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干得最漂亮、最棒的一件事,就是皈依三宝,受持佛法。自读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我就认定,能说出这么高尚、深刻、无私和智慧话语的人,一定情怀高贵,品格绝尘。这样的人,当得起人类最尊贵的崇仰。我后来知道,讲这部经的人,是佛陀。
在阅读了其他佛典和大德们的开示后,我决心听从佛陀的教诲,如理如法地修习,以期有朝一日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对我来说,有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喜欢孔子,欣赏老子,称许庄子,赞同荀子,但能让我心甘情愿五体投地致以崇高敬仰的,唯有佛陀。
热爱佛陀,就要实践他的教法,弘扬正信的佛教,将法雨遍洒娑婆。我知道,这只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它近乎梦想。但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实践佛法,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却是不难做到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明白地了知,修行不仅仅是诵经、打坐,它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唱歌、品茶、爬山、呼吸、修剪花枝及做饭。工作时,我们在修行;散步时,我们在修行;清晨或者深夜,我们都在实践佛法,沐浴在一片法喜里。
如果佛法不能落实到生活中,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求解脱呢?现撷取几个段落,来说明佛法对我生活的影响。
我是一个我慢心比较重的人,无缘无故就觉得自己很聪明,而且很优秀。因为天性喜爱文学、艺术、地理、历史,我认为自己是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修养和认知好像挺深刻。朋友们每当在生活中需要做出一些较大抉择时,都会来和我沟通征求意见;甚至连装修房子,也来请我帮忙设计空间。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助长了我的骄慢。
当佛光照进我的生命后,我开始沉淀、反思自己的行为,询问自己有没有给别人带来伤害和苦痛。我慢的堆积如此轻易,而扫除它的智力之帚却只能浅试辄止。我知道,想转变自己的习性,必须要练习觉照,培养正念,浇灌心中本具的愉悦、理解和尊重的种子,使它们能发芽生长。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我别无选择。
往常当我在新村里遇到那个熟悉的陌生人——清洁工时,通常是一穿而过。我觉得,我和他是两岸完全不同的灯火,根本不存在交汇点。现在我每次看见他,都会点头微笑。一次,在他扫楼梯到我门口时,我特意开门,送给他几个水果,并真诚地对他说谢谢,谢谢他的辛勤劳作,给大家创造了如此清洁美丽的环境。这么做时,我满怀的欢乐由衷洋溢。
以前给乞丐钱财,我是住色布施,十分地著相。而今在佛法的教导下虽已有了改变,但意识中仍会有“施”的念头。我正在学习用心去控制它,使它达至柔和、慈悲的状态,从而开放出智慧、同情的花朵。
我知道,我和众生是互即互入、非人非我的。所谓心物如一,不异不二。别扭、不平、痛苦和开心事实上并不存在;美与丑,大和小,都只是虚妄的幻影。一架古筝的存在,意味着许多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存在;同样地,一颗星星在闪烁,我们所看到的,是它在夏朝时发出的光芒;我们能观赏到它,也是由很多因缘和合而成的。在一切众生的身上,我们都可以见到祖先的容颜、森林中的雨露、阳光还有小鸟的歌声。没有他们,我们也不会存在。
心不能安住于一境,是我的烦恼之一。我是个心念电转之人,一刹那间,可以上下五千年,鹏程六万里。以前,朋友们都说我思维快、创意多,他们将之视为优点。我自己也不觉有什么不好,还常常笑说能够一心三用。
修习佛法后,才知这本事岂止不是优点,更是修习禅定的大忌。不过,既然有这样的毛病,也别无他法,只有承认它、观照它的缘起,给自己修正的空间。我发现,承认自己的不足,可以滋养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记得游玩云南时,昆明八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我却并没有完全安于当下,好好欣赏,反而不时想象着下一站大理的美景;坐在大理的马车上,我心里渴望见到的是丽江的旖旎;听着丽江的纳西古乐,我又开始憧憬泸沽湖的奇异风情了。瞧,我一直不能沉静地活在当下,对当下一刻生命中所展现的美只领略了少分,而永远都在遥想下一刻的花开花落。
活在当下是一件美妙的事,它意味着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善良、真诚及丑陋的事物保有清醒的认知。它铺展诗意和奇迹,使我们明白,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吟唱,而一个微笑、一片瓦、一株紫薇、几只蝴蝶,都是这吟唱的一部分。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就会处于喜悦、温暖和宁静之中,我们将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
现在,我还不能做到一心一意地安住于当下,但起码我已能在思虑过去和未来的同时,有意识地关注当下的心情、风景、人及物事。在香港南丫岛上,坐在海边,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海边,正在享受海水共长天一色的辽远。在三清山的司春女神像旁,品尝着当地土茶,心里了了分明我是在幽绝天下的三清山,正在与山同仁。
佛陀说,生命只有在当下才能具足。我必须学习深入到生活中来,不被过去和未来所左右,以便注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去感受生命中真正的快乐。回到当下,零距离体会生命,我们会发现,自己是敞亮、和谐的,并且有力量给别人带去敞亮与和谐。
三法印的概念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它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在此之前,我大量阅读文学、哲学、诗词、历史、天文及旅游书籍,也行过万里路,但我的思维概念从来没有脱离过“常、我”的束缚。在一个物体坏空之前,尽管我知道它终有坏的一天,但当它以“住”的形态呈现在我面前时,我还是不假思索地认为它是固定不变的,我几乎没有怀疑过这认知的真实性。
第一次阅读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近乎着迷地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并将之运用到生活中。
走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我提醒自己,那么多神色匆匆的人都只是一个个不断生灭着的因缘和合物而已。他们是无常的,我是无常的,地球是无常的,森林和阳光同样无常,我与他们及自然的关系是无常的,他们与世界及彼此的因缘也无常……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着,都没有主宰性和永恒性,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表证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于是,我似乎触摸到了一切事物不生不灭的实相,这种触摸帮助我消除了大部分的忧惧,并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了某种意义。于是,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开始松动,对他人也抱有更宽和、包容的心态。
我尝试着种植慈悲。大家都在无常无我之中,彼此的相遇是多么难得的缘,为什么不对别人好一点,也对自己好一点呢?
有时候,当我听说某地的树木被砍伐,洁净的水源被污染,我仍然会生气。但在生气的同时,我立刻觉察到这个不善心所在生起。我对自己说,不能让嗔恨强大起来,必须削减它的力量,也许上网去灌水一篇言辞恳切的帖子是个好主意,它可以转化愤怒,并在时间的移动中滋润慈悲。同时,这件事本身更说明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人的认识有快有慢,格调有高有低,但二元僵硬的对立,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曾经,我喜欢购物,在专卖店和百货公司,服饰、包袋、口红、别针、饰品等等,我只要觉得好看,大都会买下。至于需不需要,则不在我的考虑之内。而现在去百货公司,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沉心慢慢走过,犹如风过群山,内心明净而饱满。我知道,这迷人的一切,看上去虽然很炫彩,但它们是无常的,它们呈现出的诱惑也是无常的,它们的真面目正冷静地存在于它们的假相中,从容不迫。
我明白,衣服不仅仅是衣服,凉鞋也不止是凉鞋;透过冰淇淋,我们可以看到雪山、湖泊、草原和小黄花;而在牛仔裤的率性中,分明展现了海滩的夕阳、仙人掌及孩子的笑脸。我因此改变了自己的消费习性,不再目醉于外象的缤纷,不再只注重感觉,我开始因为需要而购买。我知道,过简单而健康的生活,是一种福气。
这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很脆弱,不堪一击。唯因如此,才更激发起大家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决心。消融了二元对立,而达至物我皆空的状态时,已经不再有一切人为的设定、名词与概念了。
我是幸福的。走在春风中,我对自己说。
我是幸福的。走在人群中,我对自己说。
幸福与不幸只是感觉,它们不一不二。读着佛典,我对自己说。
想想得遇佛法前的日子,想想得遇佛法后的日子,我暗自心惊:如果一生都没有机缘听闻并受持佛法,我的生命将是多么可怕的浪费。
这种相遇是奇妙的芬芳,它所呈展的世界如此丰足辽阔,充满了光明、智慧、慈悲和安详。我们行走在正法的道路上,专注而觉悟。当我们带着喜悦阅读佛经、修习佛法时,我们可以感知到我们的根本导师——佛陀,他在微笑。
只有福慧双修积累一定的资粮后,我们才有机会从五蕴炽盛的此岸,航向清凉自在的彼岸,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一刻。
诸佛菩萨,在那儿等着我们……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