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七
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
上堂七
到南康军开堂。于知府手中接得疏示众云。见么。当阳显示直截现成。百匝千重七通八达。一一宗师巴鼻。头头向上宗乘。直下承当犹较些子。茍或未证。却请僧正重为敷宣。
指法座云。狻猊亲踞众宝庄严。不从须弥灯王借来。元是兜率内院本有。既是快便难逢。须教出一头地高著眼。便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奉为祝严今上。皇帝圣寿万岁。恭愿。位隆劫石。寿等芥城。奋宣光之中兴。复大禹之旧迹。次一瓣香。奉为判府府判运使殿撰通判大夫阖郡尊官在筵僚采。仍愿。乃忠乃孝。为国为民。为圣之股肱。作明时之柱石。此一瓣香。得处幸勤收来。劫远广众中数回拈出。岳面上不敢覆藏。奉为蕲州五祖山真慧禅院第十二代演禅师。爇向炉中以酬法乳。便敷座。归宗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包融万有声振大千。乃佛乃祖顶门开。若天若人方寸阔。便恁么荐得。不妨省要。茍或踟蹰。落在第二义门去也。还有箭锋相柱底衲僧么。出来相共激扬。僧问。宗乘一唱三藏绝诠。祖令当行十方坐断。报恩一句作么生道。师云。天长地久无余事。万年长祝圣明君。进云。恁么则文明齐二曜。睿算等乾坤。师云。草偃风行得自由。进云。可谓金枝永茂千年秀。玉叶联芳万古春。师云。阖国人证明。进云。古人道。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未审阿那个是他住处。师云。腾蛇缠足露布绕身。进云。朝看云片片。暮听水潺潺。师云。却须截断始得。进云。此回不是梦。真个到庐山。师云。高著眼。僧问。古释迦不先。新弥勒不后。正当今日佛法委付云居。千圣不借底机。如何提掇。师云。剔起眉毛直下行。进云。徒上来事。还有分付处也无。师云。分付阇黎。进云。争奈有句非宗旨。无言绝圣凡。师云。还有金刚王宝剑来。进云。直下便是。便不周由。师便喝。进云。忽遇顶门具眼底出来道。个隔身句又作么生。师云。贼过后张弓。进云。青山不锁长飞势。沧海合知来处高。师云。分作两段。进云。一举四十九。师云确。师乃云。以祖佛为标准。兴祖佛作师。以人天为梯航。与人天作眼。忽若不倚一物。孤回回峭巍巍。千圣莫能知。万灵没照鉴。截断一切不涉廉纤。把断世界不漏丝发。人天众前如何剖露。若向个里。上绝攀仰。下绝己躬。等闲如金翘鸟擘海直取龙吞。似师子儿出窟妖狐绝迹。当锋略露。不免道个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开慈悲方便门。留通途受用底。忽若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僧不是僧俗不是俗。到个里还有出身处么。若有出身处。便可以高揖释迦不拜弥勒。坐断毗卢顶。不禀释迦文。束虚空作柱杖。也打他不得。合用千万聚雷作一喝。也惊他不动。且道。此人毕竟如何亲近。只如今各各当阳不背不向。不立一丝毫头解路。不作一纤尘机关。正当恁么时。把断乾坤一句作么。生道。雕弓已挂狼烟息。万国歌讴贺太平。复云。龙床角头亲赐得。天上云居古道场。安乐树边藏拙讷。更无佛法可商量。既无佛法。却举个古人公案。记得神鼎山諲禅师开堂示众云。山僧行脚。也无正因。只待向东京城里听一两本经论。于古寺闲房且恁么过时。不谓行到汝州叶县。被一阵业风吹到首山。曲录木床上见个老和尚。当时把不住。礼却他三拜。直到如今悔之不得。师云。这老汉。参到生铁铸就处。穷到无丝毫解路时。所以向铁壁银山处斩钉截铁。若不知有向上宗乘。争解与么道。然虽如是。检点将来。二祖少林也礼三拜。忽若水乳不分金[金+俞]不辨。有条攀条无条攀例。山僧元丰末年为疑著个祖师西来意十数载江表逢见大善知识。便投诚咨参玄妙理性。棒喝机关直是费尽工夫。终无个休歇去处。及到海会遇见个老和尚。被他脑后一槌。从此丧却目前机。去即胸中物。直至如今。也分疏不下。且道。与古人是同是别。还委悉么。羚羊挂角千峰外。更有羚羊在上峰。
入院至方丈云。个是天下丛林。锻佛祖不洪炉奕世宗师。烹衲子钳锤底处。所以山僧到此。老老倒倒。跛跛挈挈。百事无能。向个里如何施设。然虽如是。当炉不避火。还委悉么。铜头铁额如龙虎。看取金圈栗棘蓬。
上堂云。耳闻不如眼见。眼办不如手亲。四百州天上。云居今之日。竹舆亲到。岩峦回合。林岭崔嵬。白云深处见楼台。恍如别造一世界。到个里亦不必穷玄说妙立境立机论性论心究理究事。只如今人人分上一切坐断。正当恁么时。亲到一句作么生道。祖佛妙玄穷彻底。白云深处好安居。复云。赐得云居养病身。半千衲子倍相亲。攀萝直上青天下。投老依栖安乐神。
四月八日。留知事上堂云。独掌不浪鸣。独树不成林。大家出只手。折脚铛子颇堪任。复云。昔日毗蓝园里。今朝古佛庙前。裂转云门关捩。且浴无垢金仙。杓儿才把处。蹉过祖师禅。
上堂云。山僧入院得六日。表里如如十方纯静。只有一事。说向诸人。且道。是什么事。不得动著。
散乾龙节上堂云。渊圣皇帝。君临万国。北狩未还。乾龙节临祝严睿算。山僧一句了无覆藏。还委悉么。佛殿里烧香。
结夏上堂云。眼声耳色不思议。百草颠头受用时。表里洞然无一事。端能保护腊人儿。好日多同遇缘即照。法随法行。法幢随处建立。有世界以光明为佛事。有世界以音声为佛事。有世界以香饭为佛事。有世界以庄严为佛事。有世界以寂默为佛事。且道。云居以何为佛事。不惜眉毛为诸人拈出。行住坐卧动转施为。万象森罗包含内外。无一法不周。无一事不圆。到这里著著尽是佛。事则且置。佛在什么处。还委悉么。高高峰顶无消息。深深海底没踪由。复云。九十日光阴。一撮子半千人。在毫端中。各各包含大千界。全承渠力得雍容。没筑磕绝行踪。万里虽然无寸草。德云不下妙高峰。
举。悟和尚立僧上堂云。只这是。大似撒沙向眼中。只这不是。还如注水向耳里。直下无事平地陷人。别有机关堕坑落堑。且毕竟作么生。祇园屈曲流泉急。鹫岭巍峨云出迟。复云。云居开大洪炉。不止烹佛烹祖。但有一切持来烈。焰堆中辨取。是则当处平和。不是切宜退步煆出金刚眼睛。直得乾坤独露。虽然到这田地。须知向上一路。还委悉么。放将三圣瞎。驴踢杀大雄猛虎。
天申饰。开启上堂。五月天申节。真人降中天。万国颂葵霍。处处启法筵。云居古道场。共爇一炷烟。龙图凤历等乾坤。睿算弥隆亿万年。下座。
上堂云。古者道。结夏得十一日也。寒山子作么生。又道。结夏得十一日也。水牯牛作么生。山僧即不然。结夏得十一日也。灯笼露柱作么生。若透得灯笼露柱。即识水牯牛。若识得水牯牛。即见寒山子。勿若拟议。老僧在尔脚底。
上堂。僧问镜清。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不具啐啄同时用。如何是啐啄同时眼。师云。打破千年野狐窟。进云。如何是啐啄同时用。师云。掀翻骊龙领下物。进云。南院道。作家不啐啄。啐啄同时失。又作么生。师云。随他语言。走向草窠里打辊。进云。忽被学人掀翻禅床时如何。师云。我且问尔。见个什么道理。僧礼拜云。仁义道中放过一著。师云。倒退三千。师乃云。平旦清晨五月一。吹起少林无孔笛。十方沙界坦然平。大地山河印印出。二祖曾不往西天。达磨曾不到梁国。大家共贺太平歌。摩诃般若波罗蜜。复云。孤迥迥峭巍巍。面前按山子。昔闻弘觉言。今朝亲到此。有时生层云。有时霈微雨。逗到大晴明。依前突兀地。且道。是心耶是境耶。为复在心内。为复在心外。怨鸯绣出徒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上堂云。五月五日天中节。万崇千妖俱殄灭。眼里拈却须弥山。耳中拔出钉根楔。钟馗小妹舞三台。八臂那吒嚼生铁。敕摄截急急如律令。
上堂举。僧问法眼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法。眼云。汝是慧超。师云。还委悉么。病遇良医。饥逢王膳。酱里得盐。雪中送炭。
上堂云。昨日风今日风。阵阵不从他发。十日雨五日雨。点点不落别处。大方无外大象无形。尽世界撮如粟米粒。总虚空乃掌中叶。可以拽新罗国与占波国斗额。直得东胜身洲射箭。西瞿耶尼中垛。所以道。髑髅常干世界。鼻孔摩触家风。若是未出阴界。尚滞见知闻。恁么说话。一似鸭听雷鸣隔靴抓痒。直饶脱却根尘去却机境。尚余一线路在。且二途不涉一句作么生道。还委悉么。佛殿阶前石狮子。大洋海底铁昆仑。
散天申节。上堂云。天上古佛人间至尊。五月下降阎浮。五月君临万国。奋中兴业清四海尘。永固龙图长坚凤历。遥瞻北阙仰祝南山。一句全提当机显露。还委悉么。建炎天子天申节。圣寿弥隆亿万年。
上堂。僧问。百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山云。却请和尚道。此理如何。师云。傍观者哂。进云。百丈云。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我儿孙。为复是答他。话为他说。师云。老婆心切。进云。五峰道。和尚也须并却。意旨如何。师云。一箭中红心。进云。百丈道。无人处斫额望汝。是肯他不步肯。师云。万人丛里夺高标。进云。云岩道。和尚有也未。又作么生。师云。拖泥涉水两三重。进云。未审云岩会了恁么道。不会了恁么道。师云。与阇黎一般。进云。忽有人问和尚。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师云。合取。进云。恁么则与云岩一般去也。师云。直截根源人不识。忙忙业识几时休。师乃云。万仞悬崖撒手。要须其人。千钧之弩发机。岂为鼷鼠。云门睦州当面蹉过。德山临济诳諕闾阎。自余立境立机作窠作窟。故是灭胡种族。且独脱一句作么生道。万缘迁变浑闲事。五月山房冷似冰。
上堂。僧问。临济三玄验作家。如何是体中玄。师云。迅雷霹雳更惊群。进云。如何是句中玄。师云。切忌向三寸上辨。进云。如何是玄中玄。师云。棒头有眼明如日。进云。如何是是一印印泥。师云。脚跟下烂骨董地。进云。如何是一印印水。师云。没嘴浸却。进云。如何是一印印空。师云。脑后圆光万丈长。进云。为复一理为复二义。师云。且钻龟打瓦。师乃云。禅非意想以意想参禅。则乖道绝功勋以功勋学道则失。直须绝却意想。唤什么作禅。脚跟下廓尔。无禅之禅。谓之真禅。如兔子怀胎。绝却功勋。唤什么作道。顶门上照耀。无道之道。谓之真道。似蚌含明月。到个里实际理地既明。金刚正体全现。然后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万法纵然初无向背。乃呵呵大笑云。山僧恁么说话。大似无梦说梦无事生事。若是明眼人。觑见一场败阙。且离意想绝功勋。一句作么生道。八臂夜叉擎铁柱。忿怒那吒扑帝钟。
上堂。壁立万仞处透得。闹市里可以横身。闹市里透得。壁立万仞处可以倒退。何也根本若真。正眼洞明。则七穿八穴。根本若不明。正眼若麋麻。则皮穿骨露。故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睦州见僧便道现成公案。资福道隔江见刹竿便去。脚跟下好与三十棒。岂不是壁立万仞处透得大丈夫汉。一等是踏破草鞋。何不向祖佛提不起处承当。天人著眼不及处担荷。然后即心即佛非色非心。以一重去一重。以一句脱一句。岂不是闹市里透得。向个里直得壁立万仞。然后似鹘提鸠。所以古人道。垂手还同万仞崖。正偏何必在安排。然后与么也得。不与么也得。与么不与么总得。以虎靠山。忽若与么也不得。不与么也不得。与么不与么总不得。如银山横路。许他是具眼底。向个里双照双遮。同生同死。全明全暗。全杀全活。正与么时。且作么生。杖头点出金刚王。铁壁银是山百碎。复云。圣凡情解初无相。一法真时法法真。万仞崖头能撒手。千峰顶上现全身。
上堂举。古者道。动是诳寂是谤。动寂向上有事在。老僧口门窄。不能与汝说。师云。是则是。只道得一撅。若是山僧则不然。语是诳默是谤。语默向上有事在。老僧舌头短。不能与尔说。还委悉么。两仞金刚宝剑一对无孔铁锤。
上堂云。十五日已前。千牛拽不回。十五日已后。后鹞趁不及。正当十五日天平地平同明同暗。大千沙界不出当处。可以含吐十虚。进一步。超越不可说不可说香水海。退一步。坐断千里万里白云。不进不退。莫道阇黎老僧。也无开口处。遂举拂云。正当恁么时如何。有时拈在千峰顶。划断天云不放高。
祈雨上堂。僧问。万里不挂片云时如何。师云。老僧也怪伊。进云。青天也须吃棒。又作么生。师云。行遣早迟也。进云。未审过在什么处。师云。彼此住山人。更不重注破。进云。好雨下时却不下。不天晴处却天晴师云。尔适来向什么处去来。进云。乍卷乍舒去也。师云。脚跟下更与一棒。直得雨似盆倾。进云。总不与么时如何。师云。捩转鼻孔。进云。忽若应时应节又作么生。师云。山前禾麦熟。共唱太平歌。师乃云。曹溪路上天高地厚。少室峰前上旷人稀。孤然危坐冷萧萧。大野横身风飒飒。眼见则瞎耳听则聋口说则哑。虽然不出一毫端。含吐十虚无向背。既然有恁么神通。具恁么作用。为什么干燥燥地。东海鲤鱼打一棒。忙忙匝地便为霖。
上堂云。释迦悭弥勒当。八字打开无尽库。柱杖子化为龙。赫日光中吐云雱。遍界雱霪注甘雨。卓柱杖下座。
七月旦上堂。一二三四五六七。眼里瞳人吹簟篥。七六五四三二一。石人木人眼泪出。七通八达举著。便知尚在见闻隔靴抓痒。陕府铁牛吞嘉州大像则且置。佛殿阶前狗尿天。五台山上云蒸饭。一句作么生道。风来树影动。叶落便知秋。
上堂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眼里拈却须弥山。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耳里除却四大海。不见而见。钟鸣鼓响玲珑。不闻而闻。大地山河历落。无生田地有种有收。般若梯航有津有济。离一切相即且致。威音王已前一句作么生道。云中生石笋。火里出青莲。
解夏上堂。僧问。混沌未分时如何露柱怀胎。此意如何。师云。突出难辨进云。分后如何片云点太清。是何宗旨。师云。高著眼。进云。未审太清还受点也无。灵云为什么不对。师云。识法者恐。进云。恁么则含生不来也。又不对为复是理合。如此为复是难为酬对。师云。生铁铸就。进云。直得纯清绝点时如何犹是真常流注。又作么生。师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进云。如何是真常流注似镜常明。意旨如何。师云。也是一句合头语。进云。大地山河为自己灯笼露柱。亦非他。师云。莫妄想。进云。浑无用去时如何。师云。却较些子。进云。向上更有事也无。云打破镜来与汝相见。未审意在什么处。师云。分付柱杖子。进云。陋巷不骑金色马。回来却著破襕衫。师云。他家得自由。师乃云。秋光清浅秋露虚凝。秋风飕飗秋色澄净。乃释迦护生之功已毕。实衲僧结制之法周圆。若能内忘己见外了法空。内外一如虚凝澄寂。则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与诸佛把手共行。与祖师同得同用。到个里更说什么结。更说什么解。二六时中净裸裸赤洒洒。终日著衣。不曾挂一缕丝。终日吃饭。不曾咬一粒米。所谓动若行云止犹谷神。岂有心于彼此。那有像于去来。触处逢渠全机独脱。正恁么时如何。白云本是无心物。等闲出没太虚空。复云。九十日功圆此日。不须更验蜡人来。虽然万里无寸草。袋口今朝已解开。
上堂。僧问。赵州访一庵主云。有么有么。主竖起拳头。州云。水浅不是泊船处。意旨如何。师云。据□结案。进云。只如又访一庵主。亦竖起掌头。州却赞叹礼拜。师云。两重公案。进云。问答一般。为什么肯一个。不肯一个。师云。大有人到此一似撞著铁壁。进云。忽有人问和尚有么有么。如何只对。师云。劈脊便棒。进云。恩大难酬。师便打。乃云。当阳显正眼。包括三千大千。渠侬无舌头。演出龙宫海藏。现成受用触处逢原。遍界家风取之左右。若非同道者。何能提纲烹。既是恁么人。须明恁么事。还委悉么。大地撮来粟米粒。十方刹海掌中观。
八月一日上堂。僧问。不历化城便登宝所时如何。师云。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进云。亲到宝山空手回。又作么生。师云。入荒田不拣。师乃云何。物高于天生天者是何。物厚于地育地者是何。物宽于虚空包虚空者是何。物超越佛祖值佛祖者是。六合之外惟道。存而勿论。若据本分事。未道得一半。还知尽大地撮来。尽在诸人眉毛眼睫上。化作天大将军。现无边神通。若也见得。转凡成圣。若也不见。切忌踌蹰。拨转上头关捩子。分身百亿化无边。
请长芦觉禅师上堂。多子塔前分半座。截断众流。少林端拱历九年。壁立万仞。奋作家炉鞁。施向上钳锤。显大用大机。全生全杀。与一切人抽钉拔楔解黏去缚。令大地人各各如狮子儿奋迅吒沙踞地返踯。所以道。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夫如是则向万仞悬崖垂手。敲唱俱行。百尺竿头进步。主宾互换。正当恁么时如何。龙吟长雾起。虎啸乃风生。复云。撞著道伴交肩过。一生参学事已毕。今朝幸遇大导师。宝华王座为拈出。
上堂。僧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马大师为什么不与他说。师云。阇黎不妨具眼。进云。智藏道。问取海兄去。又作么生。师云。烂泥里有刺。百丈道。我到这里却不会。意旨如何。师云。乌龟钻破壁。进云。马祖道。藏头白海头黑。又作么生。师云。寒外将军令。进云。只如三员尊宿。是答他话是为他说。师云。一状领过。进云。语带玄而不露。口欲谈而辞丧。师云。犹有这葛藤在。进云。忽若截断众流。言诠不涉。又作么生。师云。待我上山采柱杖。进云。这老和尚一点也瞒他不得。师云。放过一著。师乃云。好日多同数彩一赛。锦上铺华全通内外。若是知音更不话会。大众。三世诸佛在火焰里转大法轮。墙壁瓦砾在诸人眼睛里转大法轮。柱杖子在千圣顶□上转大法轮。只有露柱断笼。却较些子。何故。东行不见西行利。一叶落知天下秋。
中秋上堂。僧问。黄龙三关即不问。如何是杨岐栗棘蓬。师云。天下人吞不得。进云。和尚还吞得也无。师云。老僧是第一个吞不得底。进云。既是吞不得。将何为人。师云。终不敢孤负杨岐。进云。如何是金刚圈。师云。阇黎尽伎俩。百年透不出。进云。忽遇个汉出来道尽是闲言语。又作么生。师云。一任勃跳。进云。这老和尚今日稍有些子相为。师云。且莫冬瓜印子。师乃云。秋半西风急。当空月正圆。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头头浑漏泄。切忌觅幽玄。
出城中退院回。上堂。大众幸自无一星儿事。风然平地起骨堆。费尽工夫。只这是步随流水却归来。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任么总不得。然后没交涉。正身此个时节。虽然如是。他家自有通霄路。嵩高南岳与天台。复云。八臂那吒擎铁柱。翻身直入沧溟去。逡巡忿怒扑帝钟。过犯犹天无雪处。无雪处不免依前安旧所。且正当恁么时如何。一文偷不得。虚作没量人。
谢监院上堂举。药山一日语云岩云。与我唤沙弥来。岩云。和尚唤他作什么。山云。我有个折脚铛子。要伊提上挈下。岩云。恁么则与和尚共出一只手也。师云。道头知尾。举一明三。山僧有个小颂。一步阔一步。一著高一著。提折脚铛儿。施阿伽陀药。须弥土一撮。沧溟水半杓。快意唱巴歌。过屠门大嚼。
上堂云。大众。仲冬严寒。千山万山。滴水滴冻。成块成团。冻得达磨板齿落。水得金乌嘴团圞。明镜当台幽洞侧。更看双凤舞铁鸾。复云。金毛狮子一滴乳。迸散驴儿乳十斛。活却死人平地上。似地擎山石含玉。
举。杲首座立僧上堂云。鹘儿未出窠。已有摩霄志。虎子未绝乳。已有食牛气。况复羽翼成。况复爪牙备。奋迅即惊群。八面清风起。一条脊梁碍以铁。一条白棒掀天地。相与建法幢。展衲僧巴鼻。
上堂云。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沧海不知海之阔。此区中之论也。若是其中人。天在一粒粟中。海在一毫头上。浮幢王华藏界。尽在眉毛眼睫间。且道。此个人在什么处安身立命。还委悉么。无边虚空盛不受。直透威音更那边。
上堂云。三界无法。霜天皎月。何处求心。山高水深。四大本空。不辨西东。佛依何住。乾坤独露。透得脱见得彻。正在半途逡巡。击碎铁门关拔。脱无根树便见。掌擎日月背负须弥。引手过越一百一十城。翻身独立十方华藏界。到个里也无佛也无祖。不立照不立用。不立权不立实。不行棒不行喝。正当恁么时如何。恁仗阿伽陀妙药。点取金刚正眼开。
上堂云。十方同聚会。本来身不昧。个个学无为。顶上用钳锤。此是选佛场。深广莫能量。心空及第归。利剑不如锥。庞居士舌柱梵天。口包四海。有时将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有时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甚是奇特。虽然要且不曾却著向上。关。如何是向上关。铸印筑高坛。
韩观察请上堂。大众。日沉沉风飒飒。万世只如今。云叆叆水潺潺。当处全体现。黏皮著骨底未免论性论心越格超宗底。便道。拖泥涉水。殊不知。人人有坐断天下人舌头分。个个具有金刚正眼。若能未举先知。未言先契。则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到个里似金博金。如水入水。便乃全凭此个恩力去也。且正恁么时如何是全提一句。还委悉么。知恩方解报深恩。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