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诲五一名误入歧途年轻人 写下由迷转悟生命历程
悟仁法师汇编成书‘铁窗下的醒悟'
联合报 85年5月26日 潘柏麟报导。
屏东县林边乡妙林寺住持释悟仁法师,受聘为屏东看守所荣誉教诲师,有五一名误入歧途的年轻人,写下他们由迷转悟的生命历程,故事撼人心弦。悟仁法师整理汇编成一册名为‘铁窗下的醒悟',浪子的心声使迷途者知返。
释悟仁法师最近印制一万三千五百本‘铁窗下的醒悟'免费赠阅,有些国中老师看了很感动,认为深具教育意义,他人的血泪蹒跚可以惊醒孩子们可能的沉沦陷溺。作家林清玄看了也大力推荐,认为这本书是铁窗内血泪交织的心声,吸毒者遗憾悔恨的自白。当社会有许多人因为无知而沦入毒品深渊,倾听铁窗内吸毒者的亲身体验,会使糊涂者清明,不再受毒品毒害。
为保护受刑人,所有作者都以某同学称呼。有位陈同学写下毒品如何折磨他的故事,指出他在感情遭受挫折后,有个老同学在他借酒浇愁喝醉时,拿一根香烟给他,为了一时的好奇,他吸毒上瘾,发作时痛苦难捱,好像万蚁钻心,忽冷忽热,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像无头苍蝇,只想找海洛因。为了拿到毒品,四处拐骗凑钱,最后他的父亲报警强迫他戒毒,在屏东看守所听到鉴因法师的开示,他醒悟往昔的不是,痛改前非。
有位石姓同学写道,有一次开车送朋友回家,看到朋友吸食搀有海洛因的香菸,当时他很生气地要朋友戒掉,朋友说偶尔吸食,不致成瘾,并问他是否愿尝试,他在好奇心驱使下,拿了两支藏在身上,吸食后正庆幸没有上瘾,但却已被毒魔控制,欲罢不能。台风来袭禁不起毒瘾煎熬,在狂风暴雨时还出门找人买毒品,每天买毒品的钱要几万元,只好变卖家产,全家受累。他劝世人不要因好奇尝试吸毒,会万劫不复。
梁姓同学的文章说,一旦毒瘾发作,什么人格、尊严都没了,只要能拿到毒品,就是去死也情愿,这就是吸毒者的下场。这些受刑人在皈依三宝后写出的忏悔心声,值得世人借镜。
并搜集受刑人心得出书
法务通讯第一七八五期 85年7月11日东看守所秘书李荣江。
台湾屏东看守所在历任所长对推展佛法于所内教化,始终不遗余力,现该所蔡所长清泉更加虔诚、落实继续推动,使该所从早到晚都可听到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之声。
该所实施佛法教化多年有成,平时则有佛法早课、宗教修行,一年则按四季举办‘佛七'活动,不少收容人在参加‘佛七'后,写下他们由迷转悟的生命历程心得报告,内容十分感人、撼人心弦。该所特地收集其中五十一篇,由荣誉教诲师悟仁法师整理汇编成一册名为‘铁窗下的醒悟'一书,在没有广告宣传下‘铁窗'一书在短短两个月时间,目前已发行第五版、五万多本。不但广受学校欢迎,甚至有老师索取送给小朋友当成毕业礼物,法师还计画将该书推展至美国、新加坡等华人佛教团体。
常言道: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可从该所这些年来囚情安定,看出教化成果斐然。可见实施宗教佛法教化,匡正、净化人心对监院所教化成效,有正面之意义。该所对于佛法之推动,也因缘于戒护课林课员推动佛法教化之热心,邀请多位法师办理‘佛七'、皈依等宗教仪式,收容人也因受到佛法感化,行为有所改善,重新作人。从八十四年至八十五年六月底止参加皈依者计有九五七人。另该所为响应此有意义之活动,亦从员工消费合作公益金捐助伍仟元。赞助出书之活动。期望‘铁窗下的醒悟'一书,更能推广至学校社会每个角落,以唤起世人的沉迷。并对青少年、社会大众有所启示与帮助。
从前有一位名叫阿布拉杜的哲学家兼宗教家,他一生保持快乐,没有人曾见过他不快乐,每天他总是笑眯眯,似乎他整个生命就是一种芬芳,整个存在就是一种喜悦。
日复一日,年又一年,他都这样活著;终于他年老了,身体很虚弱了,他就快死了;他躺在床上,没有愁苦,没有悲伤,仍然快乐的笑著。他的弟子很疑惑,就问老师说:‘您现在就要死了,我们都很悲伤,而您却还在笑,这是为什么?难道有什么滑稽的事让您一生笑个不停吗?您一生为什么没有悲伤过,在面对死亡,您居然还在笑,您是怎么做到的?'
阿布拉杜笑著对弟子说:‘这件事情我也曾经问过我的师父,当时我十七岁,而且每天感觉很痛苦。我师父那时七十岁,他坐在一棵树下,无缘无故在笑,那里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发生什么事,更没有人讲笑话给他听,而他依然开怀无忧无虑在笑。'我问他:‘您怎么了?您是不是疯了,您怎么无缘无故在笑。'当时师父对我说:‘孩子,我年轻时也曾像你一样悲伤痛苦,但后来我开始明白了,我明白悲伤与欢笑都是自己的选择。悲伤是我的选择,欢笑也是我的选择,从那天起,我就选择欢笑,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我选择的生命。'
阿布拉杜说:“ 从那天起,每天起床,我的第一件事是对自己说:‘阿布拉杜,今天你选择什么?是选择痛苦?还是选择喜悦?'结果我总是选择喜悦 ”。现在我把喜悦的秘密告诉你们了,就像我师父告诉我的一样。阿布拉杜微笑地说:‘至于你们是选择悲伤或是欢笑,那就全看你们了。'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学佛吃素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但是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属于五辛,又曰五荤,指五种辛味之蔬菜。
“刹那”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名家笔下浪漫又深刻。如白居易的:“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又如朱自清的“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西南北的全人生!”
原始佛教也叫“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从释迦牟尼领导创立佛教到形成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总称。主要教义是五蕴、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佛教典籍第一次结集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此时教团较统一,比丘持戒较严,基本上以乞食为生。传播地区主要在古印
供香之前,应先洗手、漱口,端正威仪,恭敬合掌,眼观佛菩萨光明圣像,思惟佛陀及一切圣众功德,一心诚敬供养,犹如佛菩萨现在眼前一般。接着,举起所供之香令至齐眉,至心称念佛菩萨圣号。正供香时运心观想:愿以此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贤圣,普熏无边世界一切众生
你可以先把《十善业道经》认真地读一读。只要把十善业道做好了,五戒自然就在里面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怎样做,我们要多思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要努力尽量做到。那怎样落实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教导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而产生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特别是对于亲近的人,因为相处时间多,情绪的表达会更加明显。这些人和事,都是我们磨练自己最好的机会。当面对他们而产生情绪时,我们要及时的观照自己,看种种情绪来源于何处,自己当下是否被
1、依法不依人。佛陀告诉我们用三法印来识别正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论说法者名声、地位如何崇高,所说的法只有符合三法印才是正法,才可以依止。2、依义不依语。“义”指胜义谛,或空性,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就好像无法用语言让盲者了解光
世间上,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那么,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呢?
很多人都觉得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要全部忍受,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然事实并非如此,忍辱不是说什么都逆来顺受,一味的死忍着。这样的死忍,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一触即发,嗔恨心爆发,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人自从来到这个世间,就预示着将度过与苦为伴的一生。在生命之路上,出生时遭受分娩的危险与痛苦,成长中被可能出现的病痛折磨,期间还会伴随着可能遇到的种种意外事故,还有学业的升跌起伏,事业的不顺都将给人们带来种种痛苦。就算这些苦都能躲开,生命在不知
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光涌答:“来拜见禅师。”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石巩慧藏禅师问西堂智藏禅师:「汝还解捉得虚空么?」西堂云:「捉得。」师云:「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师云:「作么生恁么捉虚空。」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只管打坐,于是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图书馆馆长)就问道: “大德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
龙潭崇信禅师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天皇道悟禅师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
有一天,沩山和仰山师徒一起去放牛。沩山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仰山回答:“有。”
漳州罗汉院守仁禅师。泉州永春人也。初参净慧,后回故郡。止东安兴教寺上方院。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意。”师曰:“即今是什么意。”
我努力成为父母心中的我,可我很累想放弃,这是不孝吗?被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困扰很多年了,努力过互相沟通,每一次都无功而返,还被他们的言语和态度所伤,让自己好不容易坚强起来的内心,变得脆弱,觉得自己的人生可悲而无望。现在来分享今天的这个提问。
人们的误区: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改变,但是,需要改变的不是我。事实上,不要企图改变任何人,只有先改变自己,再慢慢影响身边的人。有些佛教徒,总想用自己的知见去纠正别人的认知,一旦纠正不成便恼怒、便退群。且不管谁正谁偏,谁执着。
刚开始戒色时,会很困难,无论是念头、习惯还是行为都控制不住,人也很颓废,又想着尽快戒色。于是在自我的拉扯和煎熬中,一边半信半疑一边做着功课,很有可能功课也做不下去。很正常,习惯成瘾后,就需要戒色人本身有强大的信念和定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