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堂和尚语录卷之五
颂古
侍者 无隐 编
[颂]紫金光聚照山河。天上人间意气多。曾敕文殊领徒众。毗耶城里问维摩。
【世尊因。乾闼婆王奏乐。其时山河大地。尽作琴声。迦叶起舞。王问迦叶。岂不是阿罗汉。诸满已尽。何更有余习。世尊云。实无余习。莫谤法也。】
[颂]有三尺剑。可以谒赵国。无千里眼。难以见悬丝。巍巍堂堂。三界大师。
【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佛良久。】
[颂]有力量人终是别。等闲垂手便相应。何如夜半榑桑日。推上须弥最上层。
【罽宾国王。仗剑问师子尊者。】
[颂]夜阑天际堕金盆。膝上焦桐调转新。易水悲风轻按指。鸾胶难续断肠人。
【婆子烧庵】
[颂]铁壁迸开云片片。黑山辊出月团团。就中明暗相凌处。天外出头谁解看。
【善财童子参五十三知识。末后到弥勒楼阁。】
[颂]大人境界终难到。到后如何说向人。不是当人知见力。莫将知见别疏亲。
【达磨见梁武帝】
[颂]玉箫吹彻凤凰台。古殿深沉晓未开。满地落花春已过。绿阴空锁旧莓苔。
【楞严经云。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颂]石润非玉。水丽非金。大禹决而西狈。卞和泣而陆沈。美兮渺兮。错古砻今。
【昔有老宿。一夏不为师僧说话。】
[颂]冷冷寒溜泣秋壑。才会沧溟便泛舟。见说许由曾洗耳。可怜巢父更鞭牛。
【维摩经云。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颂]青山白云。碧溪萝月。画虎成狸。只得一橛。
【智者大师在南岳。悟法华三昧。】
[颂]好将真法供如来。花在幽岩险处开。一夜狂风吹欲尽。落英无数点苍苔。
【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颂]青牛仙。去不虚传。常用虚中落断边。自是一生多蹇薄。夜深犹立古皇前。
【南岳思大禅师。因志公令人传语】
[颂]一口吞尽三世佛。牙如剑树眼如铃。断弦不必鸾胶续。只要知音侧耳听。
【夫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颂]笾豆才陈见圣人。莫将生死较疏亲。清台历日烦君看。一岁终须有一春。
【倩女离魂】
[颂]行吊先桃茢。丧车后纸钱。老胡门下客。宁可入黄泉。
【调达谤佛】
[颂]万仞崖头拚得去。不知何处觅全尸。业风吹起再苏醒却问如今是甚时。
【女子出定。】
[颂]野水浮轻楫。暖烟生紫蒪。晚来湖上望。多是罟鱼人。
【王常侍访临际。问。者一堂僧。还看经否。】
[颂]事到无心不苟欺。乌玄鹄白尚怀疑。自非亲见黄头老。争敢逢人泄漏伊。
【杨大年。参广慧琏和尚。发明有颂。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毛狮子变作狗。拟欲将身北斗藏。直须合掌南辰后。】
[颂]白石凿凿。韫尔美璞。君子道晦。君子斯乐。
【陈操尚书。一日与众官登楼。望见数僧。有一官人云。来者总是行脚僧。尚书云。不是。官人云。焉知不是。尚书云。待近与诸公勘过。须臾僧至。尚书召云。上座。僧举首。尚书云。不信道。】
[颂]李咸曾相壶丘子。随变难分丞自逃。输与高楼凝望者。炯然明可察秋毫。
【庞居士临示寂。以首藉□相公膝。嘱云。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颂]欲识穷源处。何人为指迷。夕阳鸡犬外。桃李自成蹊。
【裴相国问僧。看甚么经。僧云。无言童子经。裴云。有几卷。僧云。两卷。裴云。既是无言。为甚却有两卷。僧无语。】
[颂]曾落石霜机外笏。又扶粗行到唐天。只将四海垂纶手。虾蟹鱼龙一串穿。
【黄檗在南泉。作首座。甘贽请施财。】
[颂]抛来撒去互施呈。地狱门前鬼眼睛。觑破髑髅肝胆外。摩醯顶上复重明。
【陆亘大夫问南泉。肇法师也奇怪。】
[颂]裁书拟欲扣天阍。往往无人可共论。因得老生轻指拨。临风不觉暗消魂。
【钱唐镇使。在界上。凡见僧便问。若相契即留止宿。有二僧。从马大师处来。便问。大师有何方便。僧云。即心是佛。便被揖出。又有二僧。到亦如前问。僧云。非心非佛。亦被揖出。】
[颂]碧油幢下立功勋。韬略双全独见君。一自赤心来报国。边头刁斗不曾闻。
【寒山拾得。预知沩山来国清受戒。】
[颂]灵山一别无碑记。三度亲曾作国王。主丈再探知远近。眇然天地略玄黄。
【六祖谓门人云。吾欲归新州。】
[颂]兴在天南天尽头。未行先已到新州。来时无口去无伴。那更萧萧黄叶秋。
【让和尚云。道一江西说法。不见寄个消息来。】
[颂]老婆心切日忡忡。恐堕他家齑瓮中。消息得来胡乱后。江西宗派好流通。
【忠国师问紫璘供奉。甚处来。奉云。城南来。师云。城南草作何色。奉云。作黄色。师乃问童子。城南草作何色。童子云。作黄色。师云。只者童子亦可帘前赐紫对御谈玄。】
[颂]欲把枯肠尽底倾。出门不觉又叮咛。劝君及早回头去。莫待春风柳眼青。
【马祖因。百丈再参。】
[颂]啐喙之机类不同。飞星撒火髑髅空。偷心死尽难为活。忽见金乌出海东。
【百丈野狐。】
[颂]不落因果。突出野狐。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不昧因果。得脱野狐。顶上无骨。颔下有须。
【黄檗因。临际自大愚归。】
[颂]拔树鸣条浩浩风。雨云翻覆在其中。千波万浪惊天地。到海方知信不通。
【禾山四打鼓】
[颂]草履为冠松作钗。一般潇洒眼头乖。语音只在风檐下。终日无人不下阶。
【夹山云。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蓝子盛将归。】
[颂]担板汉。没拘束。饿死首阳山。誓不食周粟。
【来山云。我二十年住此山。未曾举著宗门中事。有僧问。承和尚有言。二十年住此山。未曾举著宗门中事。是否。山云。是。僧便掀倒禅床。山休去。至明日普请掘一坑。令侍者请昨日问话僧来。山云。老僧二十年。只说无义语。今请上座。打杀老僧。埋向坑中。若不打杀老僧。上座自著打杀。埋向坑中。其僧束装潜去。】
[颂]海运鹏抟日月忙。夜光潜透斗牛傍。非惟按剑屡生子。瞎眼波斯满大唐。
【麻谷一日纸帐内坐。以手巾盖头。披云入见便作哭声。良久出去法堂。绕禅床一匝再来。谷去却手巾而坐。云云。死中得活。万中无一。谷下床。作抽坐具势。云近前把。住云。前死后活。尔还甘否。谷云。甘即甘。阿师堪作甚么。云推开云。知道。尔前言不副后语。】
[颂]五十笑他先百步。何如骑马胜骑牛。不须重较多和少。归到家山即便休。
【风穴因。僧问。语默涉离微。】
[颂]以玉抵鹊。以鼠为璞。眇然视之。太虚寥廓。
【首山示众。诸上座不得盲喝乱喝。寻常向尔道。宾则始终宾。主则始终主。宾无二宾。主无二主。若有二宾二主。两个即成瞎汉。所以我若立尔须坐。我若坐尔须立。坐则共尔坐。立则共尔立。虽然如是。急著眼始得。】
[颂]宾主有无俱遣外。行藏须要出常情。无栖泊处开门户。月到中宵不敢明。
【南院因。僧问。赤肉团上。壁立万仞。岂不是和尚语。院云。是。僧便掀倒禅床。院云。尔看。者瞎汉乱做。僧拟议。院便打。趁出。】
[颂]日月无光杀气浮。揭天鼍鼓战貔貅。捷呼获下真番将。那个儿郎不举头。
【邓隐峰辞马祖。祖云。甚处去。峰云。石头去。祖云。石头路滑。峰云。千木随身。逢场作戏。便云。到石头。绕禅床一匝。振锡一下。问云。是何宗旨。头云。苍天苍天。峰无语。回举似马祖。祖云。汝更去。待他道苍天苍天。汝便嘘两声。峰又去。依前问。头乃嘘两声。峰又无语。回举似马祖。祖云。向汝道。石头路滑。】
[颂]石头路险人难到。到者方知滑似苔。两度三回虽跶倒。满身泥水又归来。
【南泉住庵。时一僧到。泉云。我上山作务。斋时做饭吃了。送一分来。其僧饭了。将家事一时打碎。就床上卧。泉伺久不来。遂归见僧卧。泉亦就卧。僧便起去。】
[颂]短裤长衫白苎巾。咿咿月下急推轮。洛阳路上相逢著。尽是经商买卖人。
【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颂]昨日因过竹院西。邻家稚子隔溪啼。山寒水肃半黄落。无数归鸦卜树栖。
【干峰示众。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
[颂]贝叶持来晓者疏。自称灵验世无如。依然还我唐人译。始有人知是梵书。
【琅玡因。僧问。清净本然。】
[颂]不设陷阱。不挥雪刃。一箭穿杨。神目不瞬。翻思昔日李将军。射虎之机犹是钝。
【大慈示众。山僧不解答话。只是识病。时有僧出。慈便归方丈。】
[颂]轻如毫末重如山。地角天涯去复还。黄叶殒时风骨露。水边依旧石斓斑。
【德山托钵。】
[颂]德山疑处问岩头。惹得浑家一地愁。父又咒儿儿咒父。冤冤相报几时休。
【雪峰问僧。甚处来。僧云。浙中。峰云。船来陆来。僧云。二途俱不涉。峰云。争得到者里。僧云。有甚隔碍。峰打趁出。僧过十年后再来。峰又问。甚处来。僧云。湖南。峰云。湖南与者里。相去多少。僧云。不隔。峰竖拂子云。还隔者个么。僧云。若隔则不到也。峰又打趁出。僧住后。凡见人便骂雪峰。有同行闻得去问。兄到雪峰。有何言句。便如此骂。僧举前话。被同行诟叱。与之说破。当时悲泣。常向中夜焚香。遥礼雪峰。】
[颂]见说闽山多蛊毒。千方百计避无由。殇中既有催魂鬼。一命还他方始休。
【雪峰住庵。有僧敲门。峰放身出云。是甚么。僧亦云。是甚么。峰低头归庵。僧举似岩头。头云。我当时若向伊道末后句。天下不柰雪老何。】
[颂]扶过断桥水。伴归明月村。只知途路远。不觉又黄昏。
【雪峰因。三圣问。透网金鳞。以何为食。】
[颂]新罗主丈遂宁钵。衲子家风那个无。一等看来如墨黑。谁能重与较锱铢。
【雪峰自著塔铭。】
[颂]风冷蒹葭雨作秋。倚门无意谒诸侯。明年再决龙蛇阵。塞北安南一道收。
【雪峰云。三世诸佛。向火焰里。转大法轮。云门云。火焰为三世诸佛说法。三世诸佛立地听。】
[颂]烈焰澜翻为说时。百千诸佛尽攒眉。梵音深远难明辨。只许韶阳雪老知。
【舡子嘱夹山。汝向后直须藏身处没踪迹】
[颂]药贴明明说得亲。不知里面伪和真。谆谆教诫痴儿女。莫把方书误后人。
【夹山初住京口寺。因僧问。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云。法眼无瑕。时道吾在座下失笑。山请益。后散众。参舡子省发。后归聚徒道。吾令僧往问。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云。法眼无瑕。僧回举似道吾。吾云。者汉此回方彻。】
[颂]始见春花归阆苑。又逢秋叶堕宫墙。思量世事如翻掌。谁得长生不死方。
【赵州因。僧辞。乃嘱云。有佛处不得住。】
[颂]有佛无佛不得住。三千里外无凭据。赵州赢得口皮光。却是者僧知落处。
【赵州访茱萸】
[颂]世路风波只自知。见人多是不扬眉。呼灯隔夜书名纸。未审朱门复见谁。
【赵州庭前柏树子】
[颂]有问自知无答处。却将柏树当门庭。摇风摆雨经年久。不似松根有茯苓。
【刘铁磨访沩山】
[颂]春暖山桃次第红。翩翩蝴蝶斗芳丛。蓦然一阵狂风至。辊入花枝不见踪。
【南泉归宗麻谷同去。礼拜忠国师】
[颂]各将财本去经营。上国如天好趁晴。未出门时先算帐。如何得到凤凰城。
【丹霞访忠国师。值师睡次。见侍者耽源】
[颂]踪迹由来久避秦。洞门深锁古台春。落花只为随流去。便有寻芳拾翠人。
【玄沙问镜清。不见一法。是大过患】
[颂]雪老门高儿女盛。又能情重贵天伦。把家干蛊虽相似。也有贪杯落草人。
【玄沙访太原孚上座。适值在水楼上打水。沙云。相看。孚云。已相见了。沙云。甚么劫中曾相见。孚云。莫瞌睡。沙白雪峰云。已勘破了。峰云。作么生勘破。沙举前话。峰云。汝著贼了也。】
[颂]象王象子尽相随。岸上人看蹄蹈蹄。香草细餐知饱足。归来不待日头低。
【岩。头示众。大凡唱教。须从无欲中。流出三句。只是理论。咬去咬住。欲去不去。欲住不住。或时一向不去。或时一向不住。】
[颂]三文买个捞波子。捷蚬捞虾得几年。逆顺短长休要说。谁家屋里灶无烟。
【岩。头因沙汰。在甘贽家过夏。补衣次。贽行过。头以针作札势。贽遂整衣欲谢。妻问云。作甚么。贽云。说不得。妻云。也要大家知。贽举前话。妻云。此去三十年后。须知一回饮水一回噎。女子闻云。谁知尽大地人性命。被[大/岁]上座针锋上札将去也。】
[颂]夜半三更来讨火。我骂尔兮尔骂我。相唤相呼归未归。也有无衣草里坐。
【石头因。药山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
[颂]一重山了一重云。行尽天涯转苦辛。蓦札归来屋里坐。落花啼鸟一般春。
【沩山云。老僧百年后。山前檀家。作一头水牯牛。】
[颂]百年犹恐没人知。名字仍将左胁题。入水入泥难放牧。仰山只得半边骑。
【沩山问仰山。甚处来。仰云。田中来。】
[颂]一日须来三五度。有时欢喜有时嗔。改头换面休疑著。元是尖檐帽下人。
【鼓山晏国师示众。鼓山门下。不得咳嗽】
[颂]辽空一箭九重城。雪老门风尽有声。见说禁班宣号令。耶边浑不许人行。
【法华举和尚访琅玡。】
[颂]青郊鸣锦雉。绿水漾金鳞。安得郢中客。共歌台上春。
【兴化因。僧问。四方八面来时如何。化云。打中间底。】
[颂]塞北烟尘终载静。江南花木四时荣。不须特地分疆界。万里山河似掌平。
【洞山。聪和尚。尝自负柴上山。路逢一僧。问。山上有柴。何故将去。山放柴于地云。会么。僧云。不会。山云。我要烧。】
[颂]此行莫拟几时回。此去应须到五台。若过曼殊放光处。殷勤为我记归来。
【云门示众。析半裂三。针个鼻孔在甚么处。为我一一拈出来看。自代云。上中下。】
[颂]昔年曾扣睦州关。负义忘恩当等闲。见说吴音俱变尽。语言浑似广南蛮。
【云门云。平地上死人无数】
[颂]声如鸣玉静边闻。谁信幽人不见君。花到海棠将寂寞。绣衣犹把麝香熏。
【洞山冬夜吃果子。】
[颂]柱天柱地黑如漆。不分昼夜是何物。拈来抛向屎坑中。火里红莲香拂拂。
【保福展和尚因。僧问。雪峰平生有何言句。得似羚羊挂角时。云。我不可作雪峰弟子不得。】
[颂]生平未审何言句。得似羚羊挂角时。拊击自然皆率舞。不须羌管隔云吹。
【大隋真和尚因。僧辞。隋问。甚处去。僧云。峨眉礼普贤去。隋竖起拂子云。文殊普贤总在者里。僧画一圆相。抛向背后。隋云。侍者将一贴茶。与者僧去。】
[颂]弥漫万树梨花雨。冻玉堤边水欲流。顷刻阳乌升太白。那时浑不见踪由。
【法云杲和尚示众。老僧熙宁三年文帐。在凤翔府供申。是年华山崩陷了八十里人家。汝辈后生茄子瓠子。那里知得。】
[颂]隔水何人歌竹枝。动人情思极幽微。夜深转入单于调。月朗风高听者稀。
【龙济示众。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会。】
[颂]融峰强万丈。未话足先酸。若不缘云去。那知星斗寒。
【芭蕉示众。尔有主丈子。我与尔主丈子。】
[颂]尔有更须当面与。渠无背手夺将来。蓦然夜半化龙去。黑雨乌风裂地雷。
【广德周和尚因。僧问。承教有言。阿逸多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理如何。德云。盐又尽。炭又无。僧云。盐尽炭无时如何。德云。愁人莫向愁人说。说向愁人愁杀人。】
[颂]收放随时虽有准。出门入户恐难论。长安路子君须到。莫向深村草里蹲。
【资福示众。隔江见资福刹竿便回。】
[颂]望见刹竿回首去。脚跟三十谩轻酬。人言阆苑花千树。不直仙家十二楼。
【鲁祖凡见僧来参。便面壁而坐。】
[颂]泉石膏肓不可医。晓钟吟到夕阳时。天然句子终难得。几向风前暗皱眉。
【修山主悟空法眼。行脚到地藏院。避雨向火道话。地藏入来附火。乃问。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己。是同是别。修云。不别。藏竖起两指而去。】
[颂]火炉头话几多般。自己同时作么观。直下起来呈两指。山河大地黑漫漫。
【翠岩。夏末示众。一夏与兄弟。东说西话。】
[颂]发言先要心无愧。遣事应须理处长。莫学里闬无信者。从朝至暮错商量。
【雪窦住翠峰。时有数僧到。窦云。新到那。僧云。是。窦云。参堂去。僧才行。窦复唤云。来来。僧回首。窦云。洞庭难得师僧到。与尔一碗茶吃。】
[颂]入门句子已先酬。唤去呼来第二头。到此不知茶味者。纷纷空买洞庭舟。
【汾阳示众。识得主丈子。行脚事毕。】
[颂]评漫学屠龙。人言枉费工。自非亲到者。难与论穷通。
【慈明因。泉大道来参。明云。片云横谷口。】
[颂]一文一武偶相逢。说尽英雄各不同。俱往长安朝圣主。姓名终是达天聪。
【黄龙室中云。钟楼上念赞。】
[颂]楼上赞声资菜色。蓦然突出老烟菟。迢迢古路无遮障。双眼如铃谁敢逾。
【杨岐为慈明忌日设斋。】
[颂]一棚傀儡木雕成。半是神形半鬼形。歌鼓歇时天未晓。尚余寒月挂疏棂。
【白云端和尚云。此事如万仞崖头相似。总知道。放著手便扑到底。只是舍命不得。法华今日。不动一毫头。教诸人到底去也。掷下主丈。】[颂]拟从险处放身时。那个商量不皱眉。不动毫芒亲到底。眼睛皮绽盖须弥。
【保宁勇和尚示众。释迦老子。四十九年说法。不曾道著一字。优波[毛@匊]多。丈室盈筹。不曾度得一人。达磨不居少室。六祖不住曹溪。谁是后昆。谁为先觉。】
[颂]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郊原眇眇青无际。野草闲花次第生。
【五祖演和尚因僧问。如何临际下事。祖云。五逆人闻雷。】
[颂]五逆闻雷慊慊然。寻常争敢与人宣。自从六十轻酬后。济北驴名不浪传。
【五祖因。僧问。如何是佛。祖云。口是祸门。】
[颂]坑坑坎坎。险险巇巇。一言易出。驷马难追。
【佛眼示众。千说万说。不若亲面一见。纵不说亦自分明。王子宝刀喻。众盲摸象喻。禅学中隔江招手事。望州亭相见事。深山。岩崖处事。此皆亲面而见之。不在说也。】
[颂]宁辨人间是与非。生来淈盾眼如眉。不因说著当年事。万古千秋那得知。
【虎丘隆禅师。参死心。心问尔是甚么僧。丘云。行脚僧。心云。尔是何处村僧。行甚驴脚马脚。丘云。广南蛮道甚么。何不高声道。心云。却有些衲僧气息。遂留过夏。】
[颂]客里谩牢落。天涯多故人。好怀无处写。旧话得重论。残雪未消石。梅英先破春。徘徊殊有约。来此续芳尘。
【大慧室中云。唤作竹篦则触。】
[颂]野犴鸣。狮子吼。丧尽生涯。不容开口。
【应庵云。道不得底句。不在天台。定在南岳。】
[颂]耆婆去后无消息。病者憧憧日扣门。百草自知无识者。丛丛垂泣在篱根。
【密庵破沙盆。】
[颂]直甚破沙盆。掀翻海岳昏。顶门真个瞎。千古累儿孙。
【松源师祖。临示寂垂语。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
[颂]力难抬处为君言。神骏何劳更著鞭。一跃洞天三十六。到时凡骨也成仙。
【开口不在舌头上。】
[颂]含糊一世无分晓。开口何尝在舌头。万古业风吹不尽。又随月色过罗浮。
【明眼衲僧。因甚脚跟下。红丝线不断。】
[颂]脚跟不断红丝线。掉臂乾坤自在行。塞壑填沟无处著。归来依旧两眉横。
杨雄著大玄。乃云。世不我知。当有子云复生。此亦无愧之词也。蒙释氏之子。大圣之所覆。每慨念其慧命几若悬丝。食息茫负。遂悫志力究。久而乃得。逮巡礼诸祖遍历湖湘。对境思人。辄取其机缘精奥者。间为颂之。自秀溪复鄮岭。仅四十余则。辛丑夏。谢事芝峰。分檐霞谷。谷深缘绝。复取佛祖已下。皆唐公卿宿衲机契者。萃成一百则。初不以儒释道优劣之。求其正而已。其间或凝或流。或隆或杀。不可以事拘。不可以理遣。傥其中之人。一见而皦如也。岂敢窃其赏识。相与击节。直欲报佛祖万分之一。是吾愿也。淳祐二祀壬。寅月。正初吉。智愚谨书。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