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人心中,始终有一个最基本的信念,那就是——任何一个人,在他誓愿成为佛弟子的当下,他自然而然地就承担起将佛法承先启后,弘传于未来的使命——不管他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只要从他的身、口、意之中,能将佛陀所教示的真理:慈悲与智慧,空性与解脱,在这多苦的世间来演说奉行不渝,便无忝于他身为佛弟子的誓愿!因此出家为僧这十余年来,学人一直秉持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的动机,把握住任何一个来到手边的机缘,把佛法推广出去,让已信佛者,更加坚定他们原有的信念,未信佛者,对佛法产生好乐欢喜之心,因而踏上前往菩提的大道!
正因为深深体会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的道理,亲恩难报趁著自己色身尚堪差遣使唤,世间众缘尚足以配合将个人的企划心愿推广弘扬之时,学人唯有时时勉励自己,不论处于任何身心内外的逆困阨之中,都要不忘初心,保持勇猛精进,无畏无惧地向前迈进!尤其学人多年来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把时间精神金钱心血花费于营建世间有形的道场寺宇,只要泯却‘我‘与‘我所’的概念,在任何地方,说法的当下,即是道场,即是最庄严的寺宇。因此监所、学校、军队、医院、政府或民间社会团体,无一不是学人荷担如来家业,在菩提大道上实行自利利他的最好场所。其中尤以监狱看守所之中,娑婆世界中最典型的‘罪苦众生‘,对佛法的需求最为殷切,对佛法的体会领受也是最为深刻,令人油然而生‘如来所以出现于世,正为此穷厄无护者耳’的感想。
到监所弘法,学人有幸结识了许多秉持著相同理念,多年来一直在监所之内默默付出不求名利与回报的法师与居士大德。其中屏东看守所已退休的林科员,更是监所之中佛法得以能如此推广,最重要的关键人物;若非他主动、积极,不计个人得失荣辱地去请托奔走,不可能有今天各处监所之中处处有佛像,时时闻佛声的盛况出现,还有屏东一心念佛会会长杨梓茗老师和十多位发心菩萨更是长期至狱所举办佛七,方能有今日《铁窗下的醒悟》一书的出版。
《铁窗下的醒悟》自民国八十五年初版面世以来,在社会与监所界之中,获得广大的回响,截至目前已共印行流通将近十五万册。中华印经协会秉持印赠启发心灵、长养善根的书籍为宗旨,眼见自八十五年之后,监所之中佛法的弘传以屏东看守所为出发点,更扩展到南部地区多处监所,同学们的佳作善语源源而出,因此而有增加收录心得,重新排版,交由中华印经协会印行此书的倡议,学人身为协会的理事长自然是随喜赞叹,乐见其成。此次增加收录的文章,以高雄监狱同学所写为主。高雄监狱之中大多为刑责较重,刑期漫长的受刑人,心情尤为苦闷,对宗教的需求也更为渴盼。民国九十年吴贤藏典狱长自屏东监狱转任高雄监狱典狱长之后,即秉持其在屏监推动佛法著见成效的心得与信心,在高监独排众议,以其煦煦长者,温和宽厚的襟怀,尊重原有的各项教化,但是对于佛法课程的安排,佛七法会的举办,更是鼎力支持,交代所属全力配合,无怪乎大众一致尊他为现实人间的‘地藏王菩萨‘!
今藉本书重新编排之便,略舒己忱,愿天下佛子,既已迈上菩提之路,皆能不畏菩提路远,速奔前程!
林居士在他的工作岗位上,掌握机缘、推动学佛风气,他的发心,我早有所闻。去年底,他提到有受刑人的学佛心得想集结出版,吩咐我看看他们的文章,我想这是我熟悉的工作,便答应了下来。
邀请了几位担任教职又擅长写作的朋友一起来读这些文章,原本以为只是如寻常改稿,没想到细读之下,大家都正襟危坐地叹服起来——这些血泪交织的文字全都在述说由迷转悟的生命历程,真实、诚恳、撼人心弦。当下就有人说:‘这些文章如果给我的学生看,一定比我讲的话更有影响力。’在国中任教多年,特别关心躁动不安的孩子身心如何安顿,这些文章,必然有助他们重新看待自己。几个看稿的朋友,心情由是特别地庄严欢喜。
‘用他人的血泪蹒跚来惊醒孩子们可能的沉沦陷溺‘感谢林居士促成出书的因缘,让教育界的伙伴多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教材。在孩子们将犯错而未犯错的关键时刻,有岐途徘徊的过来人为他们现身说法,必有助于他们对人生做出较正确的判断和抉择。陪血气方刚的青少年读这些故事,也许能帮他们想想自己的路子!
佛法自传入中国近二千年以来,历经祖师大德传承与发扬光大,已成为吾国历史文化重要资产之一,国人并将佛教部分内涵融入日常生活与思想之中。佛法之所以成为一派之学,影响国人如此之深远,实因它是一门追求人生圆满智慧之学。简而言之,它是一种生活教育,告诉芸芸众生如何面对过去、现在、未来,及宇宙万有一切现象的一种修习心法。终其目的,在于令修习者得以了生脱死,登上彻底觉悟圆满智慧之彼岸。虽然如此,佛法对大多数人而言,仍然陌生,甚至遭到曲解与误解。近年来学佛风气渐兴,资讯流通快速广泛,佛法对一般人而言,已不再如此难求难闻。
台湾屏东看守所鉴于所内大多数同学平日鲜有机会接触佛法,遂礼请高僧来所弘法,为同学开启圆满人生的智慧,同学反应甚佳。其中尤以礼请上鉴下因法师所主持之‘佛七法会’最为殊胜,此由历次报名参加佛七而向隅者众,可见其一斑。有幸参与之同学莫不把握佛法难闻的机会,在法师引领下均能专心学佛、念佛,而所里亦经常洋溢在一片佛号声中,犹如极乐净土般的清凉、庄严。更有同学于闻得佛法后,自动修习早晚课诵,彻底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努力念佛修行,令人感佩不已。
所内长官鼓励同学记述其参加‘佛七法会'心得,发现同学虔诚用功,幡然悔悟者众,字字恳切,句句血泪,情辞并茂,饶富佛陀教化精神,除足以警惕世人,勿重蹈其辙外,同学学佛心路历程及感想,尤值得与吾人共勉之。遂有集书成册之议,吾人乐观其成。爰不揣所学,欣然为之序。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学佛吃素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但是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属于五辛,又曰五荤,指五种辛味之蔬菜。
“刹那”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名家笔下浪漫又深刻。如白居易的:“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又如朱自清的“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西南北的全人生!”
原始佛教也叫“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从释迦牟尼领导创立佛教到形成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总称。主要教义是五蕴、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佛教典籍第一次结集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此时教团较统一,比丘持戒较严,基本上以乞食为生。传播地区主要在古印
供香之前,应先洗手、漱口,端正威仪,恭敬合掌,眼观佛菩萨光明圣像,思惟佛陀及一切圣众功德,一心诚敬供养,犹如佛菩萨现在眼前一般。接着,举起所供之香令至齐眉,至心称念佛菩萨圣号。正供香时运心观想:愿以此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贤圣,普熏无边世界一切众生
你可以先把《十善业道经》认真地读一读。只要把十善业道做好了,五戒自然就在里面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怎样做,我们要多思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要努力尽量做到。那怎样落实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教导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而产生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特别是对于亲近的人,因为相处时间多,情绪的表达会更加明显。这些人和事,都是我们磨练自己最好的机会。当面对他们而产生情绪时,我们要及时的观照自己,看种种情绪来源于何处,自己当下是否被
1、依法不依人。佛陀告诉我们用三法印来识别正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论说法者名声、地位如何崇高,所说的法只有符合三法印才是正法,才可以依止。2、依义不依语。“义”指胜义谛,或空性,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就好像无法用语言让盲者了解光
世间上,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那么,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呢?
很多人都觉得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要全部忍受,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然事实并非如此,忍辱不是说什么都逆来顺受,一味的死忍着。这样的死忍,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一触即发,嗔恨心爆发,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人自从来到这个世间,就预示着将度过与苦为伴的一生。在生命之路上,出生时遭受分娩的危险与痛苦,成长中被可能出现的病痛折磨,期间还会伴随着可能遇到的种种意外事故,还有学业的升跌起伏,事业的不顺都将给人们带来种种痛苦。就算这些苦都能躲开,生命在不知
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光涌答:“来拜见禅师。”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石巩慧藏禅师问西堂智藏禅师:「汝还解捉得虚空么?」西堂云:「捉得。」师云:「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师云:「作么生恁么捉虚空。」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只管打坐,于是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图书馆馆长)就问道: “大德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
龙潭崇信禅师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天皇道悟禅师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
有一天,沩山和仰山师徒一起去放牛。沩山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仰山回答:“有。”
漳州罗汉院守仁禅师。泉州永春人也。初参净慧,后回故郡。止东安兴教寺上方院。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意。”师曰:“即今是什么意。”
我努力成为父母心中的我,可我很累想放弃,这是不孝吗?被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困扰很多年了,努力过互相沟通,每一次都无功而返,还被他们的言语和态度所伤,让自己好不容易坚强起来的内心,变得脆弱,觉得自己的人生可悲而无望。现在来分享今天的这个提问。
人们的误区: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改变,但是,需要改变的不是我。事实上,不要企图改变任何人,只有先改变自己,再慢慢影响身边的人。有些佛教徒,总想用自己的知见去纠正别人的认知,一旦纠正不成便恼怒、便退群。且不管谁正谁偏,谁执着。
刚开始戒色时,会很困难,无论是念头、习惯还是行为都控制不住,人也很颓废,又想着尽快戒色。于是在自我的拉扯和煎熬中,一边半信半疑一边做着功课,很有可能功课也做不下去。很正常,习惯成瘾后,就需要戒色人本身有强大的信念和定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