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百法座主。问忠国师。禅宗毕竟。将何为真实。国师良久。主再问。国师云。大德不唯讲经。兼有佛法眼目。主礼拜出去。国师召云。大德。主回首。国师云。莫错认定盘星。
◎佛鉴拈云。若是个惺惺座主。只向国师道。不重和尚道德孤高。只重和尚佛法眼目。
◎正觉云。秤也无。说什么星。
◎佛海云。将欲夺之。必先与之。子细看来。国师空费许多气力。作么。也是错认定盘星。
※举丹霞访国师。值国师睡次。只见侍者耽源。霞问国师在否。源云。在只在。只是不见客。霞云。太深远生。源云。莫道上座。佛眼也觑不见。霞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耽源举似国师。师打二十棒。霞闻乃云。不谬为南阳国师。
◎佛鉴拈云。老倒南阳不识唆。丹霞得便每相过。一朝龙凤亲生子。四海人传家不和。
◎正觉云。丹霞衮浪探珠。国师隔墙见角。若非侍者惺惺。争见国师尊重犹哩。
◎佛海云。国师连城之璧。虽复全归。至竟丹霞什么心行。
※举丹霞一日又访国师。才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霞退后三步。国师云。如是如是。霞近前三步。国师云。不是不是。霞绕禅床一匝。便出去。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个人也难得。
◎佛鉴拈云。宾主相见。欲展不展。退后进前。礼过成[言+舀]。犹幸南阳老而不耄。
◎正觉云。国师纵夺舒卷。丹霞饮气吞声。然虽如此。胸中愤气盘不得。一夜虹霓万丈高。
◎佛海云。国师于没弦琴上。转调移声。丹霞向无影枝头。开花结果。说甚三十年后。今日看来。犹欠一著。
※举僧问国师。如何是佛法大意。国师云。文殊堂里万菩萨。僧云不会。国师云。大悲手眼。
◎佛鉴拈云。时年蔬菜贱。满地萝卜头。一文买一个。得者饱齁齁。
◎正觉云。奇怪南阳国师。何止闻一知十。
◎佛海云。要见国师落处么。面皮厚三寸。
※举杉山问僧。甚处来。僧拟开口。山以痒和子。蓦口打。僧打筋斗出去。山云。如是如是。僧云。和尚话头也不识。山云。老僧住持事繁。僧哭苍天出去。
◎佛鉴拈云。若非杉山。腕头著力。争能打发这僧话头。这僧若无师子爪牙。岂解颦呻返掷。虽然如是。笑杀傍观。
◎正觉云。乱草里。一茎涎麻。
◎佛海云。拟著便打。作家宗师。点著便行。伶利衲子。只是未在。
※举长沙僧问。上上人来时。如何相见。沙云。如死人手。僧云。如何是上上人行履处。沙云。如死人眼。
◎佛鉴拈云。长沙只有受璧之心。且无割城之意。蒋山即不然。上上人来。如何接待。水长舡高。如何是上上人行履处。泥多佛大。且道与古人相去多少。试点捡看。
◎正觉云。死人手。血脉通身。死人眼。睛光遍界。若只作一句体解。辜负长沙。落二落三。却是长沙辜负。
◎佛海云。死人手。反覆如如。死人眼。明暗了了。虽然犹是闭门作活。未能开合延宾。如今有问。上上人来。如何相见。杖头挑日月。如何是上上人行履处。正眼顶门开。
※举僧问长沙。如何是无情说法。沙指东边露柱云。者个说得。僧云。什么人得闻。沙指西边露柱云。者个得闻。僧云。和尚还闻否。沙云。我若闻。教谁举话。
◎佛鉴拈云。长沙虽指东划西。大似认钟作瓮。诸人要会端的意么。汲水僧归林下寺。待舡人立渡头沙。
◎正觉云。长沙老人巳能造始。不能继终。当时待他问。和尚还闻否。劈耳与一掌。却问伊。闻么。他若悟去。方见大虫手段。
◎佛海云。长沙答话。两段不同。佛鉴拈提。一状领过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什么处去。沙云。石头作沙弥时。参见六祖。僧云。不问石头作沙弥时。参见六祖。南泉。迁化后。向什么处去。沙云。教伊寻思去。僧云。想师只有千尺寒松。且无抽条石笋。沙不对。僧云。谢师答话。沙亦不对。僧举似三圣。圣云。我从来疑著这汉。虽然如此。待我自去。问过始得。来日三圣去问。昨日和尚对这僧话。可谓光前绝后。今古罕闻。沙亦不对。又问。如何是第二月。沙云。不真有。圣礼拜。沙乃有颂。也大奇也大奇。一月真中两月疑。见与见缘无自性。寂常谁是复谁非。
◎佛鉴拈云。也大奇也大奇。长沙画虎却成狸。南泉一去无消息。空使行人说是非。复因僧问。南泉迁化。向什么处去。师再拈云。山僧为你。说个譬喻。如人问天台路。却指伊向南岳去。人问五台路。却指伊向峨嵋去。一日长安城里。五凤楼前。相见。祝融石桥文殊普贤一时游遍。乃竖起拂子云。要见祝融石桥文殊普贤么。尽在山僧拂子头上。会得殊途同归。不会且莫随言生解。
◎正觉云。长沙老人到这里。不无绵密。大似披沙择金。若非匠眼通明。未免金沙俱拂。
◎佛海云。问东答西。言中有响。光前绝后。句里藏锋要知端的去处么。更资一颂。也大奇也大奇。卷舒出没看全机。若非鉴物张华眼。未免随人说是非举小隐峰僧问。神光照破乾坤眼。内外中间事若何。峰云。阇梨不妨好眼。僧云。恁么难见。亦被我师拈出。峰云。低声低声。这里巡院不遥。僧便喝。峰掩却口。僧云。老和尚被我一喝。直得目瞪口佉。峰便喝。僧掩耳出去。峰云。这奸人细作。
◎佛鉴拈云。这僧不妨好眼。隐峰更是好眼。乾坤眼撞著验人眼。参学眼。择法眼。眼眼相照。绵绵不漏。蚌鹬相持。却落渔人之手。这里著一只眼。蒋山许你具眼。要知么。龙吞千载月。脑有夜明珠。僧无十年学。不获圣法财。
◎正觉云。隐峰心虚辞屈。这僧掩耳偷铃。照破乾坤底眼。在什么处。须是向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方堪辨明此事。苟忽不然。孔明不就中原计。千载空留八阵图。
◎佛海云。立问辨主。是验人眼。因语识人。是择法眼。更饶举手攀南斗。翻身倚北辰。总是内外中间事。作么生是照破乾坤眼。
※举僧问黄龙。久响黄龙。到来只见个赤斑蛇。龙云。你只见赤斑蛇。且不识黄龙。僧云。如何是黄龙。龙云。拖拖地。僧云。忽遇金翅鸟来时如何。龙云。性命难存。僧云。恁么则被伊食啖也。龙云谢子供养。
◎佛鉴拈云。黄龙若无后爪。性命洎落这僧手里。
◎正觉云。这僧好只金翅鸟。只是眼饱肚中饥。黄龙虽然末后翻筹。也是死中得活。
◎佛海云。只管踏步向前。不知当面著贼。
※举僧问永明潜和尚。祖师西来。未审传个什么。潜云。传个策子。僧云。恁么则心外有法。潜云心内无法。
◎佛鉴拈云。心内心外。有法无法。稍稍参问底人。尽知端的。且道传个策子。策子中。说什么。试道看。
◎正觉云。永明传个策子。心内无法。习气不除。却是这僧。见得端的。何故。丈夫各有冲天志。
◎佛海云。心内心外。有法无法。拈向一边。永明所传者。是什么策子。
※举僧问潜和尚。如何是惠日祥光。潜云。此去报恩不远。僧云。恁么则蒙师照烛去也。潜云。且喜没交涉。
◎佛鉴拈云。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正觉云。渴鹿奔泉。
◎佛海云。这僧才过永明门。便有三十捧分。何故。不合承虚接响。
※举僧问潜和尚。至理无言。假言诠而显道。如何是显道底言。潜云。切忌拣择。僧云。如何是不拣择。潜云。元帅大王太保令公。
◎佛鉴拈云。大好不拣择。
◎正觉云。注脚分明。
◎佛海云。与么答话。不得作拣择会。不得作不拣择会。必竟如何会。元帅大王。太保令公。
※举僧问潜和尚。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潜云。上座适来。岂不从廊下来。
◎佛鉴拈云。问著去处。便说来处。直饶来去处分明。须知不来不去。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事。待你迁化去。方始自知。
◎正觉云。尸假还魂。
◎佛海云。欲知去处。须知来处。知得来处。便知去处。也是拙人牵钝锯。
※举僧问百丈。抱璞投师。请师一决。丈云。昨日南山。虎咬大虫。僧云。不谬真诠。为什么不施方便。丈云。掩耳偷铃汉。僧云。若非中郎鉴。还同野舍薪。丈便打。僧云。苍天苍天。丈云。得恁么多口。僧云。罕遇知音。拂袖便出。丈云。百丈今日。输却一半。佛鉴云。这僧虽得一场荣。刖却一双足。至晚侍者问。和尚适来被这僧不肯了。便休去。丈便打。佛鉴云。好打讨棒吃。侍者云。苍天苍天。丈云。罕遇知音。侍者礼拜。丈云。一状领过。佛鉴复拈云。百丈老人独坐大雄。咳嗽生风。寰宇之中。谁敢觑著。才被侍者捏著脚跟。直得两手分付。虽然如是。养子方知父慈。
◎正觉云。百丈老人平欺这僧。果然输却一半。却向侍者处拔本。侍者虽则一状领过。争奈罕遇知音。
◎佛海云。前头输却一半。后面拔得一半。
※举百丈有僧。从法堂上哭入。丈云。作什么。僧云。父母俱丧。请师拣日。丈云。来日与你。一时埋却。
◎佛鉴拈云。百丈只解埋却。要且不解显露。且道如何是显露底句。拈柱杖。一时趁散。
◎正觉云。下坡不走。
◎佛海云。百丈杜撰。阴阳一时使著。只是不合妨害孝官。只么死了。
※举赵州来参百丈。丈问。甚处来。州云。南泉来。丈云。南泉近日。有何言句示徒。州云。无事之人。直教悄然去。丈云。悄然一句且致。忙然一句。作么生道。州近前三步。丈便喝。州作缩身势。丈云。大好悄然。州便出去。
◎佛鉴拈云。作家相见。彼此难构。忙然悄然。进前缩后。捏不成塑不就。大路不行草里走。
◎正觉云。赵州老寻常劈竹机锋。到这里。自作自受。
◎佛海云。觌面提当机疾。悄然不问问忙然。进前缩后翻身出。者弄精魂汉。有什么限。
※举南泉一日访百丈丈。问甚处来。泉云。江西来。丈云。还将得马大师真来么。泉云。只这是。丈云。背后底闦。泉拂袖便出。
◎佛鉴拈云。一双孤雁博地高飞。两只鸳鸯池边独立。
◎正觉云。僧繇虽妙手。难邈十分全。
◎佛海云。兄难兄弟难弟。马祖真只这是。撼动西江十八滩。水面无风波自起。
※举陆亘大夫问南泉。弟子从六合来。彼中还有身么。泉云。分明记取。举似作家。夫云。和尚不可思议。到处世界成就。泉云。适来总是大夫分上事。
◎佛鉴拈云。陆大夫以杖打虚空。一棒打一窍。犹赖南泉有补缀工夫。了无缝罅。
◎正觉云。会么。内重外轻。公心合道。
◎佛海云。大夫如在梦中。复论梦事。始知身在床上举南泉一日。与陆大夫看双陆次。夫拈起骰子云。与么不与么。总不得。只信彩时如何。泉拈起骰子。掷云。臭骨头一十八。
◎佛鉴拈云。大夫清官薄俸。食无求饱。才成家计。一掷赌了也。直得生涯索然。且道盘得本去么。识彩底。代一转语。
◎正觉云。不见道。只信彩。
◎佛海云。家无甔石之储。樗蒲一掷百万。也是寻常之用。今日陆大夫。因甚一场[忏-千+么][忏-千+罗]。
※举赵州一日。在楼上打水。南泉从楼下过。州以手攀栏。悬脚云。相救相救。泉敲胡梯云。一二三四五。州便下楼。至晚。却入方丈云。早来谢师相救。
◎佛鉴拈云。一人将错就错。一人看楼打楼。然虽如是。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正觉云。大小南泉。却被赵州钉杀脚跟。
◎佛海云。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举赵州一日问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处去。泉云。向山前檀信家。作一头水牯牛去。州云。谢师指示。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佛鉴拈云。若教频下泪。东海也须枯。
◎正觉云。会么。夜梦不祥。书门大吉。
◎佛海云。赵州恭而无礼。若不是王老师。洎被打破蔡州。
※举南泉一日上堂云。王老师卖身去也。阿谁买时。有僧出云。某甲买。泉云。不作贵不作贱。你作么生买。僧无语。赵州云。来年与和尚。作一领布衫。
◎佛鉴拈云。辽天索价。著地相酬。也须是当行家始得。若非当行价例不等不成买卖。
◎正觉云。赵州虽然拾死价交易。南泉更无翻悔。
◎佛海云。爷卖身。子酬价。与诸方作话[木+霸]。虽然争奈现成买卖何。
※举南泉一日上堂云。文殊普贤。昨夜三更。各起佛见法见。各与二十柱杖。贬向二铁围山去也。赵州出云。未审。和尚棒。教谁吃。泉云。王老师有什么过。州便礼拜。
◎佛鉴拈云。大似无手人行拳。无口人叫唤。无手人掩著无口人口。无口人咬著无手人手。恁么会得。方知道。法性不动。动遍三界之中。至理无言。言满四天之下。若也不会。红尘飞碧海。白浪涌青岑。
◎正觉云。王老师故是无过。文殊普贤贬向二铁围山去也。直是有理难伸。虽然如是。且道赵州礼拜。意在甚处。此山磨灭。英灵乃绝。
◎佛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华穿水浪无痕。
※举南泉问座主。讲什么经。主云。涅槃经。泉云。涅槃经中。以何为极则。主云。以如如为极则。泉云。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今时沙门。须向异类中行始得。有僧举似归宗。宗云。虽向异类中行。不受异类中报。泉云。孟八郎。又恁么去也。
◎佛鉴拈云。南泉倒拈蝎尾。归宗顺捋虎须。总具恶手脚。虽然二老汉鼻孔。今日尽在蒋山手里。为甚如此。不是知音者。徒劳话岁寒。
◎正觉云。南泉归宗。如万斛舟中长年。乘虚架险。遍历海涯。只为从来惯压波浪。
◎佛海云。南泉随乡。归宗入俗。直得面前。刀山岌岌。火聚炎炎。莫有临危不悚底人么。相随来也。
※举南泉上堂。有僧方欲进问。泉云。婆婆之句。流布人间。僧云。和尚闦。泉咄之。
◎佛鉴拈云。南泉恰似会下棋人。自谓天下更无敌手。今日偶然头撞。犹赖有末后一著。
◎正觉云。这僧抱薪救火。
◎佛海云。随语一拶。见义勇为。应声咄之。用得恰好。正是婆婆之句。流布人间。
※举南泉一日。与鲁祖归宗杉山四人。吃茶次。鲁祖拈起盏子云。世界未成。便有这个。泉云。今时人只识这个。且不识世界。归宗云。是。泉云。师兄莫同此见么。归宗拈起盏子云。向世界未成时。道得么。泉便作掌势。归宗便作受势。
◎佛果拈云。鲁祖簸土扬尘。南泉和泥合水。归宗火乱灰飞。杉山坐观成败。还委悉么。箭锋相直不相饶。四人共拈一只盏。
◎正觉云。说甚世界。成与不成。识与不识。四人共疑个盏子不了在。更被佛果次第铺排。遮一火落在窠臼。至今出不得。莫有要扑破盏子底么。瞎。
◎佛海云。鲁祖拨动烟尘。南泉归宗三回合战。胜负不分。总是世界里。盏子边伎俩。要识未拈时事。却许杉山依稀仿彿。
※举南泉有书。与茱萸云。理随事变。宽廓非外。事得理融。寂寥非内。僧便问。如何是宽廓非外。萸云。问一答百也无妨。僧云。如何是寂寥非内。萸云。睹对声色者不是好手。僧又问长沙。如何是宽廓非外。沙开目良久。进云。如何是寂寥非内。沙闭目。僧又问赵州。如何是宽廓非外。州作吃饭势。进云。如何是寂寥非内。州作拭口势。后僧举似南泉。泉云。此三人不谬为吾弟子。
◎佛鉴拈云。南泉虽则养子之缘。其奈怜儿不觉丑。殊不知。三人。一人有足无目。一人有目无足。一人足目俱无。虽然如是。皆可与南泉为师。为甚如此。事理分明。
◎正觉云。奇怪好弟子。依样画猫儿。
◎佛海云。智与师齐。减师半德。茱萸长沙赵州。三人见处。总是齐眉共躅。当初接书。见说理说事时。不消道个这里是什么所在。管取超宗异目。
※举南泉与归宗行脚。分路。煎茶相别次。泉云。三十年与师兄。拣择诸方苗裔。忽有人问极则事。又作么生。宗便趯倒茶铫。泉云。师兄得茶吃。某甲未得茶吃。宗云。你作这个语话。滴水也难消。
◎佛果拈云。惊人之句。谁不悚然。有般底道。南泉构他归宗。机锋不著。所以遭他呵叱。殊不知。行人要在青山外。蒋山不惜眉毛。与诸人下个注脚。南泉探头太过。归宗壁立万仞。且道还有出身处也无。喝下须教三日聋。
◎正觉云。若论极则事。便不许吃茶。
◎佛海云。闻马大师出八十四员善知识。唯归宗较些子。今日却向南泉面前。失却只眼。试点检看。
※举赵州问南泉。离四句绝百非。请师道。泉归方丈。州云。这老汉。寻常口吧吧地。今日被我一问。直得无言可对。侍者云。莫道和尚无语好。被州打一掴。云这一掴。合是王老师吃。
◎佛果拈云。明头合。暗头合。本分纲宗。据虎头。收虎尾。作家手段。虽然如是。要且落在第二头。
◎正觉云。南泉似个铁山。针钻不入。赵州几乎一场[忏-千+么][忏-千+罗]。却借侍者鼻孔出气。当时侍者。热不采。伊看他作甚折合。
◎佛海云。那里落节。这里拔本。
※举僧问赵州。言诠不到处。请师直道。州云。老僧耳背多时。僧绕禅床一匝云。请师直道。州亦绕禅床一匝云。百千诸佛。皆从此门而入。僧云。如何是百千诸佛三昧门。州便打。
◎佛果拈云。持聋作哑。赵州惯用此机。逐色随声。这僧分明失利。更好与数十棒。也不为分外。何故。若不同床卧。焉知被底穿。
◎正觉云。又道耳背。
◎佛海云。赵州相随举步。阵势便圆。这僧举步相随。全军俱陷。
※举僧问赵州。如何是佛法大意。州云。猫儿是一百五十文买。僧云。不问猫儿。如何是佛法大意。州云。这托子。是大王送来。僧云。谢师答话。州云。作家作家。僧拂袖便行。州云。作家师僧。天然犹在。
◎佛果拈云。赵州度量深明。神机隐密。有权有实。有卷有舒。这僧陷在重围。洎险收身不转。不见道。相骂饶你接觜。相唾饶你泼水。
◎正觉云。这僧。晓机关。识陷阱。洎合向平田浅草里丧却。
◎佛海云。这僧如飞骑将军。脱身于虏庭。虏追之而不及。
※举道吾一日。指佛桑花。问僧。这个何似那个。僧云。直得寒毛卓竖。吾云。毕竟如何。僧云。道吾门下底。吾云。十里大王。
◎佛果拈云。以胶投漆。验影知形。不谙正去偏来。争解明头暗合。还委悉么。虾蟆勃跳上天。蚯蚓蓦过东海。
◎正觉云。道吾如牛王架车。任重致远。这僧独行空手。到处为家。虽然逆路相逢。各是一家生活。
◎佛海云。风前挂起教君看。不比树头干葛藤。
※举道吾到椑树。树见来。卧不起吾近前。将衣物盖覆。树云。作什么。吾云。盖覆。树云。起即是。卧即是。吾云。总不是。树云。总不是。又盖覆个什么。吾便喝。
◎佛果拈云。椑树卧起。道吾盖覆。一喝当头。掀翻路布。
◎正觉云。椑树不起。伤风败俗。道吾盖覆。当甚殷勤。
◎佛海云。椑树遭道吾盖覆。至今起也起不得。
※举疏山和尚。有僧。为山造寿塔毕。来白山。山云。汝将多少钱与匠人。僧云。一切在和尚。山云。为将三钱与匠人。为将两钱与匠人。为将一钱与匠人。若道得。与吾亲造塔。僧无语。后有僧。举似大岭。岭云。还有人道得么。僧云。未有人道得。岭云。汝却回举似疏山道。大岭闻举。有语云。若将三钱与匠人。和尚此生。决定不得塔。若将两钱与匠人。和尚与匠人。共出一只手。若将一钱与匠人。累他匠人。眉须堕落。其僧回。举似山。山具威仪。望大岭礼拜。叹云。将谓无人。大岭古佛。放光射此间。虽然如此。也是[廿/(月+曷)]月莲花。大岭后闻此语云。我与么道。也是龟毛长三尺。
◎佛果拈云。通方作者。千里同风。万派朝宗。千途共辙。陈老师寻常道。老僧只有一剑。剑下有杀人之意。亦有分身之路。看他受用。剸割不妨。八面玲珑。若不是疏山度量通方。争见得金相玉振。只如道。若将三文钱与匠人。和尚此生。决定不得塔。不可劳而无功。若将两文钱与匠人。须是和尚与匠人。共出一只手始得。未免拖泥带水。若将一文钱与匠人。带累匠人。眉须堕落。直得水洒不著。疏山云。一似腊月莲花相似。土旷人稀。巳是龟毛长三尺。亦有杀人刀。亦有活人剑。大众且道。毕竟明什么边事。翻身师子大家看。
◎正觉云。疏山造塔行令。古今丛林标正。三钱酬酢相应。蓦地传闻大岭。看看[廿/(月+曷)]月莲花。三尺龟毛相庆。是则古佛放光。非则寻声弄影。
◎佛果云。翻身师子大家看。咄。卓朔出群哮吼难。
◎佛海云。疏山大岭二古佛。放光交射。一人。因斋庆忏。带水拖泥。一人借水献花。拖泥带水。若无腊月莲花。龟毛三尺。总未免弄巧成拙。
※举石臼离乌臼。来参马大师。师问甚处来。臼云。乌臼来。大师云。乌臼近日有何言句。臼云。几人到此忙然。大师云。忙然一句且致。悄然一句。作么生道。臼进前三步。大师云。我有二十棒。寄与乌臼。汝还甘否。臼云。和尚先吃。某甲后甘。
◎佛果拈云。草窠里。拨出一个半个。有什么共语处。虽然如是。犹放过一著在。
◎正觉云。且道。后句作么生道。免得放过。
◎佛海云。石臼未到江西。巳吃大师二十棒了也。更说甚甘不甘。何故。伊亲从乌臼来。
※举蒲州麻谷和尚。问僧甚处来。僧云。不审。谷又问。甚处来。僧云。珍重。谷下禅床。擒住云。这个师僧。问著便作佛法祗对。僧云。大似无眼。谷放手云。放汝命。通汝气。僧礼拜。谷又近前把住。僧拂袖便行。谷云。休将三岁竹。拟比万年松。
◎佛果拈云。看他一挨一拶。一出一入。这僧虽善管带。不昧始终。麻谷本分钳锤。等闲历落。争奈犹欠一著在。敢问诸人。且道是宾家欠。主家欠。试请辨看。
◎正觉云。欠则是欠。要辨不难。只是难道。若也道得。人事佛法。两两周旋。若道不得。宾家主家。一时败阙。
◎佛海云。麻谷擒纵颇劳。这僧罗笼不住。不作佛法话会。必竟这僧。从甚处来。
※举披云和尚。来参麻谷。谷在纸帐内坐。以手巾。盖却头。云入来。见便作哭声。良久出去。到法堂上。绕禅床一匝。却入。谷去却手巾而坐。云拨开帐是。乃云。死中得活。万中无一。谷便下床就位。作抽坐具势。云近前。把住云。前死后活。你还甘么。谷云。甘即甚甘。阿师堪作什么。云推向一边云。知道前言不副后语。
◎佛果拈云。入寺看额。见表知里。披云惯作高宾。拈尾作头。拈头作尾。麻谷孟尝门下。看他酬对。不道他不知有。只为用意太深。当时待伊道。前死后活。万中无一。只向道。苍天苍天。何故。得人一牛。还人一马。
◎正觉云。佛果与么。也是一家有事百家忙。
◎佛海云。有察秋毫之明。有缚太虚之作。须是披云。有定龙蛇之略。有陷虎兕之机。却还麻谷。毕竟堪作什么。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举麻谷一日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为甚么摇扇。谷云。你只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僧云。作么生是。无处不周底道理。谷却摇扇。僧礼拜。谷云。无用处师僧。著得一千个。有什么益。
◎佛果拈云。这僧一往可观。可惜有头无尾。若不是麻谷作家。洎险放过。敢问大众。且甚处是落节处。拨开向上窍。能有几人知。
◎正觉云。这僧问道。作么生是。无处不周底道理。待伊摇扇。向道。这个正是风性常住。看他作么祗对。
◎佛果道。且甚处是落节处。拨开向上窍。能有几人知。但道这个。正是落节处。
◎佛海云。麻谷摇扇。全是好心。僧便礼拜。全无好报。当初见他摇扇。也好向道。和尚只知无处不周。且不知风性常住。若是有益师僧。当时便与夺却。
※举有僧到麻谷。方展坐具。谷垂下一足。僧便出去。谷下禅床云。青天白日。岂有这个事。僧云。某甲未有过在。谷与一掌。
◎佛果拈云。麻谷若无后段。洎被打破蔡州。
◎正觉云。麻谷虽正令巳行。洎乎被这僧勘破。
◎佛海云。过既无。因甚吃一掌。
※举潭州三角和尚上堂云。凡是说法。须是应时应节。时有僧问。四黄四赤时如何。角云。三月杖头挑。僧云。为什么满肚贮气。角云。争奈一条绳何。僧云。如何得出气去。角云。直须待皮穿。
◎佛鉴拈云。三角恁么说话。亲则甚亲。大似不知转动。若是老僧。即不然。待伊问四黄四赤时如何。云莫碍老僧路。云为什么。满肚贮气。云筑著磕著。云如何出气。只向道札。
◎正觉云。三角老人。不无应时应节。偶被这僧一问。直得撞入野马世界。几乎失却神通。及至收拾归来。巳被草鞋磨破脚踵。
◎佛海云。如是说法。虽应时节。不免惹人情解。山僧不然。四黄四赤时如何。只对他道。室内茧成缲白雪。为什么满肚贮气。山前麦熟割黄云。如何得出气去。裂破。
※举苏溪和尚。僧问。如何是定光佛。溪云。鸭吞螺蛳。僧云。还许学人转身也无。云眼睛凸出。
◎佛果拈云要识栗棘蓬。只这是。
◎正觉云。苏溪。调达破僧罪。这僧。当获如是殃。
◎佛海云。古佛定光。巍巍堂堂。因甚这僧。转身无路。恩大难酬。
※举潭州石霜和尚。僧问云。一毫穿众穴时如何。霜云。直须老去。僧云。老后如何。霜云。登科任你登科。拔萃任你拔萃。又问。如何是长。霜云。不屈曲。僧云。如何是短。霜云。双陆盆边不喝彩。其僧又问径山。一毫穿众穴时如何。山云。直须万年去。僧云。万年后如何。山云。光靴任你光靴。结褁任你结褁。又问。如何是长。山云。千圣不能量。僧云。如何是短。山云。蟭螟眼里著不满。
◎佛果拈云。此二老宿。人握灵蛇珠。各抱荆山璧。及至拈掇将来。不妨奇特。虽然。若有人问蒋山。一毫穿众穴时如何。对他道。直须通身去。通身后如何。萧条任你萧条。脱洒任你脱洒。如何是长。植杖成林事巳彰。如何是短。只将斗并犹亏半。大众还会么。别是一家春。
◎正觉云。若有人问。一毫穿众穴时如何。但道直须相当去。相当后如何。化城任你化城。宝所任你宝所。如何是长。眉间一道白毫光。如何是短。尘中不动大经卷。还会么。三人证龟成鳖。
◎佛海云。履真践实者。故千里同风之句。若合符契。未免也随一分。不图依样画出。且要古之今之。一毫穿众穴时如何。直须相应去。相应后如何。铲除任你铲除。建立任你建立。如何是长。春兰秋蕙有幽香。如何是短。一切是非都莫管。
※举潮州大颠和尚。有僧来参。颠才见。便竖起痒和子。僧以目顾视。颠云。若到诸方。莫道参见大颠好。僧云。借取和尚痒和子。举似诸方。颠云。若见痒和子。一任举似。僧拂袖出去。颠云。早知恁么。不见恁么。
◎佛果拈云。这僧好肉剜疮。大颠死而不吊。当时待伊借痒和子。便与劈胸一槌。免见将错就错。大众还委悉么。真[金+俞]不博金。
◎正觉云。大颠道。早知与么。不见与么。是肯这僧。不肯这僧。要会么。眼观千遍。不如手捞一遍。
◎佛海云。竖起痒和子。其僧以目视之。单刀直入。若到诸方。莫道参见大颠好。半合半开。借取和尚痒和子。举似诸方。双明双暗。若见痒和子。一任举似。何不与之倒断。僧拂袖出去。作家作家。早知恁么。不见恁么。惯用此机。复召大众云。还知大颠落处么。
※举三平问大颠。不用指东划西。请师直指。颠云。幽州江口石人蹲。平云。犹是指东划西。颠云。若是凤凰儿。不向那边讨。平礼拜。颠云。若不得后句。前话也难圆。
◎佛果拈云。彻底老婆心。不向那边讨。父子要投机。无端入荒草。
◎正觉云。直饶大颠与么道。也未圆得前话在。何故。公案现在。
◎佛海云。养子之缘不免落草。三平前侮后恭。甘受埋没。则且置。幽州江口石人蹲。毕竟作么生。动著打折驴腰。
※举水空和尚。来参大颠。颠把住坐具云。不用通时暄。亦不用通来处。空云。拟欲恁么问。又恐人情不足。颠放却云。还足也未。空提起坐具云。若通时暄。又恐迷来处。颠云。暂时相见也无妨。
◎佛果拈云。大颠善把住放行。水空能扶头接尾。金相玉振。电系星飞。如胶投胶。如漆合漆。虽然如是。若不通时暄。恐迷来处。拟欲恁么。又恐人情不足。正当恁么时。如何。竹密不妨流水过。天高岂碍白云飞。
◎正觉云。智哉二桃三士得平分。
◎佛海云。大颠旋放旋收。水空似拟不拟。言气和同。人情周足。总不免迷却来处。
※举越州清化和尚。僧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化云。长江无间断。聚沬任风飘。僧云。还受享祭也无。化云。享祭即不无。僧云。如何是享祭。化云。渔歌鼓桌。谷里闻声。
◎佛果拈云。借事明机。无中唱出。盖是衲僧肘臂下有符。顶门上具眼。所以随处作主。遇缘即宗。虽然如是。犹在窠窟里。或有人问蒋山。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秪对他道。万古虚空元不动。还受享祭也无。享祭即不无。如何是享祭。日日香花夜夜灯。
◎正觉云。若问山僧。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只对道。青山无向背。如何是享祭。啼鸟自知春。
◎佛海云。清化虽则句意亲切。只得八成。或问能仁。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不是江南。便是江北。如何是享祭。义重清茶也醉人。这里荐得去。许你出阴界。
※举洛京韶山和尚。僧问。如何是韶山境。山云。古今猿鸟叫。翠色薄烟笼。僧云。如何是境中人。山云。退后著。
◎佛海云。便好与礼一拜。
◎佛果拈云。如人善射。箭箭中的。非此境。不足称此人。非此人。不足居此境。所谓古之今之。无间无断。还会么。韶山犹在。
◎正觉云。若问韶山境。答云。画不成描不就。如何是境中人。退后著。筑著口。
◎佛海云。最好韶山境。烟笼翠色轻。欲描描未就。猿鸟一声声。
※举僧问韶山。如何是一切相。山云。鸟飞霄汉白。山远色深青。僧云。恁么则一切相去也。山云。我情知你乱会。
◎佛果拈云。既不许恁么会。且更作么生会。还委悉么。点铁成金也不难。
◎正觉云。韶山老人。先难后易。
◎佛海云。与么问与么答。因甚不许与么会。
※举有遵布衲。来参韶山。到山下。见韶山便问。韶山路。向什么处去。山以手指云。鸣那青青黯黯处去。遵近前把住云。久响韶山。莫便是否。山云。是即是。阇梨有什么事。遵云。拟伸一问。师还答否。山云。想君不是金牙作。争解弯弓射尉迟。遵云。凤凰直入烟霄去。谁怕林间野雀儿。山云。当轩画鼓从君击。试展家风似老僧。遵云。一句迥超千圣外。松萝不与月轮齐。山云。饶君直出威音外。犹较韶山半月程。遵云。未审过在什么处。山云。倜傥之词。时人知有。遵云。恁么则真玉泥中异。不拨万机尘。山云。鲁般门下徒施巧妙。遵云。某甲只恁么。和尚又如何。山云。玉女夜抛梭。织锦于西舍。遵云。莫便是和尚家风也无。山云。耕夫制玉漏。不是行家作。遵云。此犹是文言。作么生是和尚家风。山云。横身当宇宙。谁是出头人。复云。阇梨有冲天之气。老僧有卓地之锥。阇梨横吞巨海。老僧背负须弥。阇梨按剑上来。老僧亚枪相待。向上一路。速道速道。遵云。明镜当台。请师一鉴。山云不鉴。遵云。为什么不鉴。浅水无鱼。徒劳下钓。遵无语。山便打。
◎佛果拈云。遵布衲如虎带角。凛凛全威。争奈韶山解据虎头收虎尾。直得步步登高。声声相应。还知二老落处么。好手手中夸好手。红心心里射红心。
◎正觉云。趋时适变。随物穷通。鸿鹄之志。谁辨雌雄。韩侯未遇。布衲家风。三秦席卷非无计。忠义何劳忆蒯通。
◎佛海云。汉家昆阳之战。龙蛇决胜。虎豹失威。将较韶山遵公。何啻白云万里。遵公无语。切不得作无语会。何故。审知进退存亡势。终始无非是作家。
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下。
举澧州洛浦和尚。僧问拨乱乾坤底人来。师还接否。浦竖起拂子。僧云。恁么则今日得遇明君也。浦云。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佛果拈云。验人端的处。下口便知音。
◎正觉云。若不被风吹别调。这般声韵也难当。
◎佛海云。若非察色听声。祸事祸事。
※举僧问洛浦。万丈悬崖须进步。如何免得丧于身。浦云。须弥系藕丝。僧云。是何境界。浦云。刹竿头上仰莲心。僧云。湛湛澄澄也。浦云。须弥顶上再翻身。僧云。恁么则兢兢切切也。浦云。空随媒鸽走。虚丧网罗身。僧云如何得不随去。浦云。鹦鹅瓶项小。拟透望天飞。
◎佛果拈云。洛浦奋作家手段。解粘去缚。直得费尽钳锤。这僧业业兢兢。毕竟玄黄眩目。不免随上走下。若是个大解脱底。一刀两段。更有什么难。还委悉么。万丈高峰能撒手。无边刹境任遨游。
◎正觉云。这僧死门难向。引得洛浦命似悬丝。佛果虽解撒手遨游。也是强作活计。(嘘)。
◎佛海云。这僧费洛浦多少腕头力。虽则湛湛澄澄。兢兢切切。万丈悬崖一步。终是[忏-千+么][忏-千+罗]。且过在什么处。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