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课本 佛学入门须知 佛学的真面目 法苑谈丛 教规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佛学入门简要 高级佛学教本 中级佛学教本 初级佛学教本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佛识慧集 佛学启蒙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生活礼仪篇

七、职业道德的规范

  佛教讲“诸法因缘生”,世间上一切事物都必须靠众缘和合才能成就。因此,一个人不管就业或创业,不管身为老板或员工,都必须靠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奋斗,彼此各守本份,各尽所能,才能共同成就。同行之间,也应该“同舟共济”,而非“同行相忌”,如此社会才能繁荣、发展。因此,每个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并共同遵守职业道德:

  重视工作伦理,服从领导。

  对上司交付的任务欣然接受,并马上处理,随时提出报告。

  对于自己身负的任务,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执行无误。

  奉公守法,敬业乐群;固守岗位,勤奋工作。

  不假公济私,不诿过塞责;不浪费公物,不徇私图利。

  不因循苟且,不图谋利益,不压迫属下,不打压同行。

  不抢人功劳,不越级报告,不越俎代庖。

  有关工作的资料,必须准确,尤其现在是信息的时代,讲究统计资料,对于数据资料尤须精确。

  保守公司业务机密,不关说,不接受馈赠。

  发挥敬业精神,不断充实专业知识。

  向上级长官报告,或对部属说明时,必须简明扼要,透彻明了,不噜苏累赘,令人生厌。

  工作上搜集各种资料与实例,须客观分析,深入比较。

  有任何建议时,必须具体不空洞。

  遵守职业道德,与同业之间不作恶性竞争,不互相倾轧,不互相挖角,不可见不得人好,不存同归于尽的心态。

  工作主动勤奋,提升工作效率,注意服务品质,时时抱持“给人欢喜、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工作信念,而不以“磨人为乐”。

  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

  上班时,不在办公室吃零食、聊天、睡觉、看书报杂志或处理私事等。

  不在工作上宣泄个人的情绪,不发牢骚,不发怨言,不暗中批评同事。

  上下坦诚交流,彼此融和尊重。

  离职时,必须向人事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并依规定办妥移交。切勿带走公物或业务机密,要保持应有的风度与礼貌。

八、书信的礼仪

  科技文明日新月异,人际间的沟通透过电话、电报或传真机的传送,既方便又快捷,书信的往来彷佛有被这些新兴科技产物取代的趋势。然而,事实上,书信并未随着文明的演进而被淘汰,因为任何大小事情均可藉由书信来表达,无论是否同住,都可利用书信连系,许多不便直接陈述的事情,利用书信表达,将较为婉转妥切,因此书信的效用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写信的目的在叙事达意,因此,行文要切合格式,措辞用字宜力求简练明晰,尤应了解套用语句及应酬语的含义,使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本篇就书信的结构、书写要领、书信的折法和信封的书写等基本常识及应注意事项,一一说明。

  书信的结构及书写要领

  书信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前文、正文、后文。

  前文:包括称谓语、提称语、启事敬辞、起首应酬话。

  称谓语:寄信人在书信的开端对受信人的称呼,即为称谓语。称谓语要切合收信人与寄信人双方的关系,是信函中最重要的地方,既不可省,更不能错用。如“父亲大人”、“意公吾师”。

  提称语:紧接在称谓语下,是表示对受信人的礼貌,以及请求查阅的意思,又称敬称语或知照敬辞。如“膝下”、“尊前”。

  启事敬辞:紧接在提称语下,作为正文的发语辞。现多不用。如“敬禀者”、“敬启者”。

  起首应酬语:应切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及情景,表现出真挚的情感,恰当生动。如“叩别慈颜,时保孺慕”。

  正文:是书信的主旨所在,不能轻忽草率,凡叙事、论理、说情,必须文字通顺,层次分明,具体扼要地将自己的感情、思想、意见表达与对方知悉,才算达到了写信的目的。若信件内容含糊其辞,不知所云,则易让人发生误解。

  后文:包括结尾应酬语、结尾敬辞、署名、署名之敬辞、日期等。 结尾应酬语:这是书信结尾的应酬话,不外含有候覆、盼祷、致歉、保重之类的话。套用这些语句时,应适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运用得宜,可增添书信的力量,不当套用,不免贻笑大方。

  结尾敬辞:作为结束上文的敬辞。结尾敬辞可分为两部分,一为敬语,如“肃此”、“谨此”、“端此”、“草此”之类,敬语如用来申诉自己的情意,对信中已表示过的事作个综合收尾时,称为“申悃语”,如用以请对方收鉴,与申悃语具有连带关系,并可连起来用的敬语则称请鉴语“。一为请安语,如对父母,用”敬请 福安“、”跪请 金安“;对亲友长辈或长官,用”敬请 崇安“、”祇请 钧安“,对师长,用”敬请 道安“、”敬叩 铎安“;对平辈,用”顺颂 时祺“、”祇颂 台安“等。

  署名:书信在正文写完之后,必须在左方下端签署寄信人的姓名。在信末具名时,一般对家属及至亲好友,只写名不写姓,对普通朋友应写姓名。署名的右上角要加上自己和受信人关系的称谓,这个称谓必须和起首的称谓相呼应,如对父母,用”儿“,”女“,对长辈用”晚“,对平辈用”弟“、”妹“,对晚辈儿女用”父“、”母“、”愚“等。

  署名下敬辞:在署名下须再加敬辞,如对尊长,用”顶礼“、”敬禀“;对长官用”敬呈“、”敬上“;对老师用”敬叩“、”敬上“;对平辈用”敬启“、”谨启“、”谨上“、”合十“;对晚辈用”手书“、”手启“、”手泐“。

  日期:在署名敬辞的右下方用略小的字体写下写信的日期,以表示书信的时效。一般仅写月日,有时年月日可全写,甚至加上时间。遇有节气或特殊日子时,亦可加写,如”端午节“、”中秋节前一?quot;。

  附候语或补述语:在书信末尾另行补注,除非事实上的需要,否则宜避免之。对于内文未述及而必须补充的事情,可在署名之后,另起一行书写,称为“补述语”。“附候语”则是附笔问候的意思,也要另起一行书写。

  书写信封应注意事项

  字体:应力求工整,绝不可潦草,尤其写给尊长,最好用正楷书写。

  地址:受信人地址及寄信地址均应书写清楚,不可省略,尤其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时,寄信人应将地址、姓名详细写明,以备无人收信时退回,避免误事。

  姓名:受信人姓名应写在信封上长方形框格内,首字不可低于受信人地址的首字。寄信人姓名亦应写明,尤其是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信件。不过一般平邮信件多将其简略化,只写姓。

  受信人称呼:书写受信人称呼,佛教徒可写“居士”、“大德”,亦可视受信人的身份而定,如“同学”、“老师”、“法师”、“师父”等,然对于政府官员及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则应把受信人的官衔及职称与姓名一并写出。

  收启字:收启字因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而有所分别。对尊亲属如祖父母、父母可以用“安启”,对有官衔者可以用“勋启”,与大德通信应写“慈展”、“尊启”、“道启”等,对老师可以用“道启”,对长辈可以用“赐启”,对尊长及长官可以用“钧启”,对平辈则用“大启”、“台启”、“惠启”,对于晚辈可以用“台展”、“台览”、“收启”、“亲展”或“启”,如属机密性书信,不愿别人窥看的,则可用“亲启”、“亲钧启”,或“密启”。然而寄明信片时,则无开启的动作,所以对受信人只能用“台收”、“收”。

  邮票:邮票的黏贴并无定则,不过邮票和图案多为我国的风光宝物、先哲名贤、名画典故,应将其正贴,若是贴倒或贴歪,还是不妥。

  封缄字:在寄信人的署名下则用“缄”或“寄”字,对长辈用“谨?quot;、”谨寄“。如果寄明信片时,由于没有封闭(缄)的动作,所以只能用”寄“。

  托人带信:在信封长方框外右侧写”敬请“或”敬烦“,然后空一字,写出”吉便带交“或”转交“、”转致“、”转陈“、”转呈“、”携交“、”面呈“、”面陈“、”面致“等字样。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拜托“、”○○○敬托“等字样,并附月日。

  若在”敬烦“或”敬请“字上加注寄交者的姓名及称呼,其首字不得低于受信者姓名首字。

  请对方送信人带回的信:在信封长方框右侧写”藉复“或”藉陈“,”回文“、”回陈“等字样。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名内具“,受信人是尊长时则改作”名内肃“。

  折信法

  过去对于信纸的折法十分考究,现在则比较不重视,但仍应把信折迭整齐,放入信封时,使称谓语在上方,靠向封口,当受信人启封时,可以先看到称呼他的称谓语。

  附对佛教人士尺牍称谓表

  ┌──┬───────┬────────┬────────┐

  │称别│开首(任用) │结尾(任用) │自署(任用)│

  ├──┼───────┼────────┼────────┤

  │ 对 │某公大德仁座 │敬请 慈安 │后学某某跪白 │

  │ 长 │某公大和尚慈鉴│恭请 尊安 │晚某某和南谨上 │

  │ 辈 │某公大法师尊鉴│祇颂 得大自在│弟子某某顶礼 │

  │ │某公长老佛眼 │跪颂 慈安│晚学某某拜禀 │

  │ │某公法师讲席 │恭祝 福慧无量│侍学某某拜启 │

  │ │ │ │学人某某作礼 │

  ├──┼───────┼────────┼────────┤

  │ 对 │某某师兄慧鉴 │顺颂 净乐 │弟某某合十 │

  │ 平 │某某道兄净鉴 │即请 禅安 │小弟某某谨启 │

  │ 辈 │某某我兄道鉴 │即颂 法喜 │惭愧弟某某谨白 │

  │ │ │ ││

  ├──┼───────┼────────┼────────┤

  │对 │某某法师慧鉴 │敬颂 道绥 │学者某某敬启│

  │不 │某某大德净览 │祇请 慧安 │不慧某某和南 │

  │明 │某某仁者莲右 │谨颂 法安 │不学某某谨上 │

  │平 │某某上人法鉴 │敬祝 智能圆满│学人某某顿道 │

  │长 │某某和尚惠鉴 │肃叩 法喜无量│末学某某谨白 │

  │辈 │ │ ││

  └──┴───────┴────────┴────────┘

  与大德通信,称呼当尊之以”长老“。自称”学人“、”弟子“、”学生“、”门徒“、”三宝弟子“皆可,信封面应写”慈展“、”道启“等字。

  尽量尊称大德字号,不全称名讳,或以上下一字称之。

  若为在家众,则尊称为”居士“。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