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佛学常识 | 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书信的礼仪

  科技文明日新月异,人际间的沟通透过电话、电报或传真机的传送,既方便又快捷,书信的往来彷彿有被这些新兴科技产物取代的趋势。然而,事实上,书信并未随著文明的演进而被淘汰,因为任何大小事情均可藉由书信来表达,无论是否同住,都可利用书信连繫,许多不便直接陈述的事情,利用书信表达,将较为婉转妥切,因此书信的效用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写信的目的在叙事达意,因此,行文要切合格式,措辞用字宜力求简练明晰,尤应了解套用语句及应酬语的含义,使字裡行间自然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本篇就书信的结构、书写要领、书信的摺法和信封的书写等基本常识及应注意事项,一一说明。

  (一)书信的结构及书写要领

  书信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前文、正文、后文。

  1.前文:包括称谓语、提称语、启事敬辞、起首应酬话。

  *1称谓语:寄信人在书信的开端对受信人的称呼,即为称谓语。称谓语要切合收信人与寄信人双方的关系,是信函中最重要的地方,既不可省,更不能错用。如「父亲大人」、「意公吾师」。

  *2提称语:紧接在称谓语下,是表示对受信人的礼貌,以及请求查阅的意思,又称敬称语或知照敬辞。如「膝下」、「尊前」。

  *3启事敬辞:紧接在提称语下,作为正文的发语辞。现多不用。如「敬禀者」、「敬启者」。

  *4起首应酬语:应切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及情景,表现出真挚的情感,恰当生动。如「叩别慈颜,时保孺慕」。

  2.正文:是书信的主旨所在,不能轻忽草率,凡叙事、论理、说情,必须文字通顺,层次分明,具体扼要地将自己的感情、思想、意见表达与对方知悉,才算达到了写信的目的。若信件内容含糊其辞,不知所云,则易让人发生误解。

  3.后文:包括结尾应酬语、结尾敬辞、署名、署名之敬辞、日期等。

  *1结尾应酬语:这是书信结尾的应酬话,不外含有候覆、盼祷、致歉、保重之类的话。套用这些语句时,应适

  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运用得宜,可增添书信的力量,不当套用,不免贻笑大方。

  *2结尾敬辞:作为结束上文的敬辞。结尾敬辞可分为两部分,一为敬语,如「肃此」、「谨此」、「耑此」、「草此」之类,敬语如用来申诉自己的情意,对信中已表示过的事作个综合收尾时,称为「申悃语」,如用以请对方收鉴,与申悃语具有连带关系,并可连起来用的敬语则称为「请鉴语」。一为请安语,如对父母,用「敬请福安」、「跪请金安」;对亲友长辈或长官,用「敬请 崇安」、「祇请 钧安」,对师长,用「敬请 道安」、「敬叩 铎安」;对平辈,用「顺颂 时祺」、「祇颂 台安」等。

  *3署名:书信在正文写完之后,必须在左方下端签署寄信人的姓名。在信末具名时,一般对家属及至亲好友,只写名不写姓,对普通朋友应写姓名。署名的右上角要加上自己和受信人关系的称谓,这个称谓必须和起首的称谓相呼应,如对父母,用「儿」,「女」,对长辈用「晚」,对平辈用「弟」、「妹」,对晚辈儿女用「父」、「母」、「愚」等。

  *4署名下敬辞:在署名下须再加敬辞,如对尊长,用「顶礼」、「敬禀」;对长官用「敬呈」、「敬上」;对老师用「敬叩」、「敬上」;对平辈用「敬启」、「谨启」、「谨上」、「合十」;对晚辈用「手书」、「手启」、「手泐」。

  *5日期:在署名敬辞的右下方用略小的字体写下写信的日期,以表示书信的时效。一般仅写月日,有时年月日可全写,甚至加上时间。遇有节气或特殊日子时,亦可加写,如「端午节」、「中秋节前一日」。

  *6附候语或补述语:在书信末尾另行补注,除非事实上的需要,否则宜避免之。对于内文未述及而必须补充的事情,可在署名之后,另起一行书写,称为「补述语」。「附候语」则是附笔问候的意思,也要另起一行书写。

  (二)书写信封应注意事项

  1.字体:应力求工整,绝不可潦草,尤其写给尊长,最好用正楷书写。

  2.地址:受信人地址及寄信地址均应书写清楚,不可省略,尤其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时,寄信人应将地址、姓名详细写明,以备无人收信时退回,避免误事。

  3.姓名:受信人姓名应写在信封上长方形框格内,首字不可低于受信人地址的首字。寄信人姓名亦应写明,尤其是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信件。不过一般平邮信件多将其简略化,只写姓。

  4.受信人称呼:书写受信人称呼,佛教徒可写「居士」、「大德」,亦可视受信人的身份而定,如「同学」、「老师」、「法师」、「师父」等,然对于政府官员及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则应把受信人的官衔及职称与姓名一併写出。

  5.收启字:收启字因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而有所分别。对尊亲属如祖父母、父母可以用「安启」,对有官衔者可以用「勋启」,与大德通信应写「慈展」、「尊启」、「道启」等,对老师可以用「道启」,对长辈可以用「赐启」,对尊长及长官可以用「钧启」,对平辈则用「大启」、「台启」、「惠启」,对于晚辈可以用「台展」、「台览」、「收启」、「亲展」或「启」,如属机密性书信,不愿别人窥看的,则可用「亲启」、「亲钧启」,或「密启」。然而寄明信片时,则无开启的动作,所以对受信人只能用「台收」、「收」。

  6.邮票:邮票的黏贴并无定则,不过邮票和图案多为我国的风光宝物、先哲名贤、名画典故,应将其正贴,若是贴倒或贴歪,还是不妥。

  7.封缄字:在寄信人的署名下则用「缄」或「寄」字,对长辈用「谨缄」、「谨寄」。如果寄明信片时,由于没有封闭(缄)的动作,所以只能用「寄」。

  8.託人带信:在信封长方框外右侧写「敬请」或「敬烦」,然后空一字,写出「吉便带交」或「转交」、「转致」、「转陈」、「转呈」、「携交」、「面呈」、「面陈」、「面致」等字样。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拜託」、「○○○敬託」等字样,并附月日。

  若在「敬烦」或「敬请」字上加注寄交者的姓名及称呼,其首字不得低于受信者姓名首字。

  9.请对方送信人带回的信:在信封长方框右侧写「藉复」或「藉陈」,「回文」、「回陈」等字样。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名内具」,受信人是尊长时则改作「名内肃」。

  (三)摺信法

  过去对于信纸的摺法十分考究,现在则比较不重视,但仍应把信摺迭整齐,放入信封时,使称谓语在上方,靠向封口,当受信人启封时,可以先看到称呼他的称谓语。

  附:对佛教人士尺牍称谓表

  1.与大德通信,称呼当尊之以「长老」。自称「学人」、「弟子」、「学生」、「门徒」、「三宝弟子」皆可,信封面应写「慈展」、「道启」等字。

  2.尽量尊称大德字号,不全称名讳,或以上下一字称之。

  3.若为在家众,则尊称为「居士」。

  乘车的礼仪

  随著科技的进步,人类的交通工具已由步行、脚踏车、机车,进步至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其中以汽车最为普遍,几乎许多人皆离不开汽车。

  如何使行车安全?如何有一愉快的乘车经验,这些都需要乘客与司机互相配合,兹将要点叙述如下:

  (一)司机注意事项:

  1.定期保养汽车,对汽车的性能应熟悉。

  2.维护汽车内外的整洁,应定时清洗。

  3.注意油量,若接送贵宾,须事先加好油,不宜于途中至加油站加油。

  4.接送贵宾时,要事先把车子准备好,以免贵宾久候而浪费时间。

  5.遵守开车时间,并事先检查、发动,以维护行车安全。

  6.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超载,不闯红灯、不酒后驾车。

  (二)乘客的礼仪:

  1.主人开车,其旁位置最大。

  2.司机开车,其旁位置最小,后座靠右侧位置最大。

  3.大车子,前座为尊,应让给长者坐。

  4.小车子,长者后上先下,晚辈应帮忙开关车门。

  5.团体乘车出外参访,下车后应排班依序行进。

  6.搭乘公车,应排队上下车,不可争先恐后,不可高声谈笑,不可抽菸。

  7.遇年长者、孕妇、病人或残障者,应当让座,并协助其上下车。

  8.不可在座位上斜躺或横卧,妨碍他人乘坐。

  9.行李应放行李仓,切忌塞进座位上下,妨碍邻座。

  10.维护车辆清洁,不可随意抛弃纸屑果皮。

  11.行车时,不得任意抛弃杂物或垃圾于车窗外。

  12.行车时,切勿将头手伸出窗外。

  旅游的礼仪

  旅游已成为物质丰饶的现代人的生活时尚,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不仅可开拓心胸,拓展视野,更可增长见闻,开启智慧。然而在旅游之际,如何成为一位高尚的文化传播者,甚至出国旅游时,如何同时做好国民外交,首先必须学习旅游的礼仪。

  (一)一般旅游

  1.衣著要端庄、整齐、清洁,不可奇装异服。

  2.不高声喧哗。

  3.行进间,不可吃零食,不可勾肩搭背。

  4.所到之处应注意随手功德,保持环境的清洁。

  5.入公厕时,不宜嬉笑吵杂,并应随手冲水,保持清洁,以便后人使用。

  6.公共场所,应遵守规定,不可随意吸烟,乱抛杂物,践踏草坪,攀折花木,或在树木上刻字。

  7.候车、购物(购票)、入场,均应遵守先后秩序。

  8.商场买卖,应有礼貌。

  9.不肆意购物,以避免浪费及上当。

  10.参观竞技,不可无谓叫嚣。

  11.听乐观剧,按时进退,保持宁静,鼓掌中节。

  12.对解说员及嚮导应尊重,注意聆听解说。

  13.不冒险或单独到危险处。

  14.如至寺院参访,不随意乱行,东观西看,或随意出入,应知会知客师。

  (二)出国旅游

  1.出国前

  (1)应将旅程表、旅馆与联络电话告知家人。

  (2)个人盥洗用具、衣物儘量简化。私人药品应随身携带,放置于易取处。

  (3)勿携带伪禁药、禁品、兵器、动物标本等物。

  (4)应事先了解当地气候状及民情风俗等。

  2.搭乘飞机

  (1)行李件数、重量,应遵守航空公司规定。

  (2)在候机室等候,俟宣布登机后,持证排队,依序登机,不可争先恐后。

  (3)勿在「禁止吸烟区」吸烟。

  (4)上飞机,坐上座椅务必扣上安全带。

  (5)座椅仰卧或小桌的机件,如不明白使用方法,可以请服务员服务。

  (6)坐飞机应注意礼貌,向邻座借道前应说一声「excuseme.」(对不起),过后再说一声「thankyou.」(谢谢)。

  (7)空服人员说明飞行安全设施,如穿著救生背心及氧气面罩示范时,应予以注意。

  (8)进餐时,将前座背后的小桌放下来,以便服务员将菜盘放上。进餐时间内,儘量不要在座位间进出行动。

  (9)空中小姐在餐后问你「teaorcoffee.」(要茶或咖啡)时,可任选其一,如两样都不想要,就回答「no,thankyou.」(谢谢,都不要)。

  (10)上洗手间应注意门上的标示:

  *1「occupied」是有人在使用中,不要再去敲门。

  *2「vacant」是表示没有人,就可以拉门入内,不要忘记将门关上。

  *3厕所内有「flash」的标示,就是使用后按冲水钮冲洗。

  *4厕所内绝对禁止吸烟。

  (11)在机舱内不可高声谈笑,如需要空中小姐服务,可以按电钮,但不宜随便呼唤。

  (12)飞机降落后,尚未停妥前,不要抢著行动,应等候空服人员的招呼,顺序下机。

  (三)进入他国国境

  1.入海关时,须顺序排队,并出示护照、机票等证件,待验毕时,务必确实收好证件。

  2.提取行李,应留意提取处班机号码的标示,自行提取,所以随身行李以轻便为宜。

  3.在旅馆内

  *1进住房间,应详阅使用说明书,了解疏散路线。

  *2旅馆大厅不得喧哗。

  *3行李由服务生送至房间验收后,须给予小费。

  *4外出时必将门窗行李锁好,以防盗窃,门匙交由柜台保管,以防遗失。

  *5在房间内最好锁上房门,或将绊鍊拴上,以策安全。有人敲门,应先问清来人,不宜随意请入房内,以免发生意外。

  *6勿著睡衣、拖鞋在旅馆内四处走动,也不宜站在走廊中交谈、抽烟,尤其不应窥视房门敞开的左右客房的动静。

  *7如两人同住一房,应与同住宿者相互礼让尊重。

  *8使用电器,应注意当地电压。

  *9旅馆的客房是客人自己享受休息的地方,应保持宁静而不要妨害到邻室的安宁。

  *10如非至亲好友,不宜带到自己房内。会见宾客,可利用旅馆大厅或休息室。

  *11在电梯内不吸烟,不大声谈笑,同时要面向电梯门站立。

  *12盥洗要在浴缸裡擦肥皂,不要使肥皂水外流地面。

  *13离开旅馆前,应清点行李,以免遗忘。旅馆内物品,如睡袍、壁画、烟灰缸等,如欲带回纪念,可以购买,切勿顺手带走。

  *14虽是付费住宿,但离开时仍应将房间稍做整理,切勿留下一大堆废物垃圾。

  4.小费

  *1在国外旅行,除了在飞机上之外,差不多都有付小费的习惯,要给多少,并没有一定的规定,通常以美金五角或一元为宜。但费时较多,而且较麻烦的服务,要多付一点小费。

  *2吃饭时帐单如未加服务费,应给一成或一成半的小费,如已附加百分之十的小费,则另给百分之五就可以了。

  *3观光导游人员、公共场所保管外衣或行李,剧院裡带座的人,通常都要给付小费;搭乘计程车,大都是小额零钱免找。

  5.购物

  *1购物,切勿随便要求折扣优待。

  *2不要使旅行团成为採购团。

  6.观光活动

  *1参加观光游览团体,绝对要遵守时间,严守「十分钟前」报到的原则,以免时间匆促,心慌意乱,举止失措或遗忘东西。

  *2参观名胜古蹟,不要动手触摸,标示禁止吸烟的地方不可以吸烟。

  *3同车游览的人,要互相保持友善的态度,笑脸示意,动作礼让。

  *4团体游览导游人员说明时,即使听不懂,也不要显得不耐烦或在一旁高声谈笑;若有问题,应待导游人员解说告一段落后提出。

  *5下车参观时,切记车辆号码,听清楚开车的时间,准时上车,以免迟到而让全车的人等候。

  *6到达观光地点,应先注意听导游人员介绍解说后,才拍照留念;禁止拍照的地方,即使无人看守注意,也应遵守不可拍照的规定。

  *7进入教堂、寺庙应保持肃静,不可随便拍照,以免惊动他人。

  *8前往剧场、音乐会或夜总会时,通常须穿著正式服装。

  *9在剧场或音乐会中如遇精彩表演,可于节目告一段落时鼓掌,不可嘘声怪叫;表演进行中,切忌起身走动或离场。

  *10不可随意吐痰、丢弃果皮、纸屑或烟蒂,行车时不可向车窗外抛弃杂物或纸屑。

  人心易散乱且放逸难收,人格需要在生活中培养。在丛林生活中所训练出来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社会人士,乃是在于生活中有规范,行、住、坐、卧合乎律仪。

  一个人只要能在生活中举止言行守住律仪,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污染,一定会是一朵淨莲。

  共处的礼仪

  世间万法皆由众缘和合而成。人活著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仰赖社会大众、亲人眷属的共同成就。所以每个人不论走到那里,总离不开人群,每天都会和很多人来往、接触。我们应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别人,才能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呢?

  1.不嫉不疑:有一首偈语说:「山也空来水也空,随缘变现体无穷,青山绿水依旧在,为人疑嫉难相容。」我们和大众相处,最怕的是彼此相互嫉妒、怀疑。疑心,会造成分裂;嫉妒、瞋恨心,也会形成人际的衝突。因此,人我之间如果能够不嫉不疑,你喜欢我,我信任你,自然能彼此融洽。

  2.不打不斗:俗话说:「做人要争气,但不要斗气。」人我之间,不要用心思打击别人,用言语打击别人,用种种方法打击别人,也就是不要和人斗争、斗气。

  3.不欺不凌:我们和别人相处,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处处想要凌驾他人,一个人能够与人和平相处,与人为善,必能受到大家的敬重。如果人人都能对人不欺不凌,社会必然安定、祥和。

  4.不妄不骗:和别人相处,不妄语,不欺骗。信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没有信用的话,你一次说谎、二次说谎,常常妄语,你再有办法,人家也不喜欢的。做人不但要守信用,不妄语,还要不骗人,不要用诈术欺骗别人,掠取利益。因此,不妄不骗是人我和谐的要件。

  5.彼此尊重:有一天,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在开会,眼睛、鼻子、嘴巴都认为眉毛最没有用,怎么可以高高在上?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说得眉毛招架不住,只好自愿移到下面来。但是不管移到眼睛、鼻子或嘴巴的下面,都不成人形,最后只好还是让眉毛高居上位。所以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才能互相帮助,互得利益。

  6.互相帮助:有一个趣谈指出天堂和地狱的不同:地狱的人吃饭用的筷子有三尺长,夹了菜还来不及送到自己嘴里,便给邻座的人抢去吃了,因此便互相责怪对方。天堂里的人吃饭用的筷子也是三尺长,不过他们夹了菜以后是互相送给对方吃,对方也是如此。由于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友爱,因此,天堂里永远充满和谐、快乐的气氛。

  7.谦恭下意:社会上人与人交往,谦虚恭敬很重要。有人说:世界宇宙有多高?五呎高,五呎高的宇宙要能容纳我们这六呎之躯,所以我们必须要低一点头。因此,谦恭下意才能获得朋友。

  8.知次第坐:我们进退动静,一定要知道谁比我们长?谁比我们大?谁比我们高?要礼让他,要知道尊卑次第,应该知道自己的座处在那里。你的地位很高,让晚辈、部属坐到前面也不行;你的地位很低,抢到前面去坐,也不合礼节。所以进退的分寸要能拿捏得宜。

  要之,与人相处的艺术,最好的方法不外跳「探戈」,对方进时,我们就要退;我们前进时,对方就要后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能有此共识,必能相处融洽。

  其他的生活礼仪还包括:求法的礼仪、参访的礼仪、殿堂的礼仪、行坐的礼仪、进退的礼仪、问答的礼仪、宴会的礼仪等等,已另撰文成书。

  培养正确的生活礼仪,必须先建立良好的生活观念,才能透过身语意三业之清淨,达到身心合一的如法行仪。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