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持守戒律而素食,称为“持斋”。佛教原以过午不食曰“斋”,后来多指不杀生而素食。持斋的用意主要是为增长慈悲心和养成饮食知节量的寡欲态度。
“普茶”是传统丛林中,大和尚为慰劳大众一年的辛劳,而于岁末之际,准备茶点请大众饮用,称为“普茶”。
我国民间信仰每以阴历七月广设食物,普济无祀孤魂,以祈安免难,称为“普渡”。佛教的“焰口施食法会”是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的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度,也是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始能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所以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度,其目的是不同的,而且民间祭拜的食品不忌荤食,不但不能令其免难消灾,反而徒增罪业。
为何请问出家众的法号要说请问“上下”,而不说贵“法号”呢?因为出家人的名字只有二个字,故以上下请教出家人的法号,表示尊敬。
认为女性在生理期间不可诵经或礼拜上香,乃至到寺院去,那是民间习俗的禁忌。因为一般人认为鬼神的瞋心仍重,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人类的能力好,但与人类同为有漏的六道众生,心中仍有所执,所以便有种种忌讳。而佛教是相当理性、民主而且有科学精神的宗教。因此,月事既然为女性的自然生理现象,只要处理得当,虔诚的在佛堂礼佛、诵经精进,并无不可。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海青”为我国佛门缁素二众礼佛时所穿的服装,相当于世俗所称的正式礼服。参加法会时,只要衣着整洁、端庄即可,并未硬性规定非要穿海青不可,但如果就庄严坛场而言,能有统一的海青,更能使法会显得隆重、庄严、摄众,不仅方便礼拜,而且表彰佛门的服装、威仪。所以参加法会时,以能穿海青为上,若有其他因素不许可,也不必太勉强。
古印度致敬的仪式有九等,表示最尊敬的是五体投地,指两肘、两膝及头部着地的致敬仪式。一般比喻极其钦佩,倾倒备至之言。
念佛其实是念自己的心,是要提醒自己具有与佛无异的佛性,而于行住坐卧间当如佛般清净。
我们念佛也不一定要用念珠,当我们看到电线杆时念一句阿弥陀佛,电线杆就是我们的念珠。没有电线杆,碰到一个人念一句阿弥陀佛,行人也是我们的念珠。所以大地山河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念珠,都是我们自心和佛心结合的桥梁。因此,一切是佛,佛是一切。不断的念阿弥陀佛或念其他佛号,是要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主人翁(佛性)叫醒,这才是念佛的意义。
在《十诵律》中说,唱诵梵呗有五种利益: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现代多用为弘法度众的方便。
为了随顺众生所好,今梵呗已渐与歌咏合流,成了典型的佛教音乐。但中国传统的“梵呗”,还是保留着古雅、清净、庄严、肃穆的特色,使诵者闻者能够生起至诚恭敬之心,消除恶念绮想。所以,唱诵梵呗既有功德,也是一种修行。
“不歌舞观听”,这是八关斋戒的戒条之一。此戒条主要是因一般歌舞乃感情的宣泄,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歌曲,唱或听容易引发内心生起不净的幻想,有违斋戒的清净目的。至于佛教的梵呗乃是赞颂三宝,宣扬佛法,导人以正,可以使人身心清净,因此在戒期中亦为修行法门之一,与一般歌舞性质不同。
卍字是古印度表示吉祥、清净、圆满的标相,是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一。意译为吉祥海云,吉祥喜旋。“卍”仅是符号,而不是文字,是表示无比吉祥的意思。据经典记载:佛陀的胸前、手足、腰间等处都有卍字,以象征佛陀的功德、智慧与慈悲。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四方无限延伸,无尽地展现,无休无止地救度十方无量的众生。
寺院作息皆以钟板等法器为讯号。敲钟击鼓乃丛林号令。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洪亮钟声可警醒群生,令三恶道众生闻声去苦得清凉,所谓“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有“钟声偈”:“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土。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幽十类之中,脱离苦海。”击鼓,意在令众生闻鼓声起生善破恶的心。
人必须摄取食物来滋养色身,以便有体力弘法利生,但一般的修禅者都是“过午不食”,所以禅宗称晚间所吃的稀饭为“药石”,又叫药食。意思是为了治病、疗饥才用此食物,含有警惕我们要克制取用,要懂得惜福节用,以减少奢侈浪费而达抑贪的目的。
佛教讲,积善行可得福报,犹如播种田地,秋获其实。又说,三宝||佛、法、僧,如福田,可令众生脱离苦趣,增长福德智慧,令众生的菩提种子萌芽、成长,所以供养三宝也称为种福田。
广义而言:受生三界六道及往生净土者,都可称为“往生”。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以后,则称: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净土七宝莲华中,谓之生。所以佛教徒称人死为“往生”,是含有祝福亡者往生善处的意味。
“娑婆”译为“堪忍”,娑婆世界就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意思是说,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虽然充满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众苦逼迫,但是人生活在其中,还有能力忍受,因此称为“堪忍”。
佛教称六道中非人类的天龙八部,以及夜叉、饿鬼、修罗等,称为“非人”,一般又称为“鬼神”。现在也有人把“非人”引伸为言行举止不合乎常情,或矫揉造作的人,例如当笑不笑、当喜不喜、当说不说的人,都属非人。
化缘的意义有三:
指教化的因缘。以众生有受教的因缘,故佛、菩萨即现世说法;待因缘尽,佛、菩萨则入灭。所谓因“缘”而来人世,缘尽而去。白居易的《长庆集》里有段叙上弘和尚的碑铭:“随顺化缘,故坐甘露坛而誓众生盟者二十年。”
指化益的机缘。能接受佛、菩萨教化利益的众生根机,成为说法的因缘,故此众生的根机称为化缘。
指劝募的意思。佛教称能布施的人为与佛有缘,所以称劝募为化缘。
佛教教义以“空”为极致,所以称佛门为空门。
一切善恶的行为造作都称为”业“。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的力用,称”业力“,也就是善恶报应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一切苦乐之果皆因业力所致,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所以通常有”业力不可思议“之语。
”回向“的意义是:把自己所修习的功德,让别人来分享,同时把它储存做为成就佛道的资粮。
功德回向予他人,并不会因此而减少自己的功德,如阳光普照大地,却不会因之而减损其本身的光芒。所谓”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时时回向不但可长养心量、普利众生,更是成就道业的要件。
在普贤菩萨十大愿中,有一愿为”随喜功德“,佛教不仅讲求布施,更注重随喜。随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钱人捐献财宝更有功德,随喜的功德是广大不可限量的。什么叫随喜功德的布施呢?随喜就是把快乐随时随地布施给他人,譬如早晨起床,遇到人说一声:”你早!“”你好!“这就是随喜布施;见到人给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也是一种随喜布施。随喜功德有很多种,譬如随眼功德,对人行注目礼,就是做了随眼功德。
随喜的道德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去实践。譬如点头招呼,举手之劳的服务,恰到好处的赞美,真诚的关心,都是随喜的道德生活。当你吃到珍肴美味时,请你的朋友和你共嚐,你会觉得食品的味道更芬芳。当你听到金玉良言时,转告你的朋友和你共享,你会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宽广。而你若能将佛法的法味珠玑,布施给你的朋友,乃至一切众生,你的生命更美化,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了。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微笑,随时展现在你的脸上;把”你好“的亲切招呼,随时挂在你的嘴边;把随喜的功德,融入你的生活之中。
”普佛“,”普“有”多“、”众“的意思。所以,普佛指礼赞众多佛菩萨,例如:”延生普佛“、”往生普佛“。
唱香赞主要目的在于启请诸佛及赞叹诸佛菩萨的功德。在众多的修行法门中,以”赞佛“有殊胜的功德。如佛陀与弥勒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佛陀因为赞叹燃灯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以此赞佛功德,因而比弥勒菩萨早成佛。赞佛就是与佛结缘,所以赞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佛教教旗有五种颜色,表示五乘共法,亦即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真义。
台湾光复前,佛教派别可分为:基隆月眉山派、高雄大冈山派、台北观音山派、台南开元寺派、苗栗法云寺派。
台湾光复后可分为:以传戒为主的白圣法师、以学术为主的印顺法师、以在家修持净土为主的李炳南居士,以及延袭日本佛教的李锦东居士。另外就是以提倡人间佛教、生活佛教为主的佛光山。
”八万四千“是数量极多的形容词。烦恼种类极多,喻称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佛陀所说的教法及其意义至为繁复,所以也总称”八万四千法门“。其数目之由来是:佛陀的三百五十个功德门中,各具有六度,共成二千一百法门;每一法门都可降服四大、六衰(六尘),共有二万一千法门,此二万一千法门一一又可对治四病(四漏),所以共有八万四千。
举罗汉:迦诺迦跋厘隋阁,是一位托化缘的行者。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喜庆罗汉:迦诺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为人尽忠职守。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
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乘鹿罗汉:宾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托塔罗汉:苏频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过江似蜻蜓点水。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沉思罗汉:罗罗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佛陀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以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翻译出来的。”如“,就是”真如“,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不是,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梵语的音译,意义是”无量的光明“。
”塔“又称”塔波“, 是梵语 Stupa 省略的音译,完整的音译是”窣堵波“。塔一般是藏舍利的,也有不藏舍利而作为标帜纪念用的。
我国一般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日是佛诞生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成道日。南传国家则以公历五月月圆日(相当于我国农历四月十五日)为佛节日,认为佛诞生、成道、涅槃都在这一天。
有一老一少的像,老的是摩诃迦叶,少的是阿难陀。也有二比丘像是年龄相若的,则是舍利弗和目犍连。
佛陀的圣像,为什么有的要坐着,有的要立着,有的要卧着?佛陀圣像每一种式样,可以说都含有他深刻的意义,和象征着佛陀的一份精神,一份圣格。
先说佛陀坐着的圣像:坐像中有的是结跏趺坐,像是正在禅定的样子;有的是左手放在盘着的腿子上,右手高举,以掌心向外,像是说法的样子。前者可以说是表征佛陀的自觉,后者可以说是表征佛陀的觉他。自觉是说佛陀所以成为佛陀,要经过相当的修持,思惟观照,深入禅定,方能识得自己;觉他是说佛陀从体起用,以真理普利众生,用甘露法水净化人群。
次说佛陀立着的圣像:立像中有的垂手站着,像是正在接引众生;有的是开步行走,像是忙于教化。垂手站立,接引众生,见到佛陀的慈悲之手伸出,在苦海漂泊的人,怎不愿诚恳的皈投到佛陀的怀抱?忙于教化,这正显出佛陀对他体证的宇宙人生真理,充满无限的热情,虽然是功行圆满的佛陀,终日也要用真理不休息的为众生服务。
再说佛陀卧的圣像:卧像中只有吉祥卧的涅槃像一种。涅槃,这是福慧完成,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佛陀的涅槃像,可以说由动归于静的意思。佛陀住世时,说法、行化,这都是由静生动,动是有休止的时候,静则是无穷的悠长。佛陀的生命,参入天地之至奥,流入无终的时间之流中,故说由动归静。因为佛陀的圣像中,有示现涅槃的一种,佛陀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与日月并光,与天地并长!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