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

佛学常识 | 作者:文珠法师 [投稿]

二、四无量心的实践

  有了慈悲的心,还要有慈悲的行,然后可以令众生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慈悲行是甚么?慈悲行,就是实践大乘佛教的四摄法。故菩萨藏正法经说:“菩萨应当勇猛以四摄事,于长夜中,摄受有情。”

  四摄事中的第一种,就是布施。布施是将自己拥有的东西,分布给予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分享自己所有,包括自己所有的财物,知识,学问,心力,智力,甚至生命;故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实践人间佛教基本精神的菩萨,不但要以财施救济人生活的需要,以法施解除人精神的困苦,还要以无畏的精神,来保障他人生命财产的安全。三种布施中,以法施为上,因为财施有尽,法施无穷;财施之益止于今生,法施之益荫及来世;财施令人取消贫穷困苦,法施令人解脱生死轮回;财施多得益少,法施少得益多,故布施以法施最胜。

  又布施要离相,内不应执著我能布施,而生我慢贡高之心;外不见有受施者,而起分别心;于其中间,亦不见有可施之物,而分贵贱,生舍与不舍之心。必须三轮体空,如大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不见财物、施者、受者,以无相故,是则具足檀波罗蜜。”但具足檀波罗蜜,已经是登初地的大菩萨了,非初发心菩萨的境界;初发心行菩萨道,初学布施,不但要内至诚恭敬,外尊重对方,而所施之物,还要如法。

  发菩提心经论说:“修行布施者,于己财物常生舍心;于来求者,起尊重心,如父母师长善知识想;于贫穷下贱,起怜愍心,如一子想。随所须与,心喜恭敬,是名菩萨,初修施心。”

  又说:“财施复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信心施,三者随时施,四者自手施,五者如法施。所不应施,复有五事: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净故;酒与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罗网钓具,不以施人,恼众生故;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众生故;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亦说:若因布施,令人互相嫉妒,彼此不和;又布施时,若轻贱讥毁受者;或施已追悔;或希望他人赞叹而布施,或怖恶名而布施,或择时布施,或择人布施,皆不如法。

  是以布施,非在于财物的贵贱或多少,而是所施之物要如法,内心要平等,态度要至诚恭敬。最好是如法求财,持以布施;心无谄曲,而行布施;见苦厄者,悲悯同情,而行布施;虽贫穷少财,而能布施;珍爱宝物,乐意布施;不观持戒毁戒,或是福田,或非福田而行布施;不求人天妙善快乐,而行布施;志求无上大菩提道,而行布施。更要本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而行布施,并将布施所得功德,回向众生及佛道。故大般若经说:“诸菩萨摩诃萨,应愍有情而行布施,应住慈心,与有情乐,而行布施;应住悲心,拔有情苦,而行布施;应住喜心,庆有情类,离苦得乐,而行布施;应住舍心,于有情类,平等饶益,而行布施。如是施已,应生是心,我所作福,及所作善,普施十方诸有情类,令永解脱恶趣生死。未发无上菩提心者,令速发心;已发无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若于无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圆满一切智智。”

  或有人说:贫穷布施难,没有金钱财物,教我如何布施?其实布施,不一定需要大量的金钱,只要我们有布施的心,乐善好施,肯关怀别人,肯为他人设想,自己的心力、智力、体力,甚至一句说话,一个动作,都可以布施。

  杂宝藏经说:常用亲善敬爱,或悲愍同情的眼神,注视父母、师长、及一切人,或以恭敬心,瞻仰三宝,是好眼施。

  能面带笑容,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父、母、师长、及一切人,是和颜悦色施。

  用喜欢语,柔和语,安慰语,对待父母、师长,或歌颂赞叹父母、师长、及一切人的功德,是言词施。

  执役服劳,恭敬侍奉,父母师长,或对需要帮助的人,义务协助,不取报,不夸功,是身施。

  用恭敬友善的心意,至诚恳切的对待父母、师长、及一切人,是心施。

  对父母、师长,敷座令坐;或敬老尊贤,舟车让座;或舍已床褥,供给父母师长及远至客人享用,是床座施。

  舍私人住宅,建立道场,供佛安僧,或布置美好的居住环境,供给父母、师长住宿,是房舍施。

  此外,入到佛门,用恭敬至诚的心,在佛前奉上一杯净水,一枝香,一朵花,都是布施。或打扫殿堂,清洁道场,亦是布施。何况在美国,无论怎样贫穷,还有一份退休金,或救济金?请不要吝惜,当知“布施犹如井中水,一边吊打一边盛;三朝五日不打水,何曾满盈到井边?”所以懂得布施的人,是不会因布施而贫穷的,不管是今生或来世;唯有悭贪不肯布施的人,不只今生贫穷,来世将会更贫穷。

  据说:佛弟子中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尊者,有一次在回祗园精舍的途中,看见一个老妇人在河边大哭,不禁悲悯同情,问妇人因何伤心至此,是否需要帮助?老妇人说:“你怎能帮助我呢!我是一个苦命人,常被贫穷困苦折磨,真的不想活下去了!”说着,便向河中走去,意图自杀

  迦旃延急忙阻止她说:“不要伤心!世间上贫穷的人很多,不止你一个,你不喜欢贫穷,何不卖给别人呢?”老妇人听说贫穷可以出卖,惊奇的问:“贫穷怎可以出卖?卖给谁?谁肯买我的贫穷?”迦旃延说:“卖给我吧!我肯买你的贫穷。”妇人问:“如何进行卖买贫穷呢?”迦旃延即为他演说佛法,说明罪福报应的因果法则,并告诉她:“你前世悭贪,不肯布施,故今生招致贫穷困苦的果报,现在,你要实行布施修福,布施,就是卖掉贫穷最好的方法。”

  老妇人闻法,心开意解,欢喜信受,但苦无可以布施之物。迦旃延将自已的钵交给她说:“布施,不一定需要金钱,现在,你持此钵去盛满清净的水,布施给我,就可以把贫穷卖掉!”妇人依教奉行,用恭敬至诚的心,将一钵清水,布施给迦旃延,迦旃延为他回向祝福,不久命终,即生天上享福;因为天人是有宿命通的,知道自已前生,因被贫穷困苦所逼而要自杀,幸得迦旃延尊者慈悲,教她布施,今得生天享福,故特别来人到间,礼谢迦旃延的恩赐,证明她真的把贫穷卖掉了。

  所以,我们无论怎样贫穷,都应该乐善好施。对不起,我不是要向各位化缘,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实行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用慈悲的心,来实行慈悲的布施而已。佛在世时,所以天天带领比丘们入城平等行乞,正是慈悲心所驱使,目的令所有人,都有机会布施修福。而迦叶尊者,专门乞贫不乞富;须菩提尊者,则专乞富不乞贫,亦是基于慈悲心,为对方的利益着想。迦叶尊者可怜贫苦人家,前生己经不懂得布施修福,致使今生为贫穷困苦所迫,若然今日生再不布施修福,来生将会更苦恼,故专向穷人行乞,令穷人有机会种福;相反,须菩提尊者认为,富贵人家,是前生布施所得的福报,如果今生不继续修福,则福报享尽,又会变成穷人,因此,专向富人行乞,令续善根,生生世世,福报随身。是以身为佛弟子的我们,不但自已要实行布施,还要劝导他人布施。可惜很多人不理解,以为出家人教人布施是贪心,其实,真正布施的对象,并不限于出家人,三宝的福田,父母师长的恩田,一切贫穷困苦者,及残障人士的悲田,都是布施的对象,都可以种福。布施福田、恩田与悲田,同样是散播幸福的种子,一定有幸福的收获。

  二爱语、爱语是说些令人喜欢爱听的话。语言对于人际关系至大,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维系,意志的传达,思想的交流,皆凭借语言为媒介。若然不善于措词,或口不择言,势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不可不慎。

  特别是志在救护众生的菩萨,说话更加要谨慎小心,既不可唇枪舌剑,伤害别人,还要随顺世间正法,说些契情,契理、契时、契机的话;令众生欢喜信受,去恶修善,调伏身心。例如:见人生病,或事业失败,或遭遇不幸时,应该说些同情、安慰、劝勉的话,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与抚慰。当人学业成就,事业成功,或家有喜庆时,应说些祝贺语,赞叹语,鼓励语;令人喜悦,鼓舞,发奋向上。或与人闲谈时,要善巧方便,说些引人入胜的说话,令对方于不知不觉中,接受佛法的感化,发心学佛,追求真理,修己利人。是以爱语,亦是摄受众生的方法之一。

  三利行、利行是一种纯为利益众生的行为。可分为三类:

  一是发慈悲心,用财物布施,积极展开社会福利工作,拯溺、扶危、济困,解人危急,令群众改善生活环境,获得现实的安乐与利益。

  二运用智慧能力,从事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作育英才;或弘扬佛法,教人止恶行善,改往修来。令众生因今日所作的善因,引至他日或来生的善果,而获得学佛修行的好处。

  三本着无畏的精神,不畏生死苦,发菩提心,留惑润生,常住世间,广度众生;或劝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或劝人出家修行,主持正法,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于世,指导迷途中的众生,都是属于利益众生的行为。

  菩萨为了教化众生,不但要自利兼他,还要舍己为人,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已求安乐,故梵网经说,菩萨应该“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本乎自我牺牲的精神,从实际行动中去济世益群,目的不是为了邀誉于世间,以遂个人名利的私欲,而是要令人景仰,令人感动,令人肯接受自己的教化,以达到摄受众生之目的。

  四同事、一个以慈悲为怀的菩萨,绝不会潜迹深山,闭门自修,但求自利;必须本着慈悲济世的精神,深入社会,接触各阶层的人物,与众人同事共行,以收潜移默化的效益。是以人间佛教的实践,不止是要布施、爱语、利行,还要研究五明学,发展五明的事业,从事五明的工作。

  五明是甚么?五明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前四明是一般学者所共同学习的科目,后一种内明,是单独阐明自家的宗旨。西域记说:“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即是说:古代印度的一般儿童,七岁就开始研习五明学,首先学习声明。

  声明,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注重发音,及其声韵的屈曲;文字着重笔画次序,及其所诠的义理。由于语言能够表达个人的思想与意志,使人与人间互相沟通,彼此传递消息,维系感情;文字能傅授古代文化与古人的经验,使人能够吸取前人的知识,开发自已的智慧,以达到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目的。故语言文字对于人类,是非常的重要。特别是要弘扬佛法,教导一切众生的菩萨,不但要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学习其他国家语言的音韵,及其文字的组织。因为众生的类别不同,种族不同,生长的地理环境,及其历史背景都不同,菩萨欲想平等教化,广度众生,非懂得多种语言文字不可。

  菩萨持记经说:“声论有二种,一者显示界色(字界字缘),二者显示巧便言辞。”声可分有情声、无情声。有情声与无情声,皆有可意声,与不可意声。又佛之教法,是以声为教体,如法华玄义说:“如佛在世,金口演说,但有声音诠辩,听者得道,故以声为经。”维摩经疏说:“菩萨观众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以音声为佛事。”楞严经文殊菩萨选择圆通根时说:“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是以一个菩萨,无论是要上求佛道以自利,或要下化众生以利他,首先都要研究声明。

  工巧明,是指世间一般的工程与艺术,无论士农工商,皆各有其专业的技巧与艺术,欲其专业的进展,发扬光大,必须不断钻研及修改其工艺。古之工巧明,还包括阴阳历数等科目的研究。现代人衣食的精美,交通的方便,筑建物的不断创新,与环境的不断改善等等,皆拜工巧明所□。

  医方明、包括一切医学知识,手术,及药物的运用。古代还包括药石针炙,与禁咒等学术。现代医学的进步,药物的发明、卫生的设备,以及健康学,营养学等,皆属于医方明。

  因明、是一门考定正邪,研究真伪的学说。由于人的思想不一,见解互异,究竟谁的见解正确,有利于人?谁的思想歪曲,会危害社会群众?必须要有一定的准则,以定邪正真伪。因明学类于近代的论理学,以宗因喻三支以立论,例如立论:声是无常(宗),为所作性故(因),犹如瓶等(喻)。但以因支,最为重要,故名因明,佛典中有因明正理门论,陈那著,义净译,一卷;后陈那之弟商羯罗主著:因明入正理论,唐玄奘译,一卷。

  内明:是一种阐明自家宗旨的学说。包括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道德学、以及人生哲学等科目的内部典籍,往往因人的思想,因人的见解,或因人的信仰而异,彼此立论,与他不同,限于自已的思想,故言内明。佛在世时,印度婆罗门教,是以四吠陀论为内明;佛教,则以三藏十二部教为内明。因为三藏十二部教,是说明人内在心性的经典,可以开发人内在的智慧,令人了解真理,不同于世间其他心外立论的学说,故名内明。

  瑜伽师地论说:“诸佛语言,名内明论。”大智度论说:“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菩萨地持经说:“明处者有五: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三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此五种明处,菩萨悉求。”可知以上五种学问,不只是古代印度学者所学习的科目,而一个实践慈悲行的菩萨,更要精通。

  一个精通五明学的菩萨,不止可以在文化教育界服务,潜移默化教育界的人士;可以在军政界服务,推展仁慈的德政;可以发展工商事业,改善工商界的积蔽;亦可以从事医药工作,提升医药界人士的道德观念;更可以从事农作业的活动,以协助贫农,解除困苦。总而言之,无论士、农、工、商,科学、哲学、医学、音乐、以及文化教育等科目,身为菩萨,都要学习,都要精通,作为救人救世的技术,济世益群的资本;使自已凭借多方面的学识,能与社会各界人士共事同行,给予各行各业人士的影响与辅导,以提高各行各业人士的质素,以取消各行各业的积弊,以解救各行各业的困境,以促进各行各业的成功。令人心仪敬佩,然后,利用同事的关系与情感,劝导他人发菩提心,利已利人,以达到方便教化众生之目的;共同建设人间乐土,共同促进人间永久性的和平,谓之同事摄。

  菩萨所以要运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方法来接近众生,摄受众生,无非是想于生死长夜中,制造教导众生的机会,实行鼓励众生和自己一样,修学佛法,实践慈悲,共同离苦得乐,究竟觉悟成佛,以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弘愿。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