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源于什么时候
禅是两千五百年前,灵山法会上,佛祖释迦牟尼手里拈起一支优钵罗花(金莲花)默然示众。千百万人莫明其妙,惟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最神奇、最微妙、最不可思议的禅,从此诞生了。
禅为佛之心,禅,心有灵犀一点通、以一通万事万物。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达摩大师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初祖),故又称达摩宗;因其得佛心印为佛陀之正统法脉,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传法弟子为二祖慧可,慧可之传法弟子为三祖僧璨,其传法弟子为四祖道信。道信传法弟子为五祖弘忍,立东山法门,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传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禅,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因为,禅的精髓是智慧,禅的实质是智慧--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
禅的智慧,就是世间万物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本源,就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
禅,可以滋润我们的慧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趣。
禅,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大智慧,关键是它的思维方式。
禅之思维,是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它直探心源,契入事物的内核,把握本质,与自然发展之客观规律统一律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直觉的神奇与灵感的美妙,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受——这,就是禅力图赋予我们的、并使之经常化、实用化的智慧。所以,禅的智慧,是宇宙真谛在人的精神中的直觉感应,是人与自然之理的应合,是天地大道的体现。
禅之思维并不神秘,每一个人,都能将这种直觉显发出来。因此,禅,不是赠给我们一支美丽的花朵,而是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只要我们愿意,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禅,是什么?
禅是智者的心态,是一种顿然开悟的觉醒,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对同一样事情的感悟不一样,就好像两个人在看一个带把的杯子一样,甲看见的跟乙看见的就不一样,所以立场不一样,观点就有区别。
怎样参禅才能开悟?
百廿高龄的老赵州像是有什么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来,边向外走边说:“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内急。” 刚走到门口,赵州忽然又停止了脚步,扭头对禅僧说:“你看,老僧一把年纪了,又被人称为古佛,可是,撒尿这么一点小事,还必须亲自去,无法找到任何人代替。”
禅僧恍然大悟: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禅的感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想要知道这个苹果是酸是甜,必须自己亲口尝一尝,如同看到别人炒股和感觉和自己亲身经历炒股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孟子说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必援手,权也,男女授受不亲是礼也,但是嫂嫂掉水里,必须要救,就是要去救,救上来马上就放手,度也。这也是禅变,也是权变。这种变是开悟是智慧。
禅,如何参?
一群人围着法演禅师请教如何参禅。法演禅师微笑说,参禅好象贼学艺。众人不解,愿闻其详。法演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一个窃贼的儿子见父亲逐渐衰老,担心将来无法养家,决心子承父业,学盗窃。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后,他父亲想一想立刻同意了。晚上,父亲领儿子翻墙入室,进了一户有钱人家。父亲顺利打开柜子让儿子进去拿衣物,儿子刚一进去他便把柜门锁上了,然后故意弄出声响,就悄悄溜走了。这家人立刻举灯查看,知道有贼却不知藏在何处。儿子在柜中好生纳闷,不知父亲安的什么心。惊慌之际,计上心来,学老鼠噬物之声。这家女仆便打开柜子想看一看。柜门刚打开一半,窃贼儿子吹灭灯火,推开女仆,逃出门外。这家人紧追不舍。儿子在无奈之际看到路旁有一口井,急中生智抱起一块大石头投到井里,追者听到声音在井中搜寻,儿子借机得以逃脱。到家后,儿子不断责备父亲。父亲说:“儿子,先别埋怨,告诉我,怎么逃出来的。”听完儿子讲述经过,父亲非常满意,拍拍儿子肩膀说:“好啦,你的盗窃技术已经学成了!”待法演禅师讲完,众人深感收益匪浅。行亦禅,坐亦禅,吃喝玩乐皆有禅。
黄檗禅师对祖师爷马祖道一的禅风十分敬佩,师父百丈怀海问他是否要继承马祖?黄檗大摇其头:“我若继承马祖,会葬送我的儿孙!”
对于这样欺师灭祖的话语,百丈却大加赞赏:“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黄檗故意用一个无理的问题勘验师父。
百丈招招手,说:“你走近一些,我来告诉你。”
黄檗那样问话,是要挨师父的巴掌的。然而,他却一个箭步过去,反而闪电似的给了百丈一个响亮的耳光!
更奇怪的是,百丈不但不恼,反而拍掌大笑:“莫道胡须赤,更有赤胡须!”
棒下无生忍,当机不让师。禅,超佛越祖,历久弥新,风流千古。
禅,就是这样生机勃勃,意趣昂然。
禅、源远流长
达摩面壁,六祖顿悟。慧能高扬“顿悟成佛”的大旗,一举改变了汉传佛教的格局,他所创建禅宗流派几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词——所谓中国佛教,特质在禅。禅宗在盛唐时期异军突起,使得整个东方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引得诗风嬗变,画意超然,文人骚客纷纷归敬,士大夫阶层以谈禅为荣……它的影响无所不在。甚至,有人说,没有禅宗,就没有宋、明时期的新儒家学说。他们评价宋、明理学,是“儒外禅里”,“儒表禅骨”……禅,禅宗,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影响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
禅,早在唐、宋时期便开始向我国周边国家传播。在日本,禅宗被认为是其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可以说,禅的精神,渗透到了日本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禅,更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超然物外的飘逸洒脱,不可思议的睿智心慧,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社会。欧美各地坐禅中心如雨后春笋,相继建立,一波又一波“禅学热”,经久不衰。
唐肃宗问慧忠国师:“你跟随六祖慧能学到了什么禅法?”
慧忠指着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白云说:“陛下,您看空中那片白云,是钉着的呢,还是挂着的呢?”因其没有挂碍,没有羁绊,所以能够自由舒卷,任意飘游,随时变化。同样,禅无定法,因此而自由,而活泼,而生动;禅者的生活随缘洒脱,逍遥自在。
禅就在我们的身边,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每个人经历、学历不一样对同一句话的感悟是不同的,历代高僧高人的禅诗拿来到现代还是能行得通。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六祖惠能》
六根日日染灰尘,偏在尘中寄此身。
不受青灯非无福,愿闻香火即有心。
照完般若光明镜,开了慈悲方便门。
菩提树前除蒙昧,莲花座下去痴嗔。
一红一绿现成法,一笑一拈百变金。
可贺随缘观世界,犹能信手握乾坤。
酒天诗海圆通境,俗鼓凡钟清净音。
从此不空仍是我,俱空四大也一人。
--《不空也空》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生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为瓠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这是白居易写的一首禅诗,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生知不要忧。吉凶祸福自古都有来由的,烦恼都是自找,冤孽都是自造的,但是自己知道这些事情不要太担忧,来是偶然的,去是必然的,得之坦然,失之泰然,争其必然,一切顺其自然,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只看见火光烧掉那些家里富有的房屋,家徒四壁很少着火,没有听说风浪打沉空船,或者装的不多的船,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名是国家的不要苛求太多,利是身灾不要追求太多,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求财恨不多,财多终累己。希尔顿的女儿不是吗?虽为瓠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瓠瓜是西葫芦瓜,名利大家都要,跟吃瓠瓜一样,吃饱就是,不要贪多。
这些便是禅宗他能渊远流长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要无烦恼要无愁,本分随缘莫强求。
无益诺言休著口,非干己事少当头。
世间富贵花间露,纸上功名水上沤。
看破世情天理处,人生何用苦营谋。
--禅其实不是让我们看淡生死跟名利,而是要我们看清生死跟名利而不是让我们不做事业,看清后我们还有什么看不开放不下的? 得之坦然,失之泰然!
淡欲粗茶味素甘,红尘深处炼心丹。
无形妙谛常参悟,两袖清风既是禅。
身在红尘禅在心,尘中方能炼出真。
紫陌红尘逸清净,凡俗烟尘净六根。
--真正在红尘中把持住修炼的才是高人,大隐于朝,中瘾于市,小隐于野。
自是浪迹到天涯,随波逐流乱涂鸦,
却到他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印顺大和尚,字源利,湖北襄阳人。2000年于深圳弘法寺礼本焕长老为师剃度,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次年依广东云门寺佛源长老圆具。印顺大和尚出生于湖北襄阳书香之第。父亲执教乡学,熟读经史,教书之余,兼习笔墨。六岁母亲去世,由继母扶养成人。印顺大和尚自幼聪慧,心慈悲怜,不忍杀掠,喜欢放生,虽然生活贫穷,但是志向很高,喜欢探究天下宇宙与人生问题。小学期间成绩优秀,考入重点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县城高中,勤奋学习,努力拼搏,最终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