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课本 佛学入门须知 佛学的真面目 法苑谈丛 教规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佛学入门简要 高级佛学教本 中级佛学教本 初级佛学教本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佛识慧集 佛学启蒙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生活礼仪篇

  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说行住坐卧之间都要合乎威仪,如: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总之,在佛门里,吃饭、穿衣、走路、会客,乃至开会、访友、探病都有一定的礼仪。例如:有人批评某一个人吃饭没有吃相,走路没有走路的样子,甚至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这就是没有生活的行仪;有的人衣冠不整,这就是没有合乎穿的礼仪;有的人谈吐庸俗,这就是没有语言的礼仪。所以在佛门中说,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这就是礼仪。

  现在的礼仪也不只是古礼而已,譬如电话有电话的礼仪,接机有接机的礼仪,旅 游有旅游的礼仪,乃至交通有交通的规则,那也是礼仪。因此,这里所说的礼仪,是从衣、食、住、行、人际往来约略谈之。其实,礼,存乎一心,只要行之有据,都是礼仪。

一、相见的礼仪

  人是群居的动物,在家庭里有父母兄弟,学校里有老师同学,机关里有长官同事,街道上人和人摩肩擦踵。所以,每个人不管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和很多人相见、来往。那么,我们与人相见时,应该具备什么仪礼,才不失礼貌,不失风度呢?

  初次相见

  应互通姓名,或递名片,依其身分鞠躬或颔首或握手或合掌。由他人介绍相见时,经介绍人说明彼此姓名后,相互颔首或握手或合掌为礼。

  介绍时,依左列次序行之:

  介绍职位低者于职位高者。

  介绍男众于女众。

  介绍年少者于年长者。

  被介绍者如有二人以上,应先介绍职位高者或年长者,后及职位低者或年少者。

  一般相见

  子女见父母、学生见师长、晚辈见尊长、信众见僧众、同参道友相见等,应按行辈或职衔分别称呼。

  一般直系亲属的称呼

  直系: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亲。 旁系:高伯祖父母、曾伯祖父母、伯祖父母、伯父母;高叔祖、曾叔祖、叔祖父、叔父、婶母;姑婆祖、姑婆、姑母。

  平辈:堂兄弟、堂姊妹。

  晚辈:侄子、侄女、侄孙。

  对外亲戚朋友一般的称呼

  母直系:外高祖、外祖父母、舅父母、姨父母。

  母旁系:外高伯祖、外曾伯祖、外伯公、外舅父母;外高叔祖、外曾叔祖、外叔公、叔父母;姨婆祖、姨婆、姨母。

  平辈:表兄弟、表姊妹。

  晚辈:甥、甥女、甥孙。 自称:对外祖父母外孙(女)对舅父母、姨父母外甥(女)对妻之兄弟内兄弟对妻姊妹丈夫襟兄弟称人双亲:令堂、令尊。

  自称:家父、家母。

  不明身分者:令亲。

  佛教中,信众、僧众的称呼(详见第参篇寺院巡礼佛门称谓)

  长者入室,起立致敬。

  同辈入室,相互合掌。

  一般常常见面的亲朋好友,即使见了面也要有话说,彼此才不会生疏。譬如每天早上起来和父母、兄弟姊妹、眷属、儿女见面,出门到了公司机关,和同事、长官、部下见面,都应该要有三句话,不要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说就离开了。现在,我们的民生富饶,生活水准提高,更要有高水平的相处之道,所以今天我们提倡人和人见面,要有三句好话。

  有时候好朋友几天不见、几个月不见,现在相逢了,都应该要寒喧问好“近来好吗?”、“近来得意吗?”虽然只是只字词组,别人听起来也觉得很欢喜

  和他人相见交谈的时候,一定要面带笑容,而且态度要亲切,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二、说话的礼仪

  人与人相处,说话实在是一大艺术。当你要向人表达意思时,除了文字、肢体动作外,说话也是一种传达工具。但是说话不当、不得体,也容易在语言上伤害别人,造成人我相处的不和谐。因此,如何说话、说话的场合、分寸的拿捏,都是不容忽视的说话礼仪。

  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口角皆因“说话”而起,在《读者文摘》上,有一则“话如衣冠”"说话就像穿衣,有时一本正经,有时轻松随便,例如:

  求职信或读者投书这是穿黑礼服打领结的语言。

  有些比较随便的语言是穿较为舒适但依然讲究的西装。

  晚上和周末与密友谈话使用的语言则是穿牛仔裤、运动衫的语言。 随口说出全不用合语法的话,使大家更亲密这是穿睡衣和披头散发的语言。

  夫妇间闲谈,叹息和咕哝是最不自觉、坦白和原始的语言。“如果”话“与”冠“没有配合好,自然就起误会了。怪不得古德要说,纵然周知天下事,不知进退,总是愚人。在念佛堂里,常听到两句警策的话:”多念一句佛,少说一句话。“在禅堂里,不但不可讲话,连动念都不行,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语言本来是沟通感情,传达意思的工具,但在一个修行者,语言过多并不好,因为不少的烦恼是非,都是由于闲谈杂话而来。

  禅宗对语言的看法是,你道即是非;维摩居士的一默似春雷。我国教育,一向也是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喋喋不休的人,社会并不看重于他。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好讲话的人,一知半解,胡天胡地的乱说,给你没有不听的自由,其苦真叫人难以忍耐。相传苏格拉底善于演说,以如何讲话教人,每月学费十元。一天,一位青年前来请其教导演说,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要两倍学费,青年问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这是给好噜苏的人一个很好的教诫。

  过去曾参观几处佛教胜会,一进道场,给人没有一点庄严肃穆之感。三个一群,五个一堆,谈天说地,语笑喧哗,这不像佛教的聚会,这像早晨的市场。佛教道场,应该肃静;佛教聚会,更应该肃静。曾有人告诉我说,他有一次参观法国,法国本是个浪漫之国,但一进教堂,虽童子,也正身端坐,沉默不语,他曾叹曰:浪漫的法国人,能将法国治得列为强国,从教堂里才可看出个中原因。

  一个国家的兴盛,自有支持兴盛的精神;一个团体的成就,自有使其成就的纪律。东晋时候,名士习凿齿,本是带着一种不友好的态度去拜访大家称道的道安法师,道安法师在战乱中几次播迁,住在檀溪寺,习凿齿在檀溪寺住了数日以后,写了一封信报告宰相谢安道:”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乃是从来所未见。“

  ”师徒肃肃“,就是沉默诚敬,为什么今日道场法会,僧俗弟子一定要用讲话来表示热闹呢?沉默可以启发智能,肃静才能变换气质。因此,佛教的聚会,大家不要讲话,在静默之中,身心才会扩展,人格才会升华。否则,大家把道场看作茶馆,看作联谊中心,喋喋不休,大讲特讲,岂不把佛教讲翻!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讲话确是一门艺术,虽不是要每个人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应对得体,如果能在责备的话里带抚慰,批评的话里带赞扬,训诫的话里带推崇,命令的话里含扶掖,抱着如此诚恳和平易的心境讲话,一定会到处有人缘。

  佛教中,说话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菩萨度人常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引人进入佛法大海。其中,爱语正是懂得说话的技巧,能令听者心情愉快,充满喜乐;相对的,若口出恶言、妄语,却是引起是非烦恼的来源。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平时应多说智能的语言、慈悲的语言、喜悦的语言,并应注意说话的礼仪。兹将其要点叙述如下:

  说话要诚恳庄敬。

  说话不可主观武断、强词夺理。

  谈话中,即使自己所言为对方所接受,亦不可滔滔不绝讲个不停,以免防碍他人发言的机会;如与对方意见相左,要机智的转变话题,幽默地弥补争端与气氛。

  与人来往,要说不同的佛法,也就是说应众生不同的根机,不说对方不喜欢听的话。

  说话要说正派的话、善良的话、中肯的话,”说话“主要是要让对方知道我心里是怎么想法,以方便沟通,所以哗众取宠、举止轻慢、危言耸听、信口开河的话,尽量不说。

  要用心聆听别人讲话的内容,不要光是发表个人的意见。

  要尊重对方,不可一直讲叙过去的人事。

  于他人讲话时,不可率性插嘴。

  言谈举止太过做作,故弄玄虚,或言词抽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故讲话表达

  要简单明了。

  口气缓和真诚不急躁,言词扼要,不拖泥带水。

  主管彼此对谈时,不宜在旁抢着讲话,或言论讲得比主管还长。

  与人交谈时,对方在表达意见,不可边听边做事或边看报纸,可缩短讲话时间 ,但不可显得不耐烦。

  与多数人在一起,不可专与一、二人谈话,并避免以方言交谈。

  当对方有所要求而自己办不到时,若要拒绝,必须以委婉的态度说明原由,切莫语气严峻,毫无通融的余地,容易令人难堪而反目成仇。

  不可攻讦他人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

  和人谈话,要讲正事,谈正题,不要常常偏离主题,自我宣传。

  不可说或问对方难以回答的事。

  寻求他人的优点,避免谈及缺点,并给予适当而诚恳的赞美。

  应避免谈及他人的隐私,或攻讦他人的私生活。

  谈话中,避免有倦怠的神情,如”打呵欠“、”屡屡看表“等。

  说话时要面带微笑、谦和有礼、态度亲切。

  只要是善事、好事,就该勇于在大众面前发表。

  重承诺。人无信不立,能守信的人,别人才会放心和他相处。

  盛怒之时不轻易发言,以免伤害别人,造成摩擦。

  已听过的事,又听别人谈起,仍应耐心听,不可显出不耐烦之态。

  参加谈话或讨论,要能适时发表意见,但不可说得太长而令人讨厌。

  与人谈话要正视对方,不可左顾右盼。

  谈话时,不宜拉住对方的衣袖或手臂,或附耳讲话。谈话切忌以讽刺、取笑、毁谤或打击别人为乐。

  对方的话尚未告一段落,不可打断抢说,如须先说,则要请对方原谅。

  谈话时,音声、速度适中,并应将内容说清楚,讲明白。

  言谈中,不可与人争执冲突,以免产生烦恼。

  谈话中常予人赞美、肯定。

  过去丛林大众,彼此相处有一套语言,如”请您老开示“、”请您老慈悲原谅“、”感谢您老提拔“、”后学初参,请您多多开示“、”欢迎法座光临,在此接驾了“、”打扰您了,非常对不起“、”我能为您服务什么吗?“”感谢您老给我学习的机“您老法相庄严”、“常住道场好清净,您老好威仪”、“特地前来亲近学习”、“大众慈悲”、“学人饶舌”、“弟子惭愧”,所以丛林大众再多人住在一起,因有一套丛林参学语言,故大家能相安无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