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所致太陽病,痓①湿暍②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注释】
①痓:一种脊背强直的病症。
②暍(yē):伤暑。
【译文】
外邪所致的痓、湿、暍这三种病,本应另当别论。但由于此三者与太陽病的表现极其相似,故在本篇一并叙述。
【评析】
本条说明《伤寒论》列入“痓、湿、暍”篇的目的和意义。
痓、湿、暍的病症,初起亦从太陽经开始,所表现的症状有些颇与伤寒所致的太陽病相似,但其病因毕竟与伤寒不同,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应混同,所以说“宜应别论”。在此处举出痓、湿、暍,主要为了与伤寒的鉴别,以免发生混淆。
太陽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
【译文】
太陽病,发热无汗,反而怕冷的,叫做刚痓。
【评析】
本条讲刚痓的症状。
发热无汗恶寒,是太陽病伤寒表实症的主要症状,痓病也有这些症状,这正是与太陽病的相似处,但是,恶寒不是痓病的必具症状,所以说“反恶寒”,这是应该注意的。然而痓病必有项背强急的主症,条文中没有叙及,可能是省文笔法,必须与后面条文合参。否则,单凭发热无汗恶寒,是不能确诊为痓病的。因为无汗,所以名为刚痓。
太陽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病源云恶寒》名曰柔痓。
【译文】
太陽病,发热,汗出,不怕冷的,叫做柔痓。
【评析】
本条讲柔痓的症状。
太陽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
【译文】
太陽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
【评析】
本条讲痓病的脉象。
太陽病发热,是刚痓和柔痓的共同症状,前两条都未提到脉象,本条补充出脉象,因而更富有辨证意义。一般说,太陽表症的脉象多浮,如太陽中风脉浮缓,伤寒脉浮紧,今痓病外见太陽表症发热,而脉却沉细。可见不同于太陽病中风、伤寒,乃是里陰亏虚的标志,征之临床,痓病的形成,多由于陰液不足,筋脉失却濡养所致。但是,对于脉沉细有从湿邪解释的,还有寒湿、里虚、燥热等,要在根据全部病情作具体分析,才能避免偏执,从而获得正确的诊断。
太陽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译文】
太陽病,由于发汗大多,因而引起痓玻
【评析】
本条讲痓病的成因之一。
太陽病本来应该使用发汗的方法,但必须注意温覆微汗,切忌汗出过多。如果汗出太多,就会耗伤津液和陽气,人体筋脉得不到陽气的温煦与陰液的濡养,因而发生拘缩挛急成为痓玻《素问·生气通天论》“陽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难经》“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都是说陰液与陽气对人体筋脉的关系,所以发汗太多,可促成痓病的发生。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①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注释】
①卒:忽然的意思。
【译文】
病人身上发热足部发凉,颈强强急,畏寒,有时头部烘热,面部及眼睛发红,头部动摇不停,突然出现牙关咬紧不开、背部强直、角弓反张的,即为痓玻
【评析】
本条说明痓病的基本症状。
首二条是从有汗无汗、恶寒与不恶寒,来辨别刚痓、柔痓的两种症型,本条所述才是痓病的基本症状,其中口噤和背反张,尤为辨痓病的确据。由于外邪郁滞筋脉,化热伤津,筋脉失养所致。外邪侵表,营卫失和,则身热恶寒;经脉郁滞,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而拘急挛缩,则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邪郁化热而上壅,因而头部烘热,面目红赤;陽气上升而不下达,所以两脚反冷。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①者,以丹田②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注释】
①舌上如胎:胎同苔,舌上好像有苔生长。
②丹田:在脐下为下丹田,在心下为中丹田,在两眉间为上丹田。这里所称应是位于脐下的下丹田。
【译文】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头部出汗,背部强硬不舒,形寒怕冷的症状,想要盖被或烤火取暖,这是寒湿郁于肌表,卫陽被遏之症,治当温陽化湿解表,不可攻下。若误用攻下,势必正气受到损伤,导致陽气下陷、湿阻于中,出现呃逆、胸闷、小便不通畅、口渴不能饮、舌上生苔等症。
【评析】
本条讲湿郁于表的症候及误下的变症。
湿邪外郁肌表,卫陽被湿邪所遏,而不达于外,所以身冷欲得被覆向火。内郁之陽升越于上,所以但头汗出。湿为黏滞之邪,滞着于太陽经脉,所以项背强硬,《内经》说“诸痓项强,皆属于湿”,即指此类症候。这时当以温经祛湿为治,以冀表湿外解,使卫陽得以伸展,则诸症可愈。今反误用攻下,致胃气被戕,因而胸满呃逆,肾气损伤,故小便不利。胸中陽气因误下而下陷,则郁而为下热;胸中之陽因陷下而相对不足,则表现为上寒,于是形成上寒下热的局面。胸陽不振,寒湿郁阻,所以舌面似有湿润的白滑苔。湿阻而津不上布,则口渴欲饮,但毕竟不是津伤,所以虽渴却不能饮,这就表明渴欲饮水仅是口燥烦而已,决不可误认为是真正的热邪。由于本症比较复杂,寒热疑似,对于临床辨证极有启发和帮助。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译文】
久患湿病的人,误服泻下方药,以致额上出汗,微有气喘,小便多的,是死症;若腹泻不止的,也是死症。
【评析】
本条讲湿病误下,陽越陰脱的危候。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译文】
问:风湿之邪相合,引起浑身疼痛,依照治疗法则,应当发汗驱邪,汗出邪散病则可痊愈。但巧遇天陰下雨不止的话,医生说可以发汗,而发了汗病却不愈,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是发汗太过的缘故,汗出很多,这样只驱除了风邪,而湿邪仍然存在,故病未痊愈。倘若用发汗法治疗风湿病,只宜让病人微微出汗,这样才能同时解除风邪和湿邪。
【评析】
本条讲治疗风湿病的原则和注意点。
风湿都属六婬之邪,但两者性质有别,风属陽邪,伤人致病甚速,但亦容易解散,湿属陰邪,伤人致病较缓,但亦较难祛除,往往留恋不荆今风与湿合,相互搏结于肌肉筋脉之间,因致周身皆痛,法当治以发汗,以祛邪外出。但是必须注意,发汗不可太过,只应微似汗出,才能有效;否则,就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所谓“但风气去,湿气在”,即是对大汗出而病不愈机理的说明。此外,当陰雨不止,则湿病亦难治愈,这表明疾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应该注意的。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①药鼻中则愈。
【注释】
①内:同“纳”,放入、塞入之意。
【译文】
常患湿病的人,身体疼痛,发热,面色黄而气喘,头疼鼻塞,心烦不安。病人的脉象大,饮食如常,这表明腹内平和无病,病在头部感受了寒湿,所以鼻塞不通,可以用药纳入鼻腔中,就可痊愈。
【评析】
本条讲寒湿伤上的症治。
感受湿邪而病,由于湿从外受,致表气壅遏不宣,所以身痛发热。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湿邪郁阻肺气,所以头痛鼻塞面黄而喘,并且烦闷不安。脉大,自能饮食,是腹中无病,邪势在表,病位在上,所以治疗只须纳药鼻中,使肺气通调,而诸症可愈。
太陽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译文】
太陽经中暍的病人,发热身疼且重,而脉象微弱,这是因为夏季伤于冷水,水湿侵入皮肤腠理所致。
【评析】
本条讲中暍兼水湿的成因与脉症。
太陽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①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注释】
①洒洒然:恶寒貌。
【译文】
太陽中暑症,出现发热,怕冷,身体沉重疼痛,脉象弦细芤迟,解了小便后,就毛骨悚然、怕冷更甚,手足冰凉,稍微劳动,身体就发热,口则张开呼吸,门齿干燥。这是暑湿相兼而又气陰不足之症,治当清暑益气化湿,禁用发汗、攻下、温针。若误用发汗法治疗,则会加重怕冷的病情;误用温针,就会使发热更剧;若屡次攻下,小便则会淋涩不通。
【评析】
本条说明太陽中暍兼湿的脉症及治禁。
本条太陽中暍的病因为暑湿相兼而又气陰不足,因而病情十分复杂。发热恶寒,身重疼痛,乃暑湿在表;脉弦细芤迟,为气陰不足;小便已洒洒然毛耸,因为太陽膀胱之气被湿邪所困,小便时陽气随尿外泄而一时虚脱,所以尿后毫毛耸立洒淅恶寒。手足逆冷,乃陽气为陰湿所遏,不能外达四末。劳则伤气,气虚陽浮,所以小有劳身即发热。暑热灼津,津不上承,所以张口则前板齿燥。总之,本症是暑兼湿邪,正虚邪实,治疗必须兼顾,既要清暑利湿,又要益气滋陰。发汗、温针、攻下皆属禁例。误发其汗,则伤陽气而恶寒甚;误用温针,则助暑邪而发热甚;误用攻下,则陰液伤而小便淋涩甚。所谓“甚”,当是指原有的症情因误治而更加严重。
黄帝内经素问
暂无简介。
御女损益篇第六 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堕。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
《本草经集注》,古代药学著作。共七卷。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编著于(约公元480-498年前)。陶氏认为《本经》自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
教戒篇第一 【原文】 《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者,与天地相弊,日月并列。 《老君道经》曰:谷神不死
黄帝内经灵枢
养性延命录 前言 一、人与天: 人类既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中,又生活于相应的大自然环境内,必然与天这个大自然有着密切不可分关系。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养生家一贯关切和研究的课题。 此书引《
《奇经八脉考》是中医上的经脉专书,共一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78年。本书论述奇经八脉,考证历代有关文献,对每条奇经的循行和病等,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作者个人的见解,是一部研究奇经八脉的重要著作。
服气疗病篇第四 【原文】 《元阳经》曰:常以鼻纳气,含而漱,满舌料脣齿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当少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百脉闭则气不行,气水行则生病。 《玄示》曰:志者,气之帅也;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