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修行?为什么要修行?

入门须知 | 作者:网络 [投稿]

什么是修行?为什么要修行?

什么是修行

  谓从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传教传法、清净和合、随缘自在、伦理纲常、勤劳自给、合理净化、正命正知、正信正业等生活

  谈到修行,难免会有人把它和参禅打坐,念经念佛,行善积德等事联想在一起,其实那只是修行的形式,不是它里面的意思。修行,应该是一种心性的锻炼,一种透过观照的工夫,去防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达成圆融的、究竟的精神世界的方式。不论你如何称呼修行的名相,亦不论用何法去修行,如它的结果相同就可以了。

  但身为一位修行者,在刚起步之前,必先认清一些基本的观念:

  (1)我为什么要修行?

  (2)我应抱持怎样的心态?

  (3)如何拣择修行的方法?

  这三个问题看似易解,仔细研究却又十分模糊,如果不弄明白,一定会陷在修行的泥沼里,卒至万劫不复。

为什么要修行?

  假如一个人生活十分优裕,所求所愿,无一不遂,那他想修行的动机应该是最少的。因为耽于享乐,不知人生有痛苦,就无法感受修行的重要性。假如一个人的生活不但贫病交迫、三餐不继、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这人的修行机会也是很少的。因为食苦成习,已经不以苦为苦,同时日日与生活搏斗,根本自顾不暇了,那有心思想到修行的问题。

  因此,一个人会走上修行之路,或者说会认真去探讨人生的种种,必定是他看到了人生百态有生有死、有苦有乐、有贫有富、有贵有贱、有寿有夭的相对,发现到自然界的生养万物及毁灭万物,也体悟人类文明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却又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灾害。于是从观察、思考,到亟欲设法解决人生的痛苦,这整个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形成了所谓「修行」的意思。这是从理论上来说的,至于从事相上分析的话,情况就很复杂了。

  有人说:「我身体孱弱,想藉著修行来恢复健康。」有人说:「我从小命歹,灾祸频仍,想改变命运,转祸趋福。」也有人想用修行来安定心神,或使事业成功,家运腾达。没错!一个虔心修行而持续不断的人,大多会有某些特异的福报,其实这只不过应了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老话而已,如果修行的内涵就是这样,我们称它叫人天福业,这只要依十善业的法门去修持就能成办。

  但从另一方面看,假如永远把目标订在那里,毕竟还是生死轮回,还是魔王的子弟兵,而且也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佛法不甚了了,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后,就立刻退缩不前,或者是刚开始感觉效果还不错,到最后愈来愈无效,甚至还原到未修行的状况,使你慢慢地失望,慢慢地减退精进心,卒至放弃为止。

  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探讨修行最真确的动机,也可以给想从事修行的人一个正确思考的方向,那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要了解四圣谛,首须了解佛教的创觉者释迦牟尼佛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释尊未出家前,曾有四次出城郊游的经历,第一次在城里见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一位因痛苦而呻吟不已的病人,第三次见到了一具尸体,这使他觉悟到人自出生以后,都要经过痛苦的折磨,然后走向衰老、死亡,这是谁也不能避免的。于是他又回忆童年时代,曾经随著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见到农夫犁田的时候,从土中翻起了虫蚁,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转眼之间,蛙又被花蛇吞噬,花蛇又被凌空而下的巨鹰掠食,这弱肉强食的景象,使他感受众生的可怜可悲。

  如此苦难的人生,假如不寻求一个解脱的办法,那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呢?为了获得最后的答案,又作了第四次的出游,这一次他见到一位神态安详的沙门,他深深地感动,同时也领悟了自己应该走的路,那就是了生脱死,没有痛苦、衰老、情欲,争夺的路。

  而当释尊坐于菩提树下,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缘起观,完成圆满的正觉以后,又从大悲心中流露出对一切众生的关怀,于是把生命的现象予以归纳分析,把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制定成一合理的诠释,这样它就完成一个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关系--(1)苦谛,是世间的果。(2)集谛,是世间的因。(3)灭谛,是出世间的果。(4)道谛,是出世间的因。

  (1)苦谛

  生命的现象呈现着迁流变化的情形,叫做‘诸行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没有一件事物不会毁坏,也没有永远的欢乐,当我们拥有的事物毁坏时,当欢乐远离悲伤来临时,自因沮丧、失望而痛苦,所以‘无常故苦’,若依照苦的性质来分类,它表现在人生上的可分八类:

  1.生苦

  生由无明业相而来,纯大苦聚集,是为了承受应受的果报而生,因此生即是苦。人间的生,从受胎开始,在母腹中窄隘不净,犹如处身地狱

  出胎以后,有冷风、热风吹身,有雷、电、雨、雪袭身,有贫贱富贵、相貌全缺、美丑的分别。另外,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爱取有诸事,种种的七情六欲由是而生,懊丧悔恨,缠绵身心,使人痛苦难堪。

  2.老苦

  从少年至壮年,从壮年至老年,气力逐渐衰羸,形色逐渐枯丑,动止不宁,精神不振,甚至饱受他人的嫌厌,视为生活中的绊脚石。孤独、饥寒、踽踽而行,心中的苦岂是身强力壮的人所能体会?

  3.病苦

  因为业障临身,或四大不调,造成身心诸般不适,终日辗转病榻,忽冷忽热,时痛时昏,人间地狱莫此为甚。

  4.死苦

  将死之人,便有无始劫来的业相现前,在那一刹时,令人生起大怖畏。死后,缥缥缈缈投生他处,转驴胎、堕马腹,或化作饿鬼,食入成火,或进入地狱,受无尽的刑。

  5.爱别离苦

  所喜爱的人事物,因消失、毁灭或离开,朝暮思恋,使得身心交瘁。

  6.怨憎会苦

  所嫌怨的人事物,因相遇而愤懑不已,咬牙切齿,常思仇报。

  7.求不得苦

  爱乐某事某物,极力求之不可得,受失意丧志的苦。

  8.五阴炽盛苦

  前面七苦,都由七情六欲所生,由情欲的执持,表现在身心方面,为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显现,是苦的总内容。

  这种种的苦,像一条无形的锁练,紧紧的缠绕着身心,令人烦恼、无助、陷入无法自拔的痛苦深渊。

  (2)集谛

  爱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爱欲的核心是由‘无明’生起的虚妄‘我见’,再由‘我见’的坚执,才会去造种种的业,而生出一切苦果。现在我们深一层分析我见的特质,得知它是从贪嗔痴等烦恼的聚集而成:

  1.贪

  对于五欲尘境迷恋不舍,也就是见到爱欲顺情的事物,便起了贪着的心,见到憎恶违情的事物,便起了弃舍的心。

  2.嗔

  对一切的违情逆境生出嗔恚的心,不能容忍。

  3.痴

  又名邪见。因为心性暗昧,不能察觉一切的事理,所以邪正不辨,是非不明,认假做真。

  贪嗔痴三者合称叫三毒,因它能毒杀一切有情众生的法身慧命,而一切的烦恼迷惑无不从此三毒流出,所以叫‘集’。

  (3)灭谛

  灭不是毁坏消失,而是灭去烦恼,证得了寂静安乐境界。灭的梵语叫涅盘,它有几个涵义:

  1.灭度

  是生死大患永灭、度脱一切的烦恼痛苦。

  2.无生

  从此脱离六道,不受轮回。

  3.安乐

  不受轮回,自由自在,当然是安乐了。

  4.解脱

  四大五蕴,一切的束缚全部消除。

  5.圆寂

  不但自己获解脱,也要使一切的众生得解脱,这自觉觉他都圆满的境界叫圆寂。所以‘灭’的究竟义不在求自身的灭,更要求一切众生的灭。

  (4)道谛

  既然了解烦恼生死的苦是由集的业惑所成,又知道了寂灭涅盘的安乐,就必须探求断集的方法。在理论上可以区分繁简,从菩萨的行道说,叫六度万行;依众生学行的分科,叫三十七道品。总括地说叫戒、定、慧三学。戒学是防非止恶,定学是静心之乱,慧学是去惑证理,如用八正道来对照,正见、正思惟是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念、正定是定学;正精进总持三学。依此修行便可以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盘。

  上说四谛,为什么叫‘谛’呢?谛是审察真实的意思。审察三界,的确充满了诸苦,有逼迫性,所以叫苦谛;审察苦从何处来?原是众生依业受报而来,有招感性,所以叫集谛;审察知苦断集的方法,是可修性,所以叫道谛;审察修道的结果为寂灭涅盘,是可证性,所以叫灭谛。凡夫迷惑这个谛理,不知生死的苦,因此而认苦作乐,起惑造业,依业受报,轮回不息,因此永远做众生,不肯学佛修行。圣人了悟这个谛理,觉知三界生死是苦,苦的源头是集,同时知道有涅盘可证,有入涅盘的道可修,从此精进不已,达到断证的究竟。

  由此可知,明白了四圣谛的道理,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要修行’了。当然,身为一位修行者,除了拯救自身之外,更要擎起智慧的明灯,去拯救沉溺于痛苦的众生,所谓自觉觉他己立立人,这才是修行最崇高的目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