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怀善方向赠与天门山寺怀樊方丈珍贵舍利子
2009年4月23日,由湖南省佛教界人士组成的佛教文化交流团暨释迦牟尼佛舍利迎请团自尼泊尔返回,带着一枚释迦牟尼佛舍利顺利抵达张家界,同时带回的还有释迦牟尼两大弟子目犍连和舍利佛的各两枚舍利。这几枚佛舍利均为尼泊尔蓝毗尼园中华寺赠予。
此次佛舍利迎请活动是中尼两国佛教界的一次重要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也是我国佛教界首次远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地——尼泊尔蓝毗尼迎请回珍贵的佛教圣物释迦牟尼佛舍利。这枚珍贵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及两大弟子舍利将供奉在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内的天门山寺中。天门山寺位于被人誉为仙山圣境的天门山顶,是张家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刹,近年来耗资8000多万元进行了重新修建,复建后的天门山寺气势恢宏,神圣庄严,将于今年6月8日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和佛像开光法会,届时将同时举行隆重盛大的佛舍利入寺安放法会。张家界佛协及天门山景区方将共同为佛舍利投保1亿元人民币的保险。
本次佛舍利迎请团由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天门山寺方丈怀梵大和尚担任团长,一行20余人于4月18日从成都出发,当天晚上抵达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经过短暂的休整后,迎请团一行于20日上午抵达了释迦牟尼出生地——距离加德满都300余公里之外的蓝毗尼。蓝毗尼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是佛教文化的发祥圣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重要历史文化遗迹。1970年,在联合国开发署和有关国家支助下,成立了蓝毗尼开发国际委员会,10多个国家成为会员。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也号召所属70多个分会,其中包括中国佛教协会为蓝毗尼开发捐献资金或修建寺庙,目前包括中国、缅甸、泰国、韩国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已在此建寺。中华寺是经我国政府批准,由中国佛教协会承建的,于1998年竣工,怀善大和尚作为首任方丈升座中华寺。
天门山迎请舍利子
中华寺仅有两枚释迦牟尼佛舍利,均由尼泊尔蓝毗尼莲花寺前方丈、蓝毗尼园开发委员会副主席必蒙拉难陀长老所赠。于上世纪80年代在南岳出家的怀善大和尚怀着对湖南深厚的感情,更为天门山寺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所动而慨然相赠,不仅将两枚佛舍利中的一枚赠予天门山寺,还将缅甸佛教界赠予中华寺的释迦牟尼佛两大弟子舍利也一并赠送。
当天上午,迎请团一行首先与中华寺怀善大和尚及寺内僧众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向中华寺赠送了描绘天门山壮美风光的砂石画。怀善大和尚详细介绍了尼泊尔尤其是蓝毗尼的佛教历史文化情况,并表示这次是中国佛教界首次到释迦牟尼佛的故乡迎请佛舍利,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及弘扬佛教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希望以此表达佛教界对促进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的良好心愿。
当日上午10点,中华寺两寺方丈及僧众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怀善大和尚诵读了迎请佛舍利的文疏。迎请团抵达张家界后,本地有关方面和佛教界人士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天门山寺
天门山寺介绍
天门山寺,始建于明朝,是湘西地区的佛教中心,自建寺以来信士众多,香火鼎盛。旧寺坐南朝北,庙门上高书“天门仙山”,两边楹联为“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气势浩大。全寺三进两殿,殿后有观音堂,寺外古木参天,不远处有七级浮屠,堪称古雅清幽。自民国以后,天门山旧寺日渐衰颓,现仍有遗址可寻。现在的天门山寺为原址重建,占地万余平方米,采用清代官式风格,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阁,法堂等建筑组成。其中观音阁造型尤为奇巧,楼层设置明二暗山,其构造之复杂,堪与国内各古典名楼相媲美。寺庙坐落山窝,视野开阔,极目东南,众山皆小,确有一山独尊的气概!
舍利子
珍贵的舍利
相关链接:
中国有多少佛舍利
佛舍利在中国境内目前已知的分布有七处。可分为建国前保存下来的二处: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及北京西山灵光寺佛牙舍利。建国后佛舍利有五次重大发现:即苏州虎丘塔内发现迦叶佛舍利;镇江甘露寺铁塔出土释迦佛舍利;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发现释迦佛舍利;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释迦佛指骨舍利;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释迦佛螺髻发舍利。下面分别作出介绍:
(一) 阿育王寺佛舍利
据《阿育王传》记载:“佛寂百年后,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没鬼神,碎七宝末,造八万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万四千道,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于一日中,遍南瞻部州。震旦国者,一十九所。”这十九座塔的分布情况,在《法苑珠林》卷三十八中有时确记载。而这十九座塔中,仅存西晋会稽贸阝县塔,即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县贸阝山阿育王寺塔。据《鄞县志》记载:寺内供奉的佛舍利塔是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并州僧刘萨诃(法名悲达)发现的。塔青色、高四寸、广七寸,五层四角形。该寺建筑规模之宏大,供奉舍利塔的舍利殿之庄严,在国内均首屈一指。因为此塔是传来我国十九座佛塔中。唯一幸存至今者。所以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二) 北京娄光寺佛牙舍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西山灵光寺内的辽代招仙塔及全寺建筑物均被炮火所毁。寺僧大清除瓦砾时。得到塔顶的露盘,文日:“大辽国公尚父令公承相大王燕国太夫人郑氏造咸雍七年(公元1071年)八月工毕”旋于塔期下地宫获一石函,启视有沉香匣,内贮佛牙舍利一颗。匣上书有:“释迦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公元926年)四月二十三日记比丘善慧书”。这些内容,完全与《辽史 道宗纪》所载:“咸雍七年八月置佛牙舍利于招仙浮屠”之说相符。按佛教经典《大般涅盘经》后分卷下所载。世尊荼毗后唯留四牙不曾沮坏,帝释天于佛口上颔取两枚即还夫上,起塔供养。而余下两颗,一颗传至锡兰(今斯里兰卡)坎底市的马拉葛瓦寺供奉至今,而另一颗传至于阗乌苌国,在刘宋元徽三年(公元475年)由南齐僧法献请回我国,故史称“法献佛牙。”
(三) 苏州虎丘塔内发现迦叶佛舍利
1957年,苏州又管会在整修虎丘塔第三层时,发现石函及铁函,在外部包裹的丝织品上,有用墨笔题写的两行字:“×××恩朗舍此袱卫枚,裹迦叶如来真身舍利宝塔”。同时,在石函四周还发现有铜佛四尊、檀香木雕佛像三尊、铜镜三面、越窑青瓷莲花碗一只。经专家鉴定,这些文物均是五代末期北宋初年的东西。按加叶佛是过去七佛之一,为现在贤劫千货中的第三佛。据《长阿含经》卷一的《大本经》记载:“迦叶佛出世于贤劫中,其中人寿二万岁,于尼拘律树下成佛,有弟子两万人”。古佛舍利的发现,这在世界范围内还是第一次,意义十分重大。
(四) 镇江甘露寺铁塔出土释迦佛舍利
镇江甘露寺铁塔始建于宋代,九级八面,造型异常精美。原塔在明代因海啸倾塌,仅遗存有最下三层。1960年镇江文管会在修复铁塔时,在塔基三尺半处发现地宫。地宫内放置有一长方形石函,上面题有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四月八日“润州甘露寺重瘗舍利塔记”石刻一方。同时发现的还有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李德裕重瘗长干寺阿育舍利记”及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德裕重瘗上元县禅众寺舍利记”石刻二方。从而可以认定甘露寺塔地宫中所出土的舍利,即是《法苑珠林》卷三十入中所列“东晋金陵长干塔”内的释迦佛舍利。需要特别指出提,甘露寺塔地宫中发现的释迦佛舍利,鞭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据镇江市博物馆报告,总数共有772粒。唐代瘗下的计有二处:长干寺舍利小金棺内11粒,禅众寺舍利金馆内156粒。宋代瘗下的计有三处:银函内56粒,银元盒内170粒,不函内372粒,均是透明或半透明的颗粒,小如芥子。
(五) 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内发现释迦佛舍利
1981年11月27日上午,房山县云居寺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在清理著名的石经山雷音洞地面时,于原佛座后面地下五厘料处,发现有一方石,下有竖穴,其内存有以汉白玉、青石、白银、白玉四种原料作的五重宝函。于中发现函盖上面刻有“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的三十五字铭文。证明佛的舍利,在这里已被珍藏了1300多年之久。当人们开启了第五重白玉宝函,终于见到了二粒乳白色、如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边还伴着三颗珍珠。据史料记载,幽州高僧静琬从隋文帝那里得到三颗佛舍利后,即安放在白带山(后称石经山)雷音洞内,只有在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592年)由当时万历皇帝朱翊的母亲迎入宫中供养过三日,此外未曾有过移动。那么,为何记载有三粒佛舍利,现只存二粒呢?内中缘由,尚不为人知。
(六)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现释迦佛指骨舍利
1987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清理法门寺“真身宝塔”塔基下的地宫时,首次发现了极为珍贵的佛指舍利,以及唐代多位皇帝供养舍利的金银器、丝织品、瓷器等一大批珍贵文物。此次发现的佛指舍利共有四枚,一枚真身舍利,三枚影骨(影者影现之意,喻真身舍利是天上之月,而影骨则表水中之月,是唐代所制的替代品)分别被安置于地宫的前、中、后三室及后室下方的秘龛内,与那些为数众多的稀世珍宝,构成了金刚界、胎藏界两大唐密曼茶罗(坛场)。因为佛指真身舍利存世仅仅此一枚,此次佛指舍利在法门寺的重光,确实是我们全世界佛教徒,值得庆贺的重大事。而最使人难以忘怀的是一九六六年的九月,一伙“红卫兵”小将来到法门寺破坏“真身宝塔”,在这危机关头,寺主良卿法师举火自焚,制止住了这伙人的疯狂暴行,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这一佛门至宝。
(七) 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释迦佛螺髻发舍利
2001年3月11日上午,浙江省文物研究所主持丁对雷峰塔地宫的考古发掘,并且对全过程进行了现场直播。经历了18个小时的地宫发掘,共出土了包括金涂塔在内的文物七十余件。据《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二等文献记载,雷峰塔的形制、结构与杭州六和塔、苏州云岩寺塔基本相同,是吴越国王钱俶奉“佛螺髻发”(螺髻,系如来三十二机之一,言佛顶髻毛发向右旋转,其形如螺)而建。结合遗址中出土的石经残碑、铭文砖上的干支纪年,可以初步确定雷蜂塔的建造年代应在公元972~976年之间。这也表明地宫中出土的佛螺髻发舍利已历千年,而未曾有过移动和毁损。释迦发舍利的出土,在世界范围内当属首次,是继法门寺地宫之后,对释迦佛真身舍利的重大考古发现。
通过上述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佛陀舍利在中国境内,不但有释迦佛舍利,而且还有迦叶古佛舍利;而释迦佛的舍利又包含有佛牙、佛指、指发、佛身不同部位的舍利,是全世界保存佛舍利种类最全、数量最我的国家,这一切都值得我们骄傲和珍惜 。 (稿源:新浪)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