍利塔构筑的比例严谨,优美厚重的造型,庄重朴实的风格,与阳江和宁远河的环衬相映,更显示出它雄壮巍峨的气派。
1982年10月18日,来桂林考察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认为,这是过街式喇嘛舍利塔的精品,只有青海、桂林两座最为精致。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