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带走了我的菩萨?我寻找着,却了无踪迹。难道就这样消失了吗?
菩萨是我心中的寄托,是对生命的信仰,是对未来的期待。而就这样,看不见菩萨了。我想知道,这到底怎么了,是哪里出问题了,是人心还是外境?
没有人告诉我,一个人静静地,无可奈何,心里难受不堪。佛告诉我,该去寻找菩萨的地方了。
整理行囊,动身出发,前往未知处。没有人知道前方是何方,但是人人都朝着前方行走。一个一个,一群一群,便是这样的执著,不顾一切。
菩萨的出现,是我的追寻,若一度的迷茫,不会有无可奈何。我问佛,人为什么会这么苦不堪言。佛不语,菩萨眉间慈祥。是谁救度了芸芸众生,是谁成就了菩提种性?
一路的崎岖,一路的相扶,一路的陪伴,菩萨就在身边。而现在,我们看不见菩萨了,是一种凄凉,一种怀念,一种思绪。
每日试图从经典中寻找,《心经》中观自在,《普门品》中观世音,一遍一遍,日复一日,我知道,菩萨就在那里,静静地等着……
那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感情,扎根在我们的心田里。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故事,或是两个人之间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男孩,从小跟着奶奶去拜菩萨,奶奶告诉男孩,菩萨会保佑每一个拜他的人。小男孩那个时候心里便知道,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求拜菩萨。男孩长大后,成了一个终日侍佛陪菩萨的小和尚—这是小和尚所梦寐以求的。
小和尚依旧不忘寻找菩萨,在寺院里,在佛学院里,在参学路上。
寻找菩萨的地方,是美丽的。还有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他们都是佛的侍者,都是抱着一样的目的,都是这么寻找菩萨的。他们来到中国最美的乡村,以为菩萨会出现在最美丽的地方。郁郁黄花,微微春雨,那一抹远处的烟霞,就像是菩萨的微笑。菩萨说:宁静的当下要时时观照自己内心,每一个心念都是我们修行的对象。呵!原来,菩萨就在这里,在美的地方,有美的发现,美的体悟,美的对象。
寻找菩萨的地方,是古色的。白墙灰瓦,青石铺路,细雨天井,透露出清代的古色。这里人民勤劳,忙忙碌碌,在这些身影中,或许有菩萨的出现。菩萨说:修行不离生活,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要认认真真对待,只有努力的人才会对得起时间,对得起人身,对得起佛陀的恩赐。呵!菩萨原来就在这里,在古色的地方,有古色的房子,有古色的劳动者,有古色的实践者。
寻找菩萨的地方,是高远的。山路四百弯,每一个转弯都是在静静呼吸,缓缓睁开眼,不知是谁,也不知在哪。似在迷迷糊糊,又似在真真切切,窗外的树绿花红,竹翠草青,好一派春天的景象。在山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我们对着它,有的是敬畏,有的是亲切,有的是依赖。菩萨说:面对不同的环境时,我们不能心随境转。尽管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对环境的态度。一切唯心造,修好一颗平常心,一颗出离心,一颗菩提心。呵!菩萨原来就在这里,在高远的地方,有高远的山峰,有高远的树木,有高远的胸怀。
寻找菩萨的地方,是清净的。这是一座千年古剎,散发着久远以来,我们所习惯的,所好乐的,所需求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那是一种清净的气息,一种来自土地深处的气息,一种念佛一心不乱的气息。深藏着对净土世界的神往,手捧清水莲花,淤泥里,有我们对菩萨的期待。菩萨说,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是 我们修行所需学习的,那是不变随缘的大智,随缘不变的大行。呵!菩萨原来就在这里,在清净的地方,有清净的莲花,清净的佛号,清净的信愿行。
寻找菩萨的地方,是天然的。一道道烧制的过程,形成了天然的青花瓷;一次次勾画的过程,练就了天然的青花纹;一丝丝拍打的过程,铸成天然的青花型。这是青花的世界,充满了对工艺的精益求精,是那么一种对生命的追求,对未来的追寻,对快乐的追逐。而我们不曾知道,是如何才能做得到?菩萨说:在工艺的世界里, 在创作的世界里,在追寻的世界里,每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但是,心态要一样,如实面对自己,不论快乐还是苦痛,以一颗无所得的心,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做回自己的本来面目。呵!菩萨原来就在这里,在天然的地方,有天然的工艺,有天然的快乐,有天然的本来面目。
追寻菩萨的地方,是禅意的。运水的人,看着搬柴的人,搬柴的人,看着种地的人,种地的人休息,煮了一壶茶,茶香四溢,在他们的疲惫的身心里,留下来。那不只是茶,而是禅。运水与搬柴,无不是禅无不是修,怎么?看到的是普通不过的,平常不过的,可是,这日常点滴中的劳作,是农禅的时候,是证悟佛性的时候,是明心见性的时候。菩萨说:在生活中禅修,在禅修中生活,将禅意落实到生活的每一地每一处,是需要付出实践的事情。呵!菩萨原来就在这里,在禅意的地方,有禅意的境界,有禅意的道场,有禅意的师承—生活禅。
小和尚一路的寻寻觅觅,在寺院里,在佛学院里,在参学路上。
故事中的小和尚还是小男孩的时候,每逢自己高兴或者不高兴,都会来到附近的庙里,轻声细语地告诉菩萨。而现在,奶奶不在了,菩萨依旧还在这里,小和尚每日更勤快地念着菩萨名字,拜着菩萨画像。因为这一切都是小和尚所梦寐以求的。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感情,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传说着这么一个故事,一座庙,一群人,或者一座庙与一群人的传说。
菩萨一言一笑,一身一影,出现在经典里,《心经》中观自在,《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我们……
我们一路的践行,一路的祈求,一路的坚信;而此刻,菩萨与我们同行,那是一种感动,一种契合,一种不舍不弃。
菩萨的出现,是我的追寻,从此不再会迷茫。菩萨告诉我们:人生来本就是苦,要学会忍受,是芸芸众生救度自己,是自己成就了菩提种性。
放下行囊,身心自在,回到原来处。这里是菩萨在的地方,所以人人都朝着这里行走。一群一群,一个一个,便是这样的坚持,不顾一切。
我找到了我的菩萨,我寻找的,其实一直没有离开过。或许,迷失的就是自己吧?
菩萨是我心中的寄托,是对生活的信心,是对当下的守望。而这样,看见了菩萨,便看见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做一回自己。
菩萨说:你一直寻找的,其实就是你自己。
那么,自己又是谁弄丢的?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