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云老和尚(当代律宗高僧)
★夫妻正淫亦应节制,生子后最好能分床、分房,下至分床,上至分房,渐渐全断淫欲,须知此乃天地人伦之大事,不可不知也。
--录音带誊稿
★中国第一小姐,以至于世界第一小姐,穿的是游泳衣,化妆是现代最时髦、最摩登的,都亮相出忸忸捏捏的样子,那么三围都那么恰好……所有观众都拍手叫好,配着音乐就走出来选美。那么这个中国小姐因为要出来选,所以大家就请客庆祝她,请她吃甜不辣、又是炸的、又是炒的,最后还请吃冰淇淋,这个吃一口,那个又吃一口。甜不辣加上冰淇淋,渐渐的就起了化学作用,算是物理化学作用,那么肚子里头就慢慢”冒泡“,冒泡冒多了,出来就是五脏五气,这五脏五气在医学上讲就是”五脏之气“,粗粗讲就是”放屁“。完了中国小姐赶到跑到厕所去”劳赛“(台语,意为”拉肚子“),到厕所后先放两个屁,警告一下,我来了!鬼神退位!完了,噼哩啪啦…好多。那么以后又亮相,再出来,大家又说中国小姐确实是美,身上抹的又香,却不知刚才的臭!
那么,完了五十年后呢,中国第一的”ㄛ ㄅㄚ ㄕㄤ“(台语,意为”中年妇女“),中国第一的老太太。等中国小姐结婚后,生了两个儿子,又经过二十、三十年,儿子又生个孙子,老太太就作”阿妈“,这就是当年的中国小姐!那么这个”中国小姐“的名和美色,究竟是真的?假的?是虚妄的,没有真实的,等到五十年后,”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中国小姐还是要”ㄒㄧ ㄑㄧㄠ ㄑㄧㄠ“(台语,意为”死翘翘“),一命哀哉,呜呼!那么大家又在殡仪馆挂上赞颂:”音容宛在“、”作千古美人“或者是”美人比西施“,又有人送”美人比貂蝉“,又有人送”美人比贵妃“,以后儿孙跟着哭,接着就葬入地里头。
我们想想,中国小姐当年的”名“是不符实的,中国小姐当年也曾经放过屁,也曾经”劳过赛“(台语)、拉过屎。那么五十年后,变成”ㄛ ㄅㄚ ㄕㄤ“(台语,意为”中年妇女“),经过三十年,五十年又葬入地坟里,埋葬好了,一个土堆子,过两年长了青草,一堆黄土埋清凉,儿孙以后再去扫墓,哭一哭:”阿妈啊!……阿妈啊!“。这样的美人究竟有什么好贪恋的?中国小姐是假名的,是不净的、是虚妄的……希望大家要对眼前的美色看清楚,不要被”粉红骷髅“的相给迷惑去了。
--录音带誊稿
★邪淫戒就是男女之间说些不正当的话,要是真正梵行的优婆塞、优婆夷,不给人家”做媒“的,世间讲月下老人,佛法是不讲这个的,这是给人做生死的缘啊!以致于到西洋国外去,也不随便和人家握手,不和异性握手,不接触,这是很要紧很要紧的。
--录音带誉稿
妙莲老和尚(当代净宗高僧)
★颠倒人!当你犯”相思病“,如何解决?
只要至诚多称念、多礼拜观世音菩萨,就能令你离贪欲心,身子安详。同时要想:”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若有人歪想我的父母兄姐怎可?那我也不可歪想别人之父母兄姐!
再想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恭敬都来不及了,怎能起下劣心,颠倒想?
--《妙莲老和尚解惑叮咛语》页37
★”同林鸟“的最后归宿在那儿呢?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飞到哪里去?
不学佛的人就随着业力在六道里往返,甚至飞到刀山剑树的地狱去了。
其实全人类都是同林鸟,不可等待大限到时才起飞!应早准备啊!
--《妙莲老和尚解惑叮咛语》页72
★谁是真正对你好的人?
令你增加菩提道的人,才是真正对你好;如果令你增加情感地对你好,那是接你去六道轮回的人,要敬而远之啊!
--《妙莲老和尚解惑叮咛语》页67
阿迦曼尊者(南传佛教祖师)
★但是你应该知道,即使在这个世界上也有许多种快乐,每一种都视其所经过的管道而定,所以经由眼睛有愉悦的景象,经由耳朵有愉悦的声音,经由鼻子有愉悦的香气,经由舌头有愉悦的味道,经由身体有愉悦的接触或温暖,经由心意有愉悦的思想。你知道吃东西是怎样的一种乐趣吗?同样的,睡觉或结为夫妇也是一样。就是经由这些不同根门的乐趣,才是人们所有行为的首要发动者。但是乐趣或是快乐可以再被分成不同的种类和等级,从这个世界人类的快乐到天界天使们的快乐,到梵界的快乐,到那些已经达到涅槃者,涅槃与其它的快乐全然不同。所以在你的情况下,你是不可能只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发生乐趣而已,否则你就可以整日全身地缚住你所爱的妻子,不必吃、睡、做其它的工作和用其他的方法来做功德了。你认为从你太太得到的快乐,能够取代所有那些身体的机能而维持生命吗?
--《尊者阿迦曼传》页282-283
阿姜查尊者(南传佛教祖师)
★问: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应该如何对治淫欲呢?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似乎是淫欲的奴隶。
答:淫欲应该藉由不净观来对治。执着身体的形色是一个极端,我们应该在心中保持对立。审视身体如一具尸体,并且看身体腐坏的过程,或观想身体的各部份,诸如:肺、脾、脂肪、粪等等。当淫欲生起的时候,记着这些,并且观想身体这个不净的一面,这样会使你摆脱淫欲。
--《静止的流水》页172
周安士老居士(近代净宗大居士)
★能师仲尼之法,释迦见之,必定欢喜:能尽释迦之道,仲尼见之,必定赞叹。否则,释迦不得为三界导师;仲尼不得为万世师表。
--《安士全书》之《欲海回狂》
附:欲法佛化家庭者,必于传子嗣后,立刻发愿,尽此一身,誓断淫欲。则诸佛龙天必定赞叹,往生必定有份。
劝修行人戒淫者,必得清净之身,永不受世间情爱之害。劝在家人戒邪淫者,必得夫妻贞节幸福之报,永不受外遇乱伦之祸。
李炳南老居士(近代净宗大居士)
★人生的享受,用哲学方法去透视,本来皆是苦的,若能防避着苦不来临,就算是康乐了。人的身心,若能常得康乐,自能却病延寿,再能得到地位,名誉,资财,平平安安的过度几十年,这便是幸福了。
细看得到这样幸福的,世上能有几人?要追问为什么得到这几件事,还这样犯难?大多数是受了淫欲的害。好淫的人,多病,容易衰老,不能长寿,这是显然得到的苦,因此丧失了地位,败坏了名誉,耗散了资财,这是无形招到的苦。更影响到家庭不和,妻子离散,社会唾骂,怨仇深结,为人走到这等地步,还有什么生趣可言。
再说到因果上,更觉得可怕了,佛典上说,造淫业的人,他得到的报应,是妻女不贞,断子绝孙,死后要去变畜生入地狱,百千万劫,不易转身。所以佛教制戒,出家弟子第一就是淫戒,世俗公论也说万恶淫为首,只是淫欲这件事,真是大祸根,它是多生习气积成的,不学自会,出世的圣人,世间的圣人,及那些明道的贤达,早就看出他的本原,有的主张断除,有的主张节制,有的限定范围,善说恶劝,无非希望人打破迷关,脱离痛苦,得到康乐。
现在潮流变了,从追逐物质享受,渐趋向到放纵淫欲,本来这件事,不学自会,防止甚难的,反而大肆提倡,什么歌曲、跳舞、电影、戏剧,无不是这件事的宣传队,诱惑得一般青年男女,迷乱颠倒,造了多少伤风败俗的丑事,破产的,败家的,吃官司的,自杀的,安静的社会,变成了烧滚的油鼎。谁无家庭,谁无妻女,这样下去,何堪设想?
这回台中顾藏拙居士,悲心流露,发起翻印这本书(即《寿康宝鉴》),希望人人看了,发大觉悟,个个能得到身体健康,寿数增长,恶因断净,一切的殃祸自然不生,将来命终,可免堕落三途,个人的家庭,定会和祥平安,就是社会风俗,也能渐渐的入了正规,恢复淳厚,这本书实在是救时的验方新编,若把他看成老生常谈,那就是人心不转变,恐怕天心也不悔祸,人类前途,就不忍再说了。(癸巳季秋李炳南谨跋)
--《寿康宝鉴》页146-147
★问:佛理有”过去父母,故不应食肉“一则。由此观来,难道连娶妻都不应该吗?(因怕娶着过去父母故也。)
答:食肉为乐口腹,是贪味欲之事,本能避免,以代替品多故,不妨可戒即戒也。娶妻求嗣,是俗家之伦常,无可避免,以不了圣法故,只得在俗言俗也。
--《李炳南居士全集》页875
★问:余在家信佛吃素有年,很想发心出家修行,但是觉得戒律难持,不敢下定决心。杀盗淫妄酒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亦是学佛之人必须遵守最主要最基本的戒条--尤其是五戒中的淫戒最为难持,馀戒都可无甚问题。此因属于生理关系,譬如肚子饥饿之时必须饭食充饥,吃斋的人不能吃大鱼大肉荤食,可以用青菜豆腐素食充饥,但是持断淫戒的出家人则不同,既不能邪淫又无正室,要完全戒绝性生活,感觉实在太难了。未知用何方法可以完全戒除此心?听说割去两侧睾丸,可使性器官一生不会勃起,即可彻底根绝性欲。那么摘除两侧睾丸是持戒之人唯一的法门,除此恐无更好办法。余很想依此法施行此种手术,请问此法是否有效?是否可行?
答:尊问虽一,意却复杂,应分四节答复。一、”在家信佛至不敢下定决心“。请问足下预拟出家,其目的何在?为自了生死耶?为度众生离苦得乐耶?为求安闲自在享清福耶?属前二者,是为发菩提心,认理若真自然不畏戒律,一直前往。属于后者,则大可不必,既不自了,又不度他,闲坐而受十方供养,已非出家本分,再造杀盗淫,上辱佛教,下恼众生,因果不爽,斯乃真可畏者。二、”杀盗淫妄酒五戒至未知用何方法可以完全戒除此心?“试想不食,可以饿死,若是不淫,不会鳏死。既不致人于死,断之有何妨害?实不能与食同日而语。监狱拘囚以其所需,只备衣食,不供给淫事,古今赈灾,亦只衣食,而不供淫事,是其明证。若问何法可除淫心,肯多读经书,达理明智,心理自变,否则至弊衣恶食忧患交迫之际,淫心定灰冷矣。或谓各人秉赋,非此不可,即居家修行可矣,盖出家必须断淫,不能断淫即不出家,岂可勉强?三、”听说割去两侧睾丸至除此恐无更好办法?“此真舍本务末之见,《涅槃经》有”如犬逐块不逐于人“之喻,此颇近之矣。且五种”不男“,不能成就,制亦不听出家,《四十二章经》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信佛而不研佛理,出家而不欲守戒,未免有矛盾之病。四、”余很想依此法至是否可行?“尊函既不具名,是真心下问耶?抑是借此开玩笑耶?须知此事不可戏言,因果极为严峻。敬告于君,此事决不可为,戏言亦不可说。真为了生死者,纵然家居,正淫亦当节制,细观来函,现似有邪淫之迹,果如所测则大不可。奉劝能照第二答之法进行甚佳,否则预蓄一锥,淫心起时,以锥猛刺其股,淫心自止,神效无比。
--《李炳南居士全集》页910
远邪十法
(一)清心地──于平时防犯淫念的生起,一起念即予觉断。
(二)守规矩──洁身自爱,做事正正当当。
(三)敬天神──神目如电,随时查人善恶,不可因我们俗眼不见,即谓无鬼神,以致作奸犯法。
(四)养精神──精气不露泄,必能神充气足,灵智清朗,所做皆正,而不涉邪径。
(五)目不邪视──心正目正,心邪目邪,一切邪书,邪画,令人迷乱之事,皆不去观看。
(六)戒谈淫秽──好谈淫秽,心已有邪,若再受诱,必致败行。故当戒之,以免邪思缠绵。
(七)烧淫书──邪书流毒人心,阴受其害而不自知。欲杜邪淫,一见淫书即刻焚毁,救己亦救人。
(八)省房事──夫妻伦常虽不可废,但于诸神降鉴及气候变化种种禁忌,亦当遵守不犯。
(九)勿晚起──晚起精神昏散,易受诸邪所侵。而早起能使人神清气朗,身心俱爽。
(十)劝共戒──邪淫最易败风俗遭祸殃,人人戒守,风俗淳美,社会安定。
保身立命守则
★天地间节气的变化,和人身气血的流动,有着息息的关系,假如不能配合气节而走泄了精血,那么身体上脏腑气血的流行,就会受到损伤。夫妇之间的相处,虽然是人伦之始,但如不能节制,以致常受疾病的侵袭,或于神明降鉴之期,淫污冒渎,而阴遭削禄减年之祸。所以为了免使身心受损伤和受阴谴,应当遵守一些禁忌,以免误犯。
●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诸日为神明降鉴,察人善恶之期,宜斋戒不可行房,以免冒渎而受阴谴。
●鬰怒,大怒后伤肝,不可行房,犯者必病。
●欲远行不可行房,行房后走百里者病。走百里路后行房者必死。
●醉饱后行房,五脏反覆损精伤气。
●空腹行房,大伤元神。
●病后行房,病症复发并加剧。
●胎前行房伤胎,故凡有孕后,即宜分床绝欲,一则恪遵胎训,一则无堕胎之患。及小儿毒胎疒乘,,凶险瘖痘,游空惊痫,牙疳等病。二则所生之儿,男必端严方正,女必贞静幽闲,自然长大后不犯淫泆。
●产后百日内不可行房,若强行房,妇必病。产后十馀日即行房,妇必死。天癸(月经)来时行房,成血疒姦症,男女俱病。
●竹席上不可行房,因竹性寒冷,犯者易感寒气。
●交合才毕,婴儿在旁啼哭勿即与乳,恐气血受损。
●行房后勿即挥扇,及饮冷茶水,若过受凉,或至即死。
●一日勿两度,勿服春方邪药,勿蓄缩不泄。
●凡生病,生疮出痘后,非十分复原,万不可行房,若犯者则多半必死。
●凡目疾未愈,或始愈,若行房目必成瞎。
●凡虚痨症,虽养好强健,犹须断欲一年,若以为复原而行房,多半必死。
●凡伤损筋骨,好后犹须戒一百七十日。若未过百日而行房必死。纵过百日亦必致成残废。
●凡过操劳、过热、过忧愁、过惊恐后,皆不可行房,犯者轻者则成痼疾,重则即死亡。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其气甚微,如草木萌生,易于伤伐。倘犯色戒,则来年精神必疲惫。所以冬夏二至之前后半月,切忌行房。
●凡朔望先夜及四时节气之日,不可行房。五更已过,身中阳气初生,一次当百次,有损气血,切忌行房。
●大雷大风,大冷大热,日蚀月蚀,神前柩后,持斋祭祀之日,不可行房。
●日月灯烛光照之处,庚申日,甲子日,本命生辰日,不宜行房。
●行房后,暑天不可贪凉,冷天不可冒风雨,如犯者必有阴厥之证,男缩阳,女缩乳,四肢冰冷,肚疼而死。
男儿欲遂青云志,须信人间红粉空。
回首便是丈夫心,莫向情关问路通。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