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现出释迦牟尼佛向弟子说法的背景图,图前方桌上端坐着一尊佛陀雕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国际佛光总会开山宗长星云法师、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等3位长老,在侍者的扶持下,步上舞台,礼佛拈香祈福,拉开了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开幕式。
6位“荷花仙子”簇拥着金色的莲花道具,从一侧飘然移步至舞台中央,3位长老和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等3位嘉宾,将手中净瓶内的“甘露”———取自印度、尼泊尔、日本、韩国、美洲、非洲等江河湖海的清水,浇注在莲花中,花蕊刹那间盛开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主持人说,“盛开的莲花将给世界带来智慧、慈悲、吉祥与和谐。”
“和谐世界,众缘和合”,这是3月28日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和2006年在浙江举办的首届论坛不同的是,此届开幕式在无锡召开,闭幕式却选择在对岸的台北召开,是首次以民间形式跨两岸共同举办的大型国际性宗教多边论坛。论坛云集了来自世界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位高僧大德、学者、政要和社会各界人士,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出席开幕式并发言。
来自台湾的星云法师说,“在这历史的一刻,不仅是两岸佛教的盛事,也将为未来世界和平起了一个指标作用,因此意义至为重大。”他的弟子———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副总会长、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则在4月1日于台北召开的闭幕式上称,在台湾,每当天灾危难发生时,宗教界扮演重要角色,总是率先抵达灾难现场,慰问灾民,包括慈济、佛光山、中台禅寺、法鼓山、灵鹫山等等教团,都帮助了政府不足之处。他们正努力推动,使佛法配合时代,纳入日常生活与言行中。
两岸佛教互动日益密切,台湾佛教的现状为大陆提供了正面的参照。世界佛教论坛的召开,即被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昭示了中国在宗教信仰自由问题上更为开放的姿态。论坛召开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无锡会见佛教代表时说,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星云法师还记得在解放军渡江战役之前的景象,那是1947年,21岁的他离开就读的江苏镇江焦山佛学院,出任无锡宜兴大觉寺当家师,兼白塔小学校长。“正值国共相抗,转为激烈,双方每天都派人携械四处搜寻可疑分子,被抓去枪毙毒打的人无日无之,其中枉死者更不在少数……一天,我也无缘无故地被架走了。关了10天以后,在往赴刑场的途中……逃过死亡”。
玄奘法师顶骨的争夺
在两岸对峙的情境下,佛教界也不得不介入到一些政治争端中去。
星云法师就读的焦山佛学院,在1948年也因时局不安而停办。佛学院的教务主任茗山法师,在1948年春还曾前往无锡三圣阁,询问法友是否要逃往香港。1949年春,星云法师等人随着“僧侣救护队”渡海到了台湾,而茗山却留了下来。
1949年4月23日,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的解放日,也是无锡的解放日。成立于1912年的中国佛教会,下设之无锡市佛教支会,在解放军到来前夕宣告解散。5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分隔两岸的中国佛教也从此开始在不同政权意识形态下,因缘和合成不同的发展路径。
赴台的僧人大抵都经历了一段风雨飘摇的岁月,1949年6月,因风传大陆密遣500名僧侣来台从事渗透颠覆工作,包括星云法师在内的20余名外省籍僧众遭到逮捕,后在佛教人士李子宽(“国大代表”)、孙张清扬(孙立人将军夫人)等人斡旋下获得保释。这起事件促使台湾佛教界开始组建“中国佛教会驻台办事处”,并于1952年将这一临时性组织进一步“恢复”为“中国佛教会”,星云法师亦当选为该会的常务理事。
较台湾“中国佛教会”复会稍晚,虚云法师等人亦在中国大陆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据1952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公布的《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书》:“我们发起组织中国佛教协会,以团结佛教徒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参加爱护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的运动,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与各地佛教徒联系协进弘法利生事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政治目标被放在了宗教关怀的前面。半年后,中国佛教协会正式在北京广济寺成立。
在两岸对峙的情境下,佛教界也不得不介入到一些政治争端中去。北京广济寺与广州六榕寺等大陆5处供奉有唐朝玄奘和尚的大部分顶骨,另有小部分在“二战”期间被劫运到了日本,存于日本琦玉县慈云寺内。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两年后,大陆方面即获知存在日本的玄奘法师顶骨拟运至台湾的消息。时任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的赵朴初在1955年11月5日给日本佛教界人士的函电中说,“希望先生等以日本佛教界领袖的地位对于此事加以澄清。如果确有其事,这定是某一方面企图破坏中日两国佛教徒友好关系的阴谋。我们相信,努力增进中日两国佛教徒友好合作的日本佛教界的各位先生将会制止这个阴谋的实现。”
但日本佛教会在5日后举行的理事会会议上,仍然决定要在11月25日把存于日本的玄奘法师顶骨送往台湾。赵朴初在11月19日与22日又先后致电表示抗议,但无济于事。新华社当年还特发电讯描述此结果:“中国佛教先哲玄奘法师顶骨的一部分,在25日被蒋贼分子由东京劫往台湾。”
台湾当局亦试图利用宗教,增加政权的合法性。在1952年秋季,“中国佛教会”就推派代表前往日本参加“第二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议”,客观上为台湾的“外交”加了分。蒋介石曾在会议结束后接见出席会议的代表。而“副总统”兼“行政院长”陈诚,此后也在官邸邀请佛界高僧会谈,要他们向台湾同胞宣扬佛法,欲使民众大力支持当局。僧侣和佛教的社会地位,因被视为辅政力量而得到提高,在接下来数十年的发展中并未遭受太大挫败。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佛教团体
搞生产、学政治,是全国佛教界普遍面临的命运。
解放前,无锡市的佛教事业甚为发达。据现任无锡市佛教协会会长无相法师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的1946年7月,仅无锡县登记的寺庙莲社就有470所,宜兴县有394所,江阴县300余所,3县的范围正是目前无锡市的辖区,那时加起来共有1000余个佛教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无锡县分为无锡县、无锡市两部分。寺产开始被相关部门和群众占据,以无锡市为例,据1953年无锡市委统战部《关于佛教道教大体情况的调查报告》:“解放以来,本市寺庙被毁的没有,给部队使用的有4座,其中原有尼姑6人,僧20多人,有3座寺庙尚保留一部分菩萨,一座全被敲光。学校使用的有4座,其中原有尼姑4人,僧十多人(有两座是早已没有僧尼了),菩萨全部被敲光的3座,另一座内,尚保留一个宋朝塑的佛像(威震罗汉)。乡政府保健所、水上检查站、消防大队等机关使用的有4座……在土改中,分配给群众的有10座。”
但政府并未把佛教团体取缔,而是依照社会团体登记条例予以登记。在中国佛教协会发起成立之前,1951年春季,无锡佛教界还获共产党及政府支持,组织了无锡市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领导全市佛教徒参加社会各项政治运动。
搞生产、学政治,是全国佛教界普遍面临的命运。
生于1963年的现任无锡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陶建丰,儿时的记忆中,还有祖母坚持做佛教早晚课,背诵《金刚经》、《地藏经》和《阿弥陀经》的影像。他的祖母一直吃素,在“文革”时亦不例外,她有一个象牙雕制的观世音菩萨像,藏在老房子门闩的中间,手中亦时或拿着一串金黄色稻草编制的方形念珠。
寺产回归之难
直到1985年,因园林局未按市政府批文迁让,致使无锡开原寺修理工程陷入停顿。
陶建丰的祖父陶颂铭,是无锡佛教界的先驱,在1919年率先发起成立无锡佛学研究会,后又捐基地1亩建楼将研究会改组为无锡县佛学会,即现在的无锡市佛教协会和无锡市佛教居士林的所在地。因陶颂铭1945年即已过世,而陶建丰又出生在“文革”前夕,故直到1984年前后才正式皈依佛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逐步落实宗教政策。1979年,茗山法师复出,担任镇江佛教协会会长,镇江焦山寺住持;1981年任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1979年10月无锡市佛教协会也开始恢复工作,长期被禁锢的信仰也有了公开的表达。无锡市民族宗教处认识到,对宗教界人士,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是争取团结他们的重要环节。而归还在“文革”期间被霸占的寺产,使之成为佛教活动公开场所,显得尤为重要。
无锡市首先归还并开展佛事活动的寺院是广福寺。“虽经‘文革\\\\’但信念没变,那时大家看上去都很兴奋,感觉阴霾终于要过去了,就好像饿了很久的人现在终于有吃的了。”当时还在读高中的陶建丰,经常去广福寺参加念佛活动。小小的寺院内挤了60多个人,年龄最高的80余岁,更多的人在60岁上下。
无锡市民族宗教处在1983年5月向市政府递交的报告中说,广福寺原是杨翰西的家庵,地方小,只能容纳20多人活动,离城又远,信佛教的群众多数是老年人,乘车拥挤,往返不便,已几次发生挤伤跌伤事故。因此出现部分信教群众到离城较近的惠山三茅峰、白云洞、石浪庵、青山寺等不开放的庙里去烧香拜佛,甚至有的在私人家里聚会活动,难以管理。因此建议开放离城较近且面积很大的开原寺。
但开原寺的产权归属,仍是一个问题。鉴于“文革”期间占用该寺的园林局不肯归还,民族宗教处与园林部门协商达8次之多,园林局以“开原寺是荣家家庙,荣家已献给市里了”、“开原寺的房地产在土改时已改革掉了”、“梅园扩大时已办理征用了”等理由拒绝交付,但又拿不出任何证据。无锡市佛教协会为此准备向法院起诉。
民族宗教处特地进行调查并确认其产权属于宗教团体。但园林局又提出,可以将念佛堂、藏经楼让出来,但要佛教协会补偿搬迁费14万元,大殿已动工修理,发生的费用约7万元,也要佛教协会承担。民宗处在给市政府的另一份报告中说,“佛教(协会)对园林这样提问题很反感,认为,园林长期占用开原寺,只用不维修,又未付一分租金,房屋用得破旧不堪,而且一大半房屋被拆掉,现在修复开放困难很大,需要花相当一笔资金才能修复。因此,佛教提出,园林从占用开原寺之日起要计算房租,约十多万元,拆掉32间房屋要作价偿还,约十多万元。我们认为,园林长期占用了开原寺,大部分房屋被拆除,留下3个殿的房屋也用得破烂不堪,还提出要佛教出搬迁费和大殿维修费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意见:经济上互不算账。园林不应向佛教伸手要钱,佛教也不必向园林算账。如果这个意见可行的话,先在党内统一思想,这样处理,实际上佛教是吃亏的。但意见统一后,佛协的思想工作我们去做。”
但直到1985年,因园林局未按市政府批文迁让,致使开原寺修理工程陷入停顿,无锡市佛教协会会长隆贤,还不得不以市人大代表的身份要求市政府出面解决。从开原寺的例子可以看出佛协讨要寺产的难度。至于“文革”前就被占用的寺产的归还,就更是难以落实。
不过,无锡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朱宝奎说,相较于其他地方,无锡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对宗教政策的落实,在全国差不多是最早、最好的,得益于解放前的根基,佛事活动恢复得也很快。
陶建丰说,1981年无锡市佛教协会召开第三届代表会议,有人希望他能参加,他因为小时对“文革”批判宗教的记忆尚存,因而颇犹豫,最终没有参加。但在1986年的无锡佛协第四届代表会议上,他出任了市佛协的理事,此时,他已没有任何顾虑,时代给予佛教的空间毕竟已和从前有了不同。
60年的兴衰轮回
2008年末,无锡地区已有佛教活动场所156处,而信佛人数在2004年超过全市总人口的8%.
对于佛经、佛像的需求,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急速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郑颂英老居士“私印佛经、佛像事件”,因款项来自海外,故在无锡、上海等地引起宗教部门强烈关注。
1982年3月,无锡市民族宗教事务处发现,该市外贸印刷厂印制了10万份佛像,而事先宗教处并不知情。得悉印佛像的委托来自上海居士郑颂英后,无锡市宗教处特去函上海市宗教局,声请协助调查。上海市佛教协会与郑颂英谈后得悉,郑颂英是受新加坡比丘尼宏愿法师弟子委托,将他们的30多万港元用来印制《法华经》、《地藏经》和佛像,郑并以私人名义委托无锡道友代为寄发全国佛教徒。而印制经像并未向佛协或宗教局申报,也未曾向出版管理部门办理出版手续。上海市宗教局表示将对其进行教育。
而郑颂英在自己写的情况说明中,强调海外佛教界捐款的愿望和国内教徒的渴望。无锡市民族宗教处请示了江苏省宗教局后,认为在由省级佛协出面接受,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印发。
在此之前,美国佛学研究会会长、纽约市光明禅寺方丈美籍华人寿冶和尚,曾在福建印刷佛教《二时课诵》1000本,并寄给无锡市居士700本,还收了十多名皈依弟子,散发佛像纪念章500个。无锡市宗教处也通过佛协组织对此做了处理。在1982年的民族宗教工作总结中,无锡市民宗处表示,“国外对宗教的渗透,会影响宗教生活的正常化。”但他们也认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不够,有些干部中对宗教工作“左”的思想还未肃清。
而在台湾,“中国佛教会”的影响力在20世纪80年代已渐式微,佛教界渐次发展出“四大名山”:星云法师的佛光山、证严法师的慈济,圣严法师的法鼓山和惟觉法师的中台禅寺。1989年4月,星云法师曾到焦山访问,与茗山法师共叙师生情。星云法师还去了自己出家的祖庭———无锡宜兴县白塔山大觉寺,因该寺“文革”期间被毁,他兴起易址重建大觉寺的想法。此事已报上江苏省委,但后来因故搁浅。
此后,因台湾佛教界诸长老大多支持两岸统一,进一步促进了交流的频率。虽仍不许海外宗教团体登陆传教,但来自海峡对岸的佛教书籍、讲经光碟与日俱增,占据了大陆佛教出版物的半壁江山。而星云法师出资兴建的宜兴大觉寺,其工程也在2006年启动。去年5月,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还率团赴大觉寺,参加由星云法师主持的为灾区众生祈福仪式。
1995年10月,重修中的无锡祥符禅寺的大雄宝殿落成,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升座方丈。该寺已于1996年全部整修完工,高88米的标志性灵山大佛,也于1997年金身显现。这里,如今就是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召开地。
无锡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陶建丰说,1992年无锡还只有8个寺庙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信教人数剧增,新建的佛事场所也日益多了起来。据无锡市宗教局提供的数据,2008年末,无锡地区已有佛教活动场所156处,而信佛人数在2004年即达到25万人,超过全市总人口的8%.不过,信徒素质整体上仍有待提高。无锡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朱宝奎表示,他们早就有在当地成立佛教学院的计划,现在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师资,因精通佛理且有弘化志愿的法师并不多,“整整断了两代,接不上了,80多岁之下就是40多岁的”,而这微薄的师资力量几乎都被其他佛学院校所聘用。
相较大陆而言,台湾佛教更有人才辈出之势,其“人间佛教”践行,也获得社会极大认可。两岸佛教界的文化及宗教交流正与日俱增。和20世纪50年代形成对比的是,1998年9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会见了台湾玄奘顶骨舍利迎请团的主要成员,他们将把存留在大陆的部分玄奘顶骨迎请到台湾玄奘大学安奉。
近年来,大陆佛教界参与慈善活动及人间化努力,亦有成效。无相法师现任住持的祥符禅寺在2005年即被民政部授予“人间慈善奖”。新中国成立前佛教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受到很大压抑,尤其在“文革”期间,宗教政策出现很大偏离,一度使公开的佛教活动在大陆绝迹,而今民间佛教香火鼎盛、热心公益,已现复兴迹象。新中国成立60年来,无锡、江苏乃至大陆的佛教命运,与整个时代的脉搏同步,历尽劫波,渐归本色,见证了一个古老的兴衰轮回。
4月1日,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闭幕会上公布的宣言称,我们应该扩大佛教的传播内容,重视佛教的生活性,推展人间佛教。要让佛教的慈悲精神,散布到世界各个角落……(稿源:凤凰网)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