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 茶叶 大麦茶 黑茶 红茶 菊花 苦丁茶 苦荞茶 龙井茶 罗布麻 绿茶 玫瑰花茶 柠檬茶 普洱茶 铁观音 乌龙茶 花茶

龙井茶产自哪里?西湖龙井茶的起源

龙井茶 | 作者:网络 [投稿]

\

  杭州在宋代时期非常盛行饮茶,尤其是斗茶最为出名。斗茶是一种比茶、赛茶,评比茶优劣的玩茶活动。在宋代的《梦梁录》中记载着杭州有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并且都被列为了贡品,为皇室所享用。但是并没有提到龙井茶,可见这时的龙井茶还是默默无闻的,没有什么名气。直到有一天,在杭州时任知州的苏东坡,得空闲来到龙井,与辩才二人一边茗茶一边聊起了茶道。夕阳西下,苏东坡饱饮茶香而归,辩才一路相送,忘记自己订下的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的清规,一直送到了虎溪桥。这件事被当时的文人墨客一直传为佳话,而龙井也渐渐地为更多的人所知晓。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所以龙井茶最早种起来的功劳要归功于辩才法师,而令龙井茶名声远扬,起到推广作用的则与苏东坡有关系。

  龙井茶是扁形的,可以从明代开始比较明确地知道。宋代诗人赵抃在他的《重游龙井》中写道:“珍重老师还意厚,龙泓亭上点龙茶。”由于宋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因此赵抃这时所说的龙井茶可能还是茶团或茶饼,而不是散茶。大方和尚最早是在安徽歙县的一个老竹的地方做了一种扁形的茶,之后把这种炒制方法传授到了杭州寺庙。到了元代,龙井茶的质量和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元代诗人虞集游龙井品尝到了用龙井泉水烹煎的雨前新茶,称赞不决,留下了一首《游龙井》,诗里的“诗中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把龙井茶的采摘时间品质特点,品饮时的情状都作了生动的描绘。这一时期的龙井茶已经开始精细加工。明前龙井、雨前龙井等茶叶品质等级也逐渐形成了。

  龙井茶在明代开始走出寺院,这要归于明太祖朱元璋倡饮散茶,使得散茶在明代盛行起来。这时的龙井茶已经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作为散茶为普通百姓所饮用。在明代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中记载着,“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这时的龙井茶已被列入中国名茶之中,在当时的《名茶录》等许多历史文献中也都出现了龙井茶的身影。北宋的时候,只是在龙井村这个地方产茶,并没有龙井茶的名字,到了明代的时候,有一个叫独龙的文学家,他那个时候就把这个地方所产的茶称为龙井茶,所以龙井茶的名称是到明代才开始出现的。到了清代,龙井茶则列于众名茶的前茅,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巡幸西湖、天竺、云栖、龙井,观茶作诗,对龙井茶赞不绝口,使龙井茶名声远扬,与龙井茶结下不解之缘。此后,龙井茶成为了公认的中国名茶之首,也开始有了“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之说。

  长江沿岸北纬30度一带,好喝的绿茶很多,然而唯有龙井茶历史上留下独特的声名,位列十大名茶之首,可见龙井茶的独特并不止于茶汤本身。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在距今七千年的杭州湾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茶树根和煮茶罐为人类掀开了茶树起源的神秘面纱,而距今五千年前的余杭梁祝文化更是被世界誉为文明的曙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得杭州在南宋时期就已是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杭州寺院众多,共有两千余所,被称为东南佛国。几千年来,杭州的茶文化一直伴随着佛道禅宗的发展相互渗透,成为西湖龙井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杭州给予了龙井茶以文化,西湖给予了龙井茶以气候,那么,富庶的经济和各朝领袖的青睐便给予了龙井茶以发展。

  龙井村的龙井茶色泽嫩绿鲜润,外形扁平挺秀,冲泡龙井茶宜选用山泉水,水温85℃左右,先浸润,倒三分之一水,闻茶香,后续水到八成,看汤色、品茶味。龙井茶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泡在杯中,芽叶缓缓舒展,上下沉浮,犹如出水芙蓉,栩栩如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