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同上,页185-186。
302.同上。
303.同上,页185。
304.同上,页182。
305.同上,页177、182、187。
306.同上,页179、178。
307.同上,页179。
308.释圣严:《学思历程》页47。
309.同上,页172-184;释圣严:《归程》页99-103。
310.民国二十九年虚大师提出「行之当机及三依三趣」,将佛教法展至今分为三期:正法、像法、末法。各期趋入大乘的法门,以时代的适应而有不同:正法一千年,依声闻行果趣发大乘心;像法一千年,先修成天色身,依天乘行果趣获得大乘果;今日的末法时期,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所以今日依声闻行果,是要被诟为消极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为障碍了。参《太虚大师年谱》页480-481。
311.《太虚大师年谱》页230:「法苑乃本《整理僧伽制度论》而设立,为一改良经忏(除去其迷妄,扩大其内容)组织。谋于此获得经济基础,以作新僧运动。」
312.《太虚大师年谱》页235。
313.《太虚大师年谱》页233。
314.参洪金莲,页220。
315.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233。
316.林其贤:《七十年谱》页11O。
317.《劝募会员的条件》页164(《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
318.《太虚大师年谱》页525:「四月三十日,大师假毘卢寺招待记者,报告整理佛教计划。」
319.《太虚大师年谱》页525:「五月六日,大师由京抵沪,驻锡静安寺(监院密迦)。是日,上海佛教界,假静安寺欢迎(海廿七、六「一月佛教纪要」)。七日,于静安寺接见记者。」
320.《归程》页121(《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六辑第一册)
321.「太虚大师的佛教革新事业,实在难觅知音。幸而,觉社靠王一亭、章太炎、刘笠青、史裕如、张季直等支援设于上海;武昌佛学院得李隐尘、王森甫、胡子笏、汤铸新、皮剑农、陈元白及鄂督萧耀南等支援创于辛亥革命首义之城;汉藏教理院赖刘湘、刘文辉、潘文华及何北衡、李子宽等支援设于重庆。这些支持者,多为军政要人、工商精英及新式学者。」《普门学报》:2001年读后感/读者回响;罗同兵(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生)《星云大师对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读林明昌<建设人间佛教的宗教家)有感。
322.《东初老人全集·五》页569-571(台北: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东初出版社,1986年7月)。
323.《东初老人简谱》页5。
324.《东初老人全集·五》页568。
325.同上。
326.同上,页569-571。
327.参考本文参、三、(三)、1.小节
328.《东初老人简谱》页6。
329.《太虚大师评传》页48:「从旧派的角度看太虚大师是新僧新派的革新运动者,所以他在广大保守的佛教群众之中,虽受重视,但却并不受到敬仰,所以他在这方面的号召力,不及谛闲及圆瑛。」(《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六册《评介·励行》)。
330.《东初老人简谱》页7。
331.《归程》页233。
332.《师恩难报》页27(《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七册《悼念·游化》)。
333.《归程》页199:「自民国四十六年开始,我为好几家佛教刊物写文章了。最先是因性如法师接编《人生》月刊,他知道我会写文章,所以硬是逼着要稿,他对我一向也是不错的,碍于情面,我就写了。」
334.《归程》页310:「在台湾未曾见到像圣严法师在『北投农禅寺』模式——以文化人为中心的寒暑两波段的禅修活动,也没有见到中国式寺庙佛学院会升格为学院式研究教学场所。」
《归程》页305:「圣严法师的理想中国佛教与佛教比丘僧,是兼具日本佛教人的谨严、学养、宗教情操与中国比丘僧的持清净戒律与重视有道高僧的人格模式。只有具备这种道德素质的佛教人才,才足复兴中国佛教的最大寄望!」
335.《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页446(《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一册《学术论考》)。
336.同上,页448。
337.《法鼓山的辅导师》页154(《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
338.《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页56(《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五辑第六册《明日的佛教》)。
339.《法鼓山的辅导师》页153(《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
340.《第一篇法鼓山的创建》页27:「佛陀出现在人间,是以人类为主要的摄化对象。近世以来,中国佛教所有的大师们,也都提倡以人为本的佛教精神,如太虚大师主张「人成即佛成」的人间佛教,东初老人倡办《人生》月刊等。而法鼓山的理念,也朝着这个方向来努力。」(《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
341.释印顺:《华雨集·四》页44。
342.释印顺:《华雨集·四》页44。
343.释印顺:《印度之佛教·序》页1。
344.释印顺:《佛在人间》页20。
345.《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页447(《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一册《学术论考》)。
346.《法鼓山的辅导师》页153(《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
347.《明末佛教研究》页47、12(《法鼓全集电子版》第一辑第一册)。
348.虚大师民国二十二年曾讲「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参《太虚大师年谱》页36l。尔后印老以《阿含经》确立「人间佛教」之义。
349.师父对虚大师的记录,《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页467-468:他于三十九岁时撰《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主张:「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四十岁时讲「人生的佛学」,然后又写了一篇〈建设人间净土论〉(《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一册《学术论考》)。
正确记录,参《太虚大师年谱》:三十八岁「人间净土之建设」(页220);四十岁时讲「人生的佛学」(页255);四十二岁「创造人间净土」(页316);五十岁撰《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主张:「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页426);五十五岁对民国七年(三十岁)的回忆:「菩萨的心行,造成人间净土。」(页102、501)。
350.《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页495(《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
351.参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102、501。
352.《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页494(《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
353.《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页463、472(《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一册《学术论考》)。
354.自此法师每在遭遇「佛教责任感」难以实现之际,就对观音菩萨祈愿,而无不感应。如静安寺佛学院求学,再度出家后静修道场闭关(参《佛教入门》页282);日本留学经费中辍,法鼓山金山道场(参《法鼓山的使命》页65、74,《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
355.《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四辑第四册《禅的生活》页72:「中国佛教,以禅宗为主流,而以西方净土的念佛法门,对广大群众做普遍的救济,所谓『家家弥陀,户户观音』,使得无缘来过丛林修道生活的一般大众,也有修行佛法的得度因缘。」
《中国佛教史概说》页227:「净土宗在整个清朝史上,可从最受庶民归崇的所谓『家家观世音,处处弥陀佛』的俚谚中得知,观音信仰是伴着阿弥陀佛的信仰而行的。」
356.参林其贤:《七十年谱》页107-108;《归程》页291-292。
357.Getting The Buddha Mind页4-5(《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九辑第三册之一)。
358.参本文贰、三、(一)小节。
359.《归程》页294、295。
360.《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页463、466、468、471(《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一册《学术论考》)。
361.《继往开来》页139(《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一九九八年讲于法鼓山会员大会,刊于《法鼓杂志》20、21期。
362.《净土在人间》页492(《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
363.《继往开来》页137(《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
364.《明末佛教研究》页205(《法鼓全集电子版》第一辑第一册)。
365.《华雨集·五》页150:「净土的本质是重来世、重死后,而不注重今生今世的实际安乐,这可以称之为『来生的佛教』。而禅宗则是趋向山林静修的『山林佛教』。」
366.《大正藏》第九册页449下栏。
367.台湾佛教若以人间佛教的路线建设来看,目前是第一代,在大陆法师来台前,没有丛林十方制的问题。加上象征性的佛教会也是子孙制,于内部没有整合各方意见的议会方式。所以是大势使然。
368.《大正藏》第十四册页549。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