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同上,页126。
202.同上,页133、134。
203.同上,页128;《悼念妙然法师》页126:「其实,持松法师是名誉住持,寺院及佛学院的运作,均由白圣法师负责,妙然法师虽为副寺,倒有点像是监院,经常坐镇寺务处办公,很少过问佛学院。」(《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七册《悼念·游化》)。
204.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231-233;〈佛教僧寺的经济建设〉《太虚全书·十八》页190)。释果彻:《东初老人简谱》页6(《中华佛学研究》第2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8年)。
205.参《第三篇法鼓山的弘化》页27l-。有关「礼仪环保」、「佛化奠祭」、「佛化联合婚礼」、「佛化联合祝寿」、「佛化长青的生活指南」)等(《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
206.释圣严:《归程》页124;释圣严:《学思历程》页15。
207.有圆明、南亭、道源、仁俊、妙然、本光、度环、秀奇、育枚等法师;林子青居士等,以及几位大学教授和毕业生。前来演讲、客串的有太虚大师、法航、能海、雪松、苇舫、天慧法师、吕逸秋居士等(《归程》页129-130);所以在学院期间,师父有见过大师,并听他演讲。又参圣严:《悼念·游化》页41:「听过太虚大师的演讲。」(台北:法鼓文化,1993年初版)。
208.林其贤:《七十年谱》页57。
209.同上,页56;释圣严:《学思历程》页15。
210.同上,页16。
211.释圣严:《归程》页124。
212.同上;释圣严:《学思历程》页16。
213.释圣严:《归程》页125。
214.释圣严:《学思历程》页16。
215.同上。
216.同上。
217.释圣严:《归程》页128。
218.释圣严:《法鼓山的方向》页14(《法鼓全集》第八辑第六册,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2月)。
219.《归程》页148。
220.释圣严:《归程》页137。
221.释印顺:《平凡的一生》页38。
222.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169。
223.《太虚大师年谱》页533:「大师于延庆寺开讲『菩萨学处』,凡三日,为大师最后说法。」
224.《太虚大师年谱》页441。
225.《归程》页136-137。
226.释圣严《学思历程》页96:「如果中国佛教应该衰微,而我自己本身没有福报,去了之后,得不到援助,随时可以准备回国。」
227.《归程》页126。
228.同上,页125。
229.同上,页136。
230.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290。
231.释印顺:《平凡的一生》页23-28。
232.同上,页135:释圣严:《学思历程》页17。
233.《归程》页126。
234.《太虚大师年谱》同上,页57。
235.民国二十五年,大师抵甬,于宁波白衣寺(寺主密迦)讲《普门品》(《太虚大师年谱》页413);民国二十六年,大师应上海佛学会请,就静安寺讲经(《年谱》页417)。此年德悟、密迦在静安寺办佛学院(参东老:《中国佛教近代史·上》页215);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六日,大师由京抵沪,驻锡静安寺(监院密迦)。是日,上海佛教界,假静安寺欢迎(海廿七、六「一月佛教纪要」)。七日,于静安寺接见记者。论及政治,担心于国共局部冲突之严重,不满于政府收复区之措施(《太虚大师年谱》页525),接着静安佛学院就开办。
236.《归程》页119。
237.《圣严法师学思历程》页21。如监院密迦。育枚法师,参《归程》页65、《人生》杂志196期页51,1999年12月1日出版。林光法师曾为虚大师创办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研究部的研究员。高振农撰:〈民国年间的武昌佛学院(上)〉页32-34(香港:《内明》杂志226,1991年)。
238.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33。
239.这两派在民国十九年成立中国佛教会,以应付政府对佛教不当的法令,但在民国二十年时分裂为新旧二派,但在抗日结束,民国三十四年经政府整合在「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且虚大师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六日驻锡上海静安寺后的一些时日,曾去探望三月分中风的圆瑛,或许因为这样,两派才又合作(参《中国佛教百科全书》页942;《太虚大师年谱》页525)。
就台湾大陆法师来台,其实也延续了这两派的作风,圆瑛弟子一系,如中佛会白老一系;虚大师学生,以学院学生为主者,如印老;而出身自丛林者,属虚大师一系的如东初老人等。
240.「白圣长老在上海时,正值盛年,他亲近圆瑛长老,从事佛教会的会务及静安寺的寺务工作。」「政府迁台后,该会先后有章嘉、白圣等法师担任理事长,其中白圣主持中国佛教会之时间最长,共连任十届(约三十年)。」(参《悼念·游化·敬悼白圣长老》页95;《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八》页5089)。
「了中法师历任中国佛教会秘书长」(《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十》页6655)。
「妙然法师虽为副寺,倒有点像是监院,经常坐镇寺务处办公,很少过问佛学院」;「妙然法师在台湾,便襄助白圣法师任十普寺监院」;「于一九七八年起,被选为善导寺的董事长,」(《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七册《悼念·游化·悼念妙然法师》页126、127 、134)。
241.见释圣严:《禅与科学》页37。
242.释圣严:《归程》页114。
243.太虚:〈中兴佛教寄禅和尚传〉《佛教文化·民国高僧传特辑》第1卷第2期页14(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65年)。
244.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37。
245.本文依《太虚大师年谱》页38:「仅办一年。」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八》页4694:「光绪三十四年,……设立祇洹精舍。……祇洹精舍办了两年,因缺乏经费,就停办了。」(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年)。《归程》页117:「祇洹精舍办了两年多,由于经费困难,所以停办。」
246.一九O九年杨仁山祇洹精舍因经费而停办。一九O九江苏省僧教育会于南京三藏殿开办僧师范学校,培养佛教人才,月霞、谛闲相继主任教务,革命成功后停办,入学僧青年有:仁山、太虚、观同、智光等。释东初《中国近代佛教史》页80、849都有记载虚大师僧就读师范学校,但检阅《太虚大师年谱》印老没有提及,一九O九至一九一一年都没有时间「空隙」,入学读书:
一九O九春,大师……就学于南京祇洹精舍,凡半年;秋……任普陀山化雨小学教员。十二月再回西方寺,阅藏过年。(《年谱》页37-38)
宣统二年正月(1910),栖云邀大师去广州,协助组织僧教育会。二月,大师偕栖云放海南行……福建、香港,抵广州,时已三月。有语言俗习之隔碍,致僧教育会组织未成。夏,讲佛学于广州华林寺(《年谱》页39-40)。秋,为双溪寺住持。是年,大师在粤颇与党人相过从(《年谱》页43)。
因此若有空档,或可推测是一九O九年于南京祇洹精舍结束后,旋而入南京僧师范学校,但没有多久就离开,所以秋天的时候才有可能到浙江普陀山当小学教员。否则一九一O到一九一一上半年都在广州,不可能在南京就学。
若是根据《太虚大师年谱》南京僧师范学校是在一九一O年成立,而不是上述东老《中国近代佛教史》的一九O九年:
是年(1910),江苏成立僧师范,月霞、谛闲主持之。(《年谱》页44)
那虚大师更不可能有时间入学就读。因此虚大师入僧师范学校,就应另外推测,所以这方面数据有待进一步确认。
再根据印老《年谱》记载虚大师自一九一O年后的活动,则入学之事绝不可能:
宣统三年(1911),春,大师讲《维摩诘经》于白云山。发起改双溪寺为摩诃讲园。四月,大师以广州革命失败,急退双溪寺住持。师因事不安于粤,又窘于财,思归故乡而不得。汪莘伯等复资助之,因得以离粤而寝其事;五月,返沪。至宁波,谒奘老、寄老。大师往普陀山度夏。夏,时访昱山于般若精舍。秋初,大师应寄老召,至天童。江浙光复后,大师即出甬,漫游沪杭以及江淮(《年谱》页44-50)。
247.见释圣严:《禅与科学》页55;《归程》页117;以及本文肆、一、(四)有关智光。
248.同上,页48。
249.太虚:〈中兴佛教寄禅和尚传〉(《佛教文化·民国高僧传特辑》第1卷第2期页12)。
250.释东初:《中国近代佛教史》页94(台北:东初出版社,1987年三版)。
251.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5l;释东初:《中国近代佛教史·上》页94。
252.太虚:〈中兴佛教寄禅和尚传〉(《佛教文化·民国高僧传特辑》第1卷第2期页12)。
253.释东初:《中国近代佛教史》页92。
254.同上,页73-75:此一想法源出于张之洞戊戌变法的「庙产兴学」,后章太炎主张「自护寺产,自办学校」,以抵制「庙产兴学」风潮(释东初:《中国近代佛教史》页94);参页76-77:「章太炎首先(光绪三十一年)发表告〈告佛子书〉,一面唤醒僧徒认清时代,要急起直追,自办学校。一面忠告士大夫们,不应对佛教有此种荒谬的举动,应对此世界最高上的佛法加以发扬。」
255.〈中兴佛教寄禅和尚传〉(《佛教文化·民国高僧传特辑》第1卷第2期页14);参释东初:《中国近代佛教史》页104:是夜息宿法源寺,即因此气愤而死……。旋以诗友熊希龄出面护法,以事态严重面告袁世凯……,遂用教令公布「中华佛教总会」章程,会章始生效力。佛教寺产亦赖此得以保存。
256.寄老光绪二十八年,来主天童。任贤用能,百废俱举;夏讲冬禅,一无虚岁,天童称中兴焉。虚大师依师祖奘,……奘老陪大师往宁波天童寺受戒。戒和尚寄禅……尊证阿阇黎道阶宗天台而兼贤首、唯识。寄老识大师神慧,嘱奘老加意护持,为修书介绍,往依宁波永丰寺歧昌受经。师从歧老受《法华经》。……以禅录中「话头」默自参究。师入天童,听道老讲《法华经》,住禅堂,习为禅堂生活。道老器识,命移住法师寮。饭余,为讲教观纲宗、相宗八要。大师于法师寮,得读《弘明集》、《广弘明集》、《法琳传》等护教文献,远植日后弘护佛教之因。是年夏,大师再去天童,听道老讲《楞严经》。阅《楞严蒙钞》、《楞严宗通》,爱不忍释。暇从道老受相宗八要及五教仪,于教义乃略植初基(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25-29)。
257.尝召之至丈室,端容霁颜,缕告以生平所经历事。并述孟轲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章,勉于(大师)习劳苦而耐枯冷(《太虚大师年谱》页57)。
258.从此更无师我者,小窗垂泣涕如绷(《太虚大师年谱》页57)。
259.太虚:〈中兴佛教寄禅和尚传〉(《佛教文化·民国高僧传特辑》页14-15):「和尚竟以卫教终其生,天下悲之,余益不胜其痛也!」「惟环顾僧界,魄力之雄厚,志愿之坚毅,未有能仿佛和尚者!大人僧界复谁是?北望神京涕泪频!」「设天假之年,所建白当未可限,为宗教学术界辟一新壁垒,放一异光彩,……!余于此又不禁鹃鹃而悲也。乃系之歌曰:……哲人云逝兮,我泪泫然!……」
260.民国初成,多有陷于暴民专制为虑者。……有权诈智者能者,稍足以自树,戢戢者氓,则不鲜受其鱼肉矣;而以佛教者尤甚!盖弱门自居,非今日始,召侮于人者久矣,和尚乃于是殉教焉(《佛教文化》页14)。
261.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58。太虚大师在民国元年,提出了佛教的「三种革命」(《华雨香云》页283)。
262.以敬安(八指头陀)病逝,因会务受人把持,难以推动,所以虚大师等人先后离开(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页105)。
263.释东初:《中国近代佛教史》页105。
264.同上,页105-106。
265.同上,页962。
266.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169。
267.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页962。
268.同注123,页964-968;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288图表。
269.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392;「菩萨学处」基本内容可参《太虚大师年谱》页477-479。
270.参《太虚大师年谱》页478-479。
271.释圣严:《归程》页127。
272.同上,页128。
273.同上,页129。
274.同上,页79。
275.林其贤:《七十年谱》页59。
276.释圣严:《归程》页79、98。
277.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页108;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244。
278.释圣严:《归程》页135:「在好多老同学的眼光下,静安寺佛学院是很不理想的。位于市区中心,每天又有佛事,生活很不宁静,更谈不上如律的轨范,因为要做佛事,管理再严也严不起来。」
279.同上,页138。
280.同上,页140-14l。
281.同上,页140:「发觉道源法师也走了,听说南亭法师与智光老和尚也离开了上海;接着圆明法师也不见了,监学守成法师也和他的高徒鲁愚以及几位年纪稍长的同学都走了。」
282.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页384-385。
283.释圣严:《归程》页143。
284.法师民国七十七年回大陆探亲,回狼山发现观音像后,供着上中下三排黄纸牌位,立即老泪纵横地顶礼三拜,只有默对三个牌位念佛:「据说,(师祖)贯通老人已经还俗,在工厂做工三十多年,最后回到狼山去世;(师公)朗慧老人在大陆被统治后不久,便以勾结日军等罪名,判刑十七年,被送新疆劳改,结果死于该地;(师父)莲塘老人被找回狼山时,已经老病,到去(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以哮喘病并发症舍寿。」参《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六辑第二册《法源血源》页9、126-128。
285.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189:「人乘法,原是佛教直接佛乘的主要基础,……此因释迦出世的本怀,见于《华严》、《法华》……如仅有少数大心凡夫若善财童子等,及积行大士若文殊、普贤等,能领受其意。其余大多数科学幼稚、人情寡薄,……如聋、如盲,不能同喻。」
286.林其贤:《七十年谱》页67:「佛学院期间,曾有打禅七经验。但因无人指导,未能深切悟入。」
287.释圣严:《归程》页144。林光法师曾为虚大师创办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研究部的研究员。高振农撰:〈民国年间的武昌佛学院(上)〉页32-34(香港:《内明》杂志226,1991年)。
288.释圣严:《归程》页144。
289.《归程》页148
290.同上。
291.《归程》页153:「我不知道,我们所乘的那艘登陆艇,是不是由上海开出的最后一艘轮船,但当我们上船乃至起碇之时,并没有见到其他船只,即使有,大的是外国船,小的是长江船。」
292.《师恩难报》页10(《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七册《悼念·游化》)
293.《归程》页228、231。
294.《圣严法师学思历程》页52。
295.《师恩难报》页9、21(《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七册《悼念·游化》);《圣严法师学思历程》页51。此一传承,依记载似乎是剃度、道场,法师于默照禅法的应用,最先可见于闭关时自己揣摩的「疑似曹洞默照禅」。参《归程》页294。
296.《序〈东初老人全集〉》页51(《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五册《书序》)。
297.释圣严:《归程》页229。
298.《归程》页104-109。
299.释圣严:《律制生活》页169(《法鼓全集》第三辑第三册,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300.同上。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