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梓茗
对于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而言,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痛苦,固然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必修课程,但总是有太多的世间事务,人情往来,让人无暇对生命中的苦楚,多做深思,学佛修行更被归纳为来日方长之事。但是一旦遇上生命中的飓风,姑不论是主动或被动地自伤伤人,触犯王法律条,被判定刑罚,关入铁窗之后,失去自由的身体,螭因太多空白的时间,而配上了过度活跃的思绪,这才确切地体会到,人生在世,光把身体伺候好,拥有顶级的物质享受,实在是不够的;如何将怨恨、愤懑、不平、焦躁不安甚至恐惧忧虑的心情,导向清凉无恼、自在从容的境地,则非要有高超的宗教导航才能得办;而佛法,无疑地是这些罪苦众生度脱苦海最得力的舟船。
末学早年,曾由一位瞽者算命,断言因为业力的关系,不论愿不愿意,都必须教书教到四十五岁,才能不必再当老师。果然在民国八十三年,四十五岁时,终于把一切有关教学的职务都辞掉,心中满怀欢喜地盘算著,从此可以不必再踏上讲台,除了在家中的小诊所帮点忙,可以有许多的时间自修打坐,看遍佛教经典以及翻译写作。民国八十五年,因有位法师到屏东监狱打佛七,需要有人帮忙打法器,因此就追随法师,第一次踏入监狱。只见环境整洁幽美,管理人员亲切客气,受刑人身上的刺青虽然看来有点怵目惊心,但是友善的微笑与温煦受教的态度,却是一般学校课堂上所比不上的。尤其是只当法师助手,不必讲课,轻松自在,乐于奉陪。八十六年,法师因事务繁忙,向屏所辞去常规的教化课程,林师兄以承办课员的身份,立即要末学承担起这个工作。本想一个月上个几节课,带受刑人念佛静坐,讲些佛法基本的道理,对一个受过菩萨戒的佛弟子而言,应是不容推辞的事,因此就在那年接受荣誉教诲师的聘书,正式开始此生在监所做教化工作的生涯。这是当初卜算者未曾算到的,也印证了学佛修行之人终能跳脱命数的掌控,在佛菩萨的眷顾之下,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孰知因缘演变,在林师兄主动积极的安排之下,末学与一心念佛会众位菩萨们的教化范围,竟然从屏所(包括男、女所)、屏监延伸到高监、高女监等五个单位,除了固定的教化课程之外,每年还要打十一次佛七(每次连续七天), 每个月在铁窗内度过的工作日不知不觉超过了三分之二。走过的七年岁月,‘到监所去'成了我们这一群人生活中最大的重心与内容。平时的休息与生活琐事处理,都是为了有充足的力气,无后顾之忧地到监所去教化做准备。安排其他事项也都以不与监所活动冲突为最基本的考量。
众位菩萨们如此发心,不但没有得到分文酬劳,还常从自己微薄的生活费之中凑合基金,买奖品、印抄经本到监所,如此付出所得到的是受刑人最直接的回应。或许他们曾经是父母师长眼中难调难教,令人伤心失望的讨债鬼,更是一般社会大众心目中红眼睛、绿眉毛的江洋大盗,但是眼见这些妈妈级甚至祖母级的师姐菩萨们,陪著他们拜佛念佛静坐,体会到那份慈悲爱心,再刚强的心也渐渐地软化了。正应验了那句名言:‘若要让人流泪,必先自己流泪。'只要无私真诚地付出,再冥顽不灵的人也能感受到那份真诚的关怀。曾有位大哥级的同学就在心得中写道,今天之所以愿意拜佛念佛好好研究佛学,并不因为对佛学了解了多少,而是从犹如阿弥陀佛使者的这些师姐菩萨的身上,体会到佛菩萨的精神,确信师父、老师及师姐们告诉他们的话是可以信赖遵循的,因此他们愿意用未来的生命来好好修学佛法。而事实上,据说这位同学在舍房中静坐念佛之时,曾见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佛七当中,我们也鼓励大家练习双盘,常常七天下来,有一半的人能够做到双盘,尽管所得到的奖品只是两本抄经本或两支原子笔,大家也是满心欢喜。如今收录在《铁窗下的醒悟》这本书中,狱所同学们种种不同,用自己的血泪煎熬,生命岁月换来人生最真实的感受,让我们肯定,七年来的付出是值得的。
除了受刑人之外,海涛师父本身尽全力的投入与对我们的鼓励,监所长官对我们的信赖与肯定,甚而主动关心提供最好的招待与配合,都是支持我们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最大原动力。感恩佛菩萨的安排,让我们明确地验证了,人若能做到,不只是为自己而活,是一件多么值得欣慰的事。尤其当全副心思都灌注在如何帮助、提升那些失去自由的人身上时,个人的得失荣辱,小利小益,常会在不经意之间就烟消云散了。
或许每个人在学佛道上,如何走法,各有不同的因缘与际遇。但是末学却以最诚挚的呼吁,祈请我佛门同道们,放下心中的疑虑,各尽自己所能,为这方最需要佛法灌溉的角落,奉献您的力量。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学佛吃素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但是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属于五辛,又曰五荤,指五种辛味之蔬菜。
“刹那”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名家笔下浪漫又深刻。如白居易的:“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又如朱自清的“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西南北的全人生!”
原始佛教也叫“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从释迦牟尼领导创立佛教到形成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总称。主要教义是五蕴、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佛教典籍第一次结集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此时教团较统一,比丘持戒较严,基本上以乞食为生。传播地区主要在古印
供香之前,应先洗手、漱口,端正威仪,恭敬合掌,眼观佛菩萨光明圣像,思惟佛陀及一切圣众功德,一心诚敬供养,犹如佛菩萨现在眼前一般。接着,举起所供之香令至齐眉,至心称念佛菩萨圣号。正供香时运心观想:愿以此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贤圣,普熏无边世界一切众生
你可以先把《十善业道经》认真地读一读。只要把十善业道做好了,五戒自然就在里面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怎样做,我们要多思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要努力尽量做到。那怎样落实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教导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而产生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特别是对于亲近的人,因为相处时间多,情绪的表达会更加明显。这些人和事,都是我们磨练自己最好的机会。当面对他们而产生情绪时,我们要及时的观照自己,看种种情绪来源于何处,自己当下是否被
1、依法不依人。佛陀告诉我们用三法印来识别正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论说法者名声、地位如何崇高,所说的法只有符合三法印才是正法,才可以依止。2、依义不依语。“义”指胜义谛,或空性,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就好像无法用语言让盲者了解光
世间上,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那么,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呢?
很多人都觉得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要全部忍受,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然事实并非如此,忍辱不是说什么都逆来顺受,一味的死忍着。这样的死忍,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一触即发,嗔恨心爆发,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人自从来到这个世间,就预示着将度过与苦为伴的一生。在生命之路上,出生时遭受分娩的危险与痛苦,成长中被可能出现的病痛折磨,期间还会伴随着可能遇到的种种意外事故,还有学业的升跌起伏,事业的不顺都将给人们带来种种痛苦。就算这些苦都能躲开,生命在不知
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光涌答:“来拜见禅师。”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石巩慧藏禅师问西堂智藏禅师:「汝还解捉得虚空么?」西堂云:「捉得。」师云:「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师云:「作么生恁么捉虚空。」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只管打坐,于是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图书馆馆长)就问道: “大德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
龙潭崇信禅师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天皇道悟禅师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
有一天,沩山和仰山师徒一起去放牛。沩山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仰山回答:“有。”
漳州罗汉院守仁禅师。泉州永春人也。初参净慧,后回故郡。止东安兴教寺上方院。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意。”师曰:“即今是什么意。”
我努力成为父母心中的我,可我很累想放弃,这是不孝吗?被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困扰很多年了,努力过互相沟通,每一次都无功而返,还被他们的言语和态度所伤,让自己好不容易坚强起来的内心,变得脆弱,觉得自己的人生可悲而无望。现在来分享今天的这个提问。
人们的误区: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改变,但是,需要改变的不是我。事实上,不要企图改变任何人,只有先改变自己,再慢慢影响身边的人。有些佛教徒,总想用自己的知见去纠正别人的认知,一旦纠正不成便恼怒、便退群。且不管谁正谁偏,谁执着。
刚开始戒色时,会很困难,无论是念头、习惯还是行为都控制不住,人也很颓废,又想着尽快戒色。于是在自我的拉扯和煎熬中,一边半信半疑一边做着功课,很有可能功课也做不下去。很正常,习惯成瘾后,就需要戒色人本身有强大的信念和定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