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佛学常识 | 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星云大师: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件,更可以成为度众的方便法门。

  身语意的行止,表现在外,就是生活的礼仪。一个人如果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衣冠不整、谈吐庸俗,这就是缺乏生活的礼仪。因此,佛门中的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就是从行立坐卧来训练威仪。现代的礼仪规范,范围可扩大为生活六威仪: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淨;行止如法,必须合理;视听如教,必须受益;思想如水,必须清淨。

  此外,《沙弥律仪》中也有关于生活礼仪的规定:

  一、事师:不直呼法师名号,不议论僧团是非,非时非地不拜*3,不宜走在师前,不宜站在师的上首,不应与师辩解。

  二、入众:不争先恐后,不争坐处,不于座上遥相呼笑;不奔跑跳跃,不比手画脚,不私下耳语;众中有失仪者,当隐恶扬善。呵欠当以衣袖掩口。

  三、起居:洗面当惜福,不浪费用水,不得喷水溅人;漱口时,不得讲话;如厕时,亦应静默;不可人前高声,随地涕唾。

  四、共处:不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辩论。初见应该微笑问好,年幼年长问好,皆应以礼相待,要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要把欢喜带给别人。

  五、饮食:不含食语,不嚼食有声,挑牙宜以袖掩口;行食未至,不生恼怒;不捡粗细,饮食时没有喜恶之分;不以舌舐食等。

  六、礼佛:佛前中央是住持位,不宜礼拜;有人礼佛,不从其前经过;手持经像,可举示眉间,以为作礼;礼拜大德外,应对佛作礼。

  七、听法:仪容端庄,坐必严正,不得乱语,谛闻审思,如说修行

  八、眠卧:不共邻单说话动众;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高声语笑;不得无故进入他房。

  今日佛教徒的活动范围比以往更为扩大,人际往来随之日益频繁,生活的礼仪规范也就愈形重要。兹略分六类说明如下:

  一、正式参访寺院的礼仪:参访寺院时,应先电话通知,或书信函,提早连络,衣著不宜过分暴露。进入佛寺应先至大殿礼佛,保持肃静。注意威仪,不勾肩搭背,不高声谈笑,不随意躺卧。不可携带荤食入寺,不抽烟、喝酒,或嚼槟榔

  二、家庭佛堂的礼仪:佛像应安置在室内宁静整洁、光线充足之处。佛堂不可借作扶乩问卜之用。课诵以不干扰家人及邻居为要。佛像、经书不得随意丢弃、污损。

  三、接待共处的礼仪:佛教徒在道场中多以合掌微笑、称念「阿弥陀佛」为相见礼仪。彼此见面时,宜依对方身份,给予适当称谓,例如:对出家众称法师、师父、大师、和尚等;对在家信众称师兄、师姐、居士、菩萨、师姑、教士等。说话时要诚恳谦和,注视对方,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多说好话,给人信心、方便,予人慈悲亲和的感觉。

  四、婚丧喜庆的礼仪:婚丧喜庆以简单隆重、不铺张浪费、不迷信执著看风水、时辰,应该知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凡遇亲朋好友的婚丧喜庆,应当互相帮助。赠礼则应以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为考量,如佛书、念珠等。

  五、衣服饮食的礼仪:在佛门中,穿衣吃饭都是修行。佛教徒应注重衣著的整洁、庄重,配合季节、场合穿著,予人健康、大方的印象。饮食的礼仪则著重在正意受食,即食前供养与观想,如称念佛光人四句偈或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

  六、集众会议的礼仪:民主时代,凡事多透过会议来达成共识,佛教向来注重民意,主张透过会议的人我交流,凝聚共同认知,开拓眼界,提昇会议的品质。参加会议时,应尊重会议程序,秉持「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态度,坦陈己见,包容异己,表现民主的风范。

其他的生活礼仪

  电话的礼仪

  随著社会转型,人际往来频繁,「电话」已成为现代人联络、沟通的重要管道。但是,有的人往往在接听电话时,一听到不喜、不悦、不顺的语气或事情时,就会掼电话,丝毫不考虑这一掼,把功德、人缘、善因、好感都掼掉了,因此,如何善用「电话」以成功的拓展人际关系,甚至开创事业,这也是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必须学习的。使用电话的礼仪,条列如下:

  1.电话铃响,要儘快拿起话筒;听到对方声音,应先报上自己的姓名或机关名称,并礼貌性的问候「您好」或「您早」等。

  2.如果电话响过三声才接,要说:「对不起,让您久等。」

  3.欲了解对方的身分,应礼貌的问:「请问您是那一位?」

  4.通话中,遇有听不清楚时,应说:「对不起,听不清楚,可否请您再说一次,谢谢。」

  5.通话中,遇有急事,应说:「对不起,临时有急事,我会再跟您联络。」

  6.转接电话,应问清对方所说的话,再将电话转给另一方,如此,可减轻对方因电话转接而不断重複相同的内容。

  7.接听电话,如果没有徵求受话人的同意,最好不要回答「在」或「不在」,只要说「请稍等一下」即可。

  8.电话中虽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但仍必须保持面带微笑,同时讲电话的声音要清晰、平和,语调要诚恳、谦虚。

  9.电话中,询问受话人在不在时,应先说出自己的姓名。

  10.当受话者外出时,应请留言,记下对方的姓名、电话、是否回话等,或听明转告。

  11.受别人之託传达重要事件时,应主动说出自己的姓名。

  12.办公时间内,避免打私人电话。

  13.借用他人电话,应先徵得对方同意,使用后应向对方道谢。

  14.使用电话以三分钟为限,不可以在电话中聊天,或交谈过久,以免佔用线路。

  15.受话完毕,打电话的一方应等对方挂电话后,方可轻轻挂下话筒。如果打电话的一方是长辈,则应由长辈先挂下电话。

  16.使用电话,声音不宜过高,以不干扰别人为原则。

  17.在会议、法会中,应将行动电话关机,以免干扰他人。

  18.打电话时,应说明己方姓名,如拨错号码,宜表示歉意。

  待客的礼仪

  一个优秀的人,必具有大众性、社会性,肯与人接触,帮人解决问题、困难,并从尊重沟通中,与访客建立友谊,令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也就是待客之道。待客的礼仪如下:

  1.会客时,对于来访的客人名字要注意听,要与每一个人寒暄,不可只招呼一个人,也不要自我卖弄宣传,要懂得谦虚客气。

  2.对初来访客须先问好,请至客厅上茶后,了解访客的来意。

  3.添茶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宾主尽欢。

  4.穿著整齐端庄。

  5.语气温和,谈吐幽默。

  6.亲切微笑。

  7.举止安详。

  8.态度要亲切、随和、友爱、招呼,不令访客有拘束不安之感。

  9.应慈悲、热情、主动、耐烦接待招呼客人。

  10.记住访客的姓名、特性、嗜好,真心为他服务。

  11.讚美鼓励,让来访者宾至如归。

  12.能与客人谈说佛法,使他们认识佛教,让他们感受到法喜,获得法益。

  13.谈话内容应为访客所关心、熟悉者。

  14.言谈中,不可自讚毁他,不可两舌,论人是非。

  15.依访客的需要提供协助,如食宿、交通、参观、访问等。

  16.如有先后两批客人来访,应一视同仁,不可冷落一方;彼此若互不相识,应适时为他们互相介绍。

  17.留客用餐,夹菜、添食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

  18.了解客人,与之沟通。

  19.访客离去时,得以佛书、念珠等法物与客结缘。

  待客之道又可分为三类:

  1.属于亲友的客人:要尊重他,礼遇他,要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属于有关系的客人:例如工商、记者、警察等,要给予善意接待,儘快解决问题。

  3.属于临时的客人:偶然的访问,可因人、因时、因事而定,但总要给人欢喜,给人满意。

  总而言之,「相」上虽有差别,待客的诚心是不变的。

  探病的礼仪

  经云:「八福田中,看病第一福田。」过去丛林设有如意寮、省行堂、涅槃堂、延寿院等养病之所,这些都是佛教关怀病苦众生的慈悲体现。生命是庄严神圣的,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尤其人在生病时,感情最脆弱,很希望有人来慰问关怀,因此凡佛弟子见人疾病,皆须应时看护。如何探病才如法,以及如何看护病人,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礼仪。

  (一)看护病人的礼仪

  1.看护者要能宽心耐事,举止轻声,即使听到病人口出恶言,亦不可怨恨或回嘴。

  2.精进不懈怠,先起后卧,不贪睡。

  3.须有慈悲心,不可傲慢、轻视、不耐烦。

  4.以法供养,不贪饮食。

  5.注意病人的起卧,给予协助,但不要触及病人疼痛处。

  6.帮助病人安睡,注意避免一切喧哗滋扰。

  7.病人所使用的器具、衣服、饮食等要适当、清洁、卫生。

  8.遵照医师的指示服药,不要轻信他人的偏方,乱投医药,以致误事。

  9.注意病人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等变化,并向医生报告,可作精确的治疗。

  10.病人焦躁不安时,可随机说法,使其心灵得到安慰。

  11.以欢喜心为病人服务,如送信、打电话、读报等。

  12.可阅读报章杂志、文章或讲些有趣的事,让病人排遣寂寞,保持心情愉悦。

  13.与病人谈话的时间不宜太久。

  14.了解病人身体的病痛外,更要知道病人的心理状态,以帮助其恢复健康。

  15.病人的问题,如事业、家人、生活经济等,应予关怀。

  16.病人垂危时,要为其说法,帮助他念佛,使病人能安然往生。

  (二)探病者的礼仪

  1.了解探病的时间,不宜太早或太晚,尊重病人意愿,以免影响病人作息。

  2.遵守病房规则。

  3.可赠送鲜花(除特殊病情外)或书籍,让病人心灵获得慰藉。

  4.事先了解病人能吃什么,喜欢吃什么,不要赠送病人不能食用的物品。

  5.不宜介绍偏方。

  6.进入病房时,表情应自然,切忌哭泣,以免影响病人及其家属的心情。应当讲体恤家属辛劳的话。

  7.不宜谈刺激病人的人、事等,以免病人情绪反应过度,影响病情。

  8.谈话声音适量,以免妨碍其他病人。

  9.慰问病人应说充满希望的话,给予病人鼓励。

  10.不要坐在病床上,以免令病人产生不舒服的感受。

  11.不宜带小孩去看病人,除非病人渴望见到这个小孩。

  12.自己感冒时最好不要去探病,以免把病菌传染给病人,加重病情。

  13.见有他人来探病,应适时告辞。

  14.离开病房时,要使病人保持愉快而乐观的情绪,祝福病人早日康复。

  (三)如何帮助病患?

  1.病人刚进医院,第一个产生的是对医疗仪器的恐惧,以及对未来前途的惶然。因此,多听他倾吐,缓和他紧张的情绪最重要。

  2.鼓励他对未来抱有光明的希望。

  3.事前对病人作较深入的了解,届时观机逗教,应病与药。

  4.病人是佛教徒,可以带佛教文物、佛教书刊、佛像、录音带、大悲咒水等探望病人。人在生病时最脆弱,宗教的力量能带给病人不可思议的帮助。

  5.一般人都是在病人刚生病时,一窝蜂赶集似的前去探病,时间久了就冷淡下来,反而容易让病人有被遗弃的感受,继而发生身心的诸多问题。所以,要时时关心病者,才能有效的帮助病患走过病痛的岁月。

  6.当病患疲累痛苦时,除了给予适当的慰语,最好的话就是身体语言--慈悲的笑容、柔和的照顾,尤其在加护病房内,病患插著各种管子,无法言语,身体语言会给他很大的信心。

  7.可以告诉病人,人难免会有一些病痛,生病的人应该把事情放下,把生死交给佛菩萨。

  (四)如何在探病中把佛法传到医院?

  1.探病时,除了真诚的关怀,应启发他对宗教生起信心。

  2.可小声为病人念佛,并视病人对佛教的认识程度,为其讲述佛法。

  3.平时和病患建立良好关系,病人恢复健康后,也会引导他的家人皈依佛教。

  4.得以佛像、念珠、梵呗录音带等,作为传播佛法的桥樑。

  5.成立探病小组,一组两人,探病时可携带各种资料、物品,如:念珠、佛像、佛书、念佛机、录音带、大悲咒水等,可主动巡迴到各医院或病患家中慰问病人,如观世音菩萨的寻声救苦。

  当身体四大不调时,身上就有疾病。当心灵被贪瞋愚痴、怀疑邪见的病毒所侵害时,出之于口--两舌、恶口、妄语、教唆,口中就有疾病;形之于色--没有表情、面带敌意,脸上就有病;动之于手--杀生、伤人、盗窃、邪淫,社会就有疾病。

  身体有病,要找医生治疗;心灵生病,除了靠善知识劝告提醒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来医治。弘法半世纪以来,我看遍人生形形色色,曾经有感而发,仿效石头希迁禅师的「心药方」,也为众生的心病开了一帖药方:

  慈悲心肠一条真心本性一片

  惜福一点感恩三分

  言行实在守德空间一块

  惭愧果一个勤劳节俭十分

  因缘果报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结缘多多益善信愿行通通用上

  此药用包容锅来炒,用宽心炉来炖,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要柔和一点),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作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果能如此,百病全消。

  切忌言清行浊、损人利己、暗中箭、肚中毒、笑裡刀、两舌语、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而以不妒不疑、不放纵、自我约束、心性有道来对治之。

  以铜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鑑,可以知得失;以病为鑑,则可以提起正念,扩大自己。昔时,悉达多太子目睹世间疾苦,心生悲愍,因而立愿精进修行,终于成就佛道,作大医王,疗治众生病;南岳慧思大师罹患严重风疾,无法行动,后以般若空慧观照,不但豁然痊癒,而且开悟见性,后来法化一方,度众无数。我们不必祈求疾病之不临己身,而应该效法古圣先贤,以疾病为良药,自救救他,以疾病为针砭,己利利人。

  访友的礼仪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相交,贵在彼此相互帮忙,相互协助。因此,平常就要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于是,「访友」成为日常社交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愉快而得体的拜访朋友,有助于人际沟通,并促进友谊长存。

  拜访朋友应注意如下的礼仪:

  1.拜访前须先约定时间,并准时守信。(以不干扰对方家居生活为原则,凡公务,应约定办公时间及地点见面。)

  2.不宜选择週末或例假日前往拜访,除非朋友已作表示。

  3.不宜利用清晨、夜晚或用餐时间前往拜访。

  4.拜访时,应准时抵达,为防交通拥挤阻塞,应提前出发。

  5.如因故不克前往拜访,应即时通知致歉,取消约会。

  6.拜访时,略微寒暄后,即应简要说明来意。

  7.依主人的邀请入座,但应避免坐主位。

  8.倘有其他客人或其家属,应与他们招呼后再就座。

  9.如系业务拜访,谈话内容要点应即时记录备查。

  10.倘若主人因另有要务或急于离开而有所示意时,应即告别,不宜拖泥带水,站立续谈。

  11.告别时,礼貌上主人仅送到办公室或家门口,拜访者如见主人刻意相送,应请主人留步。

  12.拜访时,若女主人曾出来打招呼或奉茶,辞退时,勿忘问候女主人。

  居家的礼仪

  家庭生活的和谐,是社会安定的基石。家人相处,应以真诚的态度互相沟通、包容、尊重,协助成长,始能和乐共处。

  居家礼仪应注意如下数事:

  1.家人之间应分工合作,共同承担家务,尊卑长幼彼此亲爱敬重。

  2.早晚应对父母、尊亲问安。

  3.父母召唤,应立即答应,并趋前承命,不可虚诺。

  4.子弟应服从尊长,如有意见,应婉转说明。

  5.出门说去处,回家报平安。

  6.做错事要勇于承认。

  7.常说「请」、「谢谢」、「对不起」,脸上经常带微笑。

  8.物品用后应归回原处。

  9.保持居家内外环境整洁,勿将废物随意丢弃户外,不乱倒污水。

  10.入室应先按铃或敲门,等候室内回答。

  11.隔窗不窥视、隔室不窃听、不呼唤。

  12.与邻居应和睦相处,守望相助,遵守住户规则。

  13.开放收录音机、电视机及谈笑等各种声音不可过高,并应适时,以免妨碍他人作息。

  14.出入门户,上下楼梯,应步履轻缓。

  15.睡时熄灯,夜迟归来,须保持安静。

  16.当街过道不晒衣物。屋外停放车辆,不可妨碍交通。

  17.小心火烛,谨慎门窗。

  18.随手关门,随手熄灯,随手关水。

  19.室内一切动作,均宜轻缓,以保持宁静。

  20.邻居遇有不幸或丧事,不可高歌作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