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龙泉寺承担,我在另一个寺院还有一些事情做,其中有一些我自己一个人做就可以了,另一些要和人合作一起做。
比如,写新闻稿。
那个寺院的几乎所有活动的宣传稿,都出自两三个人之手,这两三个人之中,就包括我——这么说感觉好像我很厉害,其实不是,主要是义工比较少,所以水平其实不怎么样的我就混到里面去了。
法师说,修行不只是听经闻法,更重要的是强行把几个人弄到一起,让他们合作弄一个什么东西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调伏自己的烦恼,必须照顾他人而非只考虑自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世间人可能觉得这个挺容易,公司里不都是项目组几个人一起合作么?其实这个真的是很难,因为我们不像公司里的人,公司 里有钱可拿,大家还可以团结一致向“钱”看,互相忍忍就算了。但是我们是纯义工,大家都没薪水拿,说白了在这里干活就图个高兴。但是如果你老让别人不高 兴,别人一旦对你忍无可忍了,真的会撂挑子不干,而你半点办法都没有。何况公司里好歹还是来去自如的,不喜欢这个人的话,换一个合作就可以了(很多人不是 都会把别人挤走么),我们这里则不行,客观上人手太少是真的,更重要的是主观上的原因——大家都是来修行的,都明白所有的烦恼其实都是自己的原因,而非别 人的问题。所以即便是胆大包天的我,都不敢跟师父告状说“那个谁谁谁真是太怎么怎么样了”这样的话——要是说了,跪香的也一定会是我,师父他才不会站在我 这边呢。
所以,大家一起做事情,其实是挺重要的一个修行方法,而且确实是挺难的。我都不知道那些十好几个人一起干活儿的大神们,都是怎么练出来的。以我现在的道行就是,我们两三个人一起干活,我还经常起烦恼,而且烦得不得了。
比如说,寺院白天的一些活动,因为地理或者时间的一些原因,大部分时候我们采编组是不参加的,但是又必须要写东西出来。怎么办呢?我们会请参加活动的师 兄传一些素材回来,然后大家在这个基础上写稿子。素材传回来以后,有一位师兄负责汇总起来写初稿,之后贴到群里,大家讨论该怎么改;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位 师兄负责挑选照片。等文字和图片都确定了,各个平台就可以发布了。
以上说着挺简单的,问题是白天参加活动的师兄,经常一到家就九十点钟了,把素材整理好、传过来就要十点多,然后再写初稿、讨论定稿,往往一弄就将近十二 点——一般会卡着十二点的时限出稿子,因为微信公众号的师兄要在十二点以前发布。大家还往往很有新闻时效的观念,当天的活动非要当天弄出来发布;而我一过 了十点半就只有躯壳在勉强支撑着,大脑已经强制进入神游状态,所以每次写新闻的时候我这叫一个郁闷。
到后来,我就决定不等了,也不管那个文章怎么写了——反正我负责的是博客,时效性本来就没有那么强,晚一天发布也无所谓,他们搞定以后发给我就可以了, 我直接复制粘贴到博客上就完了。这么干后来产生了一点小风波,我和某甲师兄因为一篇文章闹得不是很愉快。具体是怎么回事就不说了,反正这种争吵一般来说都 源于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我们俩的不愉快的方式还是可以写一写的,因为太有意思了,和世间人的吵架完全不一样——我们俩永远是一方在一个劲儿地指责对 方,另一方在一个劲儿地道歉,只不过这个角色一直在变:一个人拼命忍着的时候,另一个人发泄;等到后来发泄得差不多了,开始道歉的时候,另一个人的烦恼压 不住了,俩人的角色就调过来:刚刚在发脾气的现在道歉,刚刚道歉的现在发脾气。
我后来好好反省了一下这件事,觉得事情本身其实无所谓对错,但是俩人应该各打五十大板,因为都没调伏住烦恼。虽然在反省自己,可是之后我一旦再和某甲师 兄合作,总是感觉怪怪的——总觉得和以前似乎是不太一样,但是又说不好是我不一样了还是她不一样了,或者是她还是一样但是我担心她不一样——总之就是有些 许别扭。
所幸后来的合作都还很顺利——尽管我依然是不怎么管写文的事情。直到某一天,她问我某个稿子是不是晚发了一天。那个稿子是头一天十二点多才定稿的,那个时候我早就睡觉了,再加上博客本来就不是追求时效性的平台,所以我就晚发了一天。我很老实地承认了,她没说什么,接着问我:“今天晚上的稿子,您能操刀吗?”
我一开始以为她是在问我那天晚上的稿子我能不能给发到博客里,所以就答应了。过了好久以后我才反应过来,她的意思是让我来写初稿。但是答应都已经答应了,那就写吧。
那天白天,我一直都没怎么安生,一直在琢磨她为什么让我写初稿,后来我想到了一个我觉得很是合情理的答案:她一定是很不满我一直不等着定稿出来然后及时 发布,所以这次叫我来写初稿,目的就是让我知道这个稿子出来有多难。我这么想还是很有依据的,不久之前,某甲师兄曾经在群里公开赞叹某乙师兄,说她真的是 很发心,只要请她等一下哪篇文章,就算到凌晨她也会一直等下去——我后来暗暗地想这是不是在含蓄地批评我呢?然后我就开始在心里为自己辩解:人和人的作息 时间不一样嘛,我就算是高考之前,还天天九点上床睡觉呢。人家也许本来就习惯了晚睡嘛,怎么能拿我和她比呢?
得出以上的结论以后,我开始暗想,某甲师兄会不会故意刁难我?嗯,她一定会的,她居然这么阴暗,有什么话不直接说,拐弯抹角地整我!不知道她会不会故意联络一些师兄不配合我,然后看我的笑话。
我正想着,突然看到某甲师兄在举办活动的那个群里说话。某甲师兄是这么说的:因为定稿要尽量在十一点以前出来,预留出一个小时的修改时间的话,初稿就要十点以前写出来;再留出初稿的写作时间,请提供素材的师兄一定要在九点前把素材发过来。
我顿时感觉特别惭愧:这些事情本来和她没什么关系,但是她这么努力地帮我收素材,而且这些时间节点完全是依照我的作息时间来定的。而我,我居然这么想她!
之后写稿的工作也很顺利,大家为了给组稿留出更多的时间,从七点多就开始陆续分享活动的收获和体会,还有很多人在介绍背景资料。某甲师兄知道我是第一次 写初稿(以前都是跟着改稿子的),怕我不知道该怎么做,还特意嘱咐我,忙不过来了就到群里吼一声,大家可以帮忙一起做点什么。
九点前,初稿出来了——虽然某甲师兄一直在鼓励和赞叹,但是我是知道自己写得并不怎么样的。之后师兄们开始改,负责一改的师兄加了大段大段的文字,把重 点更加突出出来,二改、三改的师兄也很尽心尽力,很快就定稿了。定稿以后,大家分头发布,事情好像就这么结束了。
但是在我这里,这件事情其实并没有结束。
法师说,人的心的运作规律是这样的:如果有人损恼到了你,你又没有观照到自己的心的话,它就会尽一切可能恶毒地报复回去,而且这些恶毒完全是在人没有发现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说心是贼。那么怎么办呢?就把这颗心当成小偷,你就看着它,一直注意看着它,它就不会作恶了。
我现在发现还真是。我一直怀疑某甲师兄叫我写文的动机,其实有可能就是因为大家那天刚好都有点事情,人手不足而已——这个本来就是最有可能也最简单的答 案。我还警惕兮兮地提防她使坏,其实人家根本就没有这颗心,一直都是我一个人在上窜下跳而已。我之所以觉得她会做那么坏的事情,是我觉得她还在记我的仇 ——事实上某甲师兄并没有记我的仇,她也没有故意刁难我。而我之前之所以那样想她,是因为我虽然觉得自己把以前的不愉快给忘了,但是实际上还是记着的。然 后,我就会把她想得好像好像宫斗剧的女主角一样——其实不是因为她这个人有多么复杂,而是因为我太复杂了,我是把自己的样子投影在了自己面前。
我把她想得多恶毒,其实就是我自己有多恶毒。
我后来又反省了一下我们俩起烦恼之后的那些让我觉得有点别扭的合作——人家其实什么情绪都没有,君子坦荡荡;我则是小里小气地,小人长戚戚……想了这些以后,我发觉祖师们的话真是太正确了,真的是本来无一物,所有的芥蒂都是我自己搞出来的。
想了这么多,我突然觉得自己没脸再见某甲师兄了。后来我又想,在某甲师兄眼里,今天是怎样的一天呢?可能就是很顺利、很平常的一天,按部就班地上班和承 担,什么事情都没有吧——虽然相比较而言,我的一天比较惊心动魄峰回路转一点,但是我真的很羡慕她,很向往这种什么事情都没有的一天。
我突然想多参加写稿子的工作,这样就能多和某甲师兄接触,看看她是怎么过上什么事情都没有的日子的。
愿我自己也能早日过上这种“一无所有”的日子。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