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佛陀时代的印度境内。那是大名鼎鼎的给孤独长者的姻亲,浮图长者的儿子;他的姊姊,就是给孤独长者的儿媳妇。给孤独长者的财富,几乎富甲憍萨罗国的全国,浮图长者能有这样一门亲家,他的财富之多,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浮图长者,自从生了一个女儿,一直盼望能有个儿子的时候,儿子真的来了;他的太太,为他生下了一个仪容可爱的男孩子,给他们全家乃至所有亲戚朋友,带来了欢欣和希望。因为这个孩子的诞生,来得恰到好处,所以给他命名为善来。
可是,善来的出生,虽在富贵的人家,他的命运,却是一个标准的乞儿。由于他在往昔生中的不修善业,不肯布施,所以他是注定了要做乞儿的命。
于是,当他渐渐长成人的时候,他家的财富,竟像水银泻地一样的消失掉了。等他的父母一死,连他家仅有的房子也换成了新来的主人。终于,他是到了“上无片瓦覆顶,下无立锥之地”的境地了!
等著他去走的,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向外流浪。
人间是现实的,过去恭维他的人,那些曾经叫他善来的人,这时已经对他另眼相看,大家以为他是浮图长者的“败家精”,由于他的到来,便抹去了浮图长者的盛名与财富。因此,大家把他看作瘟神,视同疫疠!大家拒绝他、唾弃他,再也不欢迎他,并且给他取了一个意义相反的名字,管他叫做“恶来”。
然而,人间不是没有同情的,也不是没有温暖的。他在偶然之间,遇到了一位浮图长者生前的好友,给了他一枚金钱,要他买些衣食过活;但他把钱藏进了破衣的衣角,竟然忘记了金钱的用处。
乞讨与贫困,使他流离失所,使他到处流浪,使他像一只丧家之犬,使他像个飘忽的游魂。有一天,他在漫无目的地流浪生活中,流浪到了室罗伐城,也正是他姊姊家的所在地。
善来没有想到要向他的姊姊求助,但他却被他姊姊的婢女在街头撞见了;这个婢女,从小跟随他的姊姊,从小就在浮图长者的家里长大,当然是认识善来的了。
这件事,就这样给孤独长者的儿媳妇知道了;同胞骨肉,手足情深,怎不感到心疼!
怎么办呢?接他的弟弟到自己的家里住罢?不行,他的命太恶,他会连累上她的夫家的。善来的姊姊,显得非常的踌躇。最后,她是决定了,决定派人送给善来一大笔金钱,要他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
那晓得,善来的福报之薄,比纸还薄;转手之间,那笔数目可观的金钱,就被小偷偷走了!他的姊姊听到这样的消息之时,也觉得无可奈何了:“像这样福薄的人,叫我又有什么办法继续帮助他呢?”
因此,他的姊姊再不管他了。
(二)
善来的恶报坏运,已在渐渐地消失,一步一步地正走向佛法大门。但是,尚有一些苦报,等著他去偿清。
有一天,那是给孤独长者定期供佛斋僧的好日子。佛世的居士,把供佛斋僧当作无上的佛事来做,也当作最大的喜事来办。供佛斋僧的日子,张灯结彩,洒扫粉刷,香末涂地,那简直是最最隆重而庄严的吉庆典礼。
赶斋场,吃喜筵,乃是乞儿们最感兴趣的事了,何况须达长者是一位闻名于印度的大慈善家,所以大家称誉他为给孤独长者,所以他也是最受乞儿们敬仰与亲近的人了,有这样的好机会,乞儿们那有不去赶的?供佛斋僧下来,少不得总有许多的剩饭剩菜羹汤要布施乞丐的。
想不到,由于善来的缘故,给孤独长者的情绪,竟然变了。
佛陀以及佛陀的比丘弟子们尚未光临之先,就有一批的乞丐涌到了给孤独长者的宅前,长者看那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并且散发著一种垢秽恶臭的乞丐们,便觉得对于迎请佛陀应供的仪节来说,那是不太理想的情调,所以派人把他们驱散了、赶走了。
室罗伐城的乞丐们,遭受了这样意外的驱逐之后,心里非常恼怒,再看看,原来在他们之中多了一个新来的乞丐善来。
“噢!准是由于他的原故,害了我们大家。”
“是的,他叫恶来,有了恶来,我们还会好吗?”
“把他扔在粪里,给大家出一口气!”
乞丐们七嘴八舌地挥动著拳头,气势汹汹地包围著善来。终于,他们把善来扔进了路旁的大粪堆里!使他躺在粪堆里面,动弹不得,只能哀痛地哭泣。
时间渐渐地快近日中了,佛陀以及数以千计的比丘,缓缓地、庄严地走向给孤独长者的宅第。
不用说,这是善来的救星到了,他被拉出了粪堆。佛陀看看善来,就向大众比丘们开示:“你们应当厌离生死流转的无边苦海,并且要厌离系缚生死的资深之具,如不厌离贪著而及时施舍,那就要像这位居士一样;你们知道吗?他已是生死苦海之中最后一生的人,但他竟然落得如此的地步,受苦而不能自供生活的所需。”
佛陀接著又对站在身边的阿难尊者说:“你今天要为这位善来居士留下一半饭食。”
“是的,世尊。”阿难尊者恭顺地答应了。
无奈,由于善来的无福,纵然是多闻而记忆第一的阿难尊者,也把为他留下一半饭食的事给忘了。等到斋罢,阿难尊者才又想起,但已来不及了,这是他初次违背了佛陀的教命,同时也扰恼了一个有情,使他万分的懊悔。
佛陀是不会不知道的,也是不会忘记的,所以自己留下了一半饭食。这时,佛陀己经懂得阿难的心里正在懊悔,便安慰他说:“阿难,你是多闻第一,但是,假如南瞻部洲乃至四周的大海,其中充满了诸佛,如此诸佛,各说甚深妙法,你都能够受持不忘;但由于善来的福薄,你也不能记忆为他留下饭食的。”佛陀又说:“好了,阿难,你现在去把善来请过来吧! ”
“善来!善来!善来!善来!”阿难尊者走到善来的面前,一连喊了好几声,善来却是呆若木鸡似地充耳不闻。最后他被阿难尊者喊得紧了,竟然六神无主地向他自己的左右及背后搜寻,他以为他的附近,一定另有个叫做善来的人,因为他自从离家以后,早已成了恶来,他也几乎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善来的名字。
“佛陀要我请你去里面吃饭。”阿难尊者提高了嗓子,把如疑如聋的善来从茫茫然的状态中喊醒:“我喊的是浮图长者的儿子善来,你不就是他吗?还找什么人呢?”
这么一来,善来是完全清醒了,但他觉得“善来”这个名字,再也不配让他来用的了,像他那样没有福报的人,叫做恶来是相称的,怎么可以再叫善来呢?他想,大概是自己的苦报快要结束了,大师佛陀是大觉智的人,所以仍然叫他善来;或者是由于慈悲的佛陀,以平等的善心爱语待他,所以仍旧叫他善来。但他还是想不通,佛陀究竟是为了什么,要叫他原来的名字?
善来走近佛陀,恭敬地行了一个接足礼,便从阿难尊者的手里接过了佛陀留下的半钵饮食;他是饿透了的人,纵然给他留下一钵的全部,也不够他吃一个半饱,何况仅有半钵的饮食呢?他是既欣喜,也觉得失望。
佛陀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用慈祥的态度及柔和的语调安慰他说:“你觉得太少了一些,是吗?你不用担心,你吃吧,即使你的肚子宽广如大海,你的一口能吞须弥山,随你怎么吃法,任你吃到几时,你也不会吃完我给你的半钵饮食。”
佛陀是真实语者,佛陀的神力,能以脚趾轻按大地而使大地立时变成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土,如今要让善来饱餐一顿,当然是轻而易为的事了。
现在的善来,已经走到了佛法宝藏的大门之外,现在的佛陀,也要给他一把锁钥来开启这一座宝藏的大门了。
“善来,你能买些香花来供养我们吗?”
“但是我没有买花的钱呀!大德世尊。”
“那么你那衣角里面裹的是什么呢?”
“唔!我倒完全忘记了,那是我父亲的一位朋友送给我的一枚金钱。”
“就用那一枚金钱去买青色的莲花,你说好吗?”
“当然好的,世尊。”
善来,高高兴兴地走进了一家花圃,嚷著要买上等的青莲花。
“去去去!给我快点滚出去!”花圃的老板看他那副穷酸的落魄相,打心窝里起,就是一肚子不欢迎:“你也买得起上等的青莲花?别噜苏,快给我滚!不要由于你的缘故,给我的花圃带来了晦气。”
“求你不要这样嘛!”善来哀求地说:“我这里有钱,那是大德世尊教我来买的呀!”
花圃的老板,一听说起大德世尊,便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原来你是佛陀的使者,为什么不早点说呢?对于伟大的佛陀,天上、人间,谁不争著去供养呢?你是佛陀的使者,你要什么花,你要多少花,请你任意地尽量挑选罢,至于钱,你且留著,这就算是我对佛陀聊表一点敬意罢!”
能让善来买到了青莲花,他已感到满足,不要钱,怎么行!不管花圃的老板收不收,还是付出了他那唯一的一枚金钱。
善来取了青莲花,回到佛陀的座前,恭敬地把花献上,又依次给所有的比丘献上。这时在他手上的青莲花,越开越大了,也越分越多了,芬芳馥郁的花香,也弥漫了整个的空间。正在这个时候,奇异的景象在善来的面前出现了:他见到了他的前身,见到他在前身的无数生中,曾经在许多的佛陀座下,修过”青处观“,现在,由青色莲花的开引,使他恢复了青处观的禅定。
“善来,你见到了吗?”佛陀问话了。
“是的,世尊,我见到了。”
就在问话之际,善来已经见道,已经证入了小乘初果的圣位。
他是多么的高兴,他是多么的感激;现在,他毫不犹豫地跪倒在佛陀的座前,请求佛陀,度他出家。
当时机成熟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佛陀仅对他说了一句:“善来比丘,汝修梵行。”即在言下,善来的须发自落,袈裟著身,已经具足圆成了比丘的身分。
不久之后,经过勇猛的修持,在一天的夜里,突然一念顿断,断除了三界的烦恼,便证了阿罗汉果,这是声闻圣者最高的果位。从此超出三界,不再轮回生死。
(三)
现在的善来,已是佛陀座下罗汉比丘,已是善来尊者;凡夫的习性,总喜欢用凡夫的眼光来衡量一切的事物。所以,善来的出家,竟为佛陀的教团,招致了许多的毁谤,善来的证阿罗汉果,也根本不受外界的认可;许多的在家人,都在批评佛教,他们的理由是佛陀不该收受善来那样的人出家,否则,佛教岂不成了愚疑贫贱的收容所?善来也能出家,佛教还有什么值得信仰的呢?在阶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印度社会里,像佛陀这样的平等普化,怎能不引起守旧者的疑虑与批评?但是伟大的佛陀,仍然有方法来开化他们。
终于,机会来了,在一处叫做失收摩罗山(此山因毒龙之名而得名“失收摩罗者常欲入海”——《杂含》43.1171)的地方,出现了一条毒龙,风风雨雨地作威作福,危害著当地农作物的收成,也扰乱著附近居民的安宁,所以特别迎请佛陀去应供,希望能借佛陀的神力,镇压住那条毒龙的破坏。慈悲的佛陀答应了,但他竟把这任务,交给了善来尊者。
证了阿罗汉果的人,多数都有神通,善来尊者就是这样一位理想的人选。
毒龙也有神通,但它那能比得上罗汉的神通?风暴、雷雨、冰雹,一阵一阵地漫天下降,到了半空里,竟然变成了和风、香水与香末;刀、剑、轮,飞向善来尊者的时候,竟然变成了天上才有的百瓣莲花;再用毒火攻击善来尊者,火势越烧越大,越炎越猛,不烧善来尊者,反而烧了毒龙自己,四方上下都是猛火,把毒龙紧紧地围住,毒龙想逃,竟然走头无路,唯有善来尊者的附近,是一片清凉境界。不得已,毒龙只好化成了人形,伏倒在善来尊者脚下。
“你这不知罪恶的有情,前生造了恶业,今身堕在龙中,现在再造恶业,来生必堕地狱!”善来尊者训斥它了。
“大德慈悲,恕我愚昧,请赐开示,我当奉行。”这是毒龙的请求。
“当皈依佛、法、僧的三宝,尽形寿不违志;愿当受持杀、盗、邪淫、妄语、饮酒的五戒,尽形寿不得违犯。”
“是的大德,我已受了三皈,我已秉持了五戒。”
这一场降龙的佛事,到此圆满结束。
失收摩罗山的居民,大家都来感谢佛陀,所有听到了这个消息的人,远远近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也都赶来膜拜佛陀。这个时候,佛陀说了:”你们不要谢我,你们不要如此来供养我,应该供养浮图长者的儿子善来比丘,因为,这次降伏毒龙,完全是靠他的神力。“
于是,“伟大的善来尊者”、“善来降龙第一”的呼声,就这样流传开来,也流传了下来。
从此,再也没有人批评佛教是个愚疑、贫贱的收容所了。
(本文取材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42)
来源:华人佛教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