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经论 净宗法脉 因果启示 净土论著 净土旨归 净宗早晚课 净土圣贤录

参考书目

  禅净合一流略

  顾伟康

  参考书目

  大藏经

  日本大正藏续藏经

  香港影印续藏经委员会

  净土丛书毛惕园编台湾印经处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大乘文化出版社

  中国禅宗史释印顺着广益书局

  中国净土教理史(日)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福严精舍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着中华书局

  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着中华书局

  周叔迦佛学论著集周叔迦着中华书局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论集冉云华着东初《智慧海》丛刊(18)

  注

  【1】法藏《华严经传记》,(《大正藏》2073)。

  【2】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1,(《大正藏》2015)。

  【3】静俊上野《中国佛学史概论》,p.16。

  【4】僧佑《出三藏记集》,卷6,谢敷<安般守意经序>。(《大正藏》2145)。

  【5】僧佑《出三藏记集》,卷6,<阴持入经注序>。(《大正藏》2145)。【6】僧佑《出三藏记集》,卷5。(《大正藏》2145)。

  【7】智旭<念佛即禅观论>。

  【8】慧皎《高僧传》卷6<慧远传>。(《大正藏》2059)。

  【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p.63。

  【10】这一点只要比较历代僧传的目录就能知道。所有的僧传中,只有最早的梁慧皎(497-554)所撰的《高僧传》有「神异」一科,道宣以下诸僧传均无此科。

  【1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p.55。

  【12】据习凿齿(?-384)<与谢安书>,谓安法师无变化技术可以惑人。【1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p.136。

  【14】僧佑《出三藏记集》,卷5。(《大正藏》2145)。

  【15】僧佑《出三藏记集》,卷5。(《大正藏》2145)。

  【16】僧佑《出三藏记集》,卷5。(《大正藏》2145)。

  【17】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上册),p.159。

  【18】神清《北山录》。(《大正藏》2113)。

  【1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p.387。

  【20】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p.240。

  【21】道宣《续高僧传》卷16,<达摩传>。(《大正藏》2060)。

  【22】慧皎《高僧传》卷8,<宝亮传>。(《大正藏》2059)。

  【23】僧佑《出三藏记集》,卷5,<鼻奈耶序>。(《大正藏》2145)。【24】慧远<法性论>,转录自慧皎《高僧传》卷6<慧远传>。(《大正藏》2059)。

  【25】僧肇《肇论》,<涅槃无名论>(《大正藏》1858)。

  【26】慧皎《高僧传》卷7,<支道林传>。(《大正藏》2059)。

  【27】陈舜俞《庐山记》。

  【28】志磐《佛祖统记》,卷26。(《大正藏》2035)。

  【29】《晋书比丘尼传》。

  【30】《晋书.孝武帝本纪》。

  【31】司马光《资治通鉴》。

  【32】《晋书.道子传》。

  【33】道恒<释驳论>。

  【34】慧皎《高僧传》卷7,<道生传>。(《大正藏》2059)。

  【35】慧皎《高僧传》卷7,<道生传>。(《大正藏》2059)。

  【36】慧皎《高僧传》卷7,<道生传>。(《大正藏》2059)。

  【37】转引自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p.482。

  【38】慧皎《高僧传》卷7,<道生传>。(《大正藏》2059)。

  【3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p.452。

  【40】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1。(《大正藏》2029)。

  【41】道宣《续高僧传》卷16,<达摩传>。(《大正藏》2060)。

  【42】胡适<菩提达摩考>,柳田圣山主编《胡适禅学案》,p.53。

  【43】转引自柳田圣山<胡适博士与中国初期禅宗史之研究>,p.11。

  【44】昙林序<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引自净觉撰《楞伽师资记》。(《大正藏》2837)。道宣《续高僧传》卷16,<达摩传>中所录,除少数字有出入,内容完全一致。

  【45】印顺《中国禅宗史》,p.12。

  【46】普济《五灯会元》卷3,江西马祖道一禅师。

  【47】印顺《中国禅宗史》,p.14。

  【48】求那跋陀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大正藏》670)。

  【49】求那跋陀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大正藏》670)。

  【50】普济《五灯会元》卷1,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51】道宣《续高僧传》卷35(附编),<法冲传>。(《大正藏》2060)。【52】明本《天目中峰明本禅师杂录》,(《续藏》第122册)。

  【53】昙林序<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录于《楞伽师资记》。(《大正藏》2837)。

  【54】道宣《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大正藏》2060)。

  【55】道宣《续高僧传》卷35(附编),<法冲传>。(《大正藏》2060)。【56】道宣《续高僧传》卷20,<习禅>。(《大正藏》2060)。

  【57】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藏》2837)。

  【58】杜胐《传法宝记》。(《大正藏》2838)。

  【59】杜胐《传法宝记》。(《大正藏》2838)。

  【60】独孤及<镜智禅师碑铭>,《唐文粹》卷63。

  【61】《旧唐书.玄奘列传》。

  【62】张说<荆州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铬并序>,《金石续编》卷6。

  【63】参阅拙著《宗教协调论》,第一章。

  【64】道宣《续高僧传》卷20,<习禅>。(《大正藏》2060)。

  【65】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藏》2837)。

  【66】杜胐《传法宝记》。(《大正藏》2838)。

  【67】李华<扬州龙兴寺经律院和尚碑>,《全唐文》卷320。

  【68】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藏》2837)。

  【69】神秀<大乘无生方便门>。(《大正藏》2834)。

  【70】道绰《安乐集》卷上。(《净土丛书》第九册)。

  【71】道绰《安乐集》卷上。(《净土丛书》第九册)。

  【72】道绰《安乐集》卷上。(《净土丛书》第九册)。

  【73】道绰《净土论》序。(《净土丛书》第九册)。

  【74】道绰《净土论》序。(《净土丛书》第九册)。

  【75】道绰《净土论》卷中。(《净土丛书》第九册)。

  【76】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p.132。

  【77】信行《三阶佛法密记》。引自道宣《续高僧传》卷21,《信行传》。(《大正藏》2860)。

  【78】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3。(《净土丛书》第九册)。

  【79】船庵<中国禅宗五祖述略>。

  【80】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3。

  【81】《金石续编》卷6。

  【82】敦煌本《坛经》。(《大正藏》2007)。

  【83】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p.1。

  【84】参阅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第十九章。

  【85】敦煌本《坛经》。(《大正藏》2007)。

  【86】普济《五灯会元》卷3,江西马祖道一禅师。

  【87】普济《五灯会元》卷5,丹霞天然禅师。

  【88】普济《五灯会元》卷7,德山宣鉴禅师。

  【89】敦煌本《坛经》。(《大正藏》2007)。

  【90】慧皎《高僧传》卷7,<道生传>。(《大正藏》2059)。

  【91】慧达《肇论疏》。

  【92】中国学者郭朋《坛经校释》,日本学者关口真大《禅宗思想史》和铃木大拙所校订的敦煌本《坛经》,都持此说。

  【93】李泽厚<庄玄禅宗漫述>,《中国古代思想史论》p.201。

  【94】求那跋陀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大正藏》670)。

  【95】杜胐《传法宝记》。(《大正藏》2838)。

  【96】敦煌本《坛经》。(《大正藏》2007)。

  【97】普济《五灯会元》卷3,大珠慧海禅师。

  【98】普济《五灯会元》卷9,香岩智闲禅师。

  【99】普济《五灯会元》卷4,黄檗希运禅师。

  【100】慧洪《林间录》卷上,白云禅师。

  【101】普济《五灯会元》卷3,盘山宝积禅师。

  【10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藏》2837)。

  【103】敦煌本《坛经》。(《大正藏》2007)。

  【104】普济《五灯会元》卷4,赵州从谂禅师。

  【105】《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106】普济《五灯会元》卷19,白云守端禅师。

  【107】普济《五灯会元》卷4,龟山正元禅师。

  【108】宗绍《无门关》(《大正藏》2005)。

  【109】参阅拙作《信仰论》一章二节。

  【110】普济《五灯会元》卷11,临济义玄禅师。

  【111】普济《五灯会元》卷15,云门文偃禅师。

  【112】以上均见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1,(《大正藏》2015)。【113】昙鸾《往生论注》。(《净土丛书》第八册)。

  【114】普济《五灯会元》卷16,天衣义怀禅师。

  【115】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1,(《大正藏》2015)。

  【116】一念<西方直指序>。

  【117】志磐《佛祖统记》,卷54。(《大正藏》2035)。

  【118】志磐《佛祖统记》,卷48。(《大正藏》2035)。

  【119】真可<石门文字禅序>。

  【120】玄极《续传灯录》卷5,明州育王怀涟大觉禅师。(《大正藏》2077)。

  【121】曾普信《中国禅祖师禅》,p.288。

  【122】宗晓《乐邦文类》卷4。(《净土丛书》第十六册)。

  作者小传

  顾伟康

  生于一九四八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哲学硕士,付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研究所访问学者,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天普大学外聘教授,美国佛教会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现在「佛教电脑资讯功德会」担任把中文佛经输入电脑,制作光碟的文字总编工作。着有《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撰》、《宗教协调论──中国宗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拈花微笑──禅者的智慧》、《信仰论》、《禅宗六变》等书,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本书简介

  禅宗和净土宗,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几乎可以涵盖二千年中国佛教史的主流。

  这个课题,以往的研究描述可谓两多两少──以信徒的身分实践、宣传多,以学者的身分研究、分析少;个案、局部的陈述描写多,整体、全面的意义分析少。

  本书从净禅两宗的共同出发点开始,经各自立宗,到合流互补,将其分成六期,一一道来。除了分析其合分、分合的过程和依据外,对禅净合一史上的重点人物和事件,都有翔实的阐述。特别是对永明延寿之「四料简」的考据,则是此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